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趙煦盯上了太皇太后的私房錢

趙卨看着眼前的汴京城,百感交集。

在他身旁,騎在馬上的向宗回,微微擡頭,問道:“相公,怎麼了?”

趙卨笑了笑,道:“也沒什麼……就是想起了,當年老夫初到汴京的時候……”

“那時的汴京城,也如現在一般……”

“巍峨、莊嚴、壯麗……”

“一晃,吾已白髮蒼蒼!”

向宗回聽着,大概知道了趙卨的心思。

此番回京,這位在熙河手握大權,號令內外的經略使,大概率再也不會出知地方,擁有實權了。

他剩下來的時光,或是在西府,或是在三衙。

他的角色,將類似於當年的黑臉相公王德用,一個純粹的吉祥物似的人物。

這是遊戲規則的一部分。

即使是他這個太后的親弟弟,也要受這個規則的掣肘。

甚至,正因爲他是太后的弟弟。

因此,對他的限制還要更大!

當然了,作爲交換,榮華富貴,是一定的。

此乃——杯酒釋兵權!

向宗回也是唏噓一聲,然後道:“相公爲國操勞數十年,也該是享福的時候了!”

“且相公,爲國立功,可謂是功勳昭著,相公子孫當可與國同休!”

趙卨露出笑容來,連連道:“爲人臣者,忠君效命,乃是本分!老夫從未有過,藉此謀求子孫私利的念頭!”

但心中,卻已是忍不住的暢想起來。

給趙官家賣命,就是這一點好。

忠誠必有回報!

趙官家們不會忘記那些給他們鞍前馬後,辛苦效忠的大臣。

恩蔭子孫,只是尋常。

富貴三四代的,比比皆是。

歷朝歷代,沒有比給趙官家賣命,得到的回報更多更大的。

向宗回只是笑了笑,沒有繼續說什麼。

一邊的高公紀,卻在此時插話,道:“往後熙河諸事,怕還是要賴相公在朝中多多美言!尤其是烏臺的烏鴉們,須相公多看顧些!”

趙卨頷首,撫摸着鬍鬚:“老夫自是省得!”

“但熙河黎庶福祉,卻得仰賴兩位國親關照!”

“相公但請放心,只要我兄弟在熙河一日,熙河大局便不會動搖!”

過去兩年,趙卨、向宗回、高公紀三人,在熙河可謂是精誠合作。

在他們三人的共同努力下,熙河的棉田產業,不斷做大做強。

每個人,都在熙河各州,有着棉莊。

每個棉莊的僱工,多則數百,少則數十人。

僅僅是去年,這些棉莊就給他們帶來了十幾萬貫的收入。

今年,隨着棉田的增加和種植技術進步帶來的產量增加。

收入少說要要翻一倍!

如此恐怖的利益,不止讓熙河上下,無論漢蕃、文武,都變得親如一家。

更讓向、高、趙三家,變得無比親密。

彼此之間,都已經有了姻親關係。

當然,他們也不敢直接聯姻。

只能打擦邊球,安排近支族人聯姻。

這樣也算是親戚,但也不會碰到朝廷的禁忌。

不止如此,他們三家,還和其他熙河路的地頭蛇之間,形成了姻親。

比如說向宗回有個侄女,便和秦州的趙醇忠家的小兒子定了婚約。

也比方說,在高公紀安排下,高遵裕之子高士充會在明年續絃種古之女。

一個強大的,有戰鬥力的利益集團,已在熙河路形成。

這個集團,不分漢蕃,也沒有文武之別。

集團成員,爲了一個共同目標,走到了一起。

這個目標就是種棉花!

誰要攔着他們種棉花,他們就會弄死誰!

三人說話間,龐大的隊伍,就已經抵達了,位於新鄭門外的禁軍軍營。

在軍營前,朝廷派來迎接他們的使者,已經在等待了。

遠遠的,三人都看到了,持着詔書,穿着紫色公服的內臣身影。

而在那內臣身後,是一輛又一輛,滿載着財帛的太平車。

自晚唐以來的傳統就是——無論大軍開拔,還是凱旋/回朝,都是要發賞的。

不發賞,士氣就會直接崩掉!

