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船

馬萬鵬一大早就被喊了起來。

他是華州人,關中巢亂那會,因爲會建造、修理船隻,被黃鄴抓進了匠營。攻同州時,在朱溫軍中效力,後來一路潰退回了長安。

巢衆敗退後,河南烽火連天,漕運斷絕,他的日子一下子艱難了起來,連帶着家人,飢一頓飽一頓的,實在不像樣子。

此番靈武郡王入關中,四處蒐羅造船匠人。馬萬鵬聽聞後,都不用人找上門來,主動前去應募。沒辦法了,自己苦一點沒什麼,但讓一家老小跟着吃糠咽菜,這就不是滋味了。

“吃點食水,準備出發了。”一名小校走了過來,滿臉嚴肅地說道。

“張隊頭,這才卯時三刻,怎生就要出發?”隨隊的伙伕給大夥端來了早膳,馬萬鵬看着面前的食物,隨口問道。

酥油、奶渣、雜糧餅、鹽豉。不是不好,實在是不符合馬萬鵬的口味。不過他也是嘗過餓肚子滋味的人,自然不會挑剔,很快狼吞虎嚥了起來。

伙伕是党項人,他只會做這些,家裡亦只有這些東西。

他們這支隊伍,一共三十餘人,其中一半是州兵,五人是船匠、木工,包括馬萬鵬在內。

剩下的諸如馬伕、伙伕之類的,都來自党項部落,要自備糧食、炊具、馬車、草料等,隨同這支隊伍一起出發,算是徭役攤派的一種。

党項伙伕做的食物,當然是党項風格了,你還能指望什麼?

“早點忙完,早點回縣裡。”說到這裡,張隊頭猶豫了一下,含糊道:“過些日子,某就要去衙軍了。”

“張隊頭神射無雙,一杆槍術又出神入化,早該去衙軍了。”有人笑道。

張隊頭聞言很是開心,便坐了下來,喝了一口馬奶酒,道:“某要去豐安軍,日後便難以與諸位相見了。”

豐安軍、新泉軍是即將組建的兩支衙軍部隊,歸屬右廂,這事大家都知道,因爲從上月開始,各縣都貼了告示,爲豐安、新泉二軍招募壯士,很多人都去應募,畢竟衙軍賞賜多,一人從軍養活一大家子人,可不是什麼虛言。

只可惜幕府的要求太高,不是什麼人都要,讓不少人唉聲嘆氣。

馬萬鵬其實挺羨慕那些軍士的。他早年學文,學不進,後來去投軍,因爲不會射箭,沒人肯要他。文不成武不就,這就沒辦法了,得吃飯啊!於是在親戚的介紹下,拜師學藝,當了一名船匠。

不得不說,他在木工、造船這一行挺有天賦。二十年下來,技藝青出於藍不說,更難得的是全面,木工手藝好,懂造船,會挑選、識別船材,還懂不少航運知識。故來到靈州之後,很快脫穎而出,當上了新設立的懷遠造船工坊的一名工頭,月俸兩千錢,工坊還包一頓午膳,家裡的日子一下子就好轉了起來。

妻子李氏和大兒子在家種地,租的軍屬農場的田,一年收租三成五,不高。家裡老人身體不好,能活着到靈州就不錯了,實在幹不了重活,不過也從官家那裡領了一些駝毛,在家幫着織一織褐布。

這定難六州真有意思,不紡羊毛,紡駝毛,聽說有兩百年的傳統了,也不知道咋回事。

馬萬鵬當然知道新組建豐安軍、新泉軍的事情。作爲一個懂不少航運知識,也跟許多大匠、船工聊過天的人,馬萬鵬可不像其他人那麼懵懵懂懂,不知道這兩支軍隊的名字意味着什麼。

豐安軍城,在靈州西南180裡的黃河北岸(今寧夏中衛附近),有碼頭,經常過漕船。

從豐安軍城碼頭逆流而上,五百里至烏蘭關、會寧關,皆置碼頭。聽聞天寶年間,每逢關中凶年,河隴地區的糧食便在會寧關聚集,然後用大型漕船順流而下,經豐安軍城、定遠軍城、西受降城、中受降城,然後再彙集振武軍城附近籌措的粟麥,直運河中,最後經渭河運往長安。

新泉軍城在會寧關以西二十里,國朝設置的目的便是爲了保護航運。

當然這都是天寶年間的往事了。自安史之亂以來,河隴諸州次第丟失,靈州成了前線,這段航運早已廢棄,如今六城水運使衙門根本沒多少船,航運的起點也是靈州,而不是會寧關,非常可惜。

從會寧關逆流而上三百八十里便是蘭州,邵大帥重置新泉軍,此乃何意?從會寧關往上,可不好行船啊,水勢湍急,淺灘衆多,天寶年間漕船航行多有損毀,現在也不知道能不能行船,畢竟自己知道的都是在船工之間口口相傳幾代人的消息,未必準確。

衆人很快吃完了充滿党項風格的早餐,然後收拾東西上路,直到正午時分抵達了一片森林。

“馬工頭,此皆松木?”張隊頭帶着人走進了樹林,問道。

“多爲松木。”馬萬鵬肯定地答道。

此林在懷遠縣以西,密密麻麻,一直延伸到遠處的賀蘭山上。

此時風吹林響,松濤陣陣。馬萬鵬仔仔細細地看着每一顆樹木,彷彿在看自己的娘子,眼神熾熱,都是可以造船的大木啊,得生長了多少年?全給我砍光了,全去造船!

