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祭祀族宴

兩漢人視死如生,祭祖盛行。古之祭祖多是廟祭,而從春秋戰國以來,墓祭就已漸成風俗,至今更是普遍。“古禮廟祭,今移墓祀”。既然是“墓祀”,就要去墓地前祭祀。

參與祭祀的諸荀子弟皆在各家長輩的帶領下,在里門口集合,足有近百人,有六七十的長者,也有五六歲的童子,凡是成年男子皆戴章甫冠,穿黑色儒服,腰間束帶,足穿絇履,或捧笏,或帶劍。這是儒生的標準打扮,唯一的區別只是富足一點的衣衫華麗,貧窮一點的較爲樸素,但不管富足或貧困,都是冠帶齊全,渾身上下收拾得乾乾淨淨。

荀貞把高丙送到里門處時,諸荀已經到齊,齊齊看來。

高丙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的儒生站在一起,嚇了一大跳。他本來就自慚形穢了,這會兒更是自覺與荀貞不是一個層次的人,受到這種氣氛的影響,甚至連他剽悍輕死的遊俠本性都全部收斂了回去,老老實實地斂眉低眼,向荀貞行了個禮,告辭離去。

荀貞不敢耽誤,送走他後,在人羣中找到荀衢、荀祈、荀攸等人,忙走了過去。

荀氏現有兩大支,一支是荀淑一脈,即“八龍”及其子侄;一支是荀曇兄弟一脈,即荀衢及其子侄,其餘的都是小支小家。

作爲兩大支之一的輩分最高之人,荀衢排在隊伍的前頭最右邊。他乘坐了一輛牛車,不過這會兒沒有坐,而是站在車邊。在他左右是同輩諸人,身後是他的兒子荀祈等子侄輩。荀攸也是乘坐的牛車,不過因爲他輩分低,排在了後頭。

荀貞不喜歡乘車,出來時牽的有馬,當下先給荀衢以及諸多父、兄輩作了個揖,隨後牽馬進入隊列,立在荀衢的前邊,與荀祈等人並列。

近百人鴉雀無聲,等了一會兒,有四五個人從裡中出來。

當先一個步行的老者,正是荀緄,後邊幾個人或者趕車、或者牽馬,則是他的兒子們,荀彧赫然在列。——依照風俗禮節,爲表示謙卑,凡進出里門之時都不能乘車,所以荀緄是步行出來的。在現居高陽裡的諸荀之中,他的名聲最大、輩分最高,等於是族長,他這一出來,衆人就可以走了。

自荀衢以下,里門外諸荀齊齊彎腰,恭恭敬敬地向荀緄行禮。荀緄看了幾眼,點了點頭,沒說太多的話,只說了一句:“走罷。”荀彧將車趕到前頭,請他登車。等他上車安坐後,荀衢等乘車的也都紛紛上車。荀彧、荀祈等隨之也都上車,立在車右,攬住繮繩,給他們趕車。

諸荀貧富不一,富足一點的乘坐輜車,普通一點的乘坐軺車,貧困無車的則或者步行,或者與別人拼車,也有比較名士風範的,如荀衢、荀攸這樣的,則是乘坐牛車,亦有如荀貞這樣年少英武、不耐乘車的則是騎馬而行。

一行人離開里門,車輪粼粼,馬蹄的的,轉上路,向城外的祖墓、祠堂去。

他們近百人,有老有少,有車有馬,一個個都是長衣博袖,衣帶飄飄,走在路上,招惹了許多行人的目光。有認識的,給身邊人說道:“這是高陽裡的荀氏要出城去祭祖了。”

荀氏乃潁陰望族,在城中名望極高,路人的行人都主動給他們讓道。“荀貞”雖是從後世穿越來的,但身爲其中的一員,此時感受着行人敬仰、崇敬的目光,卻也覺得“與有榮焉”。

荀氏的祖墳在城外十幾裡處,出了城,不到半個時辰就到了。

墳地佔地頗廣,在墓地最前有一個祠堂。

祠前兩側有子母雙闕,祠中有供案,案上刻畫有杯盤盛魚、雞的畫案。屋頂和東西壁及後壁上也都雕刻了圖案。屋頂上雕刻的是昇仙圖,四壁上雕刻的孝子烈女故事。

早有人提前來到,已把祠堂重新打掃一遍。

衆人遠遠地下車、下馬,重整隊列,在荀緄等的率領下,來到祠前。隨行而來的有十幾個奴婢、侍從,把帶來的案几、供品從車上拿下,恭謹地捧過來,自有荀家的晚輩接過,依照禮節,將案几分別放好,把供品擺上,並取出簡冊祭文,單獨放在一個案几上。

