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 班底

第957章 班底

乾寧六年的正月刺骨寒冷。

王師範已經搬進了務本坊的一處大宅子內。宅院本是空着的,給有品級的官員住。之前住在這裡的是門下侍郎張玄晏,不過他已經收拾行李辭官了。至於是不是真的辭官不做了,懂的都懂,人家去洛陽了嘛。

王師範的朝職是侍中,張玄晏理論上的上級,但他只是個檢校官,不能當真。

不過住進這個宅子倒也符合身份。

正月裡聖人照例給朝臣賜宴,正月十五還一起觀燈,朝臣奉命做應制詩。王師範也做了兩首,中規中矩,沒什麼亮點。

這個朝廷,他很失望!

宰相們要麼心懷叵測,要麼混日子,要麼忙得腳不沾地,卻又做不成任何事。

中下層官員整體情緒非常消極,對前途悲觀失望。尤其是那些新晉官員,連俸祿都拖欠着,他們一般都是拖家帶口的,連妻兒都養不活,何談做事?

因此,你也就別怪那麼多人自謀出路了。生活是現實的,它需要錢。即便你對邵樹德不滿,不想給他做事,那麼也儘量去別的藩鎮謀職,反正那些藩帥們還是很樂意聘用進士當官的,比如李克用。

王師範隔壁的鄰居叫王彥昌,與張玄晏一樣,都是早年投靠蕭遘,爲邵樹德做事的進士。

爬得最高的前門下侍郎張玄晏,乾符元年(874)就中了鄉貢進士,從殿中侍御史做起,後來到河隴地方上轉了一圈,又入朝爲官,升遷極快,當上了門下侍郎。再給他幾年時間,說不定還能進政事堂,過一過宰相的癮呢。

王彥昌是廣明二年的進士,在成都考中,目前是刑部員外郎。

這些蕭氏的黨羽自成一體,在朝中的勢力還是很盛的。

能夠與他們掰掰手腕的也就封氏一黨了,他們主要集中在禮部、御史臺、大理寺。

當然,在朝官們看來,無論是蕭黨還是封黨,就本質而言,都是邵黨,在朝中的聲音很大。雖說不至於完全控制朝堂,但確實可以極大影響朝政了。

“這破朝廷,早知道不來了,在洛陽謀個官職算了。”王師誨一臉晦氣地說道:“夏王欲混一天下,對咱們這些地方上的軍頭,肯定是收買爲主。只要想入朝,弄個官噹噹絕沒有問題。長安的這個朝廷,我看挺不了幾年了,早晚讓夏兵端了。”

“根本不用端。”王師魯圍坐在火爐旁,不停地搓着手,道:“一天天被掏空,現在也就勉強維持個不散架的狀態。外鎮節度使也不是傻子,就這麼個景況,送來的錢只會更少。如果邵賊把朝廷弄到洛陽去,我懷疑還有沒有人願意送錢。”

“送不送錢都是小事了。三司在各鎮設了那麼多院衙,催收榷稅,幾年來,不是被武夫驅逐、劫掠,就是完全收不到錢。沒兵沒權,節度使、刺史也懶得理你,如何收錢?”王師誨譏諷道。

其實說穿了還是個威望的問題。

朝廷沒什麼威望了,願意上供的藩鎮就少。設在各地的稅務機構,比如在某個產茶大州專收榷茶錢的院衙,這些機構漸漸也維持不下去了,整體呈現崩壞局面,財源大量被地方截留,投入到了戰爭之中,以至於朝廷財政收入銳減,入不敷出。

若不是神策軍被廢掉了大半,少掉一筆很大的開支,這會已經沒飯吃了。

“五弟,這幾日伱出去轉得比較多,可有所得?”王師範突然問道。

“二兄,都在過年呢,所得有限。”王師魯說道:“據我所知,現在長安談論最多的便是夏王招募百姓至唐鄧隨墾荒,告示貼得到處都是,不少人很心動。”

關中人多地少,這是永恆的矛盾,很難解決。

人口最密集的長安、華州一帶,一戶十畝地都做不到,沒有地的更是比比皆是。而隨着錢糧流入的減少,曾經還能勉強活下去的長安市民也遭了大罪了。商業凋敝,沒有工作,怎麼辦?一家老小可都等米下鍋呢。

邵樹德的墾荒令是打中了他們的七寸了,拿捏得恰到好處。

市民不會種地,沒關係,去了慢慢學,我有耐心,先給我把地方戶口充實了再說。

人在餓肚子的情況下,學習能力還是很強的。

“唐鎮人很少麼?”王師範問道。

“少。”王師魯說道:“討平淮西之時,唐鄧隨諸州屢經戰火,後來黃巢、秦宗權又在此拉丁入伍,荼毒過甚。折宗本入主唐鎮後,這裡又成了前線,多次被丁會突入,反覆拉鋸,地方已殘破到了極點。去歲邵樹德在耀州強遷兩萬戶百姓,一半至唐州,一半至鄭州。”

