第674章 圍殲俄軍

南京外務部,維克托拉和諸多西方的外交官們一樣,穿着燕尾服、帶着圓頂禮帽,不過卻是留着具有明顯俄羅斯人特徵的大鬍子。

維克托拉乃是俄羅斯帝國駐南京商會辦事處的領事,由於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帝國一直都沒有和俄羅斯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因此雙方自然也不可能設立光明正大的公使館之類的,不過兩國雖然處於敵對狀態,但是這外交往來卻是不會少的。

因此俄羅斯是接着民間商會辦事處的名義,在南京設立了一個辦事處,以民間團體的名義處理實際上的諸多外交事務。

維克托拉這個商務領事,實際權限就是俄羅斯帝國駐中華帝國公使了。

同樣的,帝國也是在俄羅斯設立了民間名義的辦事處,並派遣了外交官從事私底下的外交活動。

最近的維克托拉很不好過,原因非常簡單,因爲在一個星期前,帝國突然對俄羅斯西伯利亞方向發動了大規模的攻勢,而從西伯利亞前線的俄軍將領回報,參與戰鬥的中華軍人數已經是超過了五萬人,而且他們預料還有更多的部隊正在奔赴前線。

俄羅斯雖然在西伯利亞方向駐紮的兵力不算少,這一大區域的兵力加起來也有五六萬之數,但是因爲要分散到廣闊的西88,x.伯利亞,實際上兵力是比較薄弱的。

如果只是對付四五萬中國部隊的話,那麼不成問題,但是這一次中國人發動這麼大規模的攻勢,誰都知道這只是個開始,後頭肯定還會有更多的部隊加進來,到時候西伯利亞方向的俄羅斯人能夠擋住嗎?

前線的將領已經給了他們答案,那就是很難、很難。

過去的一個星期裡,俄軍被中軍的猛烈進攻打了個措手不及,而且他們發現中軍的火力密度比他們預料的還要龐大的多,導致前線部隊損失慘重,求援的電報已經是傳遍了整個俄羅斯。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俄羅斯人的總兵力雖然不少,但是大部分還是駐紮在歐洲,如今能夠調動的機動兵力基本都已經奔赴巴爾幹半島和高加索地區和奧斯曼土耳其作戰。

在中亞方向雖然兵力也還有一些,但是在中亞地區的同樣有着英國人和中國人呢,中國人在中亞地區的兵力雖然也就那麼幾萬,無法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但是牽制同等數量,甚至更多數量的俄軍還是沒有問題的。

此外如果俄羅斯在中亞方向抽調太多兵力的話,下一步英國人估計就會落井下石了。

而且非常關鍵的是,受到距離遙遠的影響,就算是俄軍想要從歐洲或者中亞方向抽調兵力增援西伯利亞方向,那所需要的時間也得好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了。

沒有鐵路運輸,只靠兩條腿行軍的話,速度是怎麼也快不上去的。

也就是說,在短時間內,至少三個月內,西伯利亞方向的俄軍只能是依靠自己,貝爾加湖以東的大約四萬俄軍已經是難以支撐,而駐紮在貝爾加湖以西地區的數萬俄軍接到命令後,已經開始向東推進,但是他們遭到來自中軍第十二軍的頑強攔截。

要想順利打通貝爾加湖南岸那道只有一百公里寬度的通道,從而增援圖恰克甚至尼布楚,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這種情況下,也就導致了俄羅斯的上層極大的恐慌,據正在巴爾幹前線親自率軍作戰的沙皇都已經是暴跳如雷,一方面是發電報嚴令西伯利亞的俄軍守住,另外一方面是籌集其他方向可以籌集的兵力增援。

同時,由於俄羅斯已經是事實上陷入了兩線的大規模作戰,饒是俄羅斯乃是歐洲壓路機,但是也是難以承擔這種龐大的壓力啊。

爲了獲得的緩衝時間,更是爲了避免貝爾加湖以東地區的四萬俄軍陷入被包圍殲滅的危險,俄羅斯的高層是給了維克托拉命令,要求他立即展開對中華帝國的外交談判,就算無法讓中國人退兵,但是最少也要拖延中國人的進攻步伐,給俄羅斯爭取緩衝時間。

俄羅斯高層方面已經明確表態,偉大的俄羅斯帝國已經開始進行全國範圍的動員,大量的農奴和工人正在被強行徵召,用以組建新部隊,不用多久更多的灰色牲口就能夠拿上槍支奔赴戰場,爲雙頭鷹的榮耀而戰。

可惜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的!

