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州情(一)

鐵林軍諸將告身的事情辦得十分順利。邵樹德去監軍院拜會了下丘維道,然後與宋樂聊了許久,末了請他幫忙代寫一份名單,遞給諸葛爽後,很快就把告身取了回來。

鐵林軍使當然是邵樹德。他現在有四個頭銜,即鐵林軍使、夏綏銀宥節度副使、綏州鎮遏兵馬使、綏州刺史。這身份,娶媳婦估計不用彩禮,整不好還能收到大筆嫁妝。

副使則給了李延齡,仍管輜重營,李仁軍現在就跟着他混。老李做庶務是一把好手,有他掌管後勤部門,邵樹德放心。

盧懷忠升任鐵林軍都虞候,遊奕使則交給了新來不過數月的朱叔宗,讓不少人眼紅不已。但沒辦法,這個職位專業性較強,其他人都不合適。從今往後,騎兵(如果有的話)、斥候、巡哨、令騎之類的,全歸他管。他原本的親軍副將之職由新提拔的西城老人範河代替,管親兵、巡邏隊、軍法隊等。

四營戰兵主官進行了一番輪換。前後左右四營由蔡松陽、徐浩、錢守素、關開閏分掌,任遇吉調到州兵體系,取代甄詡的位置,他爲主、甄詡爲副,替邵樹德管着這支地方武裝力量——這個職位,必須得信任的人來幹才行。

鐵林軍還有一些文職人員,總計三十餘人的樣子。其中最關鍵的軍判官職務由陳誠擔任,軍孔目官是陳誠推薦的,一個叫郭黁的讀書人,看起來頗爲儒雅,就是不知道幹不幹得了這份繁重的工作了——做賬、出納、審計、文件收發,主要和李延齡對接。

其他的逐要官之類,都是小角色,但也有要求,就是會寫字。鐵林軍檔案、軍史的編修,撫卹、退役人員名單的登錄,以及將來想搞的軍屬農場等一堆事務,都需要文化人來處理。

如此一番調整,鐵林軍將有一百親兵、兩千營兵、一千五百輔兵,三百多雜兵,數十文職人員,填滿了四千軍額。邵樹德對此也很有成就感,部隊越來越正規化了,這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一樣,感覺非常不錯。

八月十八,一行人返回綏州。邵樹德遣李延齡帶五百河陽老兵去州城領取錢糧,等米下鍋呢,拖不下去了。

對了,這五百河陽老兵,就是當初徐浩先期帶過來的。他們沒有入鐵林軍系統,邵樹德準備將他們編入州兵,並從中淘汰出數百老弱。老弱嘛,沒有戰鬥力,自然無法抵抗。不過邵樹德也不會砸了人家的飯碗,他們將成爲鐵林軍編制外人員,負責組建軍屬農場。

農場所需土地部分用無主荒地,但還不夠,沿河的好地早有主了,不靠河的土地灌溉困難,產量有限。如何給軍屬農場弄到土地,邵樹德已有成算,那就是拿僧產開刀。寺廟叢林,香火不凡,和尚們個個肥頭大耳,土地阡陌縱橫,邵樹德早看不順眼了,將來會找辦法清理,給弟兄們弄點保障。

軍屬農場的產出主要用來補貼生活困難的軍烈屬、傷殘士卒等等,暫時只能作爲撫卹外的一種補充,以激勵軍士們奮勇作戰。

八月二十,邵樹德帶着親兵下各鄉巡視,主要在龍泉、大斌二縣。

司馬遷曾經就農牧區域進行過劃分。他認爲從河北碣石山(今河北昌黎境內)斜向西南,到秦、晉之間的龍門山爲一條線,此線以南爲農耕區域,以北爲遊牧區域。不過在這條線兩側,就自然條件而言,其實宜牧宜耕。誰強,這條線就會往對方那裡偏一點。

國朝以來,因爲氣候溫暖溼潤,以及初唐那會不斷北進開疆拓土,農耕線大大北移。在東段,北移至燕山腳下,東北端甚至已至遼水下游。西段,已突破至隴山之西。北段,前進至陰山、大青山一線。

也就是說,現在關內道西北部,基本上是農耕區域,甚至就連居住在這裡的党項人,也是以農耕爲主,遊牧爲輔,和漢人的勞作方式幾無區別——西北漢人,也有少量人口從事遊牧,正是初唐年間所說的“胡化”。

龍泉、大斌二縣緊鄰無定河、大理河,南北都是連綿不斷的山脈,但中間被河水衝開了一個巨大的河谷平原,耕地面積其實相當可觀。與之相比,南邊的城平、綏德二縣雖然也位於河谷平地,但面積遠沒有北邊大。當然最差的還是延福縣,九成以上面積是山地,窮困得很。

“宋別駕,夏綏鎮竟然也有如許多的絲麻,本使真是怎麼也沒想到。”看着山下河畔的某處村落,邵樹德指着大片的桑林,驚愕道。

“將軍是武人,長於戰陣廝殺,勸課農桑,供給糧草,制定方略,宋某當仁不讓。”被邵樹德從監軍院討來的宋樂,而今已是綏州別駕,有了五品官身。本來想把宋樂帶在身邊時時請教的,但考慮到州中尚缺一可靠之人留守,因此還是決定讓宋樂留下來,一州五縣悉數委之,州兵將領任遇吉、甄詡二人也聽從他指揮,幾乎就是心腹股肱之臣的節奏了。

“王江寧曾有詩云‘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使君可知蕭關縣在何處?”宋樂問道。

“可是原州?”

