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章 爲什麼只有“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後面就沒了

劉備作爲一個漢朝皇帝,爲了設計一套“正統性足夠的君主,與武將互相保持信任制衡”的環境,連秦始皇都拿出來做思想實驗了,可見他確實是非常急切想要個一勞永逸的答案。

在問出這個問題時,劉備自己心裡其實是有傾向性答案的,那就是覺得“秦始皇似乎希望也不大”。

因爲在秦之前,雖然沒有皇帝,卻有那麼多諸侯國王,王背信棄義的歷史太多了,武將不可能不擔心的。

而李素回答之後,給的答案也是跟劉備預期相似:秦始皇也不行。

但是,李素給出的理由,卻跟劉備一開始預想的不一樣,這又給了劉備一些希望,和一些啓發。

只要不是他內心預期那種失敗的理由,而是別的理由,那咱就學習,就改嘛!

秦始皇和高祖沒做到的,咱多施仁政,把短板補上,不就好了?

因爲歷史刻痕而導致君臣無法互信,那是無解的。

因爲歷史沒法改變,發生過的劣跡就是發生了,你堵不住學過史的人腦子往那個方向聯想。哪怕不是當朝皇帝做過的壞事,而是前朝皇帝做的,只要有,後人就會借鑑,形成猜疑鏈。

但其他原因導致的君臣無法互信,或者說帝國崩潰,那是可以吸取前人經驗教訓的嘛。

劉備酒意都微醒了一些,正襟危坐,揖手正色請教:

“賢弟快說說,秦始皇背信與春秋戰國那些諸侯王背信,其對後世君臣互信的長遠影響,究竟有多大不同?賢弟可是要重新論證一遍秦亡的教訓麼?”

李素搖搖頭:“秦亡的教訓理由太多了,不可一概而論,前人分析了三百餘年,太史公在《秦始皇本紀》末尾的‘太史公言’部分,全篇引用賈誼《過秦論》。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些評論雖是老生常談,卻也至今有效。其後大儒的分析,也多有可圈可點。

陛下非要臣說,以臣之智數,只能說清其中一點,那就是秦之失信的影響——臣詳述之前,請陛下先思考一個問題。

秦滅六國後,那六國之中,哪些是秦如果改行仁政、不用民過重,百姓就相對有可能歸附的、漸漸承認秦對其的統治合法性。而又有哪些國家,是相對誓死不從的,哪怕秦不虐民、橫徵暴斂,他們依然想要滅秦?”

這個問題,劉備如今的讀史水平,想都不用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顯然是楚人了。陳涉首義,就是楚人,懷王之約也是楚王所定,項羽和高祖,都是楚人。”

李素進一步誘導:“除楚之外,再選一個呢?”

這次劉備想了想,用討論的語氣自言自語:“韓滅國最早,被秦同化也最久。秦末大亂之初,陳涉一系也沒有人重建韓國,還是後來項梁才讓張良輔韓成復韓,這應該是最懶得反抗的了。

其餘趙、魏、燕都是陳涉時就被陳涉部將復國,反抗性應該高於韓一些。而齊人是殺了陳涉派去的將領,自立復國,不願受制於楚,堅持自發抗秦,反抗性應該更高一些。

後來項羽建立霸政,諸國皆服,唯齊不服,牽制項羽兵力多年。高祖踐祚後,天下皆歸漢,唯齊還有田橫五百士,寧死不辱。

由此觀之,誓死不降秦者,以楚爲最烈,齊次之,趙魏韓燕皆碌碌——嗯,魏韓燕遇秦師平叛皆不堪一擊,反而復降者衆多,趙好歹還鉅鹿死戰了,那就趙排第三,略高於剩餘三國。不過這個結論,對賢弟要說明的道理,又有什麼關係呢?”

