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第二次科舉改革

高氏入宮之時,邵樹德正在與宰相們商討新的科舉方案,即本朝以來第二次科舉改革。建極四年的時候,大夏科舉第一次改革,主要有三項。

第一項是卷面譽抄,主要是防止考官通過筆跡以及卷面上的特殊記號認出考生。第二項是糊名,也就是把名字遮住,不讓考官看到。

第三項是降低詩賦比重。簡單來說,第一場雜文考試中,考生所寫的詩賦中有犯韻、錯字的情況,仍可算通過。

比如,當年有考生寫的六韻十二句律詩中,三處犯韻,也被打爲及格通過了。

所謂雜文,是科舉考試的第一場,考察考生們的寫作能力,包括詩、賦、論、歌、表、箋等在內的不同體裁、格式的命題作文,每一個體裁的文章都要合格纔可。

最近幾十年,詩賦的重要性已經低很多了。畢竟國家多事,考官們更看重第三場策論。詩賦只要寫得中正平和,不犯錯誤即可,文采已經不是特別看重。

甚至於,以往不太受人看重的論文,也開始走俏了,有考生就憑藉一篇《演論》得到考官青睞。

毫無疑問,建極四年的這項改革,等於進一步降低了詩賦的重要性,三處犯韻都能被通過,明顯利好文風不盛的老少邊窮考生。

「建極十年科考定於三月末。」邵樹德喝着剛送給大諲撰的紫筍茶,道:「雜文一項詩賦不再必考,體裁不限。」

「是。」陳誠、趙光逢、蕭蓮、裴贄、盧嗣業、裴禹昌等人紛紛應下。

雜文這場考試,一開始其實並不是必考詩賦,到唐玄宗時才成爲定製。安史之亂後,詩賦有時候是必考,有時候非必考,邵樹德這次欽定詩賦不再是必考項目。

當然,學還是要學的,萬一考到了呢?當別人寫的詩賦不忍猝睹的時候,你寫得很不錯,那就是加分項。

「第二場帖經考試,現在是幾道?」邵樹德問道。「五道。」禮部尚書裴禹昌答道。

自唐以來,帖經考試五道、十道甚至二十道都有過,今只有五道。

帖經相當於填空。即把經書翻到某一頁,左右兩邊掩沒,只留下中間一列,再把這一列中任意三個字蓋住,讓考生寫出被蓋住的三個字,三字爲一帖。

這一項考察的是背誦能力和記憶力。

最開始就是隻考五道,要求是「五經通三」,即至少對三道纔算過。邵樹德瞭解過,近年來被這一項刷掉的考生不少。

「近年以來,此道稍墜。」他說道:「上至元輔,下及庶僚,雖負藝者極多,能貼經者甚少。恐此一節,或滯羣才。」

邵樹德這話的意思是,讓你們這些宰相來考帖經,都不一定能得60分。

有些考生或受戰亂影響,或因生計艱難,讀書背誦的時間大大減少,這一項不宜過難,因爲容易刷掉一些有真材實料、精於實務的實幹派。

「五經通二、通三皆可。」邵樹德直接乾坤獨斷,降低了難度。

以前是60分,現在40分也行,這給一些偏科考生帶來了福音—有人默寫填空真不行,但策論寫得極爲精彩,對國家大事有獨到的見解,如此改革後,他們的機會更多了。

「陛下,禮部曾提出增加對義考試,不知此事······」不光邵樹德提意見,宰相們也在想辦法改革,這會陳誠便提出了建議。

「對義」考試就是闡述對某段經義原文的理解。

這項考試也是近年來才慢慢提出的,歷史上五代曾一度加入考試,放在帖經之後,即考完雜文、帖經之後考對義,三場都考完,再考策論—考試的順序,其實也有過變化,有時候第一場考帖經,但晚唐五代的順序是雜文、帖經、策論。

聽完陳誠

的話,邵樹德仔細想了想。

「可以加進去試試。」只聽他說道:「考五道,通三即可。」

具體通幾道,其實也是有說法的。畢竟錄取名額有限,通三道是及格,五道全對也是及格,但在選拔之時,還是有區別的。五題對三題,只表明你不會被當場黜落,究竟能不能考上,也不一定。