而俄羅斯現在缺少的就是這些時間,別說半年,三個月了,按照西伯利亞那邊的狀況,估計一個月都支撐不了。

和俄土戰爭那邊打的不溫不火,還帶有濃厚的普法戰爭痕跡不同,中華軍在西伯利亞方向發起的進攻,其作戰模式和火力之猛烈,讓很多長期和中華軍有着作戰將領的俄軍將領都是非常的不適應。

要說俄軍的對華作戰經驗,尤其是駐紮中亞和西伯利亞方向的俄軍那是非常的豐富的,因爲這兩家都相互敵對二十年了,大大小小的戰役打了無數次,儘管大部分都是一些幾十人,幾百人的小規模戰鬥,但是也足以讓俄軍摸清楚中華軍的基本情況了。

對於中華軍裝備的大量鋼製後裝線膛炮和1872年型北方步槍,俄羅斯並不陌生,比如說後裝火炮,自從普法戰爭後,不僅僅是中華帝國緊跟德國普法,開始大規模裝備後裝火炮,其他國家同樣也沒沒有閒着。

俄軍目前同樣也裝備了大量的後裝火炮。

連發步槍的話,由於帝國的1872年型北方步槍的服役,開始幾年還處於軍事保密狀態,但是到了1875年後,這種步槍就是被各國所獲知,各國又是掀起了一陣連發步槍的研發。

俄羅斯人自己也是正在在伯丹步二型的基礎上研發連發步槍,不過一款新型步槍的研發到定型,所需要的時間可不是一年兩年的事。

別以爲步槍看上去很簡單,價格也不高,但是一款能夠被軍隊大量裝備,成爲制式武器的步槍,其研發歷程往往是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

就算是完成了設計,後續也需要大量的時間進行試驗,測試等。

比如說各國在帝國服役1864年型林德步槍後,基本上在1865年左右就是開始對金屬子彈的後裝線膛步槍進行研發,英國人最先是現有的1859年型恩菲爾德步槍進行改裝,並在1868年左右開始服役,而後在1870年的時候又服役了馬蒂尼亨利步槍。

俄羅斯人的伯丹步槍,也是在1870年完成最終的第二個型號後開始大規模服役。

等到了連發步槍時代,由於帝國在服役1872年型北方步槍後,對這種步槍進行了嚴格的保密,最早裝備這種步槍的多是國內駐防的部隊,等到各大兵工廠的生產線成熟後,可以提供大量步槍後,纔是逐步進行全軍的換裝。

實際上,到1875年的時候,帝國陸軍纔開始全軍範圍的換裝。

而同一年,英法等國纔得到了1872年北方步槍的詳細情況,而後就是不約而同的開始對連發進行研發。

其他國家先不去說,俄國人這邊在1876年的時候,就是正式開展了伯丹步槍的改裝研究,不過改裝卻是不太順利。

連發步槍和以往的單發步槍有着極大的先天性不同,很多成熟的單發步槍實際上並不適合改裝爲後裝步槍,比如說帝國大名鼎鼎的林德系列步槍,其改裝路程就是不怎麼順利,最後導致在連發步槍的選型中失敗,後續幾年雖然皇家武器公司並沒有甘心失敗,持續設計新式的連發步槍,並推出了所謂的1876年型林德步槍,也獲得了象徵性的幾萬支軍方訂單。

但是這1876年型林德步槍,實際上除了名字還保留着林德步槍外,實際上核心設計理念已經和以往一脈相傳的1858、1864年型林德步槍截然不同。

皇家武器公司搞1876年型林德步槍,自然還是爲了保持新式步槍的研發能力,爭取未來軍方的新一代訂單,據傳他們現在已經是開始針對無煙火藥爲基礎,開始展開新一代無煙火藥步槍的研究,提出了小口徑步槍的設計理念,宣稱下一代的步槍,口徑將會縮小到八毫米以下。

此外,這個1876年型林德步槍的另外一個目的,也是爲了在未來帝國開放連發步槍的出口權限後,爭奪國外的訂單。

雖然國內選擇了北方步槍,但是在國際市場上,北方步槍可是沒有什麼名氣,而皇家武器公司的林德步槍在全球範圍內,可是大名鼎鼎的槍械品牌,名聲並不遜於英國人早年的恩菲爾德步槍。