李素很滿意劉備的自學結果,循循善誘地解答:“陛下能看出這裡面的差別,着實眼界不凡,臣也是這麼覺得的。

所以,秦不管統一後行不行仁政,最多隻是改變韓魏燕三國百姓的抵抗態度,如果秦始皇溫和一些,這三地的百姓是可以漸漸軟化承認秦的統治合法性或者說正統性的。

而趙就難辦一些,楚齊更難辦,這些根子,已經不是秦統一後是否仁政的問題了,而是在統一過程中,秦使用的那些卑鄙手段埋下的惡果。而具體的手段,其實前面已經說過,一言以蔽之,就是‘無信’。

而天子的無信,和諸侯王的無信,臣已經說過了,是不一樣的。諸侯王無信,還可以被‘國際譴責’,有其他大國制衡,弔民伐罪滅此無信之國,古人會認爲這是天譴,是天在自我糾正。

而天子無信,無外力可以糾正,那就是天無信,從此對天下百姓世世代代的守信影響,是巨大的,指望他們來建立君主和武將的長期互信,只能是緣木求魚、問道於盲。

秦始皇乃至他繼承的‘六世餘烈’的那六世,始終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他們不覺得天子之信值得維護,只想最快最省力地統一六國。

趙爲什麼不甘?其實有長平之戰,降而坑殺之失信,當然這不是秦始皇時候的事兒,是他那些先王欠下的的信用債。

如果白起堂堂正正不受降,硬戰擊殺這四十萬人,那也是無話可說的,說不定趙人就會跟韓魏燕一樣,被武力殺得心服口服。

因爲他們是戰不如人,不是被背信棄義、立諾而後毀諾,那是可以嚥下這口氣的。戰國之時,堂堂正正廝殺不如敵而滅國,這是正統的統治權建立手段,《孟子.梁惠王》便言。

孟子見於梁惠王,梁惠王問:天下惡乎定?孟子曰:定於一。梁惠王:孰能一之?孟子: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wωw▪ttкan▪C ○

此後公孫弘等從《春秋》尋找大統一之德,那也是捨近求遠了,蓋先漢之初,孟子之言還未提高到與五經並列的程度。

但由此可以看出,天下統一乃是定的前提,能武力統一就是讓百姓免於再打仗殘殺,這是德,沒問題。

秦堂堂正正武力統一,是可以得到正統性的,但卑劣就卑劣在他用了立約而後背約的違信手段。

長平背信是三次背信中最輕的,張儀對楚懷王承諾割讓商於之地六百里騙齊楚絕交,而後出爾反爾,這是三次背信中較重的。所以趙、楚心有不甘,他們想要爲天下信義而戰,誅滅天下信用之秦。

而齊是怎麼亡的?其實還是秦始皇自掘墳墓,他明明可以硬戰攻下齊,就以‘天下一統,讓天下百姓不再內戰’爲理由,打就完了。

但秦始皇又聽了說客邀功之言,許了齊王建投降後給五百里封地,但實則耍詐,在騙得齊王建不戰而降後,把齊王流放到五百里荒林裡,無耕無民,不給口糧,讓齊王建自行活活餓死。

這些行徑,天下尚信之人,怎能不以滅秦爲己任?關鍵是秦始皇最後膨脹,他之所以要反覆無信,其實是因爲他已經覺得‘天下一統,外無文字,古人如何做的,都是朕說了算,所以無需注意守信’。天下有識之士都知道,如果讓秦這樣活住了,那就天下再無信用。”

劉備覺得思路有點跟不上,希望李素給他講得通俗一點。

李素就花了好大的精力,給劉備講了一個劉備儘量能聽懂的故事——裡面很多因素劉備還不容易理解,因爲李素藉用的素材有點現代了,修飾過來還是有點似是而非。

這裡面的道理,其實用後世外交學院博弈論的課程,是最好解釋的,秦始皇其實就是犯了一個膨脹後覺得“不需要重複博弈”的錯誤。

用現代人都聽得懂的人話翻譯一下,就是這樣的:

你去你家樓下的小賣部買東西,小賣部阿姨大概率不會坑你,因爲她知道大家鄰里隔壁的,低頭不見擡頭見,想做你一輩子長久生意呢。這時候騙你一次,划不來,以後你都不去她家買東西了。

這就是重複博弈,有後續的長線生意吊着,人就要臉講信用。

而單次博弈,就是一錘子買賣,好比你去旅遊景點買東西,無論是吃喝還是紀念品,都賊坑,尤其是華人經營的旅遊區,幾乎無有不坑,就是因爲華夏曆史已經把單次博弈教得很好了。

大家都知道,一錘子的買賣就要狠狠宰客到利益最大化,因爲華人遊客基本上一輩子也不會來同一個打卡型景點玩第二次了(重複度假型景區不算,那些地方還是要信譽的,因爲指望你多次去)

而秦始皇膨脹後受到的引誘,就是他第一次發現,自己原來有希望不用再重複博弈了,只要一統天下,最後過程中可以用很多一錘子買賣的手段——

秦惠文王的時候,讓張儀詐騙違諾毀誓爲代價破了齊楚聯盟,就是因爲知道這一次詐騙得手之後,僅有的兩個可以和秦抗衡的大國就被坑了,秦以後統一的大勢幾乎不可逆轉,所以把秦的信用像草紙一樣扔掉也無所謂。

那就是一個單次旅遊景點宰客黑店的心態:打完這次交道你就必死無疑了,老子不跟死人講信用,反正你死都死了也沒人知道老子曾經不講信用。

秦的情況就是這樣:原先要臉,重合同守信用,是因爲要一直跟“國際關係”打交道。忽然哪一天發現,我幹完這一票不講信用的事兒之後,“國際”這個東西本身就不存在了。所以這是最後一次國際交涉,不要臉把利益最大化即可。

(注:再強調一下,這裡是李素給劉備分析皇帝信用的建立過程和推演,不是想黑秦始皇。也不用責怪秦始皇不講信用,因爲他之前沒有人受到過他這麼大的誘惑,秦始皇也沒有經驗。憑心而論,換個人如果受到這種誘惑,估計也會不要臉。

西方的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裡也有一個隱身人的隱喻,說一個人一旦得到了隱身的異能,原本遵守的道德法律就會自然不去遵守,西方哲學後來有此引申出‘絕對的權力絕對的惡’。而秦亡給了這種經不住誘惑的下場一個反面教材案例。)

最後騙餓死齊王建,就更是如此了,完全囂張膨脹到“天下都一統了,所有文字記載和史書都被我秦控制了,秦以外都是不識字的胡人蠻夷,所以我不怕”。

秦始皇最後的很多走樣的操作,都符合“單次博弈、有限遊戲”的心態,而不是“重複博弈、無限遊戲”的心態。

不是說他這個人多麼殘暴不仁,而是他走到了這個歷史路口,發現了這個“統一後可以自己隨便改歷史,只要萬世一系,之前的醜事都無所謂”的誘惑後,他沒扛住。

其實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弱點,比如打《三國志》系列遊戲的玩家,很多都喜歡敵人只剩最後一個城時,把全國地圖上的部隊都調過去、精兵猛將都拉到前線,然後滔天碾壓優勢打完最後一戰。

但現實生活中冷靜的君主,肯定不能這麼幹,這是多大的浪費和損耗啊,簡直跟楊廣打高句麗一樣浪費。打完這一仗之後國家的日子就不過了麼?遊戲結束了麼?

沒有啊!生活不是有限有終局的戰略遊戲,生活是無限遊戲,統一了還得繼續過下去呢!

而遊戲玩家都玩到這個份上了,你能不讓他在終場前肆無忌憚爲所欲爲爽一把嗎?