「策論不用改了,但考試題目需要更加切合實際,比如黃河治理、草原貿易等等,這兩年的題目就很好。」邵樹德說道:「如此,雜文、帖經、対義、策論,一共四場考試,題也不多,兩三天便可考完。」

「是。」羣臣齊聲應道。

「最後,朕決定,將一年一考,改爲三年一考,錄取員額不變。」邵樹德又道。

此話一出,大夥稍稍有些震驚,但其實也在他們意料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夏已經漸漸不需要那麼多官員了。

在最開始的時候,邵樹德爲了拉攏文人,又是讓依附自己的蕭遘等人收卷子,接受考生投靠,又是提高錄取員額數目,狠狠刷了一波文人的好感。

一般而言,這都是自己人。

大夏開國之後舉行的科舉考試,錄取的進士更是自己人。

但現在出現了一個問題,即朝廷控制的地盤越來越大,剩餘尚未控制的州縣越來越少,對官員的需求已經沒那麼大了,那麼適當降低錄取人數,也就成了必然。

一年一考與三年一考,是三倍的差距。

當然,你也可以降低錄取人數。比如去年錄取了七十人,你可以降到二十餘人,但邵樹德覺得這樣太折騰。每年都考,第一年沒考上的學生直接就住在京城不回家了,如今甚至有在洛陽、北平住了十年之久的外地士人,實在有些誇張。

還不如改爲三年一考,明年三月沒考上的,麻利點回家,兩年多後再來。「諸位師長可有意見?」邵樹德說完,看向衆人,問道。

「陛下聖明。」陳誠帶頭回道。

「陛下聖明。」其餘幾人也陸續回道。

失望麼,肯定是失望的。他們還好天下士人肯定更加失望。但說實話,現在就剩南方和西域一些地方沒打下了,讓你們去那當官,去不去?很多人怕死,多半就不去了。

那就別嘰嘰歪歪!

邵樹德只關注武夫們的情緒,文人的統戰價值,就當前而言,遠遠不如武夫。而經過今天這麼一番商議,考試內容及流程大致也定下了:

第一場雜文考兩道題,詩賦歌論表箋疏等多種體裁中隨機抽取兩種,考察你的寫作能力。其中,表、箋等更是標準公文寫作格式,作爲預備官員,肯定是要精通的。

寫得文辭通順即可,但你最好有點文采。考官也是人,在錄取名額一定的情況下,文采好的肯定更能博取好印象,關鍵時刻或許就發揮作用了。

第二場帖經,邵樹德有點猶豫是不是增加幾道題,畢竟題目越少偶然性越大,但最後決定明年還是考五道題,對兩道即可—這是客觀題,有標準答案的。

第三場對義,考五道經義解釋,算半主觀半客觀題,對三道纔算合格。

第四場策論,一般是針對實際事務,寫下你的見解、剖析、推論或解決方案。

考試難嗎?看起來不難。但大夏禮部每年給一百個名額,還真招不滿,刷掉最多的居然是帖經,即五道填空題難住了至少兩三成的人,做題家們不給力啊。

當然,這或許和風氣有關。

即便盛唐之時,士人們也很喜歡出去玩,悶頭在家讀書的比較少。晚唐之後,因爲時局的關係,很多文人還要花時間練武。

比如理蕃院主簿劉去非,這廝明明是個文人,擔任縣吏,

但「性粗鄙」,熟習騎馬射箭,勇於近戰搏。

這種文人,與做題家完全是兩個路數,你讓他默寫填空,五道題對兩道已經不容易了。但換成明清的讀書人,正確率一定大幅度攀升,甚至五道全對都是易事,因爲考試時並不會選特別偏、特別怪的題目。

簡單來說,此時的文人,與明清時相比,武藝更出衆,讀的雜書也多,有的人甚至喜歡看兵書。且因爲要考詩賦的緣故,文采也更加華麗,而這種文采華麗,也帶來了性格、氣質上的超脫、隨意。

