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比如先造人

ps:心情比較好,題目比較逗比,博諸君一笑

大明永樂元年八月初二。

大明皇帝頒佈聖旨,在全國推行行省制度。行政區劃參照前宋原本的行政區劃,並且對大明後來開疆拓土所獲得之土地重新劃分,改原本路爲省,總共十二個行省,分別開列如下:

直隸行省(以南京爲中心,包括淮南和江南東路)、浙江行省(包括兩浙東西路)、江西行省(原江南西路)、荊湖行省(原荊湖路、京西南路)、四川行省(原成都府路、潼川府路等等川蜀地域)、福建行省(原福建路、夷洲)、廣南行省(原廣南東西路)。

上述七個行省爲大明從前宋繼承之土地。並在大明新收復和開拓之土地上設立:山東行省(淮北山東)、河洛行省(中原淮西)、陝西行省(漢中、京兆)、安南行省(南洋諸島嶼並占城)、雲滇行省(大理真臘)。

相比於在另外一個時空元朝一統天下之後設立的行省制度,大明的行省劃分更爲細密和衆多。並且在每個行省的地域劃分上也很注重犬牙交錯之態勢,比如將漢中劃入陝西而不是留給川蜀,從而使得入川的北大門控制在陝西手中,避免四川行省脫離朝廷掌控。又比如將大理和真臘這兩塊新開拓的土地綁在一起,並且將廣南的靜江府和邕州劃入雲滇行省,使得朝廷能夠更從容的控制這些距離中樞萬里之遙的地方。

可以說爲了劃分出來這麼一副江山社稷圖,葉應武和樑彥武他們確實費了不少功夫,尤其是翻閱大量史料查找歷次叛亂髮起之根源,從而在地域劃分上儘可能的避免劃分出來能夠被一家割據而獨大的地方。

按照行省制度規劃,現有的各路安撫大使、安撫使都會依次留任,不過相應的提舉常平司等官員,則會成爲受行省管轄的下面各司司長,雖然還是原來應該做的職務,但是實際上相當於官職要降了。

這樣一來就等於提舉常平司、提舉刑獄司不再是安撫使的敵體,而是下屬官員,這樣一來可以有效提高官府的行政效率,以之前江南西路爲例,如果江萬里和王爚他們不想方設法解決郭懷這個提舉常平司的話,使得江南西路無論是民政還是軍政在施行的時候都會受到不小的阻攔,而葉應武之後一步步征戰也不會那麼容易。

葉應武不想要看着安撫使一家獨大,但是也不想看着整個行省因爲官員之間的勾心鬥角而耽誤國家大事,所以將之前的四五個人互爲敵體縮減爲巡撫和安撫兩個人互爲敵體。根據宋朝推行的知府、通判二人互爲敵體的制度來看,這樣的設置已經足夠了。

而在行省下面,大明依舊沿用宋代的州府制度。宋代的軍州想要升爲府,必須是和皇帝有關係或者在經濟政治文化某一方面很突出,比如當時宋寧宗龍潛時候的明州,在他登基之後改名“慶元府”;又比如蘇州作爲江南核心城鎮,經濟文化發達而被賜名“平江府”。對此葉應武作出了適當妥協,宋時留下來的各府遵循舊名,不再更改,但是以後也不能這麼簡簡單單的另行添加,和皇家有關的軍州不能再輕易升格,只有當不得不面對重大威脅或者有重大政策與該城鎮有所關聯的時候,才允許升格,其設立的條件按照後世的理解有些類似於經濟特區。

同時各行省也要着重於提升各府在帶動周圍各軍州經濟發展上的能力。從而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尤其是江淮州府要着力帶動北方州府和南洋州府的發展。 www●ttκǎ n●℃ O

至於各行省的話事權,交在本行省安撫和巡撫手中,安撫主管軍政,巡撫主管民政,同時御史臺也會派遣監察御史在各行省巡查,翰林院和學士院會派遣學政負責一個或者幾個行省的教育問題,從而保證朝廷上三分天下的三部分實力,在一個行省中都有體現。