這正旦祭祖是每年都有的,不用荀緄等吩咐,諸人按照輩分、爵位、遠近親疏,各自跪坐。荀緄拿起祭文,開始讀誦。荀氏家學淵源,這祭文乃荀緄親自所寫,寫得文采斐然,情感深沉。讀完,近百人無論老少齊齊拜倒。

兩漢時掃墓祭祖的流程、形式和後世差不多,荀貞列在其間,跪拜伏首,身處祠前原野之間,聽遠處風聲嗚咽,覺近處莊嚴肅穆,恍惚間如回到了自己的前世,彷彿祭拜的是自家祖先,突有所感,悲從中來,不覺涕淚橫流。一時間竟不知自己是誰人,自己是身在何方何時了。

他想道:“這每年祭祖,祭的是先人,祭的更是傳承啊!”

快到中午的時候,整個祭祖過程完畢。衆人車馬返程。

回到城中後,還不能散,依照歷年的家族傳統,還要聚集一處,辯論經文。不過,參與這個活動的就不是所有人了,而是弱冠以上的男子和已經開讀經書的少年。辯經的地方是在荀緄家。參與的衆人先把車馬放回自己家中,然後絡繹到來。人數雖比祭祖時少,但差不多也有四五十人。荀緄家的大堂沒有那麼大,坐不下這麼多人,只能是長者登堂,少者跪坐院中。

正旦辯經這個節目,在西漢時是沒有的,至少在朝會時是沒有的。光武中興以後,光武皇帝和高祖不同,高祖不怎麼讀書,光武皇帝卻是飽讀經書的,因此在本朝初年的時候,在每年的正旦朝賀百僚畢會之際,光武帝都會讓羣臣辯論經學,若有學理不通、理屈詞窮者,則就奪其坐席給辯論獲勝之人。當時有一個名叫戴憑的,汝南平輿人,時以侍中兼領虎賁中郎將,學識淵博,議論恢弘,曾在其中一次的辯經會上,連奪五十餘席,坐在上頭比別人高出一大截來,獨領當年風騷,百官皆居其下,京師爲之語曰:“解經不窮戴侍中”。

荀氏的這個正旦辯經活動就是由此而來。在辯經的時候,亦仿照光武皇帝故事,勝者奪敗者之席。光武皇帝此舉,極大地刺激了帝國上下讀經、學經的熱情;荀氏的這個仿效,也極大地激發了本族子弟好學向上的風氣。

荀貞從五年前開始參加這個活動,頭一年的時候也曾想上去試試,但在聽了登臺諸荀的講經、彼此辯難後,當即就打消了這個主意。就不說長輩,也不說族中同輩、晚輩中的傑出者,如荀悅、荀祈、荀彧兄弟、荀攸等人,只和同輩中那些名聲不顯的族兄族弟們相比,他也差得太遠了。所以,歷年來,他從來都是在院中旁聽的份兒。今年也不例外。

辯經大會持續了兩個多時辰,從中午一直到傍晚,方纔結束。荀貞在院中坐了半天,他雖沒參加,但卻也聽得津津有味,自覺學問有了一個較大的提高。——不得不承認,荀氏的這個辯經,對族中子弟們的學問成長的確有很大的幫助。像荀貞這樣的中人之姿,只是在邊兒上聽聽,就能深受啓發。

……

辯經會後,就是族宴了。

荀緄家沒有那麼大的地方,歷年來的族宴都是選在荀衢家。

荀衢家不算高陽裡諸荀最富的,但地位尊崇,僅次荀緄,並且家中的地方也夠大,足夠全族人同飲同食。依照習慣,族宴是男女老少都要參加的,只姓荀的就百餘人,加上他們的祖母、母親、妻子、兒媳,乃至孫媳,只要能來的都來了,二百多人聚集一院,滿滿堂堂。

奴婢、賓客們點亮了燭火,把院中映照得如同白晝。

各家都帶來了自釀的冬酒,——這“冬酒”是在十月上辛日時釀造的,專爲正旦祭祖、飲宴所用。尊者居上席,幼者坐下首。落座、上菜後,諸荀依次向家長敬奉椒柏酒。椒、柏皆是“仙藥”,傳說服之能令人耐老。