唐鎮三州十七縣,按照朝廷剛剛發出的詔命,已併入朔方鎮——朔方遠在關北,南陽能劃入其中,本身就很離譜。

如果不算分批遷移過來的相衛百姓,在折宗本末期,其實就剩二十萬左右的人口了。

這個藩鎮是非常苦的,是與朱全忠相持那段時間南線的中堅,可想而知消耗有多大。

考慮到漢代南陽人口有百萬之衆,國朝最盛時也只有四十多萬人,此時二十萬,可想而知有多空曠了。

有一說一,國朝大力打擊世家門閥,南陽人口中的隱戶應該是要大大少於漢魏南北朝的,但人還這麼少,以至於玄宗朝時將大量突厥、粟特、吐谷渾降人安置到南陽,給他們劃分牧場,就很離譜——牧場是需要大量土地的,能在南陽劃牧場,本身就說明了當地人煙稀少。

“長安市人除了在城中耍嘴皮子,會種地?”王師克在一旁聽了半天,忍不住問道。

“不會也得會。已經有很多人應募了。”王師魯說道:“長安眼見着一天天衰敗下去,養不活那麼多人知道嗎?他們要麼去當武夫上陣拼殺,要麼老實開荒種地。沒人要長安市人當兵,那個太要命了。種地的話還可行,慢慢學就是了。”

“邵樹德要多少人?”王師克又問道。

“一萬戶。”

“長安窮人可不止一萬戶。”

“他暫時應該只負擔得起一萬戶。”

“華州、同州、乾州、耀州、長安,這麼多年間,邵樹德從關西弄出去幾十萬人。處心積慮,所謀深遠啊。”王師克嘆道:“再過十幾年,河南也徹底是他的了。”

王師範默默聽着。

長安的官員在向東流動,貧苦市人也向東流動,甚至財富可能也在向東流動。

在洛陽得了官位的官吏對邵樹德感恩戴德,因爲他們可以養活一家老小了。

在唐鄧隨得了土地的百姓對邵樹德感恩戴德,他們同樣可以養活一家老小了。

商徒在洛陽賺到了錢,對邵樹德交口稱讚。

工匠在洛陽得到了工作,對邵樹德交口稱讚。

長安這邊,確實垮了。

當然,這個垮是長期的過程,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但趨勢是明確無誤的。

有這個優勢,王師範已經可以預見到,在不遠的將來,一支夏軍會西進關中,或者從關北南下,進入長安,將滿朝文武強行遷走,進行最後的準備。

外間起了一陣響動,幾人紛紛望去,卻見王師悅匆匆走了進來。

“二弟,我得到個消息。”王師悅抖落了身上的積雪,又跺了跺腳,哈了口氣,搓着手走到火爐旁,一邊烤火,一邊說道:“有夏軍從關北南下,已至耀州。”

“哪支夏軍,多少人?”王師範一驚,問道。

“聽聞是黑矟、金刀、飛熊三軍,數萬衆。浩浩蕩蕩,一點不避人,聲勢極大。”王師悅說道。

“這幾支部隊聽聞過,之前不是一直在靈夏麼?淄青大戰之時,也沒見他們出動,在關北有些年頭了吧?”王師範問道。

“我聽河中進奏院的王從事說,這三支部隊一直在草原上與韃靼、回鶻、契丹廝殺,軍使分別是楊亮、夏三木、楊弘望,都是沙場宿將了。”王師悅說道:“三支都是騎軍,因爲消耗太大,河南供給不上,因此一直屯於靈夏,靠草原養着。我估摸着,他們也是來換防的,有來有走嘛,這三支來了,之前與咱們在鄆、兗、齊地廝殺的飛龍、鐵騎、定難三軍應該就要回靈夏了。”

王師範皺起眉頭,道:“從關北南下,無論走哪條道,都應該是從同州南下啊,爲何會拐到耀州,這是奔長安來的?”

王師悅一怔。

“不至於吧……”他不是很確定地說道。

王師誨嘆了口氣,道:“我等剛來長安,朝廷就要沒了麼?邵樹德也太心急了。”

“還有一個消息,不知真假,我也是聽忠義軍進奏院的人提到的。”王師悅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說道:“邵樹德嫡長子邵承節本在襄陽督辦糧草,過年都沒回去,一直在威勝軍內邀買軍心。但突然間就收拾行李,北上了。傳聞要來長安,以後可能就要常駐於此了。”

“昔年劉裕留其子義真守長安,這幾支南下的軍隊,莫不是邵承節將來的班底?”王師克問道。

這話一出,衆人盡皆無語。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邵樹德部署在關中、河隴的軍隊數量確實偏少,甚至可以說少得不正常。調個幾萬人過來纔像那麼回事,畢竟出點什麼變故之時,沒有兵用事很麻煩的。

“西京留守來啦,邵賊果然等不及了。”王師誨冷笑道:“我敢打賭,邵承節要領京兆尹。十四歲的少年郎當京兆尹,吃相也太難看了。”