同時又因爲監察御史是代天巡狩,來往於各個行省之中,每個行省停留時間不會超過兩年,從而在根本上杜絕地方官員勾結成奸的可能,儘量保證監察御史能夠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至少現在御史臺是掌握在陳宜中的手中,這位陳相公有時候雖然手腕軟弱了些,但是絕對是油鹽不進的主兒,誰想走後門都沒這個可能,被逮到了基本就是死路一條。

至於之前的沿江制置大使、安撫大使等等都撤銷,只有在舉國臨戰的時候,纔會派出朝中右丞相或者兵部尚書臨時擔任各行省統兵大使,節制各個行省的軍隊,而在平時各行省內屯駐的主力戰軍一般不會相往來,從而減少軍隊結黨營私的可能,同時主力戰軍的調動,需要巡撫、安撫和當時行省中監察御史三人共同同意纔可,進一步避免藩鎮誕生的可能。

至於皇帝以後會不會分封郡王,那就是後話,畢竟現在葉家子嗣不多,葉應武這一輩也就只有葉應及一個兄長,還遠遠沒有到分封親王的地步。尤其是葉應及尚未不惑,精力正旺,自然也不願意當一個閒散的郡王。葉應武知道這個兄長素來沒有什麼雄才大略,不過做事卻是腳踏實地,所以也就隨着他去了。

雖然朝野之中都已經預料到了大明在軍事改革之後必然緊接着對民政制度下手,爲此京城紛亂的雨夜中更是鬧得不可開交,單單是禁衛軍抓人就抓了兩天兩夜。心中已經有了準備,不過當這民政制度頒佈出來的時候,朝野還是一片譁然。

行省制度,幾乎是一個嶄新的名詞,出現在所有人的嘴邊。無論是士子書生,還是商賈農夫,在閒散之餘多多少少都會討論一番這行省制度。大明繼承了前宋豐厚的家底,民間的受教育水平遠遠高於其他時代,甚至農田中耕作的農夫多多少少都能認識幾個字,再加上有宋以來,朝廷對於民間輿論管轄素來寬鬆,甚至當初徽宗皇帝和京城名妓李師師的緋聞鬧得滿天飛,汴梁街頭巷尾可以說人盡皆知,朝廷卻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也導致百姓們對於議論朝政有着濃厚的興趣。

尤其是這行省制度絕對不是在原來宋朝制度上小修小補,而是幾乎等於推翻重來,把唐時候開始劃分的道、宋時候延承改進的路制度直接丟進廢紙堆,取而代之的是嶄新的行省。

不過對於朝野之中的議論,葉應武並沒有多管,只是讓六扇門注意控制言論走向即可,而文天祥他們更是忙着一一落實,哪裡還有工夫管這些。

當然了,朝野議論是可以的,但是絕對不能有什麼意見和反對,這是葉應武的底線。伴隨着這一道聖旨的頒佈,大明的各處主力戰軍,包括天武軍、神策軍、神衛軍、鎮海軍、宣武軍、天雄軍、荊湖軍、兩淮軍、靜江軍、邕州軍等等都已經全面出動,一個個每天在州府外面操練,聲勢浩大,在向世人展現大明武力強盛的同時,也在無形之中告誡那些心懷不滿的官員,只要有一絲風吹草動,刀斧就會落在他們的脖頸上。

面對文天祥伸過來的蘿蔔和蘇劉義掄起來的大棒,這些官員們自然很明白應該怎麼選擇。蘿蔔就算是再難吃,也得咬着牙吃下去啊!

