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歷史 (4)

古代文人對妓女和黃臉婆永遠持有雙重標準,妓女是拿來寵愛的,良家婦女是拿來鎮壓的。妓女是拿來仰慕的,良家婦女是拿來嫌棄的。文人之所以兼職當嫖客,也是被逼的。古代沒有簽名售書,詩人總是要和女文青見面交流文藝思想、切磋創作心得吧?王昌齡、高適和王渙之三大名詩人搞詩歌大賽,絕不出高下,就請出權威人士當評委——4名妓女,看妓女喜歡唱誰的詩誰就獲勝——換現在,警察叔叔可不會袖手旁觀哦。

《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那個奔放的道士丘處機,其實是個苦行道士。丘處機生活於金朝末年,自幼失去雙親,像神農遍嘗百草一樣,他遍嘗人間疾苦,後拜終南山道士王重陽爲師,史料上寫他,都是些潛心修行、不吃不喝、寒空獨坐等。丘處機後來更高大全了,爲金朝和蒙古帝國統治者敬重,並因遠赴西域勸說成吉思汗減少殺戮而聞名,被奉爲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龍門派的祖師。

明朝(不是宋朝哦)有個武大郎,叫武植,高大威猛,長相不俗,自幼父母雙亡,與弟弟武松相依爲命。潘金蓮是大家閨秀,完全不理拜金主義那一套,不顧武植家境貧寒而嫁給他,多感人!武大郎聰穎好學,高中狀元,任山東陽谷縣令,昔日同窗黃堂家中失火,找武植借錢,因武植忙於政務沒空見到他,黃堂認爲武植是故意的,就在路邊樹上畫了惡搞漫畫,還搭配一系列壞話。其實後來黃堂回家發現武植得知他的遭遇,已經送錢給他,後悔不已,回去把壞話塗掉,可惜這之前已經被施耐庵看到,當素材寫進《水滸傳》,武大郎和潘金蓮就這麼紅了。

女主角用第一人稱寫自己和表弟、家僕亂搞,嫁人後本來想從良,哪知道老公外出遊學,寂寞難耐,只好勾搭上僕人盈郎,被另一個粗僕發現,脅迫下被**。然後被大伯、公公、小叔子、妹夫姦污,又和戲子、和尚偷情,最後愛上兒子的家庭教師,這次是真愛,她真的要當良家婦女了,只搞這一個婚外戀,其他情夫們怎麼能答應,直接把她和家庭教師私通的事向她丈夫揭發了——以她不守婦道的名義。

瞎子阿炳,他的眼睛是因梅毒而瞎的。阿炳是道觀的一個樂師和一個富家小姐的私生子,出生後跟着父親在道觀長大,長大後也成爲了一名樂師。他年輕時染上了阿芙蓉癖,去妓院時不慎染上梅毒,眼睛瞎了以後,不能再繼續在道觀當樂師了,於是淪落到街頭賣藝,《二泉映月》等傳世名曲也是那時候譜成的,可以說梅毒成就了《二泉映月》——難道以後男科醫院要把背景音樂改成《二泉映月》啦?

“好吧,我們又度過了一個禮拜,而我們天天都要拉大便。爲巴黎人寫的協奏曲暫且放在一邊,更合我的意的是,我要一邊拉屎一邊把它寫。等到星期一那天,啊呦!我將榮幸地擁抱你,親吻你好看的手,可是且慢,首先讓我把屎拉在褲子裡!”這是某人寫給他老媽的信。反正他給家人寫信,都是些“大便真好吃”、“再見,保重,要拉屎在牀上喔”、“我把尿拉在你的鼻子上,它會順着往下流,一直流到你的嘴巴里……你還愛我嗎”之類的重口味句子。忘了說,某人叫莫扎特。如果他還健在,搞不好是要親自去演《兩女一杯》的吧?

莫扎特得了梅毒之後興奮地寫日記:“我得了梅毒!終於…真的是梅毒!不是不屑一顧的淋病、菜花之類。是梅毒,弗朗西斯一世就是死於梅毒,雄偉的梅毒、優美的梅毒……我得了梅毒,我覺得很驕傲,去他的布爾喬亞,哈利路亞我得了梅毒!”梅毒君,你的族譜上沒有漏掉這麼顯赫的一段吧?

