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探討諸多問題,地方發展方向

第443章 探討諸多問題,地方發展方向

飯後傍晚時分,趙駿這才召見了汲縣大小官員。

之前沒有第一時間與他們會面,是因爲需要了解這些官員的情況。

如果有問題就得糾正,沒有問題,並且任上做得不錯,才能夠召見他們,表揚激勵講話。

由於汲縣官員並無劣跡,治理手段雖然平庸,可也是按時完成上面的任務,沒有什麼出格的地方,所以他沒有苛責。

勉勵他們幾句,就讓他們離開。

等到了第二天汲縣縣尉和皇城司指揮使就把情況上報。

他們已經把涉案的兩個村莊所有人都抓了起來,包括老弱婦孺,現在全都被關在了縣衙大牢當中。

趙駿做出指示。

對於匪徒要嚴判,該死刑死刑,該流放流放,以此重典才能夠威懾。

至於匪徒家屬,他們雖然沒有直接參與,但也參與瞭望風,對抗官府,或者享受到了匪徒劫掠到的財物。

不能說同罪,但也要進行一定量刑。

基本上判決下來,估計兩個村子大半的青壯勞動力都得死的死,流放的流放。

並且很多婦女也要坐牢服刑,無辜的孩童和沒有參與犯罪的老人由官府建的慈幼院與福田院撫養,跟屠村了沒什麼區別。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就不能威懾,別的村子有樣學樣,那就沒有商旅敢經過這裡了。

到時候經濟還怎麼發展?外面的商品進不來,汲縣的產品也不能走出去,這顯然對全縣其餘奉公守法的百姓就非常不公平。

所以面對這種現象,趙駿也只能如此。

第三日,將水匪的案子交給地方官府之後,趙駿再次啓程,前往武安視察。

這一趟出來首站目標是去幽燕,視察如今融合情況。至於河北,屬於路過的時候順帶看看,不可能多做停留。

因此每個地方最多也就待個兩三天就行。

至於通過水匪引發的全國性盜匪問題,也被趙駿記在了要解決的事項裡,等回去之後,就得想解決的辦法。

沒辦法。

盜匪與黑惡勢力不同。

黑惡勢力具有盤踞性質,往往在人口聚集的城鎮,或者地主階級組織打手控制佃農。

他們有固定的地方和收入,甚至還有田地、賭場、酒樓、青樓等娛樂場所產業,通過暴力手段掠奪百姓的財產,清剿也比較容易。

而盜匪就不一樣。

他們沒有固定的地盤,很多都打一槍換個地方,作案地點也不固定。

很多都是在野外交通要道,神出鬼沒,具有流動性質,想要根除非常困難,甚至有的時候都不知道是誰幹的。

所以相較於黑惡勢力,這些盜匪最難處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十餘日後,趙駿的車隊就過衛州、安利軍、相州,進入磁州滏陽境內,離武安只有六七十里的距離。

在滏陽逗留了一日,視察了當地情況,第二天趙駿就出發前往武安,路過昭德鎮的時候,就暫時停下來歇息,在附近茶攤喝口茶,坐一坐。

正是三月下旬,陽光明媚,春暖花開,西北方向的滏山,也就是後世南響堂山山嶺高聳,林木森森,宛若仙境般優美。

鎮子雖然不大,可來往商客不少,頗爲繁盛。鎮子裡見大隊商旅也見怪不怪,紛紛熱情招待。

衆人稍作休整,三百人把周圍幾個茶攤空位全給坐滿,甚至有不少人沒座位,只能拿着涼茶去路邊蹲着,偶爾馬車路過,揚了一臉灰塵。

趙駿坐在最中間的位置,王安石見他這幾日一直拿鉛筆在紙上寫着什麼,好奇問道:“知院是在記錄什麼嗎?”

“嗯。”

趙駿停下了筆,擡起頭笑道:“把這沿途一路遇到的問題全都記錄下來,一一排列,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嘛。”

說着他又對衆人道:“剛好,差不多已經列了不少了,你們來幫我分析分析。”

“這第一個,全國盜匪那麼多,你們說怎麼辦?”

他環顧衆人。

楊告說道:“自當殺一儆百!”

“用重典沒錯。”

趙駿說道:“可問題是很難抓到人,汲縣那件事,若非我們遇到,你們說一般的商旅能活着去告狀嗎?”