————————————————--

草案簽發之後,葉應武實際上就已經沒有什麼事了,一天到晚賴在後宅誰都不見。當然這洛陽城中,也沒有幾個能夠當得起大明皇帝親自接見的人,洛陽知府、鞏縣知縣什麼的基本都直接讓樑炎午帶着幾名幕僚出面接待了。畢竟樑炎午以資政殿大學士、陛下身邊第一等紅人的身份接見他們,已經算是給足面子了。

一抹陽光透過窗戶縫隙灑在地上,瑞腦餘香燒了一夜已經只剩下嫋嫋的香氣,金獸口中的香菸已經難以尋覓。

趙雲舒一絲不苟的抽過來外衣繫上釦子,看了一眼身邊,無可奈何的說道:“夫君,時候不早了,還是抓緊起來吧。這一覺睡得時間可不短。”

葉應武舒舒服服的裹着被子打了一個滾。

趙雲舒伸手去拽葉應武的手臂:“皇帝陛下,快點兒起牀了!”

睡眼惺忪的葉應武打了一個哈欠,模模糊糊的看了一眼趙雲舒,晃了晃腦袋方纔確定眼前的人是誰,不由得詫異的說道:“舒兒,某怎麼在這裡?某記得昨天不是······”

趙雲舒湊過去讓他枕在自己腿上,伸手揉着葉應武的太陽穴:“你昨天喝多了,醉醺醺的回來。也真是的,堂堂大明天子,和幾個禁衛統領在行宮當中燒烤喝酒也就罷了,竟然還醉成這個樣子。不過小陽子那幾個傢伙也沒有灌你酒的膽量,當時那場面明顯他們醉的比你厲害,幾個人都架不回去。”

葉應武享受着難得的佳人服侍,眯着眼說道:“昨天御醫到底是怎麼給你診斷的,不會出了差錯吧?”

趙雲舒微微一怔,旋即猛地一把推開葉應武,懦弱的回答:“你想多了,御醫說只是受了風寒,有些腹痛也屬正常,不是······不是喜脈。”

葉應武頓時流露出失望的神色,搖了搖頭:“耕耘的也不少啊,怎麼就是沒有動靜呢。”

終於忍不住了,趙雲舒一把拽住被子將自己裹起來,甕聲甕氣辯解道:“我······我怎麼知道。就······就是沒有動靜麼!”

“不行,說明咱們的姿勢不對。”葉應武一本正經的說道,“看來下一次需要好好的研究研究。”

“別說了!”趙雲舒憤憤的爭辯。

而葉應武大大咧咧躺在牀上。實際上姿勢試過的也不少,更主要的是陸婉言、綺琴已經先後有了孩子,不久之前京城送來的喜訊,絮娘也有喜了,這下除了年紀最小的惠娘和跟葉應武待在一起時間最短的瓊鸞、陳氏姊妹,後宅之中就只剩下趙雲舒一直沒動靜了。這顯然也不是葉應武自己的問題。

葉應武母親陳氏的來信中除了表達喜悅之意外,也催促葉應武多加努力,繼續爲葉家這座高樓大廈增磚添瓦。甚至大有趙雲舒和瓊鸞懷不上,葉應武也不用回來的架勢。

葉應武瞥了一眼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趙雲舒,不由得嘟囔了一句:“明明是你們老趙家基因問題,怪不到某頭上啊。你爹一天睡三十個女人,最後還不是隻有你們兩個女兒。”

被子一下子被掀開,趙雲舒張牙舞爪的撲了上來,兩個人滾作一團。

葉應武看着咬了他一口的瘋女人,只能哼了哼。這小姑娘被逼瘋了之後動不動就咬人,跟一隻小野貓也似,當時兩個人第一次的時候葉應武肩膀都被咬破了,再想想平時趙雲舒文雅端莊的模樣,怎麼都沒辦法把這兩個形象聯繫在一起。

葉應武摸了摸鼻子,牀下貴婦,牀上蕩(和諧)婦,極品。

趙雲舒並不知道這個傢伙眼珠子滴溜溜轉在腹誹自己,只是伸手按着小腹,俏臉上滿滿都是煩惱。畢竟這個時代生不出孩子全都怪女人,而且葉應武也用三個孩子的事實證明確實應該怪女人。更何況之前不怎麼想要孩子的後宅一衆姊妹,在被大皇子萌翻了之後,一個個對於孩子突然間有了莫名的衝動和嚮往。

