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書評 (3)

可惜作者的才氣是呈降序排列。他的才氣,跟孿生質數的分佈規律一致,越到後面越稀薄。前面的敘述溼潤且靈動,但來得太早,後面乾燥得活像一坨仙人掌。不能因爲作者是理科生,就得像裝了電池似的,一沒電就玩完呀。

越讀到後面,機器味兒越重,作者把寫小說活生生變成了編程,太嚴密、太對稱、太富設計感了——作家當然是設計師,但好的文學得假裝沒有設計,故事是自己走出來的,不能有刀工和匠氣。開頭女主角摔成殘疾、男主角間接害死了妹妹,兩大主角都如願有了個極苦的童年;然後,女主角厭食、男主角自閉;女主角被世界拒絕,男主角拒絕了全世界;女主角爲了在集體中獲得存在感,吃下了美貌女同學遞來的沾滿頭髮、汗液、腋窩味的草莓糖,男主角則無比矯情地動不動往手上劃幾刀,以確認身體和痛苦都還健在;等他們長大,作者又發福利式的給二人分別配置了一個炮灰型情人;最後他們見面了,哪怕明明相愛,明明相思過剩,卻硬生生地不肯在一起。

孤獨已經不是宿命,而是一種沉迷。作者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症,自動自發地帶領一干主角們,當上了孤獨的人質。

難怪有人“誇”這部小說,是郭敬明《悲傷逆流成河》的意大利版,有人說,“我聞到了無病呻吟的味道,不信你嚐嚐”,而《華盛頓郵報》則刻薄兮兮地評論:“我只是奇怪,成千上萬的歐洲讀者都(想必)認同作者悲觀的出發點,藉着他們的奉承吹捧,這隻苦唧唧的小獸搖身一變成了文學的雄獅。”

孤獨不是不可寫,但不能因爲它長得高貴冷豔,且文學這傢伙偏愛苦逼,就真的24小時滾動表演孤獨秀。真正牛逼的孤獨,一種是《心是孤獨的獵手》裡那樣,用強大的氣場去超越它,根本不把孤獨當回事——當你還浸泡在孤獨裡,唧唧歪歪,說明你還欠抽。另一種是以幽默去超越悲情,就像最近讀到大翻譯家楊憲益先生的自傳,文革時期他成天被批鬥,他說,“我最不喜歡單獨批鬥,因爲很悶,但大夥一起挨批,有別人陪着,就會變得比較有趣。”坐牢時,大家身上都長了蝨子,於是把蝨子當玩具。傳說北方的蝨子,不管把它放在哪兒,它都會往北走,一羣人好奇死了,試試看是不是真的,結果的確如此。讀到這樣明明賣萌又耍寶的段子,我偏偏想哭。

傅尼葉《爸爸,我們去哪兒》

超越苦難的方法之一,就是調戲它

有人說,殘障兒是上天賜予的禮物。

有這麼不討喜的禮物麼?真想把上天揪下來打一頓。

比收到這樣的禮物更慘的是,連續收到兩次。

法國知名作家、電視編導傅尼葉單憑這一點,就可以榮獲倒黴比賽的大獎。生出一個殘障兒,是遇到一次世界末日,而他,遇到了兩次世界末日。

其實,禍不單行這個詞就是他發明的。

傅尼葉寫了《爸爸,我們去哪兒?》,講他的兩個殘障兒子,成爲法國第一暢銷書,版權賣到24個國家——大家這麼捧場,可不僅僅是對看別人有多倒黴上癮,而是,傅尼葉把痛苦寫成了笑話,寫成了童話。

面對這種加大號的、馬不停蹄的不幸,他沒有乖乖啓動苦情模式,反而動用大把幽默感和想象力,調戲起苦難來,把遊戲規則一劍刺穿。

當父母的,怎可以講自己殘障孩子的壞話?傅尼葉上來就說了真話。他評價兩個兒子“長得一點都不好看”,“讓我想到了ET”——難得有這麼清醒的父母啊,大把家長把自己的平庸孩子當寶物一樣拼命推銷給所有人看,積極參加各類嬰兒評比,強迫親朋好友投票,全國巡迴展覽自己的盲目和愚蠢。

