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聯絡

高高的軍旗飄揚在營寨上空。

這是楊悅出征前在會州趕製的軍旗,上書:“涼州七城斬斫使楊”。

至於涼州的守城兼軍法官,怎麼跑到南邊的浩門谷,這就是楊軍使的作戰風格了。

嗯,他的風格就是:當機會出現時立刻撲上去狠狠撕咬,沒有機會就創造機會,哪怕爲此行險,只要有五成把握,也值得賭一把。

他打仗,經常能以微小代價取得很大的戰果。而如果行險失敗的話,那麼就可能遭受重大損失,總之就是這麼個情況。

幸好,這次回鶻兵數量不明,散佈很廣,而六穀部吐蕃也像屁股着火一樣快速趕了回來,大兵壓境,楊大軍使這纔沒敢繼續賭。

但他仍然玩了一招中心開花,即吸引敵軍主力圍攏過來,給涼州諸部甚至是大帥可能派來的援軍創造機會。

至於敵人是不是也在玩圍點打援,那就看各自的本事了。誰強,誰玩得好,誰的意圖就能得到實現。

折逋念騎着馬兒在外面轉來轉去,神情煩躁無比。

唐軍突襲六穀部,中途被趕來的盟友阻止,減少了損失,這本是好事。但好死不死的,恰好就陽妃谷、浩門谷兩地遭了劫掠,損失慘重。

看着唐軍在宰殺他們的牛羊製作肉脯,折逋念就感到心在滴血。

拼盡全力爭奪草場,不就是爲了擴大牛羊,繁衍部落丁口麼?但辛苦攢出的東西,一朝成了唐軍的戰利品,如何不叫人心痛?爲此,從嗢末人那裡俘獲的丁口和牛羊,似乎也不那麼香了。

我搶了嗢末,唐軍搶了我,這算什麼事?

烏姆主的大帳就紮在浩門谷外的雜木河畔,不過此時卻不在大營內,而是攀上了一處高坡,俯瞰整個河谷地。

唐人的寨子扎得十分嚴謹,讓他頗爲頭疼。

這幫人似乎天生擅長刨地,立了寨柵,修了壕溝。鹿角槍、陷馬坑挖得到處都是,法度謹嚴,配合默契。

吐蕃人只嘗試攻了一次,立刻就領教了這個刺蝟營寨的厲害。丟下了四五百具屍體之後,徹底死了心。

如果不想填人命的話,最好的辦法還是圍困。

不過,唐人似乎不甘於僅僅守禦寨子啊

平坦的河谷草場上,兩羣騎兵展開了激烈的廝殺。

一部是六穀吐蕃,約六七百人,一部是跟隨唐軍出征的,但不知道是哪個部落,約五百人,雙方竟然殺了個旗鼓相當。

烏姆主突然很討厭邵賊的兵馬。

你一箇中原諸侯,搞那麼多騎兵做什麼?草原人的優勢就在於騎兵,飄忽不定,想打就打,想走就走,讓你笨拙遲緩的步兵趕不上趟。但邵賊的步兵精銳,騎兵也很多,根本不懼草原那種打法。

烏姆主也聽過漢人歷史上的一些故事,知道中原人喜歡用車陣破騎兵,他也想好了應對之策。但遇到邵賊,辦法根本無從施展。

邵賊就不造偏廂車!就他媽驅使着大隊騎兵硬上,以騎破騎,活脫脫一個草原大汗的硬派風格。

烏姆主打算撤圍了。

一萬多騎兵,全聚集在附近幾十裡的區域內,怕是受不了。六穀吐蕃也種地,能接濟一些糧食,但不夠,而且也沒必要。

騎兵圍城寨,是最傻的戰法!

草原騎兵出動,向來是避開硬骨頭,揀肥肉吃。

涼州的肥肉,在嗢末,在各個已經喪膽的小部落,甚至就連六穀部也是可以下嘴的肥肉。牛羊、財貨、女人,搶誰不是搶?誰弱搶誰!