剛纔葉應武說的話趙雲舒聽得一清二楚,雖然很想繼續把這個傢伙揍一頓,但是趙雲舒不得不承認他說的確實是事實。趙家自從趙大、趙二開始,似乎就一直被血脈單薄這個噩夢纏繞着,尤其是到了南宋,別說兄終弟及了,甚至就連一個嫡系皇族都找不到,只能將宋理宗和榮王這兩個皇族旁系拉來撐場子,結果誰知道宋理宗繼續“不負衆望”的沒有子嗣,賈似道只能滿臉黑線的又把榮王的兒子推上來作爲皇帝。

趙雲舒她爹爹在別的事情上一竅不通,但是在那事上卻是天賦異稟,就算是葉應武自以爲強壯,也不敢一天和三十個年輕女人滾牀單,甚至這麼一場之後,依舊夜夜無女不歡,沒有絲毫停下來休息兩天、補補身子的意思,更可怕的是,葉應武看到的趙禥雖然臉色有些蒼白顯示他縱慾過度,其餘並沒有太多的不良症狀。

要知道這位大宋度宗可是保持這樣的戰鬥力足足十年,方纔因爲“身體被掏空”而撒手人寰。這在所有荒淫無道的帝王當中也絕對算在位時間很長的了。

然而以趙禥這個播撒龍種的方式,竟然就只有趙雲舒、趙雲微兩個女兒,在另外一個時空也只是又多了七個兒子,還成功死了四個(剩下的三個兒子按年齡排座次,就是大宋剩下的最後三個皇帝)。而要知道歷史上幾個知名的君主,唐太宗、明太祖、清康熙都是子嗣成羣。

這麼一說來,葉應武吐槽老趙家基因不行好像也說得過去。

“那你倒是想個辦法啊!”趙雲舒湊過來,櫻脣微翹,臉頰上的淺淺梨渦看上去分外誘人。

葉應武困得哈欠連天,一時間對於佳人投懷送抱也顧不上了,就想抱着枕頭好好的睡一覺。只不過不等趙雲舒接着說,房門就被一把推開了,惠娘三步並作兩步衝進來,當即就看到湊到葉應武身邊的趙雲舒,頓時伸手捂住臉:“你們兩個光天化日之下,到底知不知羞?!”

“惠娘,什麼事?”葉應武微微側頭。

惠娘哼道:“昨天晚上好像有個人答應了今天上街走走的,怎麼現在就裝作什麼都不知道了?”

葉應武微微錯愕,有些遲鈍的扭頭看向趙雲舒:“某昨天晚上糊里糊塗的都答應什麼了?”

趙雲舒一本正經的伸出手掰起手指:“答應惠娘逛街,然後遊覽洛水、北邙山,答應微兒出去吃好吃的,答應瓊鸞姊姊去買一個上好的玉鐲子······”

葉應武頓時呼了一口氣,猛地扯住被子將兩個人裹了進去:“目標很大,那咱們就先定個小目標,比如先造個人!”