“額”

楊告一想也是,人都抓不着,更別提什麼重典。

蘇渙說道:“或許可以讓當地官府暗中調查,對案發周邊的村莊採取懷疑態度,朝廷也可以發明文要求各地對這種案子必須破,以表示朝廷對盜匪頻發的情況重視。”

“這不失爲一個思路,但我就怕容易出現冤假錯案啊。”

趙駿嘆道。

“爲何?”

衆人不解。

趙駿說道:“你們知道前些日子汲縣縣令跟我反映過什麼問題嗎?”

“什麼問題?”

“汲縣四年前那起案子,當時絲綢商的家屬找過來,花了錢希望當地官府能破案,地方官府收錢辦事,結果四處亂抓人,亂打亂罰,惹得天怒人怨,最後實在找不到人,他們甚至還差點隨便弄個替死鬼糊弄,若不是恰好有巡察御史來當地巡查,恐怕就有人屈打成招,被冤枉爲盜匪了。”

“還有這種事情?”

衆人震驚。

“是啊,我已經責令追究之前官吏的責任,但追究責任是次要的,因爲這很能凸顯出一個問題!”

趙駿雙手一攤道:“官府就連花錢辦事的人都找替死鬼,如果朝廷督令他們遇到這種案子必須破,必須找到罪犯,那爲了完成任務,不知道有多少無辜的受到牽連。”

“也是。”

衆人點點頭。

不要太高估古代官員的節操。

如果實在找不到犯人,上面又逼着他們找,那屈打成招都是少的。

更有可能,乾脆先隨便找個替死鬼關起來,各種僞造口供、手印,把替死鬼的罪名坐實。

然後人在獄中忽然“暴病而亡”,到時候死無對證,“兇手”認罪之後突發惡疾去世了,這樣死者兇手都沒了,直接結案。

“這就是朝廷難做的地方,也是我列出的另外一個問題。”

趙駿在紙上點了點,嘆道:“以現在落後的刑偵手段,如果要求命案必破,那勢必造成冤假錯案無數。如果不做出要求,那麼地方官府就沒有查案的動力。而且除了這種很難查到的盜匪案件以外,普通的兇殺、流竄搶劫以及各種小偷小摸,都是老大難題,這對全國治安會形成很大威脅。”

一個全國性盜匪事件,一個冤假錯案問題,都是讓朝廷難辦的地方。

王安石沉思道:“下官以爲若是兩害的話,不如取其輕。” 趙駿來了興趣,問道:“哦?什麼意思?”

王安石說道:“相比於地方官府沒有查案動力,找不到線索就乾脆不找,以至於兇案頻發,還不如逼着他們去做。”

趙駿皺眉問道:“那冤假錯案怎麼辦?”

“即便冤假錯案頻發,也比官府不努力追查兇手,導致那些兇手逍遙法外,得意之下屢次作案,以至兇案頻發強啊。”

王安石臉上露出苦笑。

“唉,等我回政制院與諸多相公商議之後,再決定與否吧。”

趙駿扶額,揉搓着太陽穴,在紙上關於冤假錯案系列問題先畫了個圈。

後世羅老師說,越學法律,就越會慢慢喪失人性。

作爲掌權者,又何嘗不是如此?

以前看到網上有冤假錯案,就義憤填膺,氣惱於那些官員太壞,以至於無辜的人坐牢或者被殺。

等現在自己到了這個位置,才發現難處在哪裡。

在這個刑偵技術落後的年代,遇到那種毫無線索的案子,對於辦案人員來說簡直是一種煎熬。

如果上級再要求他們命案必須偵破,那麼只有兩種結果。

一是地方縣尉和衙役努力辦案,最終找到線索和決定性的證據,將兇手繩之以法。

而第二種結果是什麼,不言而喻。

可若是不對下面有強制要求,則地方官府沒什麼動力查案,很可能讓很多原本能破的案子,就這麼變成無頭案。

所以這兩難處境,可見一斑。

“盜匪問題和冤假錯案問題估計你們也沒什麼辦法,這是個老大難題,歷朝歷代能人無數都不能解決,我也不指望你們。”

趙駿想了想,隨後又看向另外一個問題道:“談談地方發展的問題吧,沿途走來,你們有什麼發現?”

“額“

幾個人大眼瞪小眼。

楊察小心翼翼道:“知院說的發現是指?”