“告訴你,我唯一的目的是儘量掙錢,越多越好;因爲除了健康以外,金錢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莫扎特,1781年4月4日。巴爾扎克,偉大吧?崇高吧?他畢生的主要願望,是傍上漂亮有錢的寡婦,少奮鬥三十年,這胖子爲了賺大錢混進上流社會,從來不想講什麼文明禮貌。王爾德和他男朋友很深情很狗血麼,他在獄中給對方寫信,花大把文字列出賬單,展示自己爲對方花了多少錢。

德博拉·海登(DeborahHayden)是一位獨立學者、傳記作家,鑽研早被人遺忘的檔案、信件和報導,以及最新資料,寫出《天才、狂人的梅毒之謎》(不應該是方鴻漸寫的麼?),這本書國內2005年就翻譯出版了。其中開列得過梅毒的名人清單長到嚇人,舒伯特和舒曼盡寫些抒情樂章,其實人家忍耐着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而聖人林肯每週都服用一次治療梅毒的藍色藥丸。梅毒患者還有:哥倫布、尼采、喬伊斯、貝多芬、梵高、王爾德、波德萊爾、福樓拜、莫泊桑、喬伊斯、丘吉爾、高更、海涅、馬奈、蘭波、叔本華、愛因斯坦、雨果、龔古爾、都德……作者認爲天才們也許要感謝梅毒,因爲梅毒深深地影響了他們的世界觀、性行爲、人格以及藝術。原來,梅毒是成功之母啊。

奸商、善炒作、鑽營、唯利是圖這些評價對於他,都算客氣了,在他名下的很多發明,應該屬於他的團隊,只不過他享有專利權。愛迪生成天靠團隊搞的商業發明牟利,成了全美頂級富豪,爲賺錢使盡陰招把競爭對手、超級天才尼古拉·特斯拉往死裡整。特斯拉被迫放棄了交流電的專利權供世人免費使用,搞得這位科學怪人一生貧困,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兩個紀錄片,《科學“超人”尼古拉·特斯拉》、《尼古拉·特斯拉:閃電的主人》。

據傳愛迪生和福特有一腿,福特在豪宅給愛迪生留了特別客房。而特斯拉也不遑多讓,跟馬克·吐溫搞曖昧,馬克·吐溫經常去特斯拉的實驗室玩,玩什麼不知道。還有更扯的說法是,世界上第一張X光片,就是特斯拉給馬克·吐溫照的,人家倫琴照出來的是骨頭,馬克·吐溫照出來根大螺絲。還有人說特斯拉有人獸傾向,自稱愛上了一隻小白鴿,每天要花大量時間和鴿子眉來眼去,該鴿子死翹翹,特斯拉大病一場,痛不欲生。據說特斯拉全家都是天才,他哥智商最高,可惜早夭。怎麼死的呢?他們村的人都說是被特斯拉從樓梯上推下去摔死的……特斯拉身上的八卦超多,就是一個全身都有萌點的科學超人。重點是,他可比愛迪生帥多了。

達芬奇是大畫家沒錯,但他是科學天才這件事還不夠普及。醫學上,他設計了一套方法以做心臟修復手術,他還被認爲是近代生理解剖學的始祖。建築設計上,他設計過橋樑、教堂、城市街道等。軍事領域他也沒放過啊,發明了簧輪槍、子母彈、三管大炮、坦克車,還設計了潛艇、雙層船殼戰艦等。水利上,他設計並親自主持修建了米蘭至帕維亞的運河灌溉工程。地理上,在麥哲倫環球航行之前,他就計算出地球的直徑爲7000餘英里。呃,他還抽空提出了最早的飛行器的構想,甚至還設計出初級機器人……天哪,他這不是逼大家去死麼?必須講點他的缺點讓大家平衡一下啊,那就是,他有嚴重的拖延症。

《瓦爾登湖》被稱爲是超凡脫俗的神作,28歲的梭羅遠離世俗,在瓦爾登湖建了一座小木屋,自耕自食兩年多,親近自然、生活簡約,被譽爲現代版陶淵明。隱居聖者般的梭羅,被羣衆揭發,他過得絕對沒那麼艱苦樸素,時不時呼朋喚友,在木屋裡面胡吃海喝、酒後奔放得很。有人說他,不就是找個閒散地方玩了兩年多,怎麼就成了英雄了?其實梭羅還是挺有萌點的,他釣魚、玩泥巴什麼的不靠譜的生活方式多好。《美國的民族,種族和同性戀》中說他是個同性戀。