烏姆主下了高坡,找部將商議去了。

營寨內的楊悅也在密切注意着敵軍的動向。

說實話,仗打到現在,雙方都是兩眼一抹黑。

吐蕃、回鶻並不知道唐軍有多少人,看營寨規制,再看看每日樵採的人數,大約摸估算是萬把人,步、騎各半的樣子。

楊悅對敵軍的瞭解就更少了。

吐蕃的兵力可以估算出來,不會超過萬人,但甘州回鶻的人馬就不好說了。他們的騎兵從來沒有同時出現在戰場上過,最多時只冒出了三千餘騎。

楊悅仔細觀察,發現了回鶻人的好幾個駐地,估算總兵力當不下六千騎。

但他對自己的判斷沒有信心,也不認爲回鶻就這麼點人。整不好,還有更多的人在外頭劫掠呢,這是非常可能發生的事。

“火力試探”,這是雙方這幾天一直在做的事情。

相互派出騎兵,看似漫無目的的廝殺,其實都是在印證自己的想法,修正自己的判斷。至於廝殺而死的人,在雙方主將眼裡,遠沒有印證判斷更重要。

小心翼翼,枯燥之極的戰爭!在兵少的時候,楊老頭也挺能“龜”的嘛。

******

“邵樹德致書邀我攻甘州回鶻,諸位怎麼看?”敦煌軍府內,張淮深高坐於上,向諸將佐問計道。

其實,事情大家都已經知道了。

攻甘州回鶻這麼大的事情,不可能不事先通氣。但私下裡討論許久,意見不一,張淮深也失去了耐心,準備公開商議。

“大帥,茲事體大,須得從長計議。”第一個說話的仍然是索勳。

張淮深看了他一眼。人都是有立場的,說的話也代表了自己的立場。索勳之前就隱晦地反對出兵,其中的原因,他也能咂摸出幾分,不就是支持所謂的正統嘛。

想到這裡,他轉眼看向了張淮鼎,他的從弟、叔父張議潮之子。

張淮深知道,叔父其實一直想把這份基業留給親子。

當年初起事時,朝廷大軍一路西進,收復數州之地。最遠的高駢,甚至已經駐兵鳳林關,聲勢很盛。叔父爲求得朝廷支持,決定遣質入京,以安朝廷之心。

但人質嘛,必須得子弟或至親,不然沒有分量。於是,在商議之後,大中七年(853),時任沙州刺史的父親張議潭、母親索氏及弟弟張淮澄入朝。

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

可以說,自己能以22歲的年紀當上沙州刺史,這完全就是父母兄弟以身爲質掙回來的,不欠叔父他們傢什麼。

鹹通八年(867)的時候,叔父不得已入朝。因爲得子甚晚,長子淮鼎尚未及弱冠之齡,爲張氏家族利益計,只能將鎮內事務暫時委託給自己,但也留了許多後手,三個女婿:陰文通任歸義軍左馬步都押衙,這還是叔父親自從朝廷求來的,“超擢升遷”,鎮內軍權第二號人物,死後由其子承襲職位,同時還嫁陰氏女給張淮鼎爲妻;索勳,任瓜州刺史長達十四年,最近才擼掉;李明振,在外鎮爲行軍司馬。

自己花了多久才慢慢清除掉叔父一系的影響力?

朝廷不給旌節,固然有自己犯錯,妄稱河西節度使,同時也不上供的因素,但張氏內部的混亂、爭鬥也是一大因素。

甚至就連前往長安請節的使團裡,都一堆內奸,有人公開嘲諷“僕射(張淮深)有甚功勞,覓他旌節”、“待你得節,我四人以頭倒行”。

這樣一個暗流涌動的歸義軍,如何不讓人戰戰兢兢?

但如今有個破局之策。

只要擊破東面的甘州回鶻,取得與朔方軍的聯繫,同時與之交好,引以爲援,或許便可以壓制鎮內的諸多野心家,比如叔父一家的勢力。

“西有高昌回鶻,不斷抄掠瓜州,東有甘州回鶻,侵掠肅州龍家蕃部,此等局面,爾等就不憂心嗎?”張淮深說道:“老夫每每思之,都夜不能寐。”

