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誰能繼承大統?

朱儁終究是沒有熬過這個冬天。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病逝在了牀上。

臨死之前,老人還一直喃喃自語着“北伐,北伐”。

永漢二年十月,洛陽夜空有銀色流星墜落,太常馬日磾病逝。

永漢二年十二月,關中地震,洛陽大雪,太尉朱儁病逝。

人類生活在這世界上,第一是爲了活着,第二是爲了有意義地活着。

我們不能奢求自己能過得更好,但既然能夠在保證生存的前提條件下去做更有意義的事,那何樂而不爲呢?

洛陽朝廷掌權者都是一羣老人,最年輕的都在五十以上,最老的甚至已經90多歲了。

說句難聽的話,在漢朝這樣醫學不發達的時代,他們隨時都有可能會因爲一些老年人的小毛病而死。

所以他們的目標和繼續活下去的意義有且只有一個——匡扶漢室,收復山河!

劉虞因爲悲傷過度也病倒了,好在他的身體還算不錯,並沒有被打垮。強撐着身體,與諸多大臣爲朱儁辦理後事。

跟馬日磾的待遇一樣,罷朝七日,停靈半月,所有的王公大臣前往弔唁,由楊彪寫碑文,關羽和趙雲扶靈,運往邙山,下葬在了康帝陵附近。

沒辦法,楊彪的父親楊賜去世的時候,滿朝上下還能夠扶靈一路送往弘農安葬。

但弘農郡離洛陽不遠,所以能夠送回去,而朱儁老家是在揚州會稽郡,別說現在會稽處於一片混亂,就算處於朝廷治下,離得幾千公里,送到的時候屍體都腐爛了。

由於早年朱儁對陳暮有恩,陳暮也來到洛陽爲朱儁發喪,可洛陽離青州實在太遠,雖然可以乘船東去送信息,但過來就必須走陸路,所以當陳暮趕到洛陽的時候,基本上就是葬禮的尾聲。

大雪覆蓋了整個邙山,遠處的山脊像是一條銀龍一樣盤旋。康陵所在的位置在邙山南面山腳,位於洛陽城池的西北方,早晨白茫茫一片大霧,天地間彷彿就只剩下一片純白。

從早上開始,

太尉府邸就一片忙碌。由於朱儁只有一個兒子,孫子還年幼,只有朱皓一個人難免無法面面俱到,因此關羽便以下屬身份作爲家屬來幫忙料理後事。

原本的一身綠袍也換成了一身素白,陳暮是昨天才到的,已經停靈了將近半月,漢朝防腐技術了得,但屍身也開始發腐,因而早早地就入殮了棺材。

等今日出殯,劉虞本來想過來,無奈這幾日因爲悲傷過度,偶感了風寒,只好親自寫了給朱儁的悼文,由楊彪趙溫等人代念以表心意。

食時過後,霧氣稍微散了,所有人都穿上了白衣,由關羽趙雲等一一些軍中悍將擡着棺材出門,身後朱家人依次排列,楊彪和士孫瑞持節跟着隊伍送葬,其他趙溫等人因爲年歲過高,不宜進山,留在了府邸。

除了楊彪士孫瑞和陳暮三位公卿以外,劉虞又令蘭臺令史十人遣羽林騎士輕車介士,前後都奏響鼓吹,又下令驃騎將軍下屬及司空儀仗隊伍送葬至墓地。公卿以下都參加葬禮。賜諡號武烈。