但可惜秦始皇之前沒人經歷過這些,秦始皇很多做派都符合“統一之後歷史就結束了,所以臨門一腳怎麼都行,反正後面我說了算,永遠說了算”。

焚書坑術,這事兒被很多人洗,但有一點其實不該洗,焚書是焚什麼?百家語,還有一句“偶語詩、書者棄市”。

什麼叫偶語詩、書?就是談論詩經、尚書,這兩部書是《秦始皇本紀》裡明明白白寫了私下談論要直接殺的,其他書還沒那麼重罪。

詩經是先秦社會生活的詩歌表現,尚書是古代的歷史書,秦控制這些書,心態就是“我統一之後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因爲沒有‘外國’這個歷史載體來戳穿我了,所以餓死齊王建沒什麼大不了的。”

後世文天祥寫的《正氣歌》裡,有一段四聯八句,寫的是古代正氣氣節之人,其中寫到“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後面還有幾個漢之後的人,無須贅述。

但只看前四句,就可以看出一個端倪:爲什麼先秦的氣節都是太史簡、董狐筆?都是寧死也要寫真相的鐵骨錚錚史官?秦漢就是張良蘇武這些實幹家了?

因爲大統一之後,沒有一個“外國”作爲史料的載體,所以你史官再跟齊太史那樣全家爲了寫一句話而被殺,沒有意義了嘛。

齊的時候,齊太史寧死不屈,他是知道“就算你殺盡齊國史官,天下他國還有人記載”,所以他有精神信仰支撐下去。

說到底,是第一次絕對大統一,讓秦始皇產生了“可以絕對終結歷史”的膨脹幻想,所以很多操作走樣了,他不擔心失信,沒有國際監督了。

不光秦始皇這樣,後世醜國在蘇聯解體後的20世紀90年代,也有幾個狗屎所謂歷史學者跳出來,叫囂《歷史終結論》,然後就膨脹到徹底不要臉了。

但歷史最終會證明,所有抱着歷史終結論幻想的人,不管你是誰,你終結不了歷史,反而會被歷史終結掉。

萬物皆會亡,而史不會亡,也不會忘,所以別飄。

秦亡之後,對歷代皇帝最大的約束,其實也就是畏懼自己將來被歷史書寫得污穢,畢竟當時已經沒有權力可以約束皇帝了,只能指望後世。

尤其改朝換代多了之後,皇帝心裡也清楚,自己的朝代不可能萬年無疆的,既然有新的朝代,被黑肯定是多多少少的,要注意收斂點。

……

劉備原來沒怎麼好好讀書,現在就算惡補了歷史,但對於邏輯和博弈論肯定是完全不在行的。

所以聽李素用“單次博弈”和“重複博弈”來分析秦始皇和秦帝國的信用崩塌後,劉備簡直是被刷新了三觀。

原來信、義二字,還可以這樣解讀?齊楚和一部分的趙人,反秦還間接救回了一些華夏的民族信用?至少讓後人記得一個警戒:終結歷史不怕丟人的人,自己會被終結。

劉備呆滯怔怔了半晌,長嘆一聲:“原先朕只是覺得高祖得天下是該的,但對於高祖是楚人這一點,只是覺得是偶然。

現在才知道,秦亡於楚、齊之手,纔是天道循環,足以警戒天下後人,歷史還真是僥倖啊,把華夏的信用勉強維持住、一直交到朕的手上。

如此說來,當初義帝要是沒有被項羽所害,義帝要是真成了天下共主,天下的信義有沒有可能復萌到春秋時那種重諾輕生的狀態?”

李素搖搖頭:“義帝不配,他不過是懷王之後。楚人懷念懷王,正是因爲他當初是被秦之張儀詐術所騙的受害者,所以楚人不服一直鬱結百年不散。

但楚懷王自己其實也是貪鄙小人,不足以言信,他如果不貪,怎麼會被張儀所騙絕交齊國?更重要的是,秦後來又有求於出,懷王明明說‘不願得其餘,願得張儀’,想把張儀弄到楚國法辦泄恨。

