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立夏(二)

貞儀要去陳塗陳大人家中讀書。

陳大人的夫人姓卜,今年已有五十多歲,很有才學,當地不少權貴官宦都將女兒送去拜師求學問習禮儀。

王者輔也想過自己來教授孫女,可他也收了許多軍戶學生,白日裡亦有旁的事務要做。而卜老夫人所辦乃是正經的女學,那裡有許多和貞儀年紀相仿的小姑娘,在一處交友也可以多些玩伴,總比成日悶在這一方小院中來得好。

且這也是陳塗再三提議——“既將人誆了來,又怎好叫王公家中這顆明珠蒙塵呢?”

陳塗有個孫女,名喚陳凝田,只比貞儀大一歲,今年十二,她聽過祖父這句“不叫明珠蒙塵”之言,於是當貞儀來到書屋時,便有一羣女孩子圍了上來,還有人小聲問陳凝田:“宛玉,這就是南京城來的那顆明珠嗎?”

“妹妹叫什麼?”

“南京來的,必然讀過書了?”

“可會認字?”

她們口中的吉林話與官話很有相通處,從小學習官話的貞儀大多聽得懂,一一認真作答了:“……認得幾個字,詩詞,文章,算學,都粗略雜讀了一些。”

貞儀不是個內向的人,但被十多個陌生小姑娘圍着探看,還是稍有些侷促。

“妹妹學得可真多!”

“算學?算賬?妹妹家中是經商的嗎?”

貞儀剛要說話,忽聽戒尺敲打桌案的清脆響聲,大家一鬨而散各自歸位,貞儀被這陣勢嚇到,卻不知要坐哪裡,唯有站得闆闆正正,屏住呼吸不敢亂看。

橘子隔着窗櫺瞧見這一幕,只覺貞儀像個要參加軍訓的小學生,往那一站就是個小兵。

那髮髻花白整潔,手持戒尺走進來的老人,便是卜老夫人了。

這位老夫人,用金陵話來說,長得一張十分“夾生”的面孔,看起來十分嚴肅。

橘子從前只覺董老太太長相不好接近,今次與這位老夫人作比,前者倒顯得慈愛至極了。

先前貞儀來陳家時,也曾見過這位老夫人,此時在這書屋裡再見,只覺得那張臉又添了幾分威嚴。

她給貞儀指了座位,貞儀便行一禮,端正地坐下。

卜老夫人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嚴師,並不區分對待任何學生。

卜老夫人的女子學堂,同金陵城的閨塾類似,也以禮儀、女紅與《女誡》爲教學之本,主旨是爲了適應封建教條以及爲婚姻生活做準備——時下女子求學,僅有此一流派可循。

相比之下,貞儀跟隨父親所習之儒學文章已是尋常閨秀難以觸及的“上乘高深”之物,至於籌算,更是不可能出現在女學之列的學科。

但貞儀敏銳地發現,卜老夫人雖也教授《女誡》,但並無太多規訓之舉,且不以此作爲主要內容,而更加側重識字習字與詩詞。

吉林多滿人,大清皇帝推崇漢人儒學文化治國已久,滿人當中便也陸續出現了讓子女學習漢學的風氣,卜老夫人的學堂上有半數是滿族小姑娘。但吉林一帶民風粗獷開放,這些女孩子們從不裹足,常是下了學便去騎馬遊玩。