上一個有這樣殊榮的還是楊彪的父親楊賜,馬日磾雖然也是老臣之一,但他去世的時候畢竟沒有在三公之位,因此按照規格來說,只能以九卿之禮下葬,規格沒有那麼高。

從府邸出來,往洛陽西市。城池裡的雪早已經清掃乾淨,街頭百姓紛紛自發組織爲朱儁送葬,在樂隊鼓吹當中,一路送到西門外。

然後順着有些泥濘的泥土道路再往北開始向邙山方向前進,深一腳淺一腳地走了約數裡之後,抵達了劉宏的康陵。

康陵早年被董卓發盜,如今早就重新填埋了起來。在康陵東南面約五百米的一處小山坡下,蘭臺又找了一處新的穴位,給朱儁當作安葬之地。

早晨寒冷的冬天狂風呼嘯,因爲已經是十二月中旬,按照陽曆來說就是一月十多號,馬上就要早春。

雖然此時的天地間還帶着冬季的肅殺,但顯然已經到了暮冬時刻,周圍土地裡雖然還是長着大量的枯草,然而在泥石夾縫之間,亦是隱隱有綠色冒頭。

所有人莊嚴肅穆地站在墓地附近,楊彪陳暮以及士孫瑞在隊伍最前面,關羽渾身肌肉虯結,與趙雲等人放下棺材,再擡槨入葬。

漢代墓葬是有嚴格規制的,達官貴人常常用“黃腸題湊”的規格下葬,墓室像是一圈迷宮一樣,一層套一層,主墓室在最中央,上面還會設置放盜墓賊的各類機關。

因爲朱儁是太尉,且還是列侯,公卿下葬除了棺以外,外面還有一層槨,所以必須先把槨放入墓室,然後再把棺材套進槨裡,比較費事。

諸侯是一槨三棺,等放槨之後,各墓室和隨葬品全部整理齊全,最終關羽趙雲等人才擡着朱儁放入了主墓室。

最後就是填土。

一系列工序全部做完,就已經過了晌午,還有最後一項祭祀活動。

趙溫主持典禮,楊彪唸了悼文,然後禮才結束。

回去的路上楊彪和陳暮走在一起。

二人速度極爲緩慢,不知不覺,已經到了大部隊後面,只有數十名保護的衛士跟着。

陳暮知道師兄找他有話說,也故意放慢了步調,等大部隊離得稍微遠一些,他纔對楊彪說道:“師兄要節哀順變,太尉病逝之後,師兄已經是朝廷中流砥柱,萬不能再生變故。”

楊彪臉色沉重地點點頭,長嘆了一口氣道:“你上個月給天子奏摺裡說,明年年初就要進攻冀州了。你也知道,這是我們所有人都關心的問題,大家都老了,活不了多久,現在只想在有生之年,看着漢室江山能夠恢復,誰也不想帶着遺憾去死,子歸,你明白嗎?”

“我明白。”

“在這件事上,你有幾成把握?”

“約摸有七成吧。”

陳暮回答道:“公孫度這招棋我也在防着,現在下得差不多,待明年開春,只要能夠拖住公孫度,不讓他在後面使絆子,鮮于輔那邊就能召集人手南下,三面夾擊袁紹,定能大獲成功。”

“希望如此。”

楊彪不置可否地應了句,沉吟了許久,忽然說道:“你知道嗎?陛下的身體不太好。”

“聽聞是因爲太常和太尉的病逝,讓陛下憂傷過度了。”

陳暮裝作沒有多想地回了句,他昨天回來洛陽,按照慣例必須去宮裡見劉虞一面,但常侍說天子偶感風寒,不能與之見面,看樣子病得不輕。

楊彪若有所指地道:“現在冀州尚未收復,河間那些章帝子嗣也沒有回來,陛下可是心心念念着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收復河間,讓那些諸侯們能夠迴歸朝廷的懷抱?陛下沒有子嗣,未來天子也該是章帝子孫纔對。”

“師兄這話是何意?”

陳暮一臉詫異道:“袁紹可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擊敗的,現在我們纔剛剛從防禦戰變成反擊戰,飯要一口一口吃,打仗也要一仗一仗地打,糧草、武器、鎧甲,這些都得花時間去準備,師兄可不能急於一時,這樣容易出差錯。”

楊彪頗爲煩躁得擺擺手:“我也不跟你繞圈子,陛下也快年近七十了,我們這羣老頭子,還能活多久誰也不知道。沒有人還想耐心地等下去,你們必須儘快把河間收復回來。”

陳暮臉色沉了下來:“師兄是懷疑我大哥有異心?”