華盛頓小時候把院子裡的一顆櫻桃樹砍掉了,因爲勇於和爸爸承認,所以爸爸原諒了他。這個故事最早出自梅森·拉克·魏姆斯牧師(MasonLockeWeems)在1800年出版的《華盛頓傳》,該牧師是個故事大王,擅長鬍編亂造,硬生生早了個砍櫻桃樹的故事獻給剛去世不久的華盛頓。事實上一兩百年來美國精英學者們知道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但都不去揭穿——美國人虛僞起來,也可與中國人媲美。一個宣揚誠實的故事,本身就是謊言,還有比這更反諷的嗎。

1888年,梵高離開巴黎到南方小鎮的黃房子住下,邀請他傾慕的好友高更來同住,還爲高更送上了接風禮物——在牆壁上畫滿向日葵,但高更根本不甩這禮物,評價“刺目的黃色,單調乏味,完全雜亂無章”,兩人成天吵架,高更鬧着要走,梵高怒了。某天,梵高相熟的妓女蕾切爾收到梵高送來的用手帕包好的禮物,打開一看,是梵高的左耳。高更嚇得連夜閃了,回巴黎去了,把梵高扔在醫院裡。梵高完全不在意高更的冷酷,還給高更寫信表白:“我尊敬的朋友,爲了表示我最誠摯和深厚的友好感情,我給你寫幾個字。我住院時經常想到你,甚至當我身體虛弱、發燒的時候,我也想着你……”

拜倫是一個嚴謹的人,每睡一個,會從對方身上剪下或拔下一根“物”,放在信封裡,封面記上名字。他9歲時就把家裡年輕保姆當做意淫對象,進入中學,捲入一些性活動。上大學他廣泛,同時幾個情婦,他很有發明精神,模仿《梁祝》,讓一個情婦女扮男裝,假裝紳士,對外宣稱這是他表弟,以便隨時到學校供他享用。後來這位年輕“紳士”在私人旅館流產,嚇壞旁人。當然,拜倫最驚悚的還是和同父異母的姐姐奧古斯塔,還生下了私生女。話說拜倫也有不少同性緋聞,日本鶴見祐輔寫《拜倫傳》,說拜倫和劍橋男生愛萊斯登搞gay。

如果一個男人,詩寫得好,才華超載,還長得精緻美好,那麼他將面臨的問題就是,世上這麼多女人,怎麼才能一一愛完呢。18歲時,雪萊一時興起帶着妹妹的同學私奔,婚後去拜訪他頗爲崇拜的《社會正義》一書的作者葛德文,對這位偶像,雪萊送給他的禮物是,一口氣搞定了他三個女兒。雪萊給妻子寫信,指責妻子沒能填補自己的心靈、滿足自己的激情,妻子拒絕他的離婚要求,雪萊很憤慨,認爲妻子是對婚姻實施暴政。雪萊堅強地克服了離婚未遂這個該死的障礙,和兩姐妹瑪利和克萊爾來了場實驗主義的浪漫行動——私奔,逼得他妻子投湖自盡,更戲劇性的是葛德文的另一個女兒、被雪萊誘姦過的範妮也服毒自盡。雪萊老師的戀愛史真夠血腥,跟柯南一樣,走到哪其他人就死到哪,霸氣外露啊。

哪怕瑪麗是個超級才女,也無法擾亂雪萊亂搞的節奏,當然,雪萊還是體恤她的,給她推薦了自己的好朋友霍格,建議他們閒着沒事也可以玩玩,還開導霍格不要有心理障礙,朋友妻,別客氣嘛。慷慨的雪萊把自己的情婦兼小姨子——克萊爾友情推薦給好友拜倫,拜倫多有道德感啊,覺得誘姦處女會不會太過分,克萊爾善解人意地說:“你多慮了,我和雪萊早就上過牀了。”雪萊和克萊爾生了個私生女,在瑪麗強烈反對下,他決定仿效英雄盧梭,把孩子扔進孤兒院,以至於小朋友1歲半就死了。