董老太太琢磨過,卜老夫人這位閨塾師之所以側重識字而輕《女誡》教條,大約便與此地風氣有關,這或是一種滿漢文化中和之下的偶然現象。

這正也是王者輔樂意將孫女送來讀書的原因之一。

和祖父祖母不同,貞儀的年紀還無從探究此中深意,但貞儀已然如獲至寶,卜老夫人的教學內容,於求知心切的孩子而言是十分實用的。

橘子旁觀了七八日,見卜老夫人雖嚴厲卻並不刻薄,也慢慢放心下來。

卜老夫人並不曾明確流露出對貞儀的喜惡褒貶,亦不曾有過誇讚鼓勵,橘子有些不明白,按說貞儀這樣的好學生應該很受老師喜愛才對。

貞儀並顧不上留意在意這些,和其他學生一樣,貞儀很敬畏這位老師。除此外,貞儀待這位老師還有一份感激之心。

貞儀很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因此格外認真勤奮。

從王者輔的住處到陳家,需要走上兩刻鐘餘,一整月下來,貞儀從未遲到過,風雨無阻。

王者輔親手給孫女編了個小書篋,竹編輪廓縫以麻布,再用各色布條搓繩作爲揹帶,背在身上,可以裝書,也可以遮陽。

貞儀第一日背上書篋時,喜歡的不得了,一路跑着去陳傢俬塾。

貞儀每晚都在書篋裡提前放好所需的書籍紙筆,對自己的體重缺乏清晰認知的橘子偶爾也會跳進去,讓貞儀背它去上學。

天色漸涼爽,天地間鋪開一片青黃相接之色,待得秋收季,蟈蟈們從農田裡跳出來,日夜叫個不停,忙壞了橘子。

橘子常是徹夜抓蟈蟈,於是等貞儀晨早去私塾時,橘子便困得起不來了。

貞儀便與橘子說,可以在睡飽了之後再去接她。

貞儀要勤奮,但貞儀的貓不必。

清晨時分,貞儀在桃兒的陪同下出門。

在農田中忙碌的季五遠遠朝貞儀揮手,貞儀也將手舉得高高地搖一搖迴應他。

秋露打溼了貞儀的裙角鞋子,貞儀揹着書篋腳步輕快,總是走着走着便跑起來。

橘子雖睏乏不能陪貞儀去私塾,但橘子每每也會躺在不高的青灰瓦屋頂上,目送着貞儀。

看着貞儀輕快奔走的背影,再看向開闊的高山天穹,還有遠處的草原湖泊,橘子眯着眼睛揣着前爪,心想如果貞儀能一直留在這裡也很好。

橘子喜歡這裡遠勝過繁華的金陵,它猜貞儀也是。

不過橘子還是最喜歡貞儀,貞儀去哪兒它就去哪兒,不管喜不喜歡它都是要跟去的。

橘子漫無目的地想着,待金燦燦的太陽升高,橘子翻了個身,曬着毛絨絨的肚皮,舒坦酣睡。

卜老夫人的課只需上半日,晨去午歸,待到正午,橘子便會按時去接貞儀。

漸漸地,貞儀再回來時,身邊多了個顏色總是鮮亮的身影。

那是陳塗大人的孫女陳凝田。

卜老夫人雖嚴厲,家中卻養出了一個性情十分活潑的孫女。

數月相處之下,陳凝田與貞儀已經十分要好了。課堂上不能說小話,待下學後,陳凝田每每便纏着貞儀在家中多留片刻,貞儀依了她,待要走時,陳凝田卻仍覺沒玩夠,便乾脆跟貞儀一同回家。

爲防家中盤問,陳凝田便推說要與貞儀一同做功課。

貞儀回家後,是真的要做功課的,先是練字,再寫大父留下的算學題。

陳凝田讓貞儀教她籌算,但不知爲何,學得越深,瞌睡越濃。

貞儀在炕桌上寫字,一次,陳凝田又趴在貞儀身旁呼呼睡了去,貞儀動作小心地爲好友蓋上毯子,才又繼續做功課。

橘子算是看出來了,陳凝田是真不喜歡算學,卻是真喜歡貞儀。

陳凝田的父親陳聞來尋王錫琛鑑別一幅字畫,此刻二人從屋外小廊下經過,陳聞透過小窗見到執筆認真書寫的貞儀,又見睡着的女兒,不禁搖頭。

打趣罷自家女兒,陳聞又道自己對籌算也是難以招架,孩子大抵是隨了他,又感嘆籌算一學十分“不講道理”。

盧媽媽帶着桃兒在院中井邊淘洗黃豆,黃豆浸泡在木桶裡,拿水舀子舀出一瓢,倒在案桌上搓洗挑揀,撿出癟豆劣豆,剩下的拿來晾曬榨油。

陳聞看着這一幕,便笑着說:“起初籌算入門時,所見不過一兩顆豆子,想着也不過如此。待再往深學,豆子變作一捧,你進我減,倒也蠻可以應對。然而正打算循序漸進時,不知怎地,嘩啦啦地一座豆倉不由分說地就倒了下來,只差將我埋了!”