張隊頭看到的則是另外一幅場景:賀蘭山南北縱橫數百里,爲靈州與西邊大漠草原的天然分界線,然山谷衆多,蹊徑可馳入者數十處,若無這些密林擋着,虜軍從西面寇境,防不勝防。大帥之前下令禁止樵採賀蘭山林木是對的,此林不能採!

“張隊頭!”馬萬鵬溫柔地撫摸着一棵松樹,道:“此龍骨木也,可造大船。”

“馬工頭!”張隊正痛心地撫摸着一棵松樹,道:“此鬆將軍也,可保平安。”

“然幕府有令,可伐大木造船。”馬萬鵬說道。

“勿要多伐,靈州船坊內不是有現成陰乾船材麼?李使君亦從蕃人口中得知,會州大木更好。”張隊正說道。

李劭是朔方節度使,但在私下場合,很多人還是稱呼李使君,把他當靈州刺史來看待,而不是一鎮節帥。

李劭確實從蕃人口中得知,會州一帶的木材質地更加優良,尤其是蕃人喚爲“雪山”(哈思山)者,地近大河,砍完稍稍處理便可編木筏順流而下,直至回樂、懷遠這兩個有船坊的地方,沿途有木材需求的城市當然也可以採購,非常方便。

而且這些編好的木筏順流而下時,還可以順道運一趟商品,進一步壓縮成本。

這種方法還可以推廣到更上游河段。此時的河隴之地,森林茂密的程度,與後世不可同日而語。清朝那會,經歷了上千年的砍伐及戰爭摧殘,河套地區的森林大面積消失,甚至就連陝西、山西、河南等省的木材都不是很充足,以至於要從甘肅、青海等地採購。

當時的方法便是從甘肅、青海大肆砍伐森林,編成木筏後順流而下,至北方各省。這些木筏同樣承擔着運輸任務,清末民初,通過木筏、羊皮筏子運出的青海糧食每年約一千萬斤,在蘭州被稱爲“西河糧”、“樂都小麥”。

當然這些地方亂砍濫伐的後果也很明顯。北宋開始進入冷期,一直持續到清末纔開始回升。這段時期內,天氣變冷,降水變少,森林一旦消失,再恢復可就難了。

“會州……”馬萬鵬又一次從別人那裡聽到了這兩個字。

他現在有點猜到大帥的思路了。對定難軍來說,會州確實是一個十分要害的地方,會寧關有船渡,西南直趨蘭州,南可下岷州,東接原州,西北可至涼州,真的是一個四通八達的地方,皆有大驛道相連,還有河運便利——即便通不了大型漕船,小船、木筏當沒問題。

當然馬萬鵬並不知道,邵大帥還對會州西南、蘭州東北的一地十分感興趣,後世全國唯一一座以貴金屬命名的城市。漢代便在此採鐵,此後一直沉寂到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在此設立礦爐20座、採礦點30多個,有數千礦工,開採冶煉白銀。

這裡最寶貴的資源當然不是白銀了,而是銅,埋藏很淺的銅,後世50年代時甚至被稱爲露天礦牀,只是不知道爲什麼明代沒有發現。

只此一點,會州、蘭州便必打!

一行人在森林中逗留了好幾天,粗粗考察了一番後,便返回了懷遠縣船坊,同時也是一個剛剛建成的碼頭。

“又有船運石炭過來了,這是開春後的第一船吧。”馬萬鵬看着緩緩靠岸的一艘小帆船,說道。

此時颳着西北風,從北邊南下的重載帆船可以很快捷地南下懷遠、保靜、回樂、鳴沙(今中寧縣附近)等縣。聽聞在定遠軍城附近,有被俘獲的河西党項在開採石炭。其價甚廉,船運至各地後,往往比柴禾還便宜。

大帥減少林木樵採的決心是堅定的,想着法子減少柴禾的使用。日後多半還要船運至會寧關一帶,充作軍中消耗。

怪不得要大造船隻呢。

運糧、運兵、運牲畜、運石炭、運器械,有船運,民役便可大大減少,這是造福百姓的大善舉啊!