第20章 影評 (1)第17章 書評 (6)第10章 劇評 (4)第5章 親子 (2)第1章 愛情 (1)第19章 書評 (8)第6章 親子 (3)第3章 愛情 (3)第26章 歷史 (3)第6章 親子 (3)第5章 親子 (2)第28章 婦道 (1)第25章 歷史 (2)第23章 影評 (4)第2章 愛情 (2)第10章 劇評 (4)第31章 怪癖 (1)第4章 親子 (1)第28章 婦道 (1)第31章 怪癖 (1)第10章 劇評 (4)第4章 親子 (1)第7章 劇評 (1)第21章 影評 (2)第12章 書評 (1)第25章 歷史 (2)第11章 劇評 (5)第6章 親子 (3)第10章 劇評 (4)第1章 愛情 (1)第2章 愛情 (2)第22章 影評 (3)第3章 愛情 (3)第25章 歷史 (2)第14章 書評 (3)第31章 怪癖 (1)第1章 愛情 (1)第5章 親子 (2)第11章 劇評 (5)第31章 怪癖 (1)第23章 影評 (4)第4章 親子 (1)第31章 怪癖 (1)第16章 書評 (5)第23章 影評 (4)第2章 愛情 (2)第1章 愛情 (1)第27章 歷史 (4)第10章 劇評 (4)第2章 愛情 (2)第15章 書評 (4)第10章 劇評 (4)第8章 劇評 (2)第20章 影評 (1)第12章 書評 (1)第5章 親子 (2)第3章 愛情 (3)第25章 歷史 (2)第31章 怪癖 (1)第26章 歷史 (3)第29章 婦道 (2)第14章 書評 (3)第21章 影評 (2)第6章 親子 (3)第8章 劇評 (2)第7章 劇評 (1)第6章 親子 (3)第14章 書評 (3)第19章 書評 (8)第8章 劇評 (2)第1章 愛情 (1)第15章 書評 (4)第15章 書評 (4)第28章 婦道 (1)第1章 愛情 (1)第8章 劇評 (2)第9章 劇評 (3)第24章 歷史 (1)第4章 親子 (1)第24章 歷史 (1)第1章 愛情 (1)第17章 書評 (6)第8章 劇評 (2)第31章 怪癖 (1)第2章 愛情 (2)第15章 書評 (4)第23章 影評 (4)第4章 親子 (1)第14章 書評 (3)第8章 劇評 (2)第2章 愛情 (2)第8章 劇評 (2)第29章 婦道 (2)第28章 婦道 (1)第3章 愛情 (3)第14章 書評 (3)第6章 親子 (3)
第20章 影評 (1)第17章 書評 (6)第10章 劇評 (4)第5章 親子 (2)第1章 愛情 (1)第19章 書評 (8)第6章 親子 (3)第3章 愛情 (3)第26章 歷史 (3)第6章 親子 (3)第5章 親子 (2)第28章 婦道 (1)第25章 歷史 (2)第23章 影評 (4)第2章 愛情 (2)第10章 劇評 (4)第31章 怪癖 (1)第4章 親子 (1)第28章 婦道 (1)第31章 怪癖 (1)第10章 劇評 (4)第4章 親子 (1)第7章 劇評 (1)第21章 影評 (2)第12章 書評 (1)第25章 歷史 (2)第11章 劇評 (5)第6章 親子 (3)第10章 劇評 (4)第1章 愛情 (1)第2章 愛情 (2)第22章 影評 (3)第3章 愛情 (3)第25章 歷史 (2)第14章 書評 (3)第31章 怪癖 (1)第1章 愛情 (1)第5章 親子 (2)第11章 劇評 (5)第31章 怪癖 (1)第23章 影評 (4)第4章 親子 (1)第31章 怪癖 (1)第16章 書評 (5)第23章 影評 (4)第2章 愛情 (2)第1章 愛情 (1)第27章 歷史 (4)第10章 劇評 (4)第2章 愛情 (2)第15章 書評 (4)第10章 劇評 (4)第8章 劇評 (2)第20章 影評 (1)第12章 書評 (1)第5章 親子 (2)第3章 愛情 (3)第25章 歷史 (2)第31章 怪癖 (1)第26章 歷史 (3)第29章 婦道 (2)第14章 書評 (3)第21章 影評 (2)第6章 親子 (3)第8章 劇評 (2)第7章 劇評 (1)第6章 親子 (3)第14章 書評 (3)第19章 書評 (8)第8章 劇評 (2)第1章 愛情 (1)第15章 書評 (4)第15章 書評 (4)第28章 婦道 (1)第1章 愛情 (1)第8章 劇評 (2)第9章 劇評 (3)第24章 歷史 (1)第4章 親子 (1)第24章 歷史 (1)第1章 愛情 (1)第17章 書評 (6)第8章 劇評 (2)第31章 怪癖 (1)第2章 愛情 (2)第15章 書評 (4)第23章 影評 (4)第4章 親子 (1)第14章 書評 (3)第8章 劇評 (2)第2章 愛情 (2)第8章 劇評 (2)第29章 婦道 (2)第28章 婦道 (1)第3章 愛情 (3)第14章 書評 (3)第6章 親子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