第六百二十八章 半世交親隨逝水(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龍戰於野 下第四百五十二章 候卿入甕來第五百六十一章 海天龍戰血玄黃(中)第五百七十三章 畢竟還我萬夫雄(中)第三百六十二章 寶馬嘶歸紅旆動(上)第五百七十五章 大明,葉應武在此!第六百五十六章 今夜紗廚枕簟涼(中)第三百九十七章 磨洗認前朝第一百八十二章 進退九重誰人敵第五百二十二章 禍起於蕭牆之內第五百二十四章 朕不負天下百姓第六百五十四章 大將龍旗掣海雲(下)第六百零四章 緣何如此絆人心(上)第四百八十一章 高麗山河變第十六章 萬民送恩公第六百四十一章 九死南荒吾不恨(上)第六百七十七章 滅國平蕃第一功第六百零二章 南洋重有風潮起(上)第五百六十七章 底事崑崙傾砥柱(中)第七十九章 大局底定 中第六百八十四章 南洋一戰成絕唱(下)第九十三章 夏風煙塵 下第五百一十四章 卷地風來忽吹散第一百三十一章 笑千般變化 上第五百九十一章 畫角吹風邊月明(中)第三百三十六章 誰主沉浮看莽蒼(上)第二百零六章 戰火如荼遍滄浪 中第三百七十一章 毅魄歸來日第三十二章 軍寨兩重天第五十八章 天下無閒棋第五百五十八章 萬里長城永不倒(中)第六十章 山河送我衣錦還第四百二十三章 絕域催戰雲第四百七十八章 三千里山河第一百三十八章 陸門多恩怨 中第三百三十九章 旋抹紅妝看使君(下)第六百五十六章 今夜紗廚枕簟涼(中)第五百二十六章 又近一年四月時(下)第六百五十一章 滿載一船深秋色(下)第六百一十二章 將軍百戰身名裂(上)第四百九十章 此身長報國第五百三十一章 遺民淚盡胡塵裡(下)第二百六十六章 夤夜談興亡 下第六十七章 青石路遠 中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荷而得藕第三百五十七章 提攜玉龍爲君死(中)第五百三十二章 幽燕可伐歟曰可第四百四十四章 登九五之位第三百三十六章 誰主沉浮看莽蒼(上)第六百七十六章 梟雄末路可悲愁第四百八十七章 瀚海百丈冰第五百零一章 無邊光景一時新第六章 誰人方爲火中雄第一百三十五章 江南雲軒翥 中第三百二十二章 天外吳門青霅路(下)第二百零六章 戰火如荼遍滄浪 中第六十四章 煙雨誰撐傘 中第一百四十五章 有杏不須梅第二百九十九章 一夜魚龍舞第二百零六章 戰火如荼遍滄浪 中第九十三章 夏風煙塵 下第四百零二章 雪滿後樂園(下)第六百八十七章 待細把江山圖畫第二百九十二章 夜昏逐逝波第二百六十二章 長日勸農桑第六百八十一章 勢入浮雲亦是崩(上)第四百四十四章 登九五之位第三百一十一章 壯氣如蛟吞千里(中)第五百一十四章 卷地風來忽吹散第二百四十五章 引弓向天北 下第六百八十六章 時見疏星度河漢第四百二十五章 遺恨歸西去第四百六十七章 臣請執旗行第四百九十五章 人命更關天第十七章 勸君且飲此杯酒第一百七十九章 沖天焰火明漢水第一百七十八章 清泉汩汩夜無光第五十八章 天下無閒棋第一百一十三章 龍戰於野 中第二百一十六章 風雪雜錯虎頭山 下第二百一十六章 風雪雜錯虎頭山 下第六百零四章 緣何如此絆人心(上)第六十七章 青石路遠 中第六百一十八章 家家城下招魂葬(上)第三百九十七章 磨洗認前朝第二百九十三章 觥籌金明滅第五百六十一章 海天龍戰血玄黃(中)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盡江南草未凋第二百二十九章 炮聲震天滿江紅 上第七十二章 是非成敗 上第三百六十三章 寶馬嘶歸紅旆動(中)第六百二十四章 月中霜裡鬥嬋娟(上)第七章 朝堂未老人已老第三百六十九章 相對坐調笙第二百三十章 炮聲震天滿江紅 中第三百二十九章 壯歲旌旗擁萬夫(上)第五十一章 螳螂捕蟬,黃雀何在 上第五百一十四章 卷地風來忽吹散
