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糧道”

秋雨連綿之時,襄城漕渠繁忙無比。

因爲充沛的降雨量,修建在宛葉走廊內的各個水庫儲備十分充足,故即便多次開閘、關閘,依然有足夠的水量順着引水渠流入斗門之內,擡升船隻。

船閘之後的山頂運河之上,馭手拿着馬鞭,牽着身強力壯的鐵力馬,拖曳船隻,行駛在平靜的運河河面上。

其實,不要小看內河船隻的載貨量。因爲無需考慮風浪,它們的船型可以修建得很極端,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大肚子”。

貨艙很深,吃水極深,行駛在河面上時,彷彿稍有風浪就能將其打沉。但絕大部分內河不存在什麼風浪,故這種嚴重特化過的船隻可以裝載超出人們想象的極多貨物,往來各處。

當然,如果是在海上,這種船航行不了多遠就沉沒了,壓根沒有一點對抗風浪的能力。

襄城漕渠內外已經形成了一個繁榮的城鎮。

城鎮是自發形成的,從一兩家賣飯的鄉野小店開始,逐漸擴大到各行各業,生意興隆。

這個過程也是必然的。

爲了節約水資源,漕渠的閘門並不是經常開放,非得湊夠一定數量的船隻纔可,因此排隊現象非常嚴重。

普通船工需要吃喝,隨船押運貨物的商人需要高級一點的服務,於是需求就出來了,市場應運而生。

九月二十七日,王二郎在山上砍了一天的柴。

兩個兒子幫他把柴背下了山,他則坐在山坡之上,檢查着竹筐裡的蘑菇。

夕陽之下,運河披上了紅霞,美不勝收。

運河遠處的一等國道之上,曾經往來如梭的四輪馬車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眼望不到頭的軍隊。

先是騎兵,再是步兵,接着又是騎兵、步兵……如果換個會數數的人,當知這麼一會,驛道上已經過去了近萬步騎。

“好雄壯的軍威!”王二郎放下竹筐,下意識站了起來。

他的長子就在金刀軍服役,而金刀軍的駐地就在鄧州。去年的時候,該軍就抽調了四千人,隨駕出巡,至今未歸。

王二郎心中希望隨駕的部隊不要去洛陽,至少金刀軍那四千人可以回駐防地嘛。

“沒有輜重馬車啊。”盧大郎走了過來,輕拍王二郎的肩膀,說道。

王二郎轉過頭看了他一眼。

盧大郎左手提着弓梢,右手拎着兩隻野兔。野兔已死去多時,渾身都僵硬了,長長的耳朵被拽在獵人手裡,看着十分滑稽。

“又有獵獲。”王二郎羨慕道。

盧大郎是他同村的,延州人,曾是金刀軍武夫,今年已經五十了。從禁軍退下來後,曾經試圖送他兒子入禁軍,沒成功。那個半大小子羞愧無比,一氣之下跑了,聽說去了拔汗那,也不知道是死是活。

盧大郎是村裡第一個蓋磚房的人,三間堂屋,窗明几淨,讓人十分羨慕。閒來無事之時,他喜歡進山打獵,今日便是了,得了兩隻野兔。以王二郎對他的瞭解,一會他定會去山下食肆沽點老酒,再把野兔整治一番,回家自斟自飲,日子不要太快活。

唉,說到底,過得快活的都是武夫,日子不是普通人能比的,雖然他家也出了武夫,但兒子畢竟已經出去分家另過了,比不得。

“原來輜重都用船運走了,唉,有點浪費。”盧大郎夠着頭又看了會,嘆道:“水這麼寶貴,不趁機多運點貨,可惜了。”

“這會秋雨連綿,怕是不怎麼缺水。”王二郎說道。

他知道,盧大郎與幾個同袍從軍中退下後,在縣裡收藥材,賣去洛陽。從他的立場出發,應該是希望襄城漕渠一天到晚運貨的,而不是運輸軍中輜重。

“說得也是。”盧大郎說道:“不過還是浪費。”

“興許聖人要看一看漕渠怎樣呢?”王二郎說道。

盧大郎張了張嘴,終於沒說什麼。確實存在這個可能,而且還不小。

他在軍中之時,聽聞聖人非常精明,不會全然相信,將一部分輜重用船運走,測試一下漕渠,似乎也說得通。

正想着,驛道上又出現了大羣馬車,車上滿載輜重。

“果然,正如你所說。”盧大郎笑道:“聖人把一部分輜重裝到船上,看看漕渠頂不頂事。”

王二踮起腳尖,仔細看着。

霞光之下,馬車絡繹不絕,直往北去。除輜重外,車上似乎還裝了許多銅錢、絹帛,讓人十分眼饞——這應該都是武夫們隨駕得到的賞賜了。

“趕緊過完兵吧。”盧大郎收回目光,嘟囔道:“老子還急着運貨呢。”

王二心中嫉妒,忍不住說道:“這漕渠,歷時十餘年,若非聖人堅持,怕是早廢棄了吧?”