“知院說的是地方發展變化如何。”

王安石還是聰明,回答道:“沿途所過,除了安利軍的黎陽還不錯,修建了不少工廠以外,其餘地方發展怕是不盡如人意,最多也就是建了一些磚廠。”

“嗯。”

趙駿點點頭道:“黎陽也是吃上了運河的紅利,自從汴梁到滑州的運河開通之後,河北與汴梁的經貿往來就日益頻繁,黎陽就在滑州的大河以北,兩縣隔河相望,永濟渠最南端在黎陽,與京滑運河連接,自然讓諸多商販雲集,地方官都不用怎麼指導,百姓們自己就會聚集於此,有錢的開工廠,沒錢的做手工業從事者或者做工,商業和經濟自然能發展起來。”

“那這樣看來,除了黎陽之外,其它地方以前怎麼樣,現在還是怎麼樣,地方官員並沒有積極尋找出路。”

楊告皺起眉頭道:“這些地方官府是怎麼搞的,朝廷多次下令因地制宜,要求各地努力發展商業,怎麼這一路的縣就沒一個會幹事的官員?”

“楊侍郎此言差矣,關於這點,下官就要說句公道話了。”

蘇渙不滿道:“侍郎久居高位,不在地方任職,又怎麼知道地方官員的難處?這任期就三年,一年熟悉全縣環境,第二年施政,這政策下達不過一年時間,第三年就得準備準備走人。等下一任官員到了,說不好就可能推翻前任的施政,重新佈置,這一來一回,地方怎麼發展得起來?”

“的確是這樣,而且說句實話,很多地方官員也不怎麼懂如何發展。”

李孝基也道:“像以前的地方官,只需要斷案、鼓勵農桑、夏秋催稅這三件大事,至於地方發展的問題,也是兩眼一抹黑。”

“另外我再補充一點,很多官員想施政,地方上也經常有阻力。如我之前在歙州任職,發現當地農業並不發達,山多林密地少,百姓難以自給自足。”

王安石說道:“不過我注意到當地茶葉很好,其餘木材、桐油、漆料、礦產、藥材豐富,我就想因地制宜,改田爲茶。可當地百姓卻十分抗拒,因爲他們不清楚這會是什麼結果,萬一茶葉種好了卻沒有銷售出去,那就僅剩的糧食也沒了,活活餓死。”

他嘆息了一句,繼續道:“而且當地交通非常不便,在深山老林當中,即便有地方特產也難以運出來,我就想鼓動大家修路,等路修好了再種茶葉,百姓們還是不願意啊。他們認爲修路耽誤耕作,且道路修通困難,哪怕官府出錢也少有人應答。”

“不錯,這些都是地方官員不能帶領地方發展的通病,我覺得也不能全怪地方官員無能。”

“確實如此。”

趙抃和陳希亮二人也表示贊同。

楊告和楊察當初一個是淮南的發運使,一個是宿州通判,看似兩個都在地方,但那都寶元年間老黃曆了。

後來趙駿發現了人才,沒過多久就調到了中央去,很少在地方上任職。

相反王安石、蘇渙、李孝基等人則是康定慶曆年的進士,直到現在還在地方上當知州,經歷過各種新政,自然也能理解地方官員的難處。

“嗯。”

趙駿點點頭道:“你們提的建議都非常有建設性,我會記錄下來,綜合一下大家的考慮,以此出臺新的政策。”

他想起了後世。

後世很多縣都會發展地方特色產業。

像著名的曹縣就是棺材之鄉,壽光蔬菜之鄉,東明西瓜之鄉,洛川蘋果之鄉,高陽紡織之鄉等等。

現在官員的問題是,一任期太短,即便有施政方向和理念,也因爲任期而容易被耽誤。

二是缺乏這樣因地制宜的高素質人才,不容易找到適合當地的經濟產業鏈。

三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百姓靠地吃飯,很多經濟作物若是在交通發達的地區還好,若是在深山老林裡,百姓擔心改稻爲桑,改稻爲茶,萬一銷路不好,那吃飯都是問題。

所以綜合多方面問題迭加,自然也就造就了很多地方的州縣發展並不順利,往往只有一些特殊地區有產業形成。

比如河北武安、從原來的姜店鎮升級爲縣的河南平頂山縣、山西陽城等。

這些地方多是產煤、鐵的地區,由各路轉運使響應朝廷號召,在本路尋找煤鐵石灰等資源豐富產地,建立鋼鐵廠、水泥廠、磚石廠等等,屬於資源型工業城市。

一旦資源耗盡或者處於戰略要求暫停開採,就容易像後世內蒙鄂爾多斯,東北鶴崗這些地方一樣,很快變成一座空城。

大宋現在正處於工業發展的初期階段,以後不僅要發展重工業,輕工業也是重中之重。

趙駿自然要全面發展,建設全產業鏈國家。

可讓他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考察,然後給當地官員指導意見就太不現實了一點,全國一千多個縣,趙駿下半輩子就不用待在中央了,到處亂跑。