但懷王最後殺了張儀麼?沒有!他又中了張儀的詐騙之計,還被張儀勾結後宮鄭袖讒言脫身。屈原苦苦勸諫懷王殺張儀、以天下信義爲先,結果屈原還被鄭袖陷害。

所以說,懷王一系,不過是羣貪鄙的受害人,算不上義士。從頭到尾心心念念以民族信用爲上的,只有屈原一人而已。

陛下也不必假設和期待利用秦了,高祖留給陛下的信用遺產,雖然不是至善,卻也大多可用,就靠現有的,把陛下前面說的修修補補都做了,讓漢室三興之後,天下信用漸漸恢復、天子與武將互不忌憚對方謀反、擅殺,就很不錯了。”

最後這番討論,其實嚴格來說沒有必要,因爲不怎麼影響劉備的決策,只是去了劉備的一塊心病,讓他不至於對其他歷史假設路線心存期待。

原來,今天的形勢,今天之前經歷的那些歷史,已經是一筆非常寶貴的遺產了,劣跡不算多,想更少也不太可能。還是向前看,把歷史裡面正面的部分保護好,弘揚好。

到了這一刻,劉備自己也對於學史的價值,有了徹底全面的認識——當然了,其實這個認識不是他自發的,是李素潛移默化影響他形成的。

史的第一層價值,也是字面價值,是如實記載古事。

第二層價值,到了“以史爲鑑,有資於治道。”

第三層價值,到了以史造時間正統、造空間地理核心。

第四層價值,是警誡皇帝,讓皇帝認識到歷史永遠不可消滅不可斷絕,所以別再動“我統一了整個文明世界,我就可以終結和操縱歷史、也就不用在乎自己的肆意妄爲醜聞”的念頭。

也別想着再搞“單次博弈”那種不要臉的一錘子買賣花活,日子會永遠過下去的。把施政的底線,拉回“重複博弈”的敬畏狀態,那多多少少還能對百姓少一點暴政。

前三層,劉備今天之前就知道。

這最後一層,是李素今天給他開的腦洞,他決定要好好引以爲戒,成爲後世子孫的祖訓,一定要聽,學不好的不能當皇帝。

這不是劉備尊重李素,他這是爲了自己的子孫後代好,他知道聽了這話他的朝代才能在原有基礎條件下再儘量多活久一點。

“朕還以爲,讓你當丞相只是走個過場。是真沒想到,直到今日,你還有東西可以如此高屋建瓴地教朕,竟不亞於‘殿興有福’和‘修史服夷’,這丞相給得值。”

劉備徹底想通一切疑慮之後,釋然長嘆,整個人都輕鬆了許多。這場自袁紹遺產被瓜分而引發的治道循環恐懼,也總算是以建設性的姿態化解了。

“陛下原來不好讀書,沒問過這些,並非臣藏私。”李素很優雅地撇清了自己,因爲有些東西,如果皇帝自己沒有意識到問題,不來請教你,你逼着皇帝提前學習、超前學習,那價值也是很低的。

學習永遠是要工作中遇到實際問題後、帶着問題去學,效率最高。

劉備也意識到自己要繼續加強學習,而且是以皇帝的要求來要求自己,專學那些有利於建設長期制度的東西。

另外,作爲一個立竿見影的措施,劉備決定在微修史書、給韓信竇憲平反的同時,今天再加兩條。

首先,查一下天下還有何處有紀念張儀及其行徑的民間行爲,全部禁止掉。史記裡那些縱橫家列傳,也要把張儀的部分極盡貶辱,那是民族敗類。

口才好也有口才好的用法,那些發揮“重複博弈切換到單次博弈”的投機取巧一錘子買賣,就該貶低到無以復加。

當然了,也虧得漢朝還沒有旅遊業,否則的話那些專門在旅遊景區宰客一錘子買賣的奸商,估計都會被劉備抓起來殺了——不是奸商的問題,而是這種東西的存在,提醒了人民“單次博弈”這種奸行存在的可能性。