襄城漕渠之時,在汝州、鄧州兩地算是“月經”話題了。拖的時間太長,期間還出過事故,有時候雨水少了,陂池乾涸,漕渠甚至爲之中斷。

聽說宛葉走廊內還有人罵,說自從修了十幾個陂池保障漕渠船閘蓄水、放水,他們的農田灌溉都成問題了。

但即便如此,聖人依然想着將其開通,絲毫不讓步,可見完全是憑他的個人意志在推動。

“你這麼說也沒錯。”盧大郎點了點頭,道:“若無今上,漕渠是不可能修建起來的。無今上,鄧州也不會有今日這般光景。你家在京兆府的時候,就五畝地吧?現在分了二十餘畝,日子不錯了。”

王二隨口附和了一下。

日子好還是壞,不都是對比出來的?再怎麼樣,還是沒法和禁軍武夫比啊。

“我走了,你下不下山?”盧大郎緊了緊手裡的野兔,問道。

“下山。”王二郎已經檢查完了筐裡的蘑菇,決定一會就賣給山下的食肆,也買二兩小酒回去,犒勞一下自己。

夕陽西下,二人一前一後下了山。

******

東側的另一個山坡上,黃傘蓋高高立起,邵樹德坐在虎皮交椅上,看着繁忙的漕渠。

想當年第一次拆分山南東道,唐鄧隨三州被剝離起來,折宗本出任節度使。

在那會,緊鄰汝州的鄧州還是前線,折家軍以此爲基,屢次北上,攻入朱全忠腹地。

坐鎮汝州的丁會也是員能將,被朱全忠委任爲佑國軍節度使的他憑藉着手底下不到兩萬人馬,多次挫敗折家軍,甚至攻入唐、鄧境內,大掠而歸。

或許,也正是那些艱苦卓絕的戰鬥,讓原本心高氣傲的折家軍意識到了他們的不足。

你厲害,還有人比你更厲害。

丁會所部甚至都不是樑軍嫡系精銳,但依然能把你死死壓住,甚至以少打多,佔據上風。

折家軍最後成了一支勁旅,那也是因爲有更厲害的部隊和他們“陪練”。若打的都是山南東道這種貨色,估計到現在還沒練出來。

折家最後乖乖移鎮淮西,你固然可以說他們忠心,但未嘗沒有清楚認識到自己的能力,選擇屈服這種因素存在。

往事如煙,邵樹德也只是隨便發散一下思維。畢竟他這種“老陰逼”整天就在算計人,揣測別人內心的想法。

“有了襄城漕渠,洛陽的地位愈發不可動搖了。”邵樹德指着那些滿載貨物的船隻,說道。

“此皆陛下之功。”蕭蘧說道。

邵樹德恍若未聞,繼續看着遠處排隊等着進閘的貨船。

“在江南走了這麼一圈,大概也知道了。”邵樹德笑道:“湖南白糖、瓷器,江陵藥材、漆器,鄂嶽魚乾、茶葉等等,甚至還有蜀中轉運而來的各色貨物,通通可經水道運至龍門以南。今後南方人口漸多,襄陽、南陽成爲財賦重地,洛陽就更不缺什麼了。”

蕭蘧捋着鬍鬚,心中也很是感慨。

聖人很喜歡堅持,往好聽點說叫意志堅韌,難聽的就是剛愎自用,聽不得勸。

但他所堅持的東西,事後證明,大部分都是對的。

這個襄城漕渠,修建過程中失敗過很多次,但最後還是花費大代價完成了,如今已成交通樞紐之一,有力保障了洛陽的供給。

這也就是開國皇帝、馬上天子才能辦到了。若換個威望沒那麼大的天子,失敗一次,整個工程就危險了,失敗兩次,大概率徹底放棄,再不提這事——即便你想做,羣臣也不給你機會了。

“現在含嘉倉城的糧食,主要靠的還是河南、河北,但將來麼,朕也說不好。”邵樹德說道:“或許南方會後來居上吧,尤其是江漢之間,千里沃野,平坦無比,最適合種糧食了。”

蕭蘧聽了也有些怔忡。

他原本不覺得有這個可能的。南朝時代,荊襄地區固然是重地,屯駐大量兵馬,但從沒聽說過那地方單靠自己就能養活那麼多軍隊。但跟着聖人走了這麼一圈,他也不得不承認,鄂、嶽、襄、郢、復等州的條件十分優良,如果大力開發,是可以成爲供養洛陽的後方腹地的。