因此如何發揮官員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當地的問題,就是朝廷要考慮的現實。

“好了,這一趟出來纔算是路過河北,就收穫很多了,找到了許多問題所在,不枉此行,也差不多休息夠了,我們走吧。”

趙駿將東西都記錄好,然後把碗裡的涼茶一飲而盡,站起身笑道:“現在也是時候去武安看看,看看那邊的發展如何,如果做得好,也可以借鑑一下他們的先進經驗,向全國的資源型城市推廣,讓有煤鐵產業的地方官員都去取取經,才能更好地發展嘛。”

“哈哈哈哈哈。”

大家都笑了起來,如今武安作爲大宋第一個生產鋼鐵的重工業城市,聽說年產鋼數十萬噸,鋼製品銷售全國,早就富得流油了。

而且當地不止發展出了鋼鐵製造業,同時也衍生出了一個鋼鐵產業鏈,包括各種鋼鐵農具、廚具、管具、建材等等。

可以說光武安縣一地,就已經迅速躍居到了河北路的第一縣,每年納稅名列前茅,足以見得產業的重要性。

所以去當地取取經,瞭解一下產業發展,對於他們這些未來的宰相同樣也是非常有益處。

第427章 目標西域,一朝雪恥第78章 看看這大宋第409章 大國重器鐵甲艦141.第140章 解試第七第410章 倭寇狼子野心第402章 大宋贏麻了第511章 十倍回報率,工業先發國的優勢第315章 地毯式轟炸,直取升龍第97章 老範的幫助第53章 帝王之術第522章 滅金,就是這麼快191.第189章 清官,貪官,庸官第365章 千炮瞄城第83章 趙禎不可信第504章 真傳國玉璽第473章 趙禎的喜悅第505章 天命在宋199.第196章 貪腐案真相218.第215章 攻守易形了205.第202章 宋夏戰爭,元昊來襲235.第232章 跑得慢,就得死!210.第207章 你們相信我嗎?231.第228章 宋遼主力相遇第339章 慶曆六年新的規劃第375章 耶律宗真被偷了家第470章 與范仲淹利益交換第437章 新的發展,新的革新271.第267章 慶曆三年來了第390章 不講武德,一團亂麻238.第235章 挺起自己的腰桿,把脊樑骨接上第495章 外交交鋒第344章 一網打盡,注意影響第65章 想通了(第五更)256.第252章 慶曆新政第一輪風波第434章 慶曆八年落幕,該提一提稅了145.第144章 不平靜的一夜271.第267章 慶曆三年來了192.第190章 不能讓大孫心寒第45章 拉一派打一派121.第121章 太祖的子孫當不了皇帝第81章 無憂洞138.第137章 報紙熱議,李迪入京第390章 不講武德,一團亂麻第425章 一眼看去,便是萬家燈火第317章 一炮轟殺大越皇帝186.第184章 千金買馬骨142.第141章 顆粒狀黑火藥第522章 滅金,就是這麼快287.第283章 平叛只需要座標第413章 大宋的戰爭之王第354章 後裝槍炮,王曾病逝306.第302章 釜底抽薪289.第285章 後苑驚變,引蛇出洞第414章 有宋人在賣軍械第24章 趙光義是蠢豬第89章 大勢不可擋119.第119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325章 全國性掃黑除惡223.第220章 壞了,我人設崩了第443章 探討諸多問題,地方發展方向第65章 想通了(第五更)第349章 青塘城破第4章 趙禎老色皮第358章 高麗叫父356.第351章 出大事了第484章 揚帆,出海!第61章 宋仁宗是個軟蛋這件事(第一更)第516章 不會再餓肚子了第451章 規劃北平城,迴歸根本問題第1章 人在大宋,剛剛穿越第357章 河口之戰,輕鬆獲勝177.第175章 苛捐雜稅,路遇田昌173.第171章 開封來了個包黑子第396章 贏得倉皇南顧257.第253章 慶曆新政第二輪風波第53章 帝王之術第445章 內燃機?第72章 少內鬥,多幹事(感謝雲哥盟主打賞)121.第121章 太祖的子孫當不了皇帝第343章 全城搜捕第4章 趙禎老色皮223.第220章 壞了,我人設崩了第434章 慶曆八年落幕,該提一提稅了第401章 趙禎眼裡有了光第374章 滅遼吞夏,東北百年大計113.第113章 回不去了?第62章 趙駿改變了官家(第二更)第464章 該拿回西域了232.第229章 帳篷裡歡樂的笑聲第47章 晏殊迴歸168.第166章 核心矛盾第456章 將領請滅遼,幽燕世家歸第434章 慶曆八年落幕,該提一提稅了第476章 慶曆十二年,又一輪新政108.第108章 呂夷簡的取捨185.第183章 《官家在求情》第438章 任歲月變遷,我獨屹立於巔峰第95章 把汴梁捅個窟窿第34章 數學課
