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第52章 寒露(三)

第52章 寒露(三)

除了與董家的親事之外,同樣“人算不算天算”的還有王家的出路前程——董老太太爲此遠行數年,跋山涉水,將那些或筆直或崎嶇的路都試着走了一遍,然而冬去春來,積雪再次消融,王家的前路卻依舊閉塞不明。

一封又一封回信沿着董老太太曾走過的那些路先後送到金陵王家,再經王家三兄弟遞到董老太太手中,信中大多是歉意惋惜之辭,偶爾見些轉機希望,奔奔忙忙之後卻又總是輾轉落空。

這些落空的消息裡,每每最叫人焦灼的當數王錫璞的事,他爲父丁憂已畢,然而重返官場之事遲遲沒有眉目。

加之王介屢屢秋闈不第,淑儀依舊未能有孕,三房夫妻私下常有爭執,橘子留意到,向來最在意光鮮體面的三太太竟早生了幾根白髮,好幾回都紅着眼睛。

待到陽春三月裡,得故舊書信舉薦的王錫琛總算是得了份與官府掛鉤的差事——與一羣南京儒生一同編修江寧縣誌。

這差事雖只是暫時的,亦無正式職份,但總歸可以走到人前去了,王錫琛十分珍視看重這個機會,暫時收起喪妻之痛,不敢有分毫怠慢地專注投入到此事當中。

十九歲的貞儀便也隨之愈發忙碌,照料靜儀,打理二房院中瑣事,一來二去,連靜下心來讀書的時間都很難有了。

四月裡,王家有了一件久違的喜事,貞儀那位廚藝驚人的大嫂嫂生了個男孩,橘子驗收罷,對這個小娃娃的評價是比他爹王元討貓喜歡多了。

橘子蹲坐在初夏午後的窗臺上,看着那個被大太太抱在懷中哄着的娃娃,聽着嬰兒啼哭聲,突然想到了自己初來乍到時,剛出生的貞儀也是被趙媽媽這樣抱在懷裡。

眨眼間,昔日的小娃娃貞儀已經變成了小娃娃的姑姑。

貞儀做了姑姑,董老太太則成了家裡的曾祖母,端午家宴後,貞儀扶着大母往回走,卓媽媽從旁與老太太笑說着:“今日這宴上是實打實的四世同堂了,您如今可是金陵城裡最有福氣的老祖宗……”

董老太太點着頭,笑着道:“老了,老了啊。”

原也在笑着的貞儀聽着祖母這聲言語,心口處如同被細細的針紮了一下,扶着大母手臂的手悄然緊了些。

端陽節後,貞儀害怕的事終於還是發生了——董老太太的身子一日比一日差。

這衰敗並非毫無預兆,相反,老太太一直很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所以前年冬日裡纔會早早離開董家,而決定繼續遠行——這位暮年遠行的老人撐着一口氣,趁着自己還能走得動,帶着兒子和孫女爲家中蹚完了最後一程路。

路已走完了,卻最終是“人算不如天算”,這一日,卓媽媽在病榻前侍奉老太太吃藥時,口中說着:“大太太和三太太同去了棲霞寺,觀音娘娘定會保佑您早日病除的……”

老太太只是說:“人不服老不行,不服命也不行啊。”

貞儀知道,祖母口中的“命”是人的命也是家族的命,可是這“命”究竟是誰定的?同這世上許多被貞儀質疑過的“規則”一樣,貞儀在仰頭望天時,不免也試圖探究它的源頭,想看清“命”的本相究竟是什麼——

貞儀屢屢在想,這天地間廣闊到滿天星辰,再到無形的風兒都自有其秩序可以探尋,爲何這個被世人公認存在的“命”字,卻讓人全然看不清其規則痕跡?若它果真存在,那它爲何要這樣刁難認真努力活着的人?究竟要怎麼做,才能找到它運轉的規律,得到它的“眷顧”?