張淮深提出這件事情,便堵住了不少人的嘴。

今時不同往日了,回鶻勢力日漸崛起,兩面夾擊,歸義軍的局勢空前惡化。

之前試圖併吞涼州,其實也是爲了打破這個被東西兩面同時受敵的窘境,獲得更多的地盤和人口,先解決一側的威脅再說。

但甘州回鶻敗而不死,反倒越打越強,李明振在涼州三十年不得升遷。乾符年間幫朝廷收復涼州後,亦迫於內外交困的形勢退兵,這條路算是徹底被堵死了。

張淮深本已絕望,認爲歸義軍可能要就此沉淪下去了。但沒想到,邵樹德在靈夏快速崛起,東征西討,打下了好大一片地盤,麾下良將數十,精兵數萬,實力是歸義軍的數倍。

此等強援,或可結之。

“大帥,甘州回鶻十餘萬衆,其人輕捷善戰,彪悍難制,我等如何破之?鎮內最多出蕃漢兵馬一萬,非回鶻之敵也。”索勳繼續提着現實的困難,試圖打消張淮深的這個念頭。

“索將軍此言差矣。”節度判官、權掌書記張球立刻出言道:“邵樹德所領乃朔方勁兵,其致書大帥,言親統大軍五萬,征討河西。或是虛言,但兩三萬應還是有的。甘州回鶻四處樹敵,嗢末、龍家、吐谷渾、粟特、韃靼、羌人,哪個與他們無仇?若我歸義軍出兵一萬,肅州龍家爲報大仇,亦可出兵一萬,有此兩萬大軍,再有朔方軍配合,破之必矣!”

“邵樹德搜刮全鎮,或有五萬大軍,但怎麼可能全帶過來?”索勳不敢對張淮深發火,但對張球可不客氣,只聽他說道:“朔方軍自稱擊敗嗢末,殊爲可疑!其若勝,緣何還要親自統軍來援?必是戰事不利,心中憂慮,故大言誆我爲其火中取栗。此等手段,某見得多矣,張判官怕是高看他了。”

“索將軍若不信,大可遣曹氏、龍氏多方打探。這兩族在涼州可不少親朋故舊,得到準信應不是很難。”張球說道:“勝就是勝,敗就是敗。嗢末大軍已於涼州城下被擊破,此無疑也。接下來,邵樹德怕是要招撫諸部,南攻吐蕃六穀了。甘州回鶻與其親善,素稱盟友,定會引兵救援,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也。”

索勳冷哼一聲。

曹氏、李氏、陰氏、安氏等鎮內大族也猶豫不決。

甘州回鶻勢力強大,若真是被邵樹德誆騙,那麼此番出兵定然不利,後面會遭到回鶻無休止的報復,乃大麻煩也。

但另一方面,如果事情成真,確實也是個一勞永逸解決甘州回鶻的良機。

誘惑與風險都擺在這裡,真的讓人好難決斷。

“從弟有什麼看法?”張淮深突然轉向了張淮鼎,問道。

張淮鼎今年四十二歲,從過軍,當過政,但一直都沒什麼出彩的地方。而且性格陰沉,爲人狠厲,並不太受張淮深待見。

不過他終究是叔父張議潮的嫡子,在鎮內有很多支持者,不得不小心對待,事事詢問他的意見。

“哲兄若問我,弟便直說了。不可出兵!”張淮鼎毫不客氣地說道:“瓜州內部的吐谷渾慕容氏素來不服管教,沙州亦有陽奉陰違之部落。西又有高昌回鶻,去歲數次侵掠,我軍力不能拒。如此之形勢,若出兵甘州,勝還罷了,萬一大敗,損兵折將,這沙、瓜二州還要不要了?先考一手創立的基業,某可不想見到它毀於一旦。”

張淮深聞言臉色不豫。

這說的什麼話?叔父起兵建立的基業,其他人沒份麼?

先父張議潭盡輸家財,招募兵馬,支持叔父擊吐蕃,同時還幫着說服了諸多胡人蕃部起兵響應。起事成功之後,更是入朝爲質,安朝廷之心。這不是功勞麼?