傅尼葉直接表達對兒子們的嫌棄,說他們太不討人喜歡了。和他們相處,要有天使般的耐性,可自己並不是天使。

希望傷殘孩子死去,這可是極限級的禁忌。

傅尼葉就敢犯忌。他說,生出殘障兒不是奇蹟,“黑夜裡,火車上,人羣中,他們也許會走丟,再也找不回來,這也許纔是所謂的奇蹟吧。”

就算出於人文關懷,也該表彰這些壞話——人家都生了殘障兒了,讓他們任性一下會死啊。

他的可愛就在於這種沒心沒肺——有時候沒心沒肺具有哲學高度,意味着,一個人並沒有被苦難打敗,甚至把苦難當成寵物,養着玩。

憑什麼正常小孩吃奶油巧克力弄得一臉都是,大家就笑死了,殘障兒這樣幹,大家假裝沒看見?傅尼葉認爲,不該剝奪孩子逗他發笑的權利,這是他作爲父親的特權。他甚至把苦難變成一部黑色幽默片,自己當起觀衆來。

不愧是以文筆詼諧著稱的作家,痛苦在傅尼葉的筆下,具有了審美意義、甚至是愉悅功能。只是,你在被那些文字逗笑的同時,也會獲得同等程度的感傷。還有什麼比一個深陷痛苦的人,爲了超脫這種痛苦,拼命節制、強顏歡笑、舉重若輕,更讓人不忍的呢?比《愛情沒那麼美好》那種怨懟式寫作,把悲傷和絕望製成農藥,四處噴射,要高級多了。

我最喜歡的,恰恰是在這樣的境遇下,傅尼葉還能堅持刻薄。大兒子整夜吵鬧,搞得他睡不着,他只能自我安慰,正常孩子也會吵得家長睡不着覺。“這些家長真活該。”他看到寶寶評選類的節目就不爽,爲什麼要祝賀生出漂亮孩子的家長,給他們獎勵,照這個邏輯就該譴責、懲罰殘障孩子的家長麼?“母親們個個信心十足、趾高氣揚,高舉着自己的寶寶展示給評委們看。真希望她們失手把孩子摔到地上。”

倒黴的時候,必須要有倒黴的樣子,24小時滾動秀苦情、裝善良、博同情,這是處世之道。所謂中國教育,不負責教大家做人,既無信仰,也無哲學——品德課其實是政治宣傳課,讓《讀者》式心靈雞湯鑽了空子,當起了道德指導。大家按照通行法則,木偶似的,對各種狀況做出反應,連抒個情、生個氣、吵次架,用的都是同一種思維模式、同一套語言。

傅尼葉才顯得更爲稀有。苦難沒有殺死他的奇思妙想。他寫了一個童話,有隻小鳥名叫“不飛”,作爲鳥兒,它很不走運,患了恐高症,可它常常拿自己的缺陷開玩笑,給自己不飛找了很多有趣的藉口。它很有種,敢嘲笑那些正常的鳥兒。傅尼葉說,就像他的兩個兒子嘲笑在街上遇到的正常孩子一樣。

可是,下一秒,他又想象他們有多正常。當兩個孩子酣睡,他一邊端詳,一邊猜測,也許他們夢到自己變得很聰明,正在進行高深的演算,還會說希臘語和拉丁語。爲了不讓別人發現,避免別人打擾,一到白天,他們就裝回殘障兒。當父母的,應該理解他們,夜裡他們時刻保持緊張,白天需要休息,所以白天就會做蠢事。

對於傅尼葉這樣的聰明人來說,上帝很懂得如何給他最大的折磨,並不是把他變成白癡(白癡通常並不知道自己白癡),而是給他兩個殘障孩子。他畫過兒童連環畫,可他的孩子們沒看過;他寫過兒童讀物,可他的孩子們沒讀過。

難道是因爲他智商高、幽默、才華橫溢,所以上帝點名讓他親身體驗苦難,然後手把手地教世人,如何與苦難和平共處?