也許有朝一日,從南方運來的稻米將超過北方運來的粟麥,成爲含嘉倉城百萬石儲糧的主流。聖人所設想的洛陽“糧道”,確實都有依據,非常靠譜。

即便不運糧食,全部改運果子、藥材、瓷器、絹帛、茶葉、生漆、竹器等物資,以南方物產之豐富,亦可讓洛陽百姓大得其利。

說到底,河南這片大地上,就洛陽、汴州、徐州三個地方運輸條件最好,可作爲都城。

國朝選擇了洛陽,從這裡往南,一路延伸到荊州的水運路線,自然是重中之重了。

不過,這大概與他們無關了,需要一代代人接力,才能最終實現這個宏偉的目標。

邵樹德在鄧州逗留了五天左右。

十月初三,聖駕繼續北上,數萬人水陸並進,穿過宛葉走廊,越過人煙愈發稠密的汝州,於月底返回了洛陽。

繞了一大圈,歷時年餘的出巡就此結束。

第二十二章 人心第1032章 對進第十章 大場面第二十五章 多線(爲盟主Ciaoki加更)第七章 麟州行(一)第971章 南下第1295章 見微知著第五十二章 大渡河第991章 艱難的決定第十章 恭順已極第1162章 河東道第二十七章 財稅改革之三第一百零二章 後記告哀使第三十二章 結交第1287章 後宮第1220章 到幽州過年第二十九章 幹掉他們!第1235章 奴部第八十七章 有難第六十二章 心思與局勢第1184章 棣州城第七十四章 國人會議(月票加更3)第1279章 離京第四十五章 行路第五十九章 戰於野第四章 團伙第四十三章 收果待繁霜第六章 人才與北征第六十六章 抵達第二十五章 殺敵(爲盟主老李加更)第二十七章 一切都對上了第1162章 河東道第980章 軍事政變先秦至唐代樂人簡述第七十九章 迷霧與扶溝第五十八章 誓第八十八章 河東系第四十七章 整編第二十四章 較勁第六十七章 浮樑第一章 關津第二十七章 財稅改革之三第五十二章 一不做二不休第十一章 十萬熊羆似潮涌(三)第五章 勾連第五十五章 王孫第九章 表演第七十章 湖南行第五章 朱瑄第958章 擔驚受怕第八章 東行又被審覈了第九章 同時天涯淪落人第三十一章 萬變不離其宗第四十五章 堅持第1177章 又一大波雜牌第二十八章 終點第十八章 耐心第二十七章 醋溝第九章 麟州行(三)第四十二章 上表第六十九章 熟人第五十四章 亂象第二章 馴化第七十八章 有序撤退第十三章 消息第三十八章 手續第1101章 統戰第五十章 交易第十一章 處理第1154章 分行第1300章 李天下與陽謀第1314章 收服第1274章 富貴人家第二十三章 我要進來了第1335章 古戍無城復無屋第六十章 渦口與幽州第二十七章 北巡第1214章 名城第四十六章 四塞以爲國第九十六章 人員與地方第十一章 目標是什麼第七十八章 分割第三十三章 謀劃第1140章 動真格古代的騎兵第五章 大江第986章 梳子第五十二章 巢奔第十三章 就緒第1240章 是你把夏兵引來的?第五十八章 尊號與北衙第九章 局勢第七章 收拾整頓(三)第十八章 繁瑣的整編第1251章 柳城第三十六章 南衙北司第七十五章 盤算第九十三章 熱海第1194章 機會難得
第二十二章 人心第1032章 對進第十章 大場面第二十五章 多線(爲盟主Ciaoki加更)第七章 麟州行(一)第971章 南下第1295章 見微知著第五十二章 大渡河第991章 艱難的決定第十章 恭順已極第1162章 河東道第二十七章 財稅改革之三第一百零二章 後記告哀使第三十二章 結交第1287章 後宮第1220章 到幽州過年第二十九章 幹掉他們!第1235章 奴部第八十七章 有難第六十二章 心思與局勢第1184章 棣州城第七十四章 國人會議(月票加更3)第1279章 離京第四十五章 行路第五十九章 戰於野第四章 團伙第四十三章 收果待繁霜第六章 人才與北征第六十六章 抵達第二十五章 殺敵(爲盟主老李加更)第二十七章 一切都對上了第1162章 河東道第980章 軍事政變先秦至唐代樂人簡述第七十九章 迷霧與扶溝第五十八章 誓第八十八章 河東系第四十七章 整編第二十四章 較勁第六十七章 浮樑第一章 關津第二十七章 財稅改革之三第五十二章 一不做二不休第十一章 十萬熊羆似潮涌(三)第五章 勾連第五十五章 王孫第九章 表演第七十章 湖南行第五章 朱瑄第958章 擔驚受怕第八章 東行又被審覈了第九章 同時天涯淪落人第三十一章 萬變不離其宗第四十五章 堅持第1177章 又一大波雜牌第二十八章 終點第十八章 耐心第二十七章 醋溝第九章 麟州行(三)第四十二章 上表第六十九章 熟人第五十四章 亂象第二章 馴化第七十八章 有序撤退第十三章 消息第三十八章 手續第1101章 統戰第五十章 交易第十一章 處理第1154章 分行第1300章 李天下與陽謀第1314章 收服第1274章 富貴人家第二十三章 我要進來了第1335章 古戍無城復無屋第六十章 渦口與幽州第二十七章 北巡第1214章 名城第四十六章 四塞以爲國第九十六章 人員與地方第十一章 目標是什麼第七十八章 分割第三十三章 謀劃第1140章 動真格古代的騎兵第五章 大江第986章 梳子第五十二章 巢奔第十三章 就緒第1240章 是你把夏兵引來的?第五十八章 尊號與北衙第九章 局勢第七章 收拾整頓(三)第十八章 繁瑣的整編第1251章 柳城第三十六章 南衙北司第七十五章 盤算第九十三章 熱海第1194章 機會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