貞儀無比茫然,卻無暇放縱自己深陷在這茫然中。

董老太太那句“不服命不行”的話尾處帶着一縷不甘卻無可奈何的嘆息,而這口氣嘆出去散下來之後,老太太的身體也隨之徹底散下了,如同被風穿透垮塌的草屋。

六月初,蜀中傳來一封家書,董老太太唯一還在世的那位兄長在五月裡故去了。

董老太太已無法爲兄長送行,也無法再返回故里,只能由長孫王元代爲前去奔喪。

於年邁多病的老人而言,嚴冬與酷夏是一年中最難熬的兩道坎,董家老太爺便是未能熬得過五月酷夏,當年的王者輔也是在小暑時離開的。

貞儀十分擔心,整個六月裡大半時間都在守着祖母,許多個夜裡實在放心不下,便乾脆歇在祖母處,夜中聽到一點動靜便要立即驚醒披衣起身。

貓兒嗅得出很多味道,貞儀身上縈滿了害怕的味道。

所以,貞儀守着祖母,橘子守着貞儀。

始終陪在貞儀身邊的橘子眼看着董老太太越來越瘦,貞儀也跟着越來越瘦。

乞巧節夜裡,清瘦的貞儀難得有片刻閒暇立在庭院中,仰見星河如織,終於稍稍鬆了口氣。

七月流火中的“火”字指的是大火星,此星乃是二十八宿中東方蒼龍七宿裡的第五宿、也就是蒼龍心宿之列的第二顆星,即“心宿二”,七月裡,此星運轉偏西而下,是爲“流火”——大火星西流而去,代表着酷夏結束在即。

貞儀萬分慶幸祖母熬過了最炎熱的夏日,若能在氣溫宜人的秋日裡好好調養,祖母的身體或許便有機會轉好。

貞儀常看的詩書和算學典籍皆換成了醫書,她暫時還無法探尋“命數”的真相源頭,她能想到的唯一辦法便是從看得到摸得着的醫理之上爲親人續命。

但那隻無形的命數大手卻未肯留情。

入了八月,董老太太已無法進食,瘦到只剩下一把骨頭,如同再無法滋養出生機的老樹枯枝。

大太太抱着孫兒來看老太太,娃娃鬧氣啼哭,大太太恐吵到老太太,連忙抱着孩子去了外間哄着:“乖,不哭,不哭……”

近日小靜儀的身體也不大好,總鬧着要姐姐陪,姐姐不在時,靜儀唯有抱着橘子才能安心些。正值午後,喝罷藥的靜儀抱着橘子睡了去,見靜儀睡得熟了,橘子便脫得身來,跑來尋貞儀。

橘子邁着輕盈的步伐無聲跳過門檻,來到堂屋內,恰見大太太坐在椅中抱着孫兒拍哄着,這一幕叫橘子突然記起貞儀剛出生不久時,也是裹着這樣的碎花小襁褓,也是在這間堂屋裡,也是這樣被大母抱在懷中——

那一日,貞儀有了屬於她的字,她的大母笑着喚:【德卿……小德卿呀。】

這一日,早已不再年幼的貞儀依舊如同個孩子般輕輕依偎在大母肩頭,聽大母依舊喚她德卿。

董老太太今日難得能夠坐起來,此刻靠在牀頭,抱着孫女,問:“德卿可還記得……大母頭一回教你讀詩時,讀得是哪一首?”

貞儀靠在祖母身前,一手反抱着祖母,微仰臉問:“孫女記不得了,大母提個醒可好?”

董老太太語氣慈愛:“你最喜歡的兩位詩人之一所作,卻不是退之先生……”

貞儀:“那就是李白的詩了?”

董老太太輕點頭。

貞儀正要答時,稚嫩童聲傳來:“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聲音恍惚是從歲月長河的對岸處傳回,恰與幼時小貞儀的讀詩聲重合了。

“阿姐說過,李白的詩,都是先學這一首的!”說話聲來自醒來後跑來尋阿姐的小靜儀。

老太太含笑點頭:“是啊,當初你阿姐先學的也是這一首……”

坐直了些的貞儀忽而看到祖母眼角處滲出了些微淚光。

貞儀想,祖母提及這首詩,必然是憶起了從前事,想來也該是在“思故鄉”,思念那再也回不去的蜀中故鄉……祖母幼年學詩時,初學的是否也是這一首?教祖母讀詩的人又是誰呢?祖母定然常思念那人,而她日後是否也會那樣、也只能那樣思念祖母?

貞儀又感到害怕了,她忍住淚,重新靠在祖母肩上,縱有萬般貪戀不捨,卻不敢放任用力,只是輕輕靠着,抱着。

董老太太輕輕撫着孫女微顫抖的背,卻是道:“近來我常在想……當初教我們德卿讀詩認字,可是錯了?”

她的德卿自幼便有一雙靈氣四溢的眼睛,她不忍那靈氣過早夭折,卻不成想那股靈氣滋養出了一個既有天賦又過於堅韌的孩子……這樣一個孩子,日後究竟要何去何從?