第427章 目標西域,一朝雪恥第78章 看看這大宋第409章 大國重器鐵甲艦141.第140章 解試第七第410章 倭寇狼子野心第402章 大宋贏麻了第511章 十倍回報率,工業先發國的優勢第315章 地毯式轟炸,直取升龍第97章 老範的幫助第53章 帝王之術第522章 滅金,就是這麼快191.第189章 清官,貪官,庸官第365章 千炮瞄城第83章 趙禎不可信第504章 真傳國玉璽第473章 趙禎的喜悅第505章 天命在宋199.第196章 貪腐案真相218.第215章 攻守易形了205.第202章 宋夏戰爭,元昊來襲235.第232章 跑得慢,就得死!210.第207章 你們相信我嗎?231.第228章 宋遼主力相遇第339章 慶曆六年新的規劃第375章 耶律宗真被偷了家第470章 與范仲淹利益交換第437章 新的發展,新的革新271.第267章 慶曆三年來了第390章 不講武德,一團亂麻238.第235章 挺起自己的腰桿,把脊樑骨接上第495章 外交交鋒第344章 一網打盡,注意影響第65章 想通了(第五更)256.第252章 慶曆新政第一輪風波第434章 慶曆八年落幕,該提一提稅了145.第144章 不平靜的一夜271.第267章 慶曆三年來了192.第190章 不能讓大孫心寒第45章 拉一派打一派121.第121章 太祖的子孫當不了皇帝第81章 無憂洞138.第137章 報紙熱議,李迪入京第390章 不講武德,一團亂麻第425章 一眼看去,便是萬家燈火第317章 一炮轟殺大越皇帝186.第184章 千金買馬骨142.第141章 顆粒狀黑火藥第522章 滅金,就是這麼快287.第283章 平叛只需要座標第413章 大宋的戰爭之王第354章 後裝槍炮,王曾病逝306.第302章 釜底抽薪289.第285章 後苑驚變,引蛇出洞第414章 有宋人在賣軍械第24章 趙光義是蠢豬第89章 大勢不可擋119.第119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325章 全國性掃黑除惡223.第220章 壞了,我人設崩了第443章 探討諸多問題,地方發展方向第65章 想通了(第五更)第349章 青塘城破第4章 趙禎老色皮第358章 高麗叫父356.第351章 出大事了第484章 揚帆,出海!第61章 宋仁宗是個軟蛋這件事(第一更)第516章 不會再餓肚子了第451章 規劃北平城,迴歸根本問題第1章 人在大宋,剛剛穿越第357章 河口之戰,輕鬆獲勝177.第175章 苛捐雜稅,路遇田昌173.第171章 開封來了個包黑子第396章 贏得倉皇南顧257.第253章 慶曆新政第二輪風波第53章 帝王之術第445章 內燃機?第72章 少內鬥,多幹事(感謝雲哥盟主打賞)121.第121章 太祖的子孫當不了皇帝第343章 全城搜捕第4章 趙禎老色皮223.第220章 壞了,我人設崩了第434章 慶曆八年落幕,該提一提稅了第401章 趙禎眼裡有了光第374章 滅遼吞夏,東北百年大計113.第113章 回不去了?第62章 趙駿改變了官家(第二更)第464章 該拿回西域了232.第229章 帳篷裡歡樂的笑聲第47章 晏殊迴歸168.第166章 核心矛盾第456章 將領請滅遼,幽燕世家歸第434章 慶曆八年落幕,該提一提稅了第476章 慶曆十二年,又一輪新政108.第108章 呂夷簡的取捨185.第183章 《官家在求情》第438章 任歲月變遷,我獨屹立於巔峰第95章 把汴梁捅個窟窿第34章 數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