傅尼葉一直帶着兩個孩子玩遊戲。小兒子是個復讀機,不停問“爸爸,我們去哪兒”。他其實想回答:

我們上高速公路,逆行。

我們去阿拉斯加逗熊玩,然後被熊吞掉。

我們去游泳池,從高臺上往沒有水的池子裡跳。

我們去聖米歇爾山。在流沙上散步,然後陷進去,一直陷到地獄裡。

大兒子15歲時脊柱側凸嚴重到要影響呼吸,必須做手術矯正,三天後,他身體直直地離開了世界。小兒子30多歲了,還在玩毛毛熊和積木。70歲的傅尼葉想象天堂,也許在那裡,父子三個會再次相遇。“我不敢問你們是否還有殘障……天堂裡也有殘障人嗎?我們是否終於可以進行男人之間的交流?你們可以見到祖父了,他肯定會開快車帶我們去兜風。非常非常快,我們不會害怕,我們什麼都不怕,因爲我們已經死了。”

奧利維雅·賈德森《性別戰爭》

企鵝搞GAY,海豚是西門慶

我擔保,只要講一下這本書超有創意的體例,哪怕是文盲,都會產生爲它從頭學習認字的衝動。

它是由動物們提出各種困擾,性學博士給予它們生猛又專業的回答。

比如,一隻對感到厭倦的竹節蟲問:真讓人尷尬,在給你寫信的同時我還在**。我和我的配偶不停地已經有整整10個星期了……

性學博士答:你的情人的確瘋了,但不是因爲愛你,而是因爲妒忌。他纏着你**是爲了不讓其他雄性有接近你的機會。

比如,一隻被忽視的雄孔雀問:雌孔雀們毫不掩飾對我的冷淡,怎麼辦?

性學博士答:我的建議是,加入一個幫派。

比如,一隻被噁心到的海鬣蜥問:今天不斷有成羣的海鬣蜥對着我**。我敢肯定,在達爾文時代,他們可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做這麼不要臉的動作。

性學博士答:**沒什麼可奇怪的。雌雄紅毛猩猩還會把樹葉或小樹枝當成性玩具刺激自己。曾經有一隻家養雌性黑猩猩,對着《花花小姐》雜誌上的裸男照片**,特別是雜誌中間的大幅插頁。

這是牛津大學博士、進化生物學家、長期爲《自然》、《科學》等牛逼雜誌撰稿的奧利維雅·賈德森參加一次派對後突發靈感,用問答體把關於性的進化生物學寫得生動靈活。這本書在英文世界大受追捧,粉絲無數,搞不好其中還有些草履蟲、美洲豹或者斑點狗之類。

作者最厲害的是,把嚴肅枯燥的生物學專業知識寫得如此輕鬆搞笑。要是中學生物學老師能把課講成這種風格,搞不好我正在爲領諾貝爾生物學獎穿什麼衣服而發愁呢。

它有趣,卻不僅僅是有趣。你會發現,你曾經大大低估了其他動物們的生活方式的多樣性,也自以爲是地放大了人類和低等生物的差距。很多時候,我們的所作所爲之狹隘和自私,甚至還不如一條水蛭,有的水蛭還會像袋鼠一樣把寶寶放在育兒袋中悉心照料,而有些人生小孩來賣還理直氣壯。而在的樣式上,我們認爲新潮的,人家動物們早都玩膩了。哪怕我們想跟它們比賽,人家說不定還不屑。

動物界有大量的性癮者和牀上超人。比如有隻男獅子抱怨女友慾求不滿,問有沒有增強性能力的藥,性學博士就調侃他太丟人,“一頭像你這樣的大獅子,應該能夠說上就上,你居然還在這裡抱怨。聽說有頭雄獅子55小時之內和兩頭雌獅子**了157次,我沒騙你。有的雄水蝽在36小時**100多次。顯然,你不願意被一隻水蝽比下去,對吧?”呃,以後可以使用一個新的調侃伴侶的句式,別自大了,一隻水蝽都比你強100倍。