甚至皇家武器公司在推銷後裝火炮的時候,都是掛羊頭賣狗肉,把火炮稱之爲林德火炮,爲的就是藉助林德步槍的良好口碑。

在很多國家,尤其是一些小國家、勢力的領導人眼中,林德步槍就是代表了他們可以買到的最好步槍,而這一點在早年的1858年型林德步槍、1864年型林德步槍裡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在1872年到1877年這五年裡,在全球範圍的槍械市場裡,排除了各國自行研發的步槍外,1864年型林德步槍佔據了其他自由市場百分之三十左右的份額。

從美洲的墨西哥、南美洲的阿根廷、智利、再到東亞的幾個國家,他們所用的制式步槍,清一色都是林德步槍。

而到了中亞以及歐洲地區,奧斯曼土耳其這個當代國際軍火商的大客戶,也是1864年型林德步槍的忠實用戶,除了早年直接進口外,奧斯曼土耳其還購買了專利授予以及生產線,開始自行生產這款步槍。

俄土戰爭前夕,土耳其人可是向帝國一口氣下了十萬支林德步槍的訂單啊!

在七十年代裡,帝國的林德步槍、德國的毛瑟步槍、英國人的馬蒂尼亨利步槍,幾乎是佔據了大部分的國際軍械訂單。

林德步槍的良好外銷,給皇家武器帶來了龐大的外匯現金收入,所以自然是想要在連發步槍時代繼續保持下來了。

而北方步槍的話,雖然這款步槍深受國內的喜愛,但是要說起在國際市場上的潛力,那定然是不如林德步槍的。

就和原時空的清末時期的國人對毛瑟步槍情有獨鍾、對克虜伯火炮非常喜愛一樣,現在很多國家的客戶對林德步槍也是有着極大的好感。

不過現在各國範圍內,雖然英國等國家已經開始改裝連發步槍,但是還沒有形成成熟的體系,各國要大規模裝備連發步槍的話,估計還得需要一年到兩年的時間。

而等到那個時候,和1864年型林德步槍一樣,帝國肯定會第一時間取消1872年型北方步槍以及1876年型林德步槍的出口限制。

到時候,國內的這些國防企業們就能夠又狠狠的撈一筆。

只是在1877年這個時間點裡,除了中華帝國外,還沒有那個國家大規模服役連發步槍,俄羅斯人同樣沒有。

當中華軍爲彈藥的大量消耗而頭痛不已的時候,俄羅斯卻是因爲中華軍的猛烈火力而恐慌不已。

這種恐慌可不是想象出來的,而是真實存在的。

當中華軍發起全面進攻半個月後,當俄國沙皇還在愁着趕怎麼把對面的土軍幹掉,然後結束調俄土戰爭,回過頭來對付中國人的時候。

中華軍之第三十五師以兩倍多的兵力優勢,以超過五倍的炮火優勢,以超時代的連發步槍優勢,對圖恰克發動了持續長達一個星期的猛烈進攻。

俄軍雖然抵抗的非常英勇,但是在大勢面前根本就抵擋不住中華軍的進攻。

一個星期後,圖恰克內的俄軍已經死傷過半,而後在彈盡糧絕並且突圍無望的情況下被迫向中華軍投降。

圖恰克失守,六千多俄軍死傷過半,剩下的全數投降,這個消息藉助電報,迅速的傳遍了全球每個角落,引來了人們的陣陣驚呼。(。)