比如當年祖詠考進士,要求寫五言十二句,他寫了四句《終南望餘雪》就交卷了。考官大驚,說你這不行啊,祖詠對答「文辭盡矣」,不必畫蛇添足後來也被認可了。

沒有明清時那麼循規蹈矩,個人意志與特色比較重。

總而言之,作爲大夏第二次科舉改革,力度還是比較大的。且針對實際情況,比如考生的死記硬背能力偏弱、官員數量漸漸充足、士林過於追求浮華辭藻等,進行了一定力度的調整。

改革,不是你想怎麼改,就瞎幾把改,或者一步到位抄別的王朝的制度。你要了解當時的實際情況,慢慢做出針對性的改革,小步徐進是最好的策略。

當然,到現在爲止,改革其實尚未完成—

「朕屬意各道分榜,風聲都放出去了,諸位師長可曾拿出切實方案來了啊?」邵樹德問道。

「陛下。」陳誠上前道:「皇夏今有直隸、河南、淮海、關內、關北、河西、隴右、劍南、河東、河北、遼東、湖北、黔中、江西、福建十五道,另有藩鎮若干,湖南、淮南也有大量士人跑來應試,實不好定。另者,若按戶口來定,則人煙稠密的河北當給予相當名額,然臣閱河北才子之文章,其謬多矣······」

陳誠的意思很明白,如今天下尚未一統,有些地方還是藩鎮模式,你怎麼給名額?另有不服王化的湖南、淮南、清海軍等鎮,亦有士人來京考試,且還不少,你怎麼算名額?

另外,如果按人口、經濟來算,河北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但因爲歷史遺留問題,河北考生的水平一言難盡。你就是給他十個名額,帖經、對義這兩門的硬指標就刷下去了,最後如果只錄取了一兩個,豈不是讓人笑掉大牙—考試,不是按分從高到低數人頭的,每一場考試都有硬指標,比如帖經裡的「五經通三」。

「臣亦請天下一統之後,再行分榜。」趙光逢也上前說道。邵樹德聽了也覺得有道理。

倒揹着手在殿內轉了一圈後,嘆道:「也罷,就按陳卿、趙卿說的辦。但這事不能拖太久,要儘快釐清。」

他以前多在打仗,或者謀劃各種統戰乃至賺錢的門路,對科舉只關注考試是否公正。

建極七年,他親自主持了一場殿試,這算是離科考最近的一次了。但能參加殿試的,都是已經中了進士的考生,水平自然是可以的。

也是在上個月,他才第一次知道居然有那麼多考生沒法通過帖經考試,這讓他大跌眼鏡。明清時的做題家甚至誇口「倒背如流」,如今怎麼是這種操行?明明最簡單的客觀題考試,就是不會,***的!

說到底,一百五十年的藩鎮割據,對文人的影響很大啊!