這個說法讓王錫琛笑了起來,卻也贊成點頭:“籌算一學往深了去,學不會的便是真學不會也看不懂……不似認字,下苦功夫便可以有所進益。”

陳聞則道:“我觀令愛倒是可以往深了學一學……這樣小的孩子不覺籌算枯燥,反而生出興趣來,已足見天分了。”

王錫琛:“是,家父擅籌算,也道家中僅這個孩子承繼了此長,家父如今倒是在用心教導着……然而即便學了,卻也無處可用。”

朝廷取士唯重八股文,籌算本就不是主流,更況乎女子焉。

這是個無解的話題,陳聞也未深談,繼而問起王錫琛近來之事:“……聽聞賢弟如今在此一帶行醫,已傳出了妙手回春之名啊。”

王錫琛忙慚愧汗顏擺手:“不過是粗讀了幾本醫書,那日胡亂配了幾副藥罷了,竟也傳出這樣的虛名……若有人尋來,卻是斷不敢再胡亂應承了。”

“請問此處是王大夫家嗎?”小院外傳來男人急切的聲音:“家中老父高熱不退,勞請王大夫走一趟!”

“……稍等!”王錫琛忙向陳聞揖禮道失陪,進了屋中,片刻後再出來時,手中多了只醫箱,隨來人匆匆去了。

陳聞啞然失笑。

王錫琛每每替人診看罷,都要道一句:“吾乃讀書人,算不得醫者……下回還望另請高明。”

然而仍有人不斷來尋。

一日,有人登門拜謝,撲進院中便向王錫琛行了個大禮:“若非王大夫救治,我那小兒哪裡還有命活!”

門外圍了不少人,見狀皆一臉敬重地看向王錫琛,紛紛出口稱讚。

“神醫啊!”

王錫琛欲言又止:“……”