劉備要的是從君到臣到民,腦子裡都不要有這個念頭概念,雖然效果如何不好說,但皇帝能做的事情還是要做。

而且從此以後,劉備也絕對不會再誇李素的口才是“儀秦之舌”了,那不成侮辱李素了,李素從來都是長遠買賣,不搞一錘子詐騙的,只說他蘇秦就行,張儀要消失掉。

另外,既然需要一褒一貶,當然要把屈原這個鐵骨錚錚勸楚懷王殺張儀的天下信義楷模立起來。

劉備下令荊州立刻奉祀屈原,設立廟宇,待遇要高於漢朝皇帝之前對陳涉奉祀的程度(靈帝之後因爲李素的御前舌戰羣儒,陳涉已經被取消奉祀了)

同時,還要求微修史書,把對“義帝”的評價也微調一下。

之前漢朝史書對於義帝都是完全褒獎的,認爲他被殺是項羽殘暴的體現,這樣好把項羽壓得更罪孽深重一點。

現在劉備覺得,項羽都被壓了四百年了,也沒人懷念項羽了,讓項羽稍稍被擡一些,正面承認其反秦的歷史功績,也沒什麼。

同時對義帝被項羽所殺、楚懷王之後不能爲天下之主,也有了新的解釋。

要強調楚懷王一系及其全部子孫,都是有一個原罪失德的,那就是當年懷王第二次有機會殺張儀而不殺。甚至屈原勸諫他殺他都不肯,還貪小,甚至迫害屈原。

懷王不殺張儀之罪,導致懷王從純粹的受害人變成了有一定的幫兇屬性。義帝被項羽殺懷王絕後,那也是天意,是天對於不殺張儀的罪人之後的天譴。

所以項羽的罪沒那麼重了,懷王和義帝的善也不是完美的,都有瑕疵,高祖才該得天下。

這等於是對劉邦得天下的《殿興有福》模型外面,又加了一層補丁,勸天下人人守信,包括皇帝和大臣武將都要守。

天子不守信,也是要被天譴的。

屈原被後世帝王追封,主要是晚唐到宋開始纔有,漢朝原本是沒有的。歷史上剛被追封的時候,也只是侯,到宋升到公,纔開始強調那些“忠節清烈”的屬性。

現在劉備決定直接把屈原追封爲王,但不需要屈原來強調忠,只要強調信、義即可,封爲“義信王”。爭取把家天下幾百年來的民族風氣整頓一下。

最後,劉備決定統一之後,把《羅馬史》全部翻譯成漢語,留在華夏收藏幾套。再把李素蔡邕索隱過的《史記》、他們修的《漢紀》、《後漢書》,也翻譯成羅馬人的文字(劉備不知道羅馬人用拉丁文/希臘文),將來讓國使送幾套存在外國。

這麼做的目的,當然是提醒警誡子孫:千萬別再犯傻了,以爲能和秦始皇時期那樣統一了六國就沒有“國際環境”,然後你做什麼都沒後人知道,你想讓人知道的後人才能知道。

現在是有“外國”的!有“國際環境”的!要開眼看世界,天下是多個有文字和歷史記載的文明並存,只要你統一不了全球,你做的醜事國內沒人敢寫還有外國人會寫!

所以小心點吧!不要做不擇手段的一錘子買賣!遮不住的!