“然也。”宋樂笑道:“蕭關已近長城,仍有大片桑林,咱們綏州有蠶桑,尋常之事,就連幽州鎮都有大片桑林。”

邵樹德虛心受教。這就是不事生產,只懂打打殺殺的後果了。有了蠶桑業,就等於有了錢,因爲在這個年代絹帛是承擔了部分貨幣職能的。而且桑木還可以制弓,是軍工產業的原材料之一,再加上廉價的牛角、牛皮、牛筋,至少可以說,在騎兵用弓方面,製作成本要比別的地方低很多。

“宋別駕,那邊大好平地,爲何卻任其長草,放牧牛羊?”往前走了一段後,邵樹德指着一處河邊平原,道。

那裡的水草非常豐美,似乎是因爲汛期河水氾濫的緣故,將大量營養物質給衝上去。洪水退去後,牧草便瘋長起來,成了一處絕好的放牧地,產出的牛羊肉的味道應該也不錯。

“一則河堤缺失,汛期氾濫,淹沒農田;一則缺引水之渠,無法灌溉。”宋樂解釋道。

邵樹德點了點頭,這個道理他明白。不是靠着河就能灌溉農田的,因爲地勢總有高低,太低易被淹沒,太高取水不易。只有少數地勢剛剛好的地方,才能利用現成的水資源灌溉,而這些地一般都已經被開發了。

“貞元七年,夏州開延化渠,引烏水入庫狄澤,灌田二百餘頃。此後三十年間,開渠愈廣,田地愈多,至元和七年時,夏州貯粟高達八萬斛。後吐蕃圍靈州,軍食絕,夏州以牛馬雜運米六萬餘斛至靈州。”宋樂侃侃而談:“元和中,振武軍墾田,引金河水,灌溉四千八百頃,收谷四十餘萬斛。使君,要想得糧,必先開渠,而今龍泉、大斌二縣,灌渠可多?”

“不多,甚少。”邵樹德搖頭。

後世建國初期,爲提高農業產量,一大舉措便是發動民衆大修水利,利用天然地勢大量開挖小水庫,貯存汛期水源,再開鑿渠道,灌溉農田,成果斐然。甚至一直到九十年代,邵樹德印象中冬季農閒時,農村還要派人上河清淤。

這水庫和灌溉渠網,確實是農業發展繞不開的坎。龍泉、大斌二縣,若不惜民力,大肆開挖水庫、溝渠,許多無法利用的閒田可就派上用場了,糧食產量必然大增。但這事,怎麼說呢,容易引起民變啊!如果可能的話,最好讓別人來幫他們開挖,代價也由他們來承受。

邵樹德心裡有了數,繼續聽宋樂介紹農事。

“宋別駕,近日我讀史書,言貞觀十四年秋,太宗欲往同州狩獵,劉仁軌建議‘退延時日’,理由是農作未畢,‘禾下始以種麥’。這應是越冬小麥吧?爲何不見夏綏諸州種植?”聽了半晌,邵樹德突然想到了個問題,即此時關中都能一年兩熟,甚至連偏遠的河西走廊、燕山南麓及靈州黃河流域都開發了水稻田,但夏綏諸州卻沒這麼做呢?

“怕是冬日寒冷,夏日燥熱,以致不行。”宋樂也思索了半天,最後給出了這麼個模棱兩可的答案。

邵樹德聞言也是喟嘆。龍泉、大斌二縣,應該是處於後世的榆林平原上,面積倒是很遼闊,一萬多平方公里,然氣候沒有關中好。這會全年降水應該比後世還要多一些的,畢竟唐代屬於歷史上的暖溼期,年降水量應該在450毫米以上。可惜分佈不均勻,春旱嚴重,夏秋交接那會暴雨成災,雨水在短時間內下完,大部分都流失掉了,無法被農業生產利用,故急需水庫調節。

此事若成,糧食產量必可提升一大截。但這也是一項耗費巨大資源的工程,綏州目前是沒這個能力做的。光勞動力和糧食就不足,取之何處呢?