這敬酒的次序是“年少者爲先”,從小者開始。

荀氏枝繁葉茂,百餘口,從上到下,現在已經是“五世同堂”。最先是荀貞的“族曾孫”輩,繼而是他的“族孫”輩,接着是他的“族侄”們,等荀攸等敬完酒後,便是他們這一代。他們這一代的人數最多,二三十人。再接着就是他的父輩,也就是荀緄的同輩了,也就是現如今族中最長的一輩。這一輩的人就不必敬酒了,彼此端上,對飲即可。

敬完酒,長輩們有年紀大的,或者身體不適、不能多留的就可以先回家去了。年紀太小的,也都可以跟着回去。剩下的,便多爲四十以下,二十以上的壯年族人。荀氏乃儒家名門,酒席上也都保持着該有的禮節,族宴的氛圍溫和而歡愉。

飲酒到一半的時候,荀衢酒意上來,狂態大發,拽下冠帶,散開發髻,斜臥榻上,令侍女取來鐵如意,擊打酒具,從堂中遙望夜空的彎月,放聲高歌。他這一帶頭,族中那些有名士之風、風流不羈的子侄們,也都不再壓制自己的愛好,有的抽劍離席,在院中的月色下隨歌劍舞;有的令取來琴瑟,爲之伴奏;也有的拿出博具,招呼親近的族人大呼賭酒。

荀氏畢竟是書香門第,這些放縱不羈的族人到底少數,不過因爲大家同里居住,對彼此的習性愛好都瞭解清楚,那些更多數依然保持儒家禮節的族人們雖然可能看不慣他們的狂態,但卻也都見怪不怪。放縱的自去放縱,拘禮的自來拘禮,互不干涉,一院之中,同席之上,沐一月之光,共燭火之亮,既涇渭分明,又融融和洽。

荀貞和荀攸、荀祈等關係好的幾個族人,也都湊在一處,雖不像荀衢他們那樣狂態大發,卻也不似荀彧等那樣拘束禮節,正處在兩者之間,荀攸笑道:“咱們這可算中庸之道。”