甚至可能鬧出兵變來——朝廷不給大軍發賞,大軍就會用刀子自己去取賞!

這一點,哪怕到了今天也是一樣。

譬如元豐八年,新君登基的時候,大賞天下諸軍,結果德州的地方官,不知道腦子是怎麼想的,居然剋扣了朝廷給大頭兵們的賞賜。

然後……

然後就兵變了!

幾百名鬧餉的大頭兵,直接打進了州衙。

你不給是吧?

爺爺我自來取!

德州州衙上下,看到大頭兵們來勢洶洶,一個個嚇得兩股瑟瑟,知州直接跑路,也是虧得德州通判是個能任事的,在聽說了兵變後,臨危不亂,坐在大堂,直面鬧餉的士卒,直接震懾住了他們。

然後命人打開府庫,發下了被剋扣的賞賜,大頭兵們這才滿意而去。

世風如此,自然的,這次熙河諸將回朝述職/覲見。

朝廷也是下了血本!

戶部直接拿出了壓箱底的財帛,兩宮也都下詔,從封樁庫內取出了大批財帛,用作賞賜。

在這一點上,大宋朝的統治階級,心裡面是很有逼數的。

再窮不能窮軍隊!

再省不能省賞賜!

因爲,歷史上大宋在賞賜方面是吃過大虧的——雍熙北伐。

果然,回京的熙河軍士們,無論漢蕃,在看到了那一輛一輛裝滿了財帛的太平車後,頓時集體高呼萬歲,原本長途跋涉帶來的身心疲憊,在賞賜面前,消失的乾乾淨淨。

趙卨看着這個情況,也是苦笑着搖搖頭。

但,這就是宋軍!

準確的說,是中唐以後的中原軍人。

賞賜豐厚,士氣爆棚,賞賜及時,三軍振奮,賞賜不足,士氣低落,不給賞賜,刀口向內……甚至直接將節帥/皇帝拉下馬!

數百年來,軍隊的這個風氣,從未變過。

……

“敕趙卨:卿翰屏西服,威懷種羌,嚴兵盛秋,獲彼匪醜,特遣勞問,以示寵頒!”

“敕高公紀:卿禦侮邊庭,馳神魏闕,會嘉辰之獻壽,納貢篚以效珍,載省忠勤,良聲嘉勉!”

“敕向宗回……”

宣讀敕書的內臣,逐一的唸誦着一位位文武大臣的名諱,並向他們宣讀着,天子頒下的慰勉敕書。

一時間,整個軍營內外,都是敕書之聲。

人人有份!

哪怕是阿里骨之子,邦彪籛也有一份慰勉敕書。

被叫到名諱之人,自是誠惶誠恐上前跪聽慰勉敕書。

聽完了,還能領到一份宮中賜下的慰勉禮。

都是些很簡單的東西,一餅茶葉,一件銀器。

賜物雖少,但意義重大。

特別是熙河的蕃官、蕃將們,他們聽完敕書,都是流淚不止,不停的向着皇城方向扣頭。

無他!

這次的慰勉宣敕,沒有分開漢、蕃。

在用詞上,也沒有強調其乃蕃官、蕃將,而是和漢臣一樣,直呼其名,一視同仁。

所賜銀器、茶餅,也都是按照應有的本官賜下。

這太不容易了!

自王韶開邊,不對……應該是大宋立國以來,蕃官、蕃將們第一次沒有被區別對待。

這說明了什麼?

趙官家將他們當成了自己人!

他們也有機會,能和漢人武臣一樣,在立下足夠功勳後,到這汴京城來喝茶享福。

乃至於,子孫可與皇室聯姻!

甚至,送一個女兒入宮!

只是想到這裡,趙醇忠、包順等人就激動的難以自抑了。

他們可是做夢都想要和漢家阿舅,攀上親戚關係。

從而給他們家族的血脈,鍍上一層金!

而在軍營的其他地方,這些將帥們,沒有主意到營壘中。

劉惟簡率着御龍第一將的士卒,帶着諸司專勾司的吏員,監督來自朝廷的賞賜發放。

直接發到大頭兵手裡!