出兵夾擊甘州回鶻,看起來阻力很大啊。

但張淮深還是想動一動。原因無他,再這麼渾渾噩噩等下去,歸義軍最終是個什麼結局,他都可以想象得到。

有些機會,一旦錯過,就沒第二次了。

第1063章 狠辣第五十四章 謝表(存稿灰飛煙滅,爲書友徐宇的大力贊助加更1)第六十六章 抵達第八章 招撫第976章 北上第九十五章 九大行宮第1262章 誰支持誰反對第七十九章 請斬朱瑄!第六十三章 懸崖邊的選擇第七章 不得歇第十七章 神武門第五十二章 清理棘刺第六十七章 衝突第六十三章 通貨第1060章 做事第三十一章 除惡務盡第十一章 賞第五十五章 北歸(二)(爲盟主當世韓白加更)第四十七章 詢問第五章 定策第九章 長安與洛陽第十五章 渭州第940章 邢、魏第十九章 造物主的恩典第一章 家人第四十章 驚喜第二十九章 武勇第七十九章 面見使者第四十二章 上表第1040章 徐州與洛陽第二十四章 對聊第四十八章 全功第六十八章 崩盤第1187章 排陣使第三十二章 第二次第六十八章 汗王第八十一章 渡河第三章 演員就位第五十一章 基本盤第六章 答卷第二章 入長安(二)第1084章 框架第二十九章 祭天大會(一)第三十八章 帥才與新城第五章 調兵與內情第1062章 雕蟲小技第八章 紛至沓來第九章 司農寺第九十五章 九大行宮第1177章 又一大波雜牌第三十九章 危中有機第八十六章 爭吵第二十一章 保舉與東行第三十二章 正月又被審覈了第一章 關津第三十三章 方向第二十七章 一切都對上了第七章 大張旗鼓第二十一章 戰略轉變第一章 調查(一)第七十章 梳理第十二章 澠池第1116章 千載難逢第四十一章 風雨夜襲第六十四章 坐不住談一談李克用親兒子的問題第一章 紅利第1231章 郎朗乾坤第1265章 韓氏第1047章 守戶犬與成安第七十八章 觀察者第1127章 演練第四十八章 操作第十六章 入長安(一)第七十章 不可逆轉第八十八章 河東系第四十章 大魚第三十四章 天下(昨日兩盟主,先給熊貓大佬加更)第三十四章 安排與人第五十三章 三戰之地第三十三章 無根之萍第六章 道路與多事第九章 長安與洛陽第1218章 得意第十八章 東出第十八章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三)第二十章 硤石第六十四章 劍川與曲州第七十三章 鐵騎繞龍城第二十九章 你不要作死第八章 海上牧場第六十章 穿白袍者朱延壽!第1190章 戰術第三十三章 出征第六十六章 召見第二十一章 黑雲壓城第九十六章 了斷第三十一章 待價而沽第三十四章 就很突然
第1063章 狠辣第五十四章 謝表(存稿灰飛煙滅,爲書友徐宇的大力贊助加更1)第六十六章 抵達第八章 招撫第976章 北上第九十五章 九大行宮第1262章 誰支持誰反對第七十九章 請斬朱瑄!第六十三章 懸崖邊的選擇第七章 不得歇第十七章 神武門第五十二章 清理棘刺第六十七章 衝突第六十三章 通貨第1060章 做事第三十一章 除惡務盡第十一章 賞第五十五章 北歸(二)(爲盟主當世韓白加更)第四十七章 詢問第五章 定策第九章 長安與洛陽第十五章 渭州第940章 邢、魏第十九章 造物主的恩典第一章 家人第四十章 驚喜第二十九章 武勇第七十九章 面見使者第四十二章 上表第1040章 徐州與洛陽第二十四章 對聊第四十八章 全功第六十八章 崩盤第1187章 排陣使第三十二章 第二次第六十八章 汗王第八十一章 渡河第三章 演員就位第五十一章 基本盤第六章 答卷第二章 入長安(二)第1084章 框架第二十九章 祭天大會(一)第三十八章 帥才與新城第五章 調兵與內情第1062章 雕蟲小技第八章 紛至沓來第九章 司農寺第九十五章 九大行宮第1177章 又一大波雜牌第三十九章 危中有機第八十六章 爭吵第二十一章 保舉與東行第三十二章 正月又被審覈了第一章 關津第三十三章 方向第二十七章 一切都對上了第七章 大張旗鼓第二十一章 戰略轉變第一章 調查(一)第七十章 梳理第十二章 澠池第1116章 千載難逢第四十一章 風雨夜襲第六十四章 坐不住談一談李克用親兒子的問題第一章 紅利第1231章 郎朗乾坤第1265章 韓氏第1047章 守戶犬與成安第七十八章 觀察者第1127章 演練第四十八章 操作第十六章 入長安(一)第七十章 不可逆轉第八十八章 河東系第四十章 大魚第三十四章 天下(昨日兩盟主,先給熊貓大佬加更)第三十四章 安排與人第五十三章 三戰之地第三十三章 無根之萍第六章 道路與多事第九章 長安與洛陽第1218章 得意第十八章 東出第十八章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三)第二十章 硤石第六十四章 劍川與曲州第七十三章 鐵騎繞龍城第二十九章 你不要作死第八章 海上牧場第六十章 穿白袍者朱延壽!第1190章 戰術第三十三章 出征第六十六章 召見第二十一章 黑雲壓城第九十六章 了斷第三十一章 待價而沽第三十四章 就很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