“我不懷疑玄德,我懷疑你!”

楊彪雙目清澈地看着他,平靜地道:“玄德確實是一位君子,若他是章帝子嗣,我們推舉他爲天子也不是不行。但子歸,你要知道,玄德是靖王之後,非章武苗裔,如何能登上龍位?我太瞭解你了,陛下現在的龍體很不好,如果天子出了什麼意外,河間又沒有收復,我難保你不會做出什麼事情。”

“我能做什麼事?”

陳暮看向遠方,心中卻是思緒萬千,沒有想到自己的師兄已經開始懷疑自己了,看來是劉虞的生病,讓滿朝文武以及天下智者們都有了別的想法。

這倒也正常。

劉虞爲什麼能夠被衆人推舉爲天子?

除了他本身品德高尚,且當時大家沒有其他的選擇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劉虞出身於東漢皇室,是東海恭王劉彊的後裔。

劉彊是誰?

光武帝劉秀的嫡長子,母親是劉秀的第一任皇后郭聖通,可謂是根正苗紅,嫡系中的嫡系。

所以哪怕後來郭聖通被廢,劉疆沒有當上皇帝,但劉虞也是妥妥的光武帝血脈,屬於東漢皇室一脈,血緣關係上,完全能夠擔任天子。

那麼爲什麼劉備不行?

因爲劉備一脈是西漢皇室,哪怕東漢皇室追溯起來,也是劉邦的後裔,然而在當時價值觀當中,兩漢其實已經算是割裂了,不然的話,爲什麼大家把西漢稱爲前漢,東漢稱爲後漢?

所以實際上在當時人的眼中,如果要繼續恢復東漢的話,皇室繼承人就必須是東漢皇帝的子孫,比如劉虞可以,冀州那些章帝子孫可以,唯獨劉備劉表劉焉這些人不行。

早些時候,劉虞楊彪趙溫這些人或許還不會猜忌劉備,因爲當時劉虞的身體還算健康,且收復冀州在即,只要把河間收回來,劉虞立即從河間那些諸侯王當中找一個比較賢明的過來收入宮中爲儲,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而且他們也不擔心劉備造反,天下諸侯人人都可以造反,劉備不可以。那是因爲劉備打造的人設就是忠臣,就是仁義,就是君子。

正所謂“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雖然這是唐朝的詩,但也很好地解釋了現在劉備的情況。那就是他的人設已經被天下人接受且固定了,人人都覺得劉備是一個匡扶漢室的忠臣,一旦他忽然篡位,那立即就跟王莽一樣,人設瞬間崩塌,被萬民唾棄。

到時候別說劉備的部下會不會分崩離析,天下諸侯也都會有藉口來攻擊他,一夜之間,與全世界爲敵。西漢末年王莽的下場,就差不多是劉備敢於篡位的下場。

所以在劉虞身體沒有出問題之前,哪怕劉備的權勢再大,這幫老臣都不會去想劉備會不會篡位的事情。

但現在就不一定了。

因爲劉虞生病了,老頭已經年近七十,身子骨不行,誰也說不好會不會駕崩。

一旦他突然駕崩,冀州沒有收復,此時整個朝廷最有權勢的人就是劉備,如果劉備藉口天下不能無主,他以皇室身份代之,誰能夠阻止?