第三十二章 結交第二十八章 阻擊與包圍第七十七章 軍心與消息第1021章 牢籠第十一章 幕後與密使第二十六章 投靠第四十二章 搶回了數年時間第五十一章 有用之身第十八章 亡國之臣第二十章 上路第三十三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二)第十八章 整頓(爲盟主劉子敬加更)第八十六章 大殿第四十九章 面聖第十九章 金城(二)第四十二章 兵臨城下李存勖與契丹的戰爭第七十一章 佈告中外之二第三十八章 挑釁第十九章 南北對進第十六章 機會來了第四十二章 變亂第七章 處置第七章 底層武夫的日常有人勸我發單章,就發下吧。第1273章 向前看第三章 前所未有第六十三章 交接第四章 州情(一)第五十三章 不甘心第1111章 換人第961章 做大事的人第七十九章 請斬朱瑄!金國如何防禦蒙古騎兵入境敵後騷擾第六章 人才與北征第五十一章 準備開幹第一章 紅利第二十二章 鏖戰第三十五章 鐵騎軍第五十章 肥肉第954章 西行之汴州第943章 不死心第1024章 造勢第十一章 京師(二)第四十八章 通道第十三章 夏州(二)第十一章 使者第四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985章 桑乾鎮第二十一章 鳳、樑第二十九章 餘波第十一章 使者第三十四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三)第990章 擴張方向第十二章 連舉四烽第九章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三)第六十二章 淮南行之三第二十三章 祭拜與會見第1205章 意外之喜第四十章 離奇第一章 打工皇帝第五十五章 離京第三十三章 大軍第三章 生意人第二十章 河清第十六章 朱玫的決定第八十二章 執念第四十三章 坑第四十章 分歧第四十四章 勸說(爲盟主淚痕點點寄相思加更)第四十五章 出巡前夕第五章 收拾整頓(一)第1176章 河北道與北巡第1011章 上洛第四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1190章 戰術第七十二章 回援第二十二章 紮根第十五章 條件第九十一章 重圍第四十章 休閒(二)第三十九章 分紅第九十九章 心裡話第三十五章 折家軍第三十三章 出征第八十九章 降人第八十四章 遼東道第五章 巡第四十九章 必勝第1267章 甜頭第十九章 造物主的恩典第九十章 圍追堵截第959章 班底第二十五章 成算第1247章 陰鬱第三十一章 萬變不離其宗第三十七章 風向第1115章 處置第五十章 書稿第三章 上元
第三十二章 結交第二十八章 阻擊與包圍第七十七章 軍心與消息第1021章 牢籠第十一章 幕後與密使第二十六章 投靠第四十二章 搶回了數年時間第五十一章 有用之身第十八章 亡國之臣第二十章 上路第三十三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二)第十八章 整頓(爲盟主劉子敬加更)第八十六章 大殿第四十九章 面聖第十九章 金城(二)第四十二章 兵臨城下李存勖與契丹的戰爭第七十一章 佈告中外之二第三十八章 挑釁第十九章 南北對進第十六章 機會來了第四十二章 變亂第七章 處置第七章 底層武夫的日常有人勸我發單章,就發下吧。第1273章 向前看第三章 前所未有第六十三章 交接第四章 州情(一)第五十三章 不甘心第1111章 換人第961章 做大事的人第七十九章 請斬朱瑄!金國如何防禦蒙古騎兵入境敵後騷擾第六章 人才與北征第五十一章 準備開幹第一章 紅利第二十二章 鏖戰第三十五章 鐵騎軍第五十章 肥肉第954章 西行之汴州第943章 不死心第1024章 造勢第十一章 京師(二)第四十八章 通道第十三章 夏州(二)第十一章 使者第四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985章 桑乾鎮第二十一章 鳳、樑第二十九章 餘波第十一章 使者第三十四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三)第990章 擴張方向第十二章 連舉四烽第九章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三)第六十二章 淮南行之三第二十三章 祭拜與會見第1205章 意外之喜第四十章 離奇第一章 打工皇帝第五十五章 離京第三十三章 大軍第三章 生意人第二十章 河清第十六章 朱玫的決定第八十二章 執念第四十三章 坑第四十章 分歧第四十四章 勸說(爲盟主淚痕點點寄相思加更)第四十五章 出巡前夕第五章 收拾整頓(一)第1176章 河北道與北巡第1011章 上洛第四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1190章 戰術第七十二章 回援第二十二章 紮根第十五章 條件第九十一章 重圍第四十章 休閒(二)第三十九章 分紅第九十九章 心裡話第三十五章 折家軍第三十三章 出征第八十九章 降人第八十四章 遼東道第五章 巡第四十九章 必勝第1267章 甜頭第十九章 造物主的恩典第九十章 圍追堵截第959章 班底第二十五章 成算第1247章 陰鬱第三十一章 萬變不離其宗第三十七章 風向第1115章 處置第五十章 書稿第三章 上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