發一個,勾一個名字。

且在發賞的時候,直接告訴受賞士卒——此官家自出封樁庫所賞也!

採用的是和御龍第一將一樣的發餉發賞方式。

之所以這般重視,自然是因爲,趙卨等人帶回來的這些軍士,絕大部分都是昔年先帝,從在京禁軍中抽調的六個前往熙河戍邊的禁軍指揮。

元豐八年,其中三個指揮回京,當今天子以之爲御龍第一將的核心。

此番回京的,就是剩下的三個在蘭州戍邊的指揮了。

他們將和御龍第一將一樣,留在京城,成爲第二支御龍第一將的骨幹、核心。

故此,趙煦親自派了劉惟簡過來。

……

慶壽宮。

再有兩日,便是坤成節。

故此,慶壽宮也是熱鬧起來。

高家、向家的命婦們,今日一早就早早的入宮,在這裡陪着太皇太后說話了。

大家都是奉承話,不要錢的說。

而朝臣們,自然也早早的,奉上了賀表,狠狠的吹捧了一把高公紀、向宗回兩人。

將他們比作了外戚的楷模,朝臣的榜樣。

同時更是大大的讚揚了一番兩宮‘教育子侄/兄弟’的賢德,並追溯了高、向兩家的良好傳統。

於是,女中堯舜這個太皇太后很久沒有聽過的讚美,再次出現在她眼前。

這讓太皇太后非常高興,過去兩個月來,一直縈繞在她心頭和胸口的不快,一掃而空。

老太太一高興,自然就是大撒幣。

入宮命婦,人人有份,都得到了厚賞。

就連宮中的先帝妃嬪以及仁廟太妃們,也是雨露均沾,得到了豐厚的財帛賞賜。

只半天功夫,便撒出去五十多萬貫。

真的是不將錢當錢!

趙煦聽說了以後,也是驚訝起來:“太母竟有這許多的貼己?”

向太后輕笑着:“娘娘的貼己,自是不少!”

“何況,當年慈聖光獻薨逝,遺詔有命,所遺財帛盡歸娘娘……”

“兩代慈聖,積蓄自然不少!”

趙煦點點頭,眼珠子打起轉來,忍不住問道:“母后,這麼說來,太母百年後,也會將貼己留給母后嘍?”

向太后嗯了一聲:“循例當是如此!”

話雖是這樣說,但其實她心裡根本沒底!

因爲現在她和慶壽宮之間,雖然表面上,是婆媳和睦,她這個做媳婦的,更是儘可能的照顧着慶壽宮的面子,在幾乎所有場合,都尊重慶壽宮的權威。

然而,終究她與慶壽宮,已出現了明顯的裂痕。

儘管,在馮氏出瑤華宮後,這道裂痕得到修復。

但,古人云:破鏡難圓,覆水難收。

慶壽宮百年後,其遺詔會否會遵從慈聖光獻的遺詔之例,將遺產留給她這個媳婦?

老實說,向太后心裡沒底。

因爲在之前,就出現過例子——

景佑三年,章惠皇后薨逝,遺詔卻並沒有把財帛都留給慈聖光獻,而是‘歸於楊氏諸子’。

趙煦卻是眨着眼睛,心裡面泛起了念頭。

慶壽宮有兩代太后的積蓄!

無疑,這是一筆鉅額財產!

須知,慈聖光獻,可是個出了名的攢錢小能手。

這兩代太后,幾十年下來,少說也積攢了幾百萬貫吧?

這筆錢,要是能被向太后繼承下來……

那不就等於,將來會是他的嗎?

得想個辦法,把這筆錢忽悠到手!

尤其是,當趙煦想起,他的上上輩子,元祐時代,他父皇所留下的封樁庫六千多萬貫積蓄,被太皇太后在朝臣們忽悠下,全部拿出來,補了各種各樣的虧空和窟窿。

以至於他親政後,封樁庫裡,乾淨的都能跑耗子。

想到這裡,趙煦的心思就更堅定了。

那怎麼讓老太太心甘情願的把這筆錢,留給向太后呢?