如果讓動物們拍《非誠勿擾》,會涌現出大量拜金女。許多物種中雌性只跟帶有禮物的雄配,那些空手而來的求愛者就滾蛋吧。禮物太寒酸就慘了,禮物有多小,**時間就有多短,誰叫你吝嗇?建議男人們多跟雄性育兒蛛學學,人家會吐出大量的絲,細心地把禮物一層層包裹起來。而雄性小頭虻肯定看瓊瑤劇長大的,超級浪漫,會送給雌性一個白色的大絲球供她在**時玩耍。

如果準備不出禮物怎麼辦?跟人類一樣,要麼**,要麼霸王硬上弓。有種蝙蝠夠猥瑣,專門強暴正在冬眠的雌性,甚至雄性。而青蛙發起情來,連金魚都不放過。海豚是多麼卡哇伊的動物啊,頂頂球,跳跳舞,太萌了——其實呢,它根本是動物界西門慶!男海豚口味重啊,跨物種強姦。不僅與海龜、鯊魚**,連鰻魚它都不嫌棄。它的**後,會有一個鉤子,就用這個鉤子當作案工具,勾住掙扎扭動的鰻魚,以便亂搞,悲催的鰻魚啊!下次吃鰻魚飯之前先哭一陣,對它生前坎坷的人生表示哀悼。有時候海豚亢奮起來,還把插入另一隻海豚的出氣孔,西門慶都比它人性化!而鳥類中強姦犯往往是那些衣冠楚楚的已婚雄鳥——已婚男士看到這裡有沒有感到侷促?雌鳥單獨離開鳥巢,可能受到隔壁雄鳥的性騷擾;而她單獨出門的主要原因就是丈夫出門強暴其他的雌鳥去了。有些小雪雁每五天就會被強暴一次。如果動物們可以上天涯社區,搞不好要建個強暴投訴專區,充斥着五花八門的受害者血淚史。

有些動物把片演繹成恐怖片。吃掉自己的性伴侶不算什麼新聞,有80多種雌性生物都這麼幹。蠓殺死愛侶之殘忍,完全有資格上美劇《犯罪心理》。雌蠓抓住雄蠓後,一口扎入對方的腦部,用口水把雄蠓的內臟調理成湯,大快朵頤,啜飲而盡,然後把變成空殼的雄蠓扔在一邊。據說這是一種精神錯亂行爲。而澳洲赤背蜘蛛更極端,雄性決鬥的目的是爭搶被雌性吃掉的機會。一隻雄蜘蛛會把雌蜘蛛口中正在嚼着的競爭者抓出來,用蜘蛛絲捆好,自己一頭伸進心上人的嘴裡——看人家這獻身精神,感動全球啊!《知音》啊,你不準備謳歌一下麼?

書中類似這樣的猛料多到讓你信息爆炸,狗血的、重口味的、金枝欲孽的,要哪款有哪款,簡直是八卦愛好者的福音。當然,如果你想看正經的學問,也有大把,比如用一堆基因組來解釋爲什麼黏菌有500多種性別。