哎,其實他是個秀才啊。

但是被人誇神醫的感覺……又的確是如此地有成就感。

夜裡,躺在牀上的王錫琛想到那一聲神醫,不禁再次露出欣慰笑意。

於是,橘子眼看着王錫琛的草藥越晾越多,在一聲聲誇讚中逐漸迷失自我卻又找到自我。

王錫琛無疑是喜歡研究醫理的。

只是他有秀才功名在身,在金陵時很難放得下讀書人的身份,如今來了此處,反倒沒人在意他的秀才身份,便也好似得以暫時脫下了那名爲長衫的鐐銬。

且如此一來,竟也意外多了一份生計收入。

王錫琛便與自己道,暫且如此只作權宜計,待回了金陵便不可再不務正業了。

今年雨水好,雖是墾荒之地,但因風調雨順,又有季五悉心料理田地,秋收納糧之後,還多出了三石多餘糧。

因前來向王者輔求學的孩子漸多,王者輔便在附近軍戶單獨騰出的一座小院中專門授課,常也有人登門來送束脩。

一來二去,雖比不得在金陵,日子卻也慢慢寬裕許多。

橘子看在眼中,認定自己和貞儀都是老王頭的福星,它和貞儀來了,老王頭的日子也跟着好過了。

第66章 冬至(二)第42章 處暑(二)第37章 大暑(三)第十九章 立夏(一)第四章 雨水(一)第39章 立秋(二)53.第53章 霜降(一)第二十六章 芒種(二)第十三章 清明(一)第70章 小寒(三)第31章 夏至(三)第二十二章 小滿(一)57.第57章 立冬(二)53.第53章 霜降(一)第一章 立春(一)65.第65章 冬至(一)第四章 雨水(一)第十五章 清明(三)52.第52章 寒露(三)第46章 白露(三)第35章 大暑(一)第31章 夏至(三)第67章 冬至(三)第32章 小暑(一)第47章 秋分(一)第46章 白露(三)第49章 秋分(三)第二十九章 夏至(二)第32章 小暑(一)第十六章 穀雨(一)第70章 小寒(三)第49章 秋分(三)第68章 小寒(一)第43章 處暑(三)第三章 立春(三)第七章 驚蟄(一)61.第61章 小雪(三)第72章 大寒(二)第67章 冬至(三)第八章 驚蟄(二)第69章 小寒(二)第41章 處暑(一)第32章 小暑(一)第34章 小暑(三)第二十三章 小滿(二)64.第64章 大雪(三)56.第56章 立冬(一)第48章 秋分(二)第十一章 春分(二)第十六章 穀雨(一)53.第53章 霜降(一)寫在上架前第二十九章 夏至(二)第44章 白露(一)61.第61章 小雪(三)楔子第二十章 立夏(二)第33章 小暑(二)57.第57章 立冬(二)第六章 雨水(三)51.第51章 寒露(二)第十章 春分(一)第44章 白露(一)第39章 立秋(二)第45章 白露(二)第42章 處暑(二)第二十章 立夏(二)第二章 立春(二)第十八章 穀雨(三)63.第63章 大雪(二)第七章 驚蟄(一)第40章 立秋(三)第十二章 春分(三)第一章 立春(一)第二十八章 夏至(一)59.第59章 小雪(一)第31章 夏至(三)第69章 小寒(二)50.第50章 寒露(一)第十三章 清明(一)第二十八章 夏至(一)第40章 立秋(三)第十一章 春分(二)第66章 冬至(二)第38章 立秋(一)第十六章 穀雨(一)第31章 夏至(三)第44章 白露(一)第37章 大暑(三)第八章 驚蟄(二)第二十六章 芒種(二)第46章 白露(三)第31章 夏至(三)第十三章 清明(一)50.第50章 寒露(一)第38章 立秋(一)第三章 立春(三)第32章 小暑(一)第二十九章 夏至(二)
第66章 冬至(二)第42章 處暑(二)第37章 大暑(三)第十九章 立夏(一)第四章 雨水(一)第39章 立秋(二)53.第53章 霜降(一)第二十六章 芒種(二)第十三章 清明(一)第70章 小寒(三)第31章 夏至(三)第二十二章 小滿(一)57.第57章 立冬(二)53.第53章 霜降(一)第一章 立春(一)65.第65章 冬至(一)第四章 雨水(一)第十五章 清明(三)52.第52章 寒露(三)第46章 白露(三)第35章 大暑(一)第31章 夏至(三)第67章 冬至(三)第32章 小暑(一)第47章 秋分(一)第46章 白露(三)第49章 秋分(三)第二十九章 夏至(二)第32章 小暑(一)第十六章 穀雨(一)第70章 小寒(三)第49章 秋分(三)第68章 小寒(一)第43章 處暑(三)第三章 立春(三)第七章 驚蟄(一)61.第61章 小雪(三)第72章 大寒(二)第67章 冬至(三)第八章 驚蟄(二)第69章 小寒(二)第41章 處暑(一)第32章 小暑(一)第34章 小暑(三)第二十三章 小滿(二)64.第64章 大雪(三)56.第56章 立冬(一)第48章 秋分(二)第十一章 春分(二)第十六章 穀雨(一)53.第53章 霜降(一)寫在上架前第二十九章 夏至(二)第44章 白露(一)61.第61章 小雪(三)楔子第二十章 立夏(二)第33章 小暑(二)57.第57章 立冬(二)第六章 雨水(三)51.第51章 寒露(二)第十章 春分(一)第44章 白露(一)第39章 立秋(二)第45章 白露(二)第42章 處暑(二)第二十章 立夏(二)第二章 立春(二)第十八章 穀雨(三)63.第63章 大雪(二)第七章 驚蟄(一)第40章 立秋(三)第十二章 春分(三)第一章 立春(一)第二十八章 夏至(一)59.第59章 小雪(一)第31章 夏至(三)第69章 小寒(二)50.第50章 寒露(一)第十三章 清明(一)第二十八章 夏至(一)第40章 立秋(三)第十一章 春分(二)第66章 冬至(二)第38章 立秋(一)第十六章 穀雨(一)第31章 夏至(三)第44章 白露(一)第37章 大暑(三)第八章 驚蟄(二)第二十六章 芒種(二)第46章 白露(三)第31章 夏至(三)第十三章 清明(一)50.第50章 寒露(一)第38章 立秋(一)第三章 立春(三)第32章 小暑(一)第二十九章 夏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