屋內久久無言,只剩下若有若無的嘆息。

第二十二章 催促第1009章 新潭第十章 考功第二十二章 第二件成就第十章 謀劃第五十七章 打完仗就回家結婚第二十四章 控扼西北第十九章 金城(二)第四章 調查(四)第七十八章 休養生息第1241章 處置手段第1209章 皆吾赤子第三十三章 南原與舊人第二十五章 紅利(二)第十章 割麥子(爲菸草淡淡香.1005盟主加更)第五十八章 尊號與北衙第1108章 南望與返回第五十一章 債務第三十八章 挑釁第四十八章 蚌埠住第五十四章 使者與構想第1007章 天津橋第十四章 勢第1208章 明朗第七十七章 齊州第1000章 不勞相送第八十四章 遼東道第五十四章 想法第九十一章 大帥英明第二十章 朝貢道第二十二章 人心第七十九章 乘船北上第1137章 于越第七十五章 盤算第二十九章 餘波第十四章 心急第七章 親朋第1169章 工程與裁軍第七十一章 城下第五十四章 關起門來第二十七章 我同意了第三十九章 辦法第982章 納質否?第1124章 茫然與決定第五十二章 最後的佈置與離開第1036章 班底第九十五章 安排與鞏固第五十二章 在晉陽簽到的日子(三)第963章 南北衙聊一聊軍隊的戰鬥力第二十一章 報仇第八十三章 追憶第五十一章 圍三闕一第1097章 求封第二十九章 羅氏父子第九章 焦躁邊地世襲土官與親王分封第四十四章 巡邊(三)第1241章 處置手段第四章 甕中之鱉第四十五章 成績與隱憂(上架了,求首訂,謝謝)第五十五章 可亡矣第四十九章 必勝第二十六章 投靠第1281章 皇莊第二十七章 汝潁路第六十一章 請走第1010章 嘗試第二十四章 事業第八十七章 投機分子第1184章 棣州城第五十九章 樹倒猢猻散第七十七 枯燥的行軍第三十九章 休閒(一)第七十三章 見解第1211章 止損金國如何防禦蒙古騎兵入境敵後騷擾第四十七章 自爆第六十八章 榷稅第五十八章 過年第三十五章 不能讓他回去第三十八章 城鹽州第九章 表演第六十章 用盡全力第七十一章 給老頭子發報第587章 不動搖第五十七章 直插第二十一章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一)第二章 正旦第二十四章 善後(三)第十八章 點將與進兵第948章 壓力第三章 生活與提頭賣命第十一章 賞第三十八章 你太嫩了第十六章 風聲第二十章 金城(三)第十章 少年第九十章 同學少年第三十一章 反噬
第二十二章 催促第1009章 新潭第十章 考功第二十二章 第二件成就第十章 謀劃第五十七章 打完仗就回家結婚第二十四章 控扼西北第十九章 金城(二)第四章 調查(四)第七十八章 休養生息第1241章 處置手段第1209章 皆吾赤子第三十三章 南原與舊人第二十五章 紅利(二)第十章 割麥子(爲菸草淡淡香.1005盟主加更)第五十八章 尊號與北衙第1108章 南望與返回第五十一章 債務第三十八章 挑釁第四十八章 蚌埠住第五十四章 使者與構想第1007章 天津橋第十四章 勢第1208章 明朗第七十七章 齊州第1000章 不勞相送第八十四章 遼東道第五十四章 想法第九十一章 大帥英明第二十章 朝貢道第二十二章 人心第七十九章 乘船北上第1137章 于越第七十五章 盤算第二十九章 餘波第十四章 心急第七章 親朋第1169章 工程與裁軍第七十一章 城下第五十四章 關起門來第二十七章 我同意了第三十九章 辦法第982章 納質否?第1124章 茫然與決定第五十二章 最後的佈置與離開第1036章 班底第九十五章 安排與鞏固第五十二章 在晉陽簽到的日子(三)第963章 南北衙聊一聊軍隊的戰鬥力第二十一章 報仇第八十三章 追憶第五十一章 圍三闕一第1097章 求封第二十九章 羅氏父子第九章 焦躁邊地世襲土官與親王分封第四十四章 巡邊(三)第1241章 處置手段第四章 甕中之鱉第四十五章 成績與隱憂(上架了,求首訂,謝謝)第五十五章 可亡矣第四十九章 必勝第二十六章 投靠第1281章 皇莊第二十七章 汝潁路第六十一章 請走第1010章 嘗試第二十四章 事業第八十七章 投機分子第1184章 棣州城第五十九章 樹倒猢猻散第七十七 枯燥的行軍第三十九章 休閒(一)第七十三章 見解第1211章 止損金國如何防禦蒙古騎兵入境敵後騷擾第四十七章 自爆第六十八章 榷稅第五十八章 過年第三十五章 不能讓他回去第三十八章 城鹽州第九章 表演第六十章 用盡全力第七十一章 給老頭子發報第587章 不動搖第五十七章 直插第二十一章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一)第二章 正旦第二十四章 善後(三)第十八章 點將與進兵第948章 壓力第三章 生活與提頭賣命第十一章 賞第三十八章 你太嫩了第十六章 風聲第二十章 金城(三)第十章 少年第九十章 同學少年第三十一章 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