第3章 愛情 (3)第2章 愛情 (2)第9章 劇評 (3)第10章 劇評 (4)第1章 愛情 (1)第10章 劇評 (4)第6章 親子 (3)第13章 書評 (2)第3章 愛情 (3)第2章 愛情 (2)第2章 愛情 (2)第11章 劇評 (5)第10章 劇評 (4)第18章 書評 (7)第21章 影評 (2)第15章 書評 (4)第2章 愛情 (2)第25章 歷史 (2)第26章 歷史 (3)第21章 影評 (2)第19章 書評 (8)第19章 書評 (8)第13章 書評 (2)第17章 書評 (6)第25章 歷史 (2)第5章 親子 (2)第22章 影評 (3)第14章 書評 (3)第13章 書評 (2)第31章 怪癖 (1)第13章 書評 (2)第12章 書評 (1)第6章 親子 (3)第17章 書評 (6)第5章 親子 (2)第6章 親子 (3)第12章 書評 (1)第31章 怪癖 (1)第1章 愛情 (1)第11章 劇評 (5)第29章 婦道 (2)第26章 歷史 (3)第26章 歷史 (3)第16章 書評 (5)第10章 劇評 (4)第6章 親子 (3)第21章 影評 (2)第25章 歷史 (2)第1章 愛情 (1)第13章 書評 (2)第30章 婦道 (3)第8章 劇評 (2)第31章 怪癖 (1)第24章 歷史 (1)第26章 歷史 (3)第17章 書評 (6)第22章 影評 (3)第30章 婦道 (3)第1章 愛情 (1)第17章 書評 (6)第1章 愛情 (1)第25章 歷史 (2)第28章 婦道 (1)第6章 親子 (3)第1章 愛情 (1)第14章 書評 (3)第6章 親子 (3)第10章 劇評 (4)第31章 怪癖 (1)第23章 影評 (4)第23章 影評 (4)第11章 劇評 (5)第7章 劇評 (1)第13章 書評 (2)第21章 影評 (2)第19章 書評 (8)第2章 愛情 (2)第10章 劇評 (4)第5章 親子 (2)第23章 影評 (4)第19章 書評 (8)第27章 歷史 (4)第11章 劇評 (5)第6章 親子 (3)第30章 婦道 (3)第6章 親子 (3)第31章 怪癖 (1)第6章 親子 (3)第19章 書評 (8)第20章 影評 (1)第13章 書評 (2)第24章 歷史 (1)第29章 婦道 (2)第24章 歷史 (1)第26章 歷史 (3)第19章 書評 (8)第25章 歷史 (2)
第3章 愛情 (3)第2章 愛情 (2)第9章 劇評 (3)第10章 劇評 (4)第1章 愛情 (1)第10章 劇評 (4)第6章 親子 (3)第13章 書評 (2)第3章 愛情 (3)第2章 愛情 (2)第2章 愛情 (2)第11章 劇評 (5)第10章 劇評 (4)第18章 書評 (7)第21章 影評 (2)第15章 書評 (4)第2章 愛情 (2)第25章 歷史 (2)第26章 歷史 (3)第21章 影評 (2)第19章 書評 (8)第19章 書評 (8)第13章 書評 (2)第17章 書評 (6)第25章 歷史 (2)第5章 親子 (2)第22章 影評 (3)第14章 書評 (3)第13章 書評 (2)第31章 怪癖 (1)第13章 書評 (2)第12章 書評 (1)第6章 親子 (3)第17章 書評 (6)第5章 親子 (2)第6章 親子 (3)第12章 書評 (1)第31章 怪癖 (1)第1章 愛情 (1)第11章 劇評 (5)第29章 婦道 (2)第26章 歷史 (3)第26章 歷史 (3)第16章 書評 (5)第10章 劇評 (4)第6章 親子 (3)第21章 影評 (2)第25章 歷史 (2)第1章 愛情 (1)第13章 書評 (2)第30章 婦道 (3)第8章 劇評 (2)第31章 怪癖 (1)第24章 歷史 (1)第26章 歷史 (3)第17章 書評 (6)第22章 影評 (3)第30章 婦道 (3)第1章 愛情 (1)第17章 書評 (6)第1章 愛情 (1)第25章 歷史 (2)第28章 婦道 (1)第6章 親子 (3)第1章 愛情 (1)第14章 書評 (3)第6章 親子 (3)第10章 劇評 (4)第31章 怪癖 (1)第23章 影評 (4)第23章 影評 (4)第11章 劇評 (5)第7章 劇評 (1)第13章 書評 (2)第21章 影評 (2)第19章 書評 (8)第2章 愛情 (2)第10章 劇評 (4)第5章 親子 (2)第23章 影評 (4)第19章 書評 (8)第27章 歷史 (4)第11章 劇評 (5)第6章 親子 (3)第30章 婦道 (3)第6章 親子 (3)第31章 怪癖 (1)第6章 親子 (3)第19章 書評 (8)第20章 影評 (1)第13章 書評 (2)第24章 歷史 (1)第29章 婦道 (2)第24章 歷史 (1)第26章 歷史 (3)第19章 書評 (8)第25章 歷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