讓所有文明國家都知道還有外國的存在,一個會記錄你醜事的外國,那麼皇帝做事多多少少會更收斂一點,不敢虐民。

——

PS:有點水,下午第二章開始打仗。不想再讓大家忍受好幾章沒有主線推進的了,所以這些涉及到政治哲學的一次性七千字寫完。

第603章 靜坐的賣隊友第281章 環環相扣第615章 諸葛亮:打一杖就能總結出一本兵法第163章 風蕭蕭兮潁川寒,壯士渡河不復還第656章 文丑:我與淳于瓊將軍同年同月同日死第70章 大功告成(第三更!)第719章 讓曹操袁紹來幹這事兒,早就心態崩潰好幾次了第631章 棋盤直徑三千里,一子牽動十四州第87章 表面兄弟第345章 荀攸的迪化段位第364章 大災之年,過分了啊第711章 出現在大漢朝的羅馬高架第790章 子時已到第216章 徵西將軍又來共襄盛舉了第45章 臥槽這也行?第256章 有錢大家賺第7章 三手準備第556章 荊州泥潭第562章 蔡瑁的決斷第248章 出來混久了回家還債第820章 永不言敗第447章 似曾相識的場景第615章 諸葛亮:打一杖就能總結出一本兵法番外第25章 給蠻夷帶來文明第139章 龐羲求降第796章 李丞相說要有光,世界便有了光第852章 狐死首丘第278章 報團取暖的反賊第287章 泄露假情報第4章 三月磨一劍第218章 郿塢的美女都是徵西將軍仁義的證人第49章 官場鬥爭果然來了第42章 皇帝直接賣給個人買家,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第77章 曹操的離間是單發的,李素的離間是羣發的第856章 處理劉和第3章 外交的最高境界第269章 還沒北伐先分贓第31章 代人捉刀第486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818章 帕提亞式鐵騎初戰第105章 破門者趙子龍第407章 尤里卡時刻第50章 官位秒回收,元寶秒到賬第344章 追亡逐北第88章 知恥後勇張翼德第498章 孤欲帝則帝,何須遺詔番外第50章 單于從此成爲一個歷史名字,可汗還能稍微多存在幾年第228章 伏路把關饒子敬第529章 不是徐晃無能,而是“陰間歸來”的賈詡太狡猾第694章 改革就是要極限拉扯第416章 伐伐伐伐木工第274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500章 比尤里還恐怖的拉攏能力第211章 平定永昌郡第765章 都當了丞相了,總得乾點活第744章 給你機會你不中用啊第403章 二世紀的新生活運動第815章 諸葛亮:挖掘技術哪家強,大漢荊州找南陽第145章 一個時辰攻下西陵第183章 咱不是一審判決執行人,咱是二審審判人第38章 張純與遼東世家同歸於盡番外第72章 收下四個國家作爲外交利息(六千字大章)第702章 偃皋新區第722章 產業鏈從上到下一盤棋第21章 說服沮授-上番外第1章 中興六公爵第421章 攻守雙方都在學習李素(第三更,馬上還有第四更別走開)第489章 袁紹的殺手鐗第684章 地圖封公第680章 統一計劃第547章 討價還價瘋狂博弈第500章 比尤里還恐怖的拉攏能力第161章 關、孫討董第34章 渣男級別的上中下策第449章 出兵交趾第804章 不是拷餉勝似拷餉第70章 大破韓遂只是基本操作第213章 還生病就說明生活條件還是不夠好第253章 南蠻物種大交換第768章 爲什麼只有“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後面就沒了第23章 屯田不是請客吃飯番外第28章 咱不是要扶桑人的命,是用扶桑人的命修扶桑人的路第40章 過渡性的官也要好好幹第365章 衆正盈朝豈能用宦官的發明!番外第11章 只要是改革,就沒有不難的第548章 溫水煮蟾蜍(五千字大章……)第35章 從來就沒有什麼玄學第122章 浩然正氣皇甫嵩第4章 怒殺督郵第64章 拿糜竺的錢當然不用客氣第552章 不是李司空不盡力番外第43章 拓跋力微:打進張家口,活捉張翼德第731章 拿來吧你第379章 關起門來才能說大逆不道的話第754章 夏侯幼常的爛攤子,只好讓李子均來收拾第109章 吃完上家吃下家第696章 千古不變的變法妙招第511章 龐統詐降救橋蕤第40章 過渡性的官也要好好幹第605章 旱地行舟2.0