劉虞要是收養了一位章帝子孫還好,那樣至少還有個繼承人。可現在沒有收養章帝子孫,沒有繼承人,哪怕劉備是西漢皇室出身,但總歸也是個皇室身份,登上皇位,基本就是勉勉強強。

天下諸侯們或許有些人不會承認,但百姓哪裡懂什麼前漢後漢,說不好就會認可他。

這就是所謂名正言順的問題。

簡單來說,有點像是歐洲那邊的皇位繼承人排列。排在第一的肯定是皇帝的現任子孫,後面的順序,自然是遠近親疏開始。

比如漢孝康帝劉宏死後,第一順位繼承人肯定是劉辯,然後是劉協,如果這兩個沒了,應該是劉宏的侄子或者漢桓帝劉志的侄子來做。如果這些都沒有,那就考慮另外兩系,如河間惠王劉政以及安平孝王劉德的後代。

這是因爲在漢和帝去世之後,由於漢殤帝劉隆早夭折,再加上後面的順帝安帝衝帝質帝都沒有活很久,所以從漢桓帝到漢康帝兩代帝王,選的都是漢章帝第六個兒子河間孝王劉開的子孫。

如漢桓帝是劉開的次子,平原孝王劉翼的後代。漢康帝是劉開四子,解瀆亭侯劉淑的後代。而除了這二人以外,劉開還有長子河間惠王劉政,三子安平孝王劉德。

像之前王芬立的冀州僞帝劉陔,就是河間惠王劉政的曾孫。而劉陔的同輩,以及他父親的兄弟的兒子還多的是。

所以實際上正按照皇位繼承人排序,劉辯死後,就算輪也輪不到劉虞頭上。

只不過劉虞上位的時候,王芬佔據了冀州,洛陽沒辦法從河間抱養劉開的子孫來繼承皇位,迫不得已,只能無奈選擇劉虞。

現在的情況又跟當初一模一樣。

劉虞的身體不好,袁紹佔據了冀州,一旦劉虞駕崩,朝廷還是沒法從河間抱養劉開子孫。

那再看看朝廷誰能繼承大統?