第417章 經濟大臣第268章 冬季戰略調整第258章 硝煙中的屍體第655章 1872年型北方步槍第509章 中英寧上海條約第41章 三衝敵陣第155章 理智和良心第491章 中英薩戰爭第246章 軍法之苛第235章 督察院風暴第366章 北上直隸第123章 井噴式發展第210章 工商發展第424章 理想和現實第524章 英法美關注第108章 主動出擊第195章 科舉題目第553章 爭鋒相對的談判第400章 元宵佳節第271章 御前戰略會議第631章 教育強國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4章 擴張護院第614章 鋼面鐵甲第45章 南撤湖州第154章 戰火再燃第464章 後宮版八國聯軍第692章 各有顧慮第178章 夏季攻勢第257章 最強者的對決第697章 前無畏戰列艦時代第221章 騎兵之衝鋒第504章 瓜分中亞第181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二)第520章 夏威夷第27章 刺刀肉搏第361章 談判中的戰爭第189章 財務處諸事第452章 演習和變革第200章 福建延平第645章 李平桐下獄第259章 把李鴻章帶回來第193章 混戰皖北第225章 攻克宿遷第324章 戰爭中的發展第28章 太平軍的反擊第396章 咸豐身死第406章 長沙春寒第239章 獅子大張口第489章 銀行業和外資第25章 廣德激戰第488章 所謂治國第578章 寧朝提親第315章 帝國風氣第284章 死守不出第378章 石琅翼求援第128章 跋扈和自傲的對決第20章 傷亡懸殊第491章 中英薩戰爭第231章 吏治突顯第638章 寧耀安之死第614章 鋼面鐵甲第278章 兵臨廣州第398章 橫掃北方第210章 工商發展第714章 太子監國第201章 兵員匱乏第714章 太子監國第187章 逃跑和封賞第698章 摩天大廈第674章 圍殲俄軍第326章 夏稅和鐵路第204章 官員任免事第237章 甚於廠衛第521章 裕祥號事件第709章 鉅艦對決(二)第78章 各方利弊第120章 先賞後剿第253章 沈馳雲入沐陽第637章 驚天大秘密第354章 清軍出擊第492章 中薩鹿兒島條約第641章 勢均力敵第406章 長沙春寒第438章 電報第42章 勝負在此一舉第241章 戰略之爭第327章 傾巢而出第242章 戰略規劃第348章 對策第22章 改裝褐貝斯第240章 國債和資本第358章 第六軍渡江第607章 北海國購艦第689章 殖民太平洋第419章 移民屯邊第179章 渡江北上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383章 我還會再回來的第584章 二等鐵甲艦的爭論
第417章 經濟大臣第268章 冬季戰略調整第258章 硝煙中的屍體第655章 1872年型北方步槍第509章 中英寧上海條約第41章 三衝敵陣第155章 理智和良心第491章 中英薩戰爭第246章 軍法之苛第235章 督察院風暴第366章 北上直隸第123章 井噴式發展第210章 工商發展第424章 理想和現實第524章 英法美關注第108章 主動出擊第195章 科舉題目第553章 爭鋒相對的談判第400章 元宵佳節第271章 御前戰略會議第631章 教育強國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4章 擴張護院第614章 鋼面鐵甲第45章 南撤湖州第154章 戰火再燃第464章 後宮版八國聯軍第692章 各有顧慮第178章 夏季攻勢第257章 最強者的對決第697章 前無畏戰列艦時代第221章 騎兵之衝鋒第504章 瓜分中亞第181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二)第520章 夏威夷第27章 刺刀肉搏第361章 談判中的戰爭第189章 財務處諸事第452章 演習和變革第200章 福建延平第645章 李平桐下獄第259章 把李鴻章帶回來第193章 混戰皖北第225章 攻克宿遷第324章 戰爭中的發展第28章 太平軍的反擊第396章 咸豐身死第406章 長沙春寒第239章 獅子大張口第489章 銀行業和外資第25章 廣德激戰第488章 所謂治國第578章 寧朝提親第315章 帝國風氣第284章 死守不出第378章 石琅翼求援第128章 跋扈和自傲的對決第20章 傷亡懸殊第491章 中英薩戰爭第231章 吏治突顯第638章 寧耀安之死第614章 鋼面鐵甲第278章 兵臨廣州第398章 橫掃北方第210章 工商發展第714章 太子監國第201章 兵員匱乏第714章 太子監國第187章 逃跑和封賞第698章 摩天大廈第674章 圍殲俄軍第326章 夏稅和鐵路第204章 官員任免事第237章 甚於廠衛第521章 裕祥號事件第709章 鉅艦對決(二)第78章 各方利弊第120章 先賞後剿第253章 沈馳雲入沐陽第637章 驚天大秘密第354章 清軍出擊第492章 中薩鹿兒島條約第641章 勢均力敵第406章 長沙春寒第438章 電報第42章 勝負在此一舉第241章 戰略之爭第327章 傾巢而出第242章 戰略規劃第348章 對策第22章 改裝褐貝斯第240章 國債和資本第358章 第六軍渡江第607章 北海國購艦第689章 殖民太平洋第419章 移民屯邊第179章 渡江北上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383章 我還會再回來的第584章 二等鐵甲艦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