老太太放心不下,於是心間也響起了那句“女子無才便是德”——很多時候,這句話並不只是拿來擺佈女子的愚弄說辭,而是眼見這世間容不下有才女子、從而被迫發出的妥協逃匿之音。想要不被這世道絞殺,便該“明智”地逃匿到那名爲【無才】也無知無覺的牢籠中去。

貞儀無比清楚祖母此刻的後悔,這後悔源於愧疚,祖母愧疚的是帶她讀了詩識了字,卻最終未能將她“妥善安穩”地安置在這塵世中。

貞儀心中酸澀動容,聲音啞而輕卻透着近乎固執的堅定:“詩文無錯,大母更無錯。”

“能跟着大母學詩識字,是貞兒此生大幸,大母從無半點過錯,貞兒未有片刻疑悔。”貞儀將祖母抱得更緊了些,含淚感激道:“大母,多謝您……”

董老太太也已然雙目含淚,於淚光顫動中望着身前的孩子,在此刻這百般掛憂萬般不忍之間,她忽而徹底懂得了丈夫那份頑固的心境。

開千萬民智,除愚昧之大山……如此遙不可及,卻始終迫在眉睫,尤其是眼見這座大山即將壓在心愛可貴的孩子身上,自己心痛擔憂卻無能爲力,縱是授以折中立世之道、試圖與這大山百般斡旋也只怕無濟於事……於是這一刻,她才真正開始理解乃至仰望那些頑固激進者的背影。

老太太眼中滾出一顆淚,慢慢地說:“待見了你大父,我要敬他一杯酒……”

貞儀淚如雨下。

三日後,王家支起的靈堂內,老太太的棺槨前擺了三隻酒盅,披着喪服的貞儀依次往其中慢慢注滿了清酒。

靈堂內哭聲一片,王錫琛悲痛欲絕,王錫瑞強撐着處理諸事,王錫璞想着嫡母離世前那歉然的眼睛,也不禁涕淚交零地叩首跪送。

貞儀再未曾有哭出聲的時候,去年秋時喪母的經歷,讓她甚至已經可以有條不紊地料理大母的喪儀事務。

只在夜深人靜時,午夜夢迴間,將滿是眼淚的臉頰埋進一團毛茸茸裡,哽咽的碎語如孩童乞求:“……橘子,你能不能不要離開?”

橘子舔舐貞儀被淚水打溼的碎髮,也舔舐她心間傷痕。

貞儀睜着滿是眼淚的狼狽眸子,在昏暗中看着眼前的貓兒,再次問:“好不好?”

向貓兒討要一個虛無的承諾,是很好笑很幼稚的事,但橘子不這樣覺得,它伸出一隻前爪輕輕抵在貞儀額頭上,如同結下神聖的契約——在貞儀很小的時候,它就曾用這個動作和貞儀做下過約定,約好的事它全都做到了,貓兒言出必行,從不食言毀約。

夜色中,橘子眉間橘白相間的皮毛微微皺起,看起來表情十分嚴肅,似在給自己下達軍令——貞儀沒有了大父,阿孃,大母,不能再沒有貓了,它得努力活着才行。

決心努力活它個百八十年的橘子,在這一年的寒露時節陪着貞儀來到了天長。

王者輔葬在天長祖墳中,他的妻子也理應葬回此地。

待董老太太下葬後,天長的族人聽罷一位風水先生之言,同王錫琛兄弟幾人提議留一人在此處守喪一年以全孝道,兄弟幾人爲難商議間,貞儀自薦留下。

貞儀不信風水先生的話,但這種事既然出口便無法拒絕,否則便要生嫌隙非議……家中這般境況,父親和兩位叔伯都不便久留鄉野,大哥哥要照料家中和妻兒,二哥哥要讀書,她是最適合留下的人。