第二十二章 兵威第二章 兄友弟恭第1017章 陣容第1230章 開城第六章 監軍使第1049章 勸諫第八十一章 阿爺要吃魚第四十一章 休閒(三)第四十三章 戰爭機器第三十八章 水災與形勢第十一章 勸阻第六十六章 歸家敘話第三十三章 盤點家底第二十章 神兵天降第七十一章 貪婪第四十八章 操作第一章 統一思想第二章 正旦第1024章 造勢第1253章 蜀中與營州第三十八章 水災與形勢第三十五章 鐵騎軍第八十三章 雙贏第三十六章 戰利品第三十章 第二發第1103章 考覈第五十九章 心願已了第五十七章 他回來了第六章 誰是主人第1047章 守戶犬與成安第三章 紅利之三第六十五章 挽救危局的辦法第三十一章 星宿海第四十六章 狩獵第三十三章 定遠軍與統戰第1068章 精誠團結第三十五章 “百姓”第三十章 微操大師崔季康第1121章 考生與大義第二十六章 紅利(三)第十九章 騰籠換鳥第三章 牛市第四十二章 緩衝區第四十三章 巡邊(二)第二十七章 武功第988章 籌劃第六十二章 以爲成例第1215章 動身北上第964章 廢物第1070章 歸期第1264章 酬功第七十七章 “糧道”第六十一章 談條件第二十二章 兵威第二十六章 牆頭草與祭祀第1189章 士氣如虹第1229章 轟然倒地第三十三章 名利第1342章 己之不可勝第七十章 新篇章第五十一章 下一個熱點第二十八章 兩地第八十一章 渡河第1163章 本錢第十八章 繁瑣的整編第九十五章 試點第1297章 巡視第二十章 神兵天降第六十七章 西樓?北樓?第五十章 書稿堵路上了,釣魚中。第三十五章 折家軍第四十一章 爭先恐後第五十七章 要跑第1044章 調動第六十一章 淮南行之二第三十九章 蔡州三城第1163章 本錢第三十二章 第二次第1341章 死穴第十八章 整頓(爲盟主劉子敬加更)第四十二章 亂第1068章 精誠團結第1049章 勸諫第十四章 攻於此第十二章 功莫大焉第二十五章 父子第二十六章 下馬威第1117章 討論第三十三章 合作第二十三章 祭拜與會見第二十二章 散盡家財第1240章 是你把夏兵引來的?第六十一章 接見第七章 大張旗鼓第十三章 面聖第七十六章 “殖民地”第二十八章 見死不救第十章 利益均沾第七十五章 去吧!
第二十二章 兵威第二章 兄友弟恭第1017章 陣容第1230章 開城第六章 監軍使第1049章 勸諫第八十一章 阿爺要吃魚第四十一章 休閒(三)第四十三章 戰爭機器第三十八章 水災與形勢第十一章 勸阻第六十六章 歸家敘話第三十三章 盤點家底第二十章 神兵天降第七十一章 貪婪第四十八章 操作第一章 統一思想第二章 正旦第1024章 造勢第1253章 蜀中與營州第三十八章 水災與形勢第三十五章 鐵騎軍第八十三章 雙贏第三十六章 戰利品第三十章 第二發第1103章 考覈第五十九章 心願已了第五十七章 他回來了第六章 誰是主人第1047章 守戶犬與成安第三章 紅利之三第六十五章 挽救危局的辦法第三十一章 星宿海第四十六章 狩獵第三十三章 定遠軍與統戰第1068章 精誠團結第三十五章 “百姓”第三十章 微操大師崔季康第1121章 考生與大義第二十六章 紅利(三)第十九章 騰籠換鳥第三章 牛市第四十二章 緩衝區第四十三章 巡邊(二)第二十七章 武功第988章 籌劃第六十二章 以爲成例第1215章 動身北上第964章 廢物第1070章 歸期第1264章 酬功第七十七章 “糧道”第六十一章 談條件第二十二章 兵威第二十六章 牆頭草與祭祀第1189章 士氣如虹第1229章 轟然倒地第三十三章 名利第1342章 己之不可勝第七十章 新篇章第五十一章 下一個熱點第二十八章 兩地第八十一章 渡河第1163章 本錢第十八章 繁瑣的整編第九十五章 試點第1297章 巡視第二十章 神兵天降第六十七章 西樓?北樓?第五十章 書稿堵路上了,釣魚中。第三十五章 折家軍第四十一章 爭先恐後第五十七章 要跑第1044章 調動第六十一章 淮南行之二第三十九章 蔡州三城第1163章 本錢第三十二章 第二次第1341章 死穴第十八章 整頓(爲盟主劉子敬加更)第四十二章 亂第1068章 精誠團結第1049章 勸諫第十四章 攻於此第十二章 功莫大焉第二十五章 父子第二十六章 下馬威第1117章 討論第三十三章 合作第二十三章 祭拜與會見第二十二章 散盡家財第1240章 是你把夏兵引來的?第六十一章 接見第七章 大張旗鼓第十三章 面聖第七十六章 “殖民地”第二十八章 見死不救第十章 利益均沾第七十五章 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