第三章 好友第七十六章 佈告中外之七第十六章 諾真水第八十七章 特來送君一程第五章 奴僕第三十九章 支點第二十一章 西京與東京第七十章 梳理第二十三章 來騙!第六十一章 蜂擁第十八章 搏一搏第966章 更請一分第二十九章 拉攏第二十三章 來騙!第四十六章 顧頭不顧腚第1295章 見微知著第1233章 臨朔宮第二十一章 三件大事第三十一章 說清楚第八十五章 迎接第五十章 果實第1088章 天命第三十四章 服不服第1077章 善後抓捕第1117章 討論第七十四章 國人會議(月票加更3)談談騎馬行軍的問題第十八章 背叛階級的個人第三十四章 服不服第三十八章 水災與形勢第二章 昆明池第1276章 改革第三十一章 爾等富貴第六十五章 處置第1209章 皆吾赤子第十一章 投石問路第六十八章 銅第1178章 外來戶第1004章 國相第七十章 勾當軍國第八十九章 考察第1115章 處置第1042章 開疆拓土全靠女人第六十八章 混亂的棋局(月票加更1/3)第五十七章 小作文第七十四章 一舉失敗第四十六章 石頭第八十六章 軌道第三十三章 真·兄友弟恭第三十三章 名利第四十八章 赤山浦第二十一章 爭執第十一章 幕後與密使第三十四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三)第二十三章 祭拜與會見第1310章 驚聞第八十八章 凋零第九十一章 重圍第五十四章 就走了第996章 掃潢第十九章 只能做不能說第三十一章 除惡務盡第1076章 罪人第三十七章 大塢第二十九章 幹掉他們!第1139章 拉扯與頭功第八十六章 樞相們第1263章 一南一北第二十四章 就硬懟第六十七章 衝突第十一章 目標是什麼第七十五章 倉皇第五十一章 恨!第二十一章 三件大事第二十六章 基地第三十九章 駐軍與滑不溜手第二十七章 汝潁路第四十六章 安排第十八章 追擊與佈置第七章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一)第十二章 出征前之二第六十五章 他真會篡位?第二十章 邙山第1291章 考驗與出使第二十八章 兩地第四十五章 水運第三十三章 合作第三十二章 正月第二十二章 兵威第970章 試探第二十六章 紅利(三)第十八章 構想(爲盟主奎元哥加更)第1157章 白登山第四十八章 蚌埠住第三十九章 玩真的第1323章 餘波第二章 昆明池第二十二章 都來了第五十二章 聯軍讀者的胃口也太大了……
第三章 好友第七十六章 佈告中外之七第十六章 諾真水第八十七章 特來送君一程第五章 奴僕第三十九章 支點第二十一章 西京與東京第七十章 梳理第二十三章 來騙!第六十一章 蜂擁第十八章 搏一搏第966章 更請一分第二十九章 拉攏第二十三章 來騙!第四十六章 顧頭不顧腚第1295章 見微知著第1233章 臨朔宮第二十一章 三件大事第三十一章 說清楚第八十五章 迎接第五十章 果實第1088章 天命第三十四章 服不服第1077章 善後抓捕第1117章 討論第七十四章 國人會議(月票加更3)談談騎馬行軍的問題第十八章 背叛階級的個人第三十四章 服不服第三十八章 水災與形勢第二章 昆明池第1276章 改革第三十一章 爾等富貴第六十五章 處置第1209章 皆吾赤子第十一章 投石問路第六十八章 銅第1178章 外來戶第1004章 國相第七十章 勾當軍國第八十九章 考察第1115章 處置第1042章 開疆拓土全靠女人第六十八章 混亂的棋局(月票加更1/3)第五十七章 小作文第七十四章 一舉失敗第四十六章 石頭第八十六章 軌道第三十三章 真·兄友弟恭第三十三章 名利第四十八章 赤山浦第二十一章 爭執第十一章 幕後與密使第三十四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三)第二十三章 祭拜與會見第1310章 驚聞第八十八章 凋零第九十一章 重圍第五十四章 就走了第996章 掃潢第十九章 只能做不能說第三十一章 除惡務盡第1076章 罪人第三十七章 大塢第二十九章 幹掉他們!第1139章 拉扯與頭功第八十六章 樞相們第1263章 一南一北第二十四章 就硬懟第六十七章 衝突第十一章 目標是什麼第七十五章 倉皇第五十一章 恨!第二十一章 三件大事第二十六章 基地第三十九章 駐軍與滑不溜手第二十七章 汝潁路第四十六章 安排第十八章 追擊與佈置第七章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一)第十二章 出征前之二第六十五章 他真會篡位?第二十章 邙山第1291章 考驗與出使第二十八章 兩地第四十五章 水運第三十三章 合作第三十二章 正月第二十二章 兵威第970章 試探第二十六章 紅利(三)第十八章 構想(爲盟主奎元哥加更)第1157章 白登山第四十八章 蚌埠住第三十九章 玩真的第1323章 餘波第二章 昆明池第二十二章 都來了第五十二章 聯軍讀者的胃口也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