貞儀說,從前她就是這樣陪着大父大母的。

這句話讓王錫琛紅了眼眶,再說不出不答應的話來。

來自深更半夜的更新。

61.第61章 小雪(三)第十七章 穀雨(二)64.第64章 大雪(三)寫在上架前第42章 處暑(二)第五章 雨水(二)第34章 小暑(三)第二十章 立夏(二)第34章 小暑(三)第二十六章 芒種(二)第71章 大寒(一)第47章 秋分(一)第十六章 穀雨(一)55.第55章 霜降(三)第五章 雨水(二)第49章 秋分(三)第二十七章 芒種(三)第38章 立秋(一)第十七章 穀雨(二)58.第58章 立冬(三)第35章 大暑(一)54.第54章 霜降(二)第四章 雨水(一)第42章 處暑(二)第八章 驚蟄(二)第40章 立秋(三)第二十二章 小滿(一)63.第63章 大雪(二)第40章 立秋(三)65.第65章 冬至(一)楔子第五章 雨水(二)第72章 大寒(二)第十三章 清明(一)第二十七章 芒種(三)第47章 秋分(一)第69章 小寒(二)第49章 秋分(三)第二十五章 芒種(一)56.第56章 立冬(一)第八章 驚蟄(二)第68章 小寒(一)51.第51章 寒露(二)58.第58章 立冬(三)54.第54章 霜降(二)65.第65章 冬至(一)第33章 小暑(二)第43章 處暑(三)第31章 夏至(三)62.第62章 大雪(一)寫在上架前第67章 冬至(三)第42章 處暑(二)59.第59章 小雪(一)第70章 小寒(三)第41章 處暑(一)第六章 雨水(三)第39章 立秋(二)第35章 大暑(一)64.第64章 大雪(三)第71章 大寒(一)第33章 小暑(二)第45章 白露(二)第六章 雨水(三)第十四章 清明(二)楔子第32章 小暑(一)第二十五章 芒種(一)50.第50章 寒露(一)第32章 小暑(一)第72章 大寒(二)第十四章 清明(二)第46章 白露(三)第47章 秋分(一)第八章 驚蟄(二)64.第64章 大雪(三)第49章 秋分(三)第二章 立春(二)52.第52章 寒露(三)第35章 大暑(一)第七章 驚蟄(一)第二十二章 小滿(一)第二十七章 芒種(三)第46章 白露(三)第35章 大暑(一)第四章 雨水(一)第十六章 穀雨(一)第十章 春分(一)楔子54.第54章 霜降(二)55.第55章 霜降(三)第九章 驚蟄(三)第十一章 春分(二)第44章 白露(一)第46章 白露(三)51.第51章 寒露(二)第二十八章 夏至(一)第五章 雨水(二)第二十三章 小滿(二)
61.第61章 小雪(三)第十七章 穀雨(二)64.第64章 大雪(三)寫在上架前第42章 處暑(二)第五章 雨水(二)第34章 小暑(三)第二十章 立夏(二)第34章 小暑(三)第二十六章 芒種(二)第71章 大寒(一)第47章 秋分(一)第十六章 穀雨(一)55.第55章 霜降(三)第五章 雨水(二)第49章 秋分(三)第二十七章 芒種(三)第38章 立秋(一)第十七章 穀雨(二)58.第58章 立冬(三)第35章 大暑(一)54.第54章 霜降(二)第四章 雨水(一)第42章 處暑(二)第八章 驚蟄(二)第40章 立秋(三)第二十二章 小滿(一)63.第63章 大雪(二)第40章 立秋(三)65.第65章 冬至(一)楔子第五章 雨水(二)第72章 大寒(二)第十三章 清明(一)第二十七章 芒種(三)第47章 秋分(一)第69章 小寒(二)第49章 秋分(三)第二十五章 芒種(一)56.第56章 立冬(一)第八章 驚蟄(二)第68章 小寒(一)51.第51章 寒露(二)58.第58章 立冬(三)54.第54章 霜降(二)65.第65章 冬至(一)第33章 小暑(二)第43章 處暑(三)第31章 夏至(三)62.第62章 大雪(一)寫在上架前第67章 冬至(三)第42章 處暑(二)59.第59章 小雪(一)第70章 小寒(三)第41章 處暑(一)第六章 雨水(三)第39章 立秋(二)第35章 大暑(一)64.第64章 大雪(三)第71章 大寒(一)第33章 小暑(二)第45章 白露(二)第六章 雨水(三)第十四章 清明(二)楔子第32章 小暑(一)第二十五章 芒種(一)50.第50章 寒露(一)第32章 小暑(一)第72章 大寒(二)第十四章 清明(二)第46章 白露(三)第47章 秋分(一)第八章 驚蟄(二)64.第64章 大雪(三)第49章 秋分(三)第二章 立春(二)52.第52章 寒露(三)第35章 大暑(一)第七章 驚蟄(一)第二十二章 小滿(一)第二十七章 芒種(三)第46章 白露(三)第35章 大暑(一)第四章 雨水(一)第十六章 穀雨(一)第十章 春分(一)楔子54.第54章 霜降(二)55.第55章 霜降(三)第九章 驚蟄(三)第十一章 春分(二)第44章 白露(一)第46章 白露(三)51.第51章 寒露(二)第二十八章 夏至(一)第五章 雨水(二)第二十三章 小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