除了宗正劉艾以外,基本上也就只剩下劉備了。

滿朝公卿,自然開始擔憂起來。

:,,

第八十八章 林裡捉婿第一十六章 世界級帝國的開始第二十三章 呂布歸順第四十九章 權謀端午節請假條第六十一章 陰謀、陽謀、明爭、暗鬥第一十九章 主簿趙琳第九十二章 滹沱河驚變第六十章 何進之死(二合一)第一十九章 也曾一言而拯救黎民!第七章 弟,咱家沒錢了第九十五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第一百八十九章 無路可逃第九十二章 呂布大意失仙人一週年,不寫書,聊聊人生第一百六十八章 聊城之戰第六十五章 神鬼之謀第五十九章 只要那個男人不在第二十九章 反攻長安第八十四章 假酒害人第三十章 羣情激憤第四十九章 孝康帝第八章 回京第一百二十二章 將星隕落第九十二章 呂布大意失仙人第三章 捨命拼殺第八十五章 取勝!第三十四章 養蠱第四十二章 壯年黃忠第九十九章 二聲巨響第一百九十五章 還債第四章 半個大漢人第七十章 沈亭之戰(2)第二百一十三章 連環擊與火起第一百六十一章 戰起第六十二章 出城,死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分化第二十八章 講學第八十八章 林裡捉婿第四十四章 帝崩第二百零七章 十勝十敗第一章 婚姻價值觀第七十六章 界橋之戰第七十六章 安居而天下息,一怒而諸侯懼第九十一章 攻心爲上第一百零一章 取漢中第七十八章 官軍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第七章 大漢忠臣董仲穎第二十八章 算無遺策第七十三章 投石問路第七十二章 風雲變色(胡辣湯挺住,河南加油!)第三十五章 天下無主第一十四章 荊南叛亂第一十二章 尚書檯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三十七章 成了第一百二十六章 智取黑山軍,緊急軍情古無雙,國之功勳。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六十九章 農業規劃第五十六章 陰損之計第一十三章 大幕濺起第一十八章 忍一手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四章 乃祖之風第二十五章 哥幾個,走着第八十六章 戰術第一十九章 老底都被看穿了第七十七章 大善人陳暮第六章 觀察第三十一章 勸服馬騰第六十四章 把曹操往南逼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張燕第八十九章 一十五規劃(完)第一百一十三章 留畫雕像第二百六十五章 年大業換帝位古無雙,國之功勳。第八十四章 大漢光明的未來第七十九章 淮口射戟第二十七章 解放思想第一百九十一章 總有一處門會打開第二百一十二章 誘餌第一百三十一章 始於桃園,終於桃園(大結局)第六十七章 天子賜劍第七十四章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第三十四章 學宮的最後一天(2)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分天下論第八十四章 他來了第二百章 江山易老第三十四章 洞悉人心第一百六十五章 破計!第九十六章 腥風血雨第八十一章 埋伏第七章 內政改制第七十章 出兵第九十二章 滹沱河驚變第九十二章 嚇不死你第四十七章 老友相聚第二百二十七章 北擊袁尚
第八十八章 林裡捉婿第一十六章 世界級帝國的開始第二十三章 呂布歸順第四十九章 權謀端午節請假條第六十一章 陰謀、陽謀、明爭、暗鬥第一十九章 主簿趙琳第九十二章 滹沱河驚變第六十章 何進之死(二合一)第一十九章 也曾一言而拯救黎民!第七章 弟,咱家沒錢了第九十五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第一百八十九章 無路可逃第九十二章 呂布大意失仙人一週年,不寫書,聊聊人生第一百六十八章 聊城之戰第六十五章 神鬼之謀第五十九章 只要那個男人不在第二十九章 反攻長安第八十四章 假酒害人第三十章 羣情激憤第四十九章 孝康帝第八章 回京第一百二十二章 將星隕落第九十二章 呂布大意失仙人第三章 捨命拼殺第八十五章 取勝!第三十四章 養蠱第四十二章 壯年黃忠第九十九章 二聲巨響第一百九十五章 還債第四章 半個大漢人第七十章 沈亭之戰(2)第二百一十三章 連環擊與火起第一百六十一章 戰起第六十二章 出城,死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分化第二十八章 講學第八十八章 林裡捉婿第四十四章 帝崩第二百零七章 十勝十敗第一章 婚姻價值觀第七十六章 界橋之戰第七十六章 安居而天下息,一怒而諸侯懼第九十一章 攻心爲上第一百零一章 取漢中第七十八章 官軍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第七章 大漢忠臣董仲穎第二十八章 算無遺策第七十三章 投石問路第七十二章 風雲變色(胡辣湯挺住,河南加油!)第三十五章 天下無主第一十四章 荊南叛亂第一十二章 尚書檯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三十七章 成了第一百二十六章 智取黑山軍,緊急軍情古無雙,國之功勳。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六十九章 農業規劃第五十六章 陰損之計第一十三章 大幕濺起第一十八章 忍一手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四章 乃祖之風第二十五章 哥幾個,走着第八十六章 戰術第一十九章 老底都被看穿了第七十七章 大善人陳暮第六章 觀察第三十一章 勸服馬騰第六十四章 把曹操往南逼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張燕第八十九章 一十五規劃(完)第一百一十三章 留畫雕像第二百六十五章 年大業換帝位古無雙,國之功勳。第八十四章 大漢光明的未來第七十九章 淮口射戟第二十七章 解放思想第一百九十一章 總有一處門會打開第二百一十二章 誘餌第一百三十一章 始於桃園,終於桃園(大結局)第六十七章 天子賜劍第七十四章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第三十四章 學宮的最後一天(2)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分天下論第八十四章 他來了第二百章 江山易老第三十四章 洞悉人心第一百六十五章 破計!第九十六章 腥風血雨第八十一章 埋伏第七章 內政改制第七十章 出兵第九十二章 滹沱河驚變第九十二章 嚇不死你第四十七章 老友相聚第二百二十七章 北擊袁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