第六百二十八章 半世交親隨逝水(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龍戰於野 下第四百五十二章 候卿入甕來第五百六十一章 海天龍戰血玄黃(中)第五百七十三章 畢竟還我萬夫雄(中)第三百六十二章 寶馬嘶歸紅旆動(上)第五百七十五章 大明,葉應武在此!第六百五十六章 今夜紗廚枕簟涼(中)第三百九十七章 磨洗認前朝第一百八十二章 進退九重誰人敵第五百二十二章 禍起於蕭牆之內第五百二十四章 朕不負天下百姓第六百五十四章 大將龍旗掣海雲(下)第六百零四章 緣何如此絆人心(上)第四百八十一章 高麗山河變第十六章 萬民送恩公第六百四十一章 九死南荒吾不恨(上)第六百七十七章 滅國平蕃第一功第六百零二章 南洋重有風潮起(上)第五百六十七章 底事崑崙傾砥柱(中)第七十九章 大局底定 中第六百八十四章 南洋一戰成絕唱(下)第九十三章 夏風煙塵 下第五百一十四章 卷地風來忽吹散第一百三十一章 笑千般變化 上第五百九十一章 畫角吹風邊月明(中)第三百三十六章 誰主沉浮看莽蒼(上)第二百零六章 戰火如荼遍滄浪 中第三百七十一章 毅魄歸來日第三十二章 軍寨兩重天第五十八章 天下無閒棋第五百五十八章 萬里長城永不倒(中)第六十章 山河送我衣錦還第四百二十三章 絕域催戰雲第四百七十八章 三千里山河第一百三十八章 陸門多恩怨 中第三百三十九章 旋抹紅妝看使君(下)第六百五十六章 今夜紗廚枕簟涼(中)第五百二十六章 又近一年四月時(下)第六百五十一章 滿載一船深秋色(下)第六百一十二章 將軍百戰身名裂(上)第四百九十章 此身長報國第五百三十一章 遺民淚盡胡塵裡(下)第二百六十六章 夤夜談興亡 下第六十七章 青石路遠 中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荷而得藕第三百五十七章 提攜玉龍爲君死(中)第五百三十二章 幽燕可伐歟曰可第四百四十四章 登九五之位第三百三十六章 誰主沉浮看莽蒼(上)第六百七十六章 梟雄末路可悲愁第四百八十七章 瀚海百丈冰第五百零一章 無邊光景一時新第六章 誰人方爲火中雄第一百三十五章 江南雲軒翥 中第三百二十二章 天外吳門青霅路(下)第二百零六章 戰火如荼遍滄浪 中第六十四章 煙雨誰撐傘 中第一百四十五章 有杏不須梅第二百九十九章 一夜魚龍舞第二百零六章 戰火如荼遍滄浪 中第九十三章 夏風煙塵 下第四百零二章 雪滿後樂園(下)第六百八十七章 待細把江山圖畫第二百九十二章 夜昏逐逝波第二百六十二章 長日勸農桑第六百八十一章 勢入浮雲亦是崩(上)第四百四十四章 登九五之位第三百一十一章 壯氣如蛟吞千里(中)第五百一十四章 卷地風來忽吹散第二百四十五章 引弓向天北 下第六百八十六章 時見疏星度河漢第四百二十五章 遺恨歸西去第四百六十七章 臣請執旗行第四百九十五章 人命更關天第十七章 勸君且飲此杯酒第一百七十九章 沖天焰火明漢水第一百七十八章 清泉汩汩夜無光第五十八章 天下無閒棋第一百一十三章 龍戰於野 中第二百一十六章 風雪雜錯虎頭山 下第二百一十六章 風雪雜錯虎頭山 下第六百零四章 緣何如此絆人心(上)第六十七章 青石路遠 中第六百一十八章 家家城下招魂葬(上)第三百九十七章 磨洗認前朝第二百九十三章 觥籌金明滅第五百六十一章 海天龍戰血玄黃(中)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盡江南草未凋第二百二十九章 炮聲震天滿江紅 上第七十二章 是非成敗 上第三百六十三章 寶馬嘶歸紅旆動(中)第六百二十四章 月中霜裡鬥嬋娟(上)第七章 朝堂未老人已老第三百六十九章 相對坐調笙第二百三十章 炮聲震天滿江紅 中第三百二十九章 壯歲旌旗擁萬夫(上)第五十一章 螳螂捕蟬,黃雀何在 上第五百一十四章 卷地風來忽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