77 曹隱袁進皆貴宦27 甲兵四千向神都(七)86 戲志才謀劃糧械 程君昌察漏補缺154 沙丘臺上舊時月(九)123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二)49 郭公則拍案痛斥 曹孟德座上借兵181 一潘當先下襄賁78 了卻山中寇賊事(二)75 許縣陳氏45 取天下唯造時勢 圖兵勝當行正奇9 高子繡髡髮代首61 仲業25 臨水慨嘆古今事 蒞敵思量遠近兵33 督郵一怒(下)52 陰少府哀傷洛城 孫討逆嗟嘆往事92 北海郡邑黃巾滿 孔融襟抱稱名儒27 高素三勸299 陳國相襄軍第一(八)99 郭奉孝惑敵擾鉅野47 山雨229 卞騶黃巾待驅行24 旗鼓鮮明三軍出 牛刀小試一戰勝53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三)25 臨水慨嘆古今事 蒞敵思量遠近兵151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6 聞寇18 第一天(下)162 開陽都尉假彷徨200 遣使入豫議盟幽13 倏忽如白駒過隙62 太守行春(下)44 龍騰潛淵風雲匯 再得虎臣潘與凌1 關東州郡聯兵盛 建威討逆二將軍98 戲忠建言攻山陽51 兵前先有禮臣至 軟在硬後聲威奪魂86 名出郡外州中聞(上)186 星羅雄傑滿部中(下)121 陳羣籌糧械頗備 荀彧薦高才使彭73 大丈夫寧鳴而死146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三)130 伯圭再敗龍湊渡86 風捲雷動誅鄴趙(二)13 典韋3 先表北海刺青州46 盜馬2 光和六年(下)127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六)95 徐榮單騎入太谷 膽勇兼備得雄關167 滿營呼擁張益德(上)13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一)136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二)84 捕拿張直(下)46 可憐的胡/平36 爭鋒唯數劉鄧勁 誇功最推高素雄48 惟是小人最難養178 袁紹表舉豫刺史155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34 招攬樂進30 臨大事從容不迫9 道人76 張飛宿將襲如狼(上)71 寬仁信義劉玄德(上)104 殊死鏖戰破敵營(下)78 開陽連營屯兵地 陶謙厚待泰山軍18 一賭約定先鋒注 兩騎策行入孔營38 荀攸來訪38 列得嚴陣詈以挑116 陶恭祖荏不可輕 荀友若敢問爭徐16 虎狼之威(上)118 欲進故退曹孟德2 安南借重荀與張62 其猶穿窬之盜也87 了卻山中寇賊事(十一)51 佳客翩翩洛陽來(上)49 呂奉先攻勝李通(上)18 孟德殺囚明軍法(上)72 曹孟德妙解袁怒 荀友若起意歸鄉200 遣使入豫議盟幽19 圍不赦以威生仁30 回家285 彰廉禮賢下邳行(上)82 程荀陳舟船相見 孔文舉出任北海97 趙子龍進克歷城2 郡留四傑內外鎮 兵分六部旌旗揚143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九)22 今有潁陰乳虎(下)56 熔鑄197 周幼平如熊舉將(下)14 呂布漁利張和袁79 冠軍將呼太史慈(一)51 佳客翩翩洛陽來(上)64 難居人下劉玄德 文動天下陳孔璋35 鼓音破曉天欲墜 文聘橫矛定軍旗55 兩千兵足滅獠寇 智淺何如相國高7 遍觀諸郡(上)56 行若純儒實懷詭103 殊死鏖戰破敵營(中)114 楊蔚奉使出魯陽 袁術應盟擊豫州57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七)292 陳國相襄軍第一(一)
77 曹隱袁進皆貴宦27 甲兵四千向神都(七)86 戲志才謀劃糧械 程君昌察漏補缺154 沙丘臺上舊時月(九)123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二)49 郭公則拍案痛斥 曹孟德座上借兵181 一潘當先下襄賁78 了卻山中寇賊事(二)75 許縣陳氏45 取天下唯造時勢 圖兵勝當行正奇9 高子繡髡髮代首61 仲業25 臨水慨嘆古今事 蒞敵思量遠近兵33 督郵一怒(下)52 陰少府哀傷洛城 孫討逆嗟嘆往事92 北海郡邑黃巾滿 孔融襟抱稱名儒27 高素三勸299 陳國相襄軍第一(八)99 郭奉孝惑敵擾鉅野47 山雨229 卞騶黃巾待驅行24 旗鼓鮮明三軍出 牛刀小試一戰勝53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三)25 臨水慨嘆古今事 蒞敵思量遠近兵151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6 聞寇18 第一天(下)162 開陽都尉假彷徨200 遣使入豫議盟幽13 倏忽如白駒過隙62 太守行春(下)44 龍騰潛淵風雲匯 再得虎臣潘與凌1 關東州郡聯兵盛 建威討逆二將軍98 戲忠建言攻山陽51 兵前先有禮臣至 軟在硬後聲威奪魂86 名出郡外州中聞(上)186 星羅雄傑滿部中(下)121 陳羣籌糧械頗備 荀彧薦高才使彭73 大丈夫寧鳴而死146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三)130 伯圭再敗龍湊渡86 風捲雷動誅鄴趙(二)13 典韋3 先表北海刺青州46 盜馬2 光和六年(下)127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六)95 徐榮單騎入太谷 膽勇兼備得雄關167 滿營呼擁張益德(上)13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一)136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二)84 捕拿張直(下)46 可憐的胡/平36 爭鋒唯數劉鄧勁 誇功最推高素雄48 惟是小人最難養178 袁紹表舉豫刺史155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34 招攬樂進30 臨大事從容不迫9 道人76 張飛宿將襲如狼(上)71 寬仁信義劉玄德(上)104 殊死鏖戰破敵營(下)78 開陽連營屯兵地 陶謙厚待泰山軍18 一賭約定先鋒注 兩騎策行入孔營38 荀攸來訪38 列得嚴陣詈以挑116 陶恭祖荏不可輕 荀友若敢問爭徐16 虎狼之威(上)118 欲進故退曹孟德2 安南借重荀與張62 其猶穿窬之盜也87 了卻山中寇賊事(十一)51 佳客翩翩洛陽來(上)49 呂奉先攻勝李通(上)18 孟德殺囚明軍法(上)72 曹孟德妙解袁怒 荀友若起意歸鄉200 遣使入豫議盟幽19 圍不赦以威生仁30 回家285 彰廉禮賢下邳行(上)82 程荀陳舟船相見 孔文舉出任北海97 趙子龍進克歷城2 郡留四傑內外鎮 兵分六部旌旗揚143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九)22 今有潁陰乳虎(下)56 熔鑄197 周幼平如熊舉將(下)14 呂布漁利張和袁79 冠軍將呼太史慈(一)51 佳客翩翩洛陽來(上)64 難居人下劉玄德 文動天下陳孔璋35 鼓音破曉天欲墜 文聘橫矛定軍旗55 兩千兵足滅獠寇 智淺何如相國高7 遍觀諸郡(上)56 行若純儒實懷詭103 殊死鏖戰破敵營(中)114 楊蔚奉使出魯陽 袁術應盟擊豫州57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七)292 陳國相襄軍第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