第603章 靜坐的賣隊友第281章 環環相扣第615章 諸葛亮:打一杖就能總結出一本兵法第163章 風蕭蕭兮潁川寒,壯士渡河不復還第656章 文丑:我與淳于瓊將軍同年同月同日死第70章 大功告成(第三更!)第719章 讓曹操袁紹來幹這事兒,早就心態崩潰好幾次了第631章 棋盤直徑三千里,一子牽動十四州第87章 表面兄弟第345章 荀攸的迪化段位第364章 大災之年,過分了啊第711章 出現在大漢朝的羅馬高架第790章 子時已到第216章 徵西將軍又來共襄盛舉了第45章 臥槽這也行?第256章 有錢大家賺第7章 三手準備第556章 荊州泥潭第562章 蔡瑁的決斷第248章 出來混久了回家還債第820章 永不言敗第447章 似曾相識的場景第615章 諸葛亮:打一杖就能總結出一本兵法番外第25章 給蠻夷帶來文明第139章 龐羲求降第796章 李丞相說要有光,世界便有了光第852章 狐死首丘第278章 報團取暖的反賊第287章 泄露假情報第4章 三月磨一劍第218章 郿塢的美女都是徵西將軍仁義的證人第49章 官場鬥爭果然來了第42章 皇帝直接賣給個人買家,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第77章 曹操的離間是單發的,李素的離間是羣發的第856章 處理劉和第3章 外交的最高境界第269章 還沒北伐先分贓第31章 代人捉刀第486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818章 帕提亞式鐵騎初戰第105章 破門者趙子龍第407章 尤里卡時刻第50章 官位秒回收,元寶秒到賬第344章 追亡逐北第88章 知恥後勇張翼德第498章 孤欲帝則帝,何須遺詔番外第50章 單于從此成爲一個歷史名字,可汗還能稍微多存在幾年第228章 伏路把關饒子敬第529章 不是徐晃無能,而是“陰間歸來”的賈詡太狡猾第694章 改革就是要極限拉扯第416章 伐伐伐伐木工第274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500章 比尤里還恐怖的拉攏能力第211章 平定永昌郡第765章 都當了丞相了,總得乾點活第744章 給你機會你不中用啊第403章 二世紀的新生活運動第815章 諸葛亮:挖掘技術哪家強,大漢荊州找南陽第145章 一個時辰攻下西陵第183章 咱不是一審判決執行人,咱是二審審判人第38章 張純與遼東世家同歸於盡番外第72章 收下四個國家作爲外交利息(六千字大章)第702章 偃皋新區第722章 產業鏈從上到下一盤棋第21章 說服沮授-上番外第1章 中興六公爵第421章 攻守雙方都在學習李素(第三更,馬上還有第四更別走開)第489章 袁紹的殺手鐗第684章 地圖封公第680章 統一計劃第547章 討價還價瘋狂博弈第500章 比尤里還恐怖的拉攏能力第161章 關、孫討董第34章 渣男級別的上中下策第449章 出兵交趾第804章 不是拷餉勝似拷餉第70章 大破韓遂只是基本操作第213章 還生病就說明生活條件還是不夠好第253章 南蠻物種大交換第768章 爲什麼只有“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後面就沒了第23章 屯田不是請客吃飯番外第28章 咱不是要扶桑人的命,是用扶桑人的命修扶桑人的路第40章 過渡性的官也要好好幹第365章 衆正盈朝豈能用宦官的發明!番外第11章 只要是改革,就沒有不難的第548章 溫水煮蟾蜍(五千字大章……)第35章 從來就沒有什麼玄學第122章 浩然正氣皇甫嵩第4章 怒殺督郵第64章 拿糜竺的錢當然不用客氣第552章 不是李司空不盡力番外第43章 拓跋力微:打進張家口,活捉張翼德第731章 拿來吧你第379章 關起門來才能說大逆不道的話第754章 夏侯幼常的爛攤子,只好讓李子均來收拾第109章 吃完上家吃下家第696章 千古不變的變法妙招第511章 龐統詐降救橋蕤第40章 過渡性的官也要好好幹第605章 旱地行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