趙煦下意識的摩挲了一下小手,然後就有了主意。

便對向太后道:“母后,宗回國舅和高公紀,此番出知熙河,給國家社稷是立了大功的!”

“兒想着,是不是可以用高官美爵來酬謝?”

“這……”向太后猶豫起來:“不好吧!”

“吾是向宗回的親姐,太皇太后則是高公紀的親姑……”

“若是隨意厚賞,天下人恐怕會說閒話……”

“尤其是,六哥如今還未親政……”她看向趙煦,道:“再者,朝廷對向宗回、高公紀的封賞,已經足夠了!”

這是事實!

趙煦即位之初,向宗回、高公紀,都是身無官職的閒散外戚。

一個只當過羣牧司判官,一個只做過合門邸候。

其本官階都是大使臣!

短短兩年時間,就從大使臣一路跳進遙郡,又從遙郡跳進了橫班。

如今,向宗回已官拜四方館使、相州防禦使。

高公紀則是東上合門使、寧州防禦使。

只要落去諸司正副使的頭銜,就是正任官了。

而這對他們,再簡單不過了。

等他們下次從熙河回京,就必然能成正任。

國朝外戚、宗室,正任官雖然不少。

但實權正任,開國以來就沒幾個。

而這兩人,都是年紀輕輕,將來必定是生兼節度,死封郡王甚至國王的外戚。

所以,他們其實也不需要封賞了。

再封賞就太過了!

趙煦嗯了一聲,有些遺憾的道:“母后所言,也有道理……”

“但兒卻還是想要賞些什麼……”

得找個由頭,提醒慶壽宮,她百年後,高家就得指着向家才行。

“不如這樣……”

趙煦看着向太后:“追封宗回國舅以及高公紀三代吧!”

高家不需要追封!

因爲,已經追封了好幾次了。

但向家絕對需要!

尤其是向太后的生父向經——堂堂太后之父,到現在都還只是一個定國軍節度使。

規格太低了!

起碼郡王起步!

故此,趙煦這是打着封賞向宗回、高公紀的幌子,給向家擡咖。

同時,也是釋放一個信號給宮中內外知道——朕,是母后的孝順兒子,當然會向着向家嘍!

如此一來,慶壽宮應該知道如何選擇了。

兩代太后,幾十年的積蓄,趙煦可是饞的很,說什麼都想扒拉到自己兜裡來!

向太后被趙煦的說辭動搖了。

她自然是個孝女!

自然想給亡父爭取待遇!

再怎麼樣,王爵總比節度使顯赫!

但她還是顧忌着名聲,便道:“此事,且待吾與娘娘、宰執們商議後再說!”

趙煦笑着點頭。

商議?

這種事情,只要提出來,誰會反對?

大家贊成都來不及!

85.第84章 想一魚N吃的趙煦153.第144章 呂公著:君不見唐代牛李黨爭乎第806章 呂惠卿的請求第832章 涓滴經濟學第814章 人事第679章 皇考牌總是很好用440.第417章 茶葉傾銷事件第963章 冊封大理463.第439章 還不如讓呂惠卿來呢!196.第186章187.第178章 苗授287.第273章 重祿倉法第766章 漢家天子附體開演!84.第83章 煩躁的釣魚人167.第158章 高公紀:家賊,爾敢如此?第985章 元祐革新(3)第481章 蔡京的循循善誘第49章 高太后:太子果然這麼說的嗎?306.第291章 汴京義報246.第234章 黃河秋汛第815章 曾布的情詩227.第216章 趙煦鳩佔鵲巢的計劃 (8500月票第665章 趙煦:百姓爲什麼就不能體諒朝廷?177.第168章 大行皇帝到底留了多少奏疏?第619章 戰局(1)第599章 西北狼煙(4)第1002章 相見223.第212章 趙煦:《字說》有問題?不可能第8章 故園投足總陽春第986章 元祐革新(4)第821章 廢稅(1)370.第350章 昇平樓之問154.第145章 委屈求全的韓絳261.第247章 趙煦:還是滅了西賊最划算457.第434章 踏營(1)第622章 拽厥嵬名二進宮(2)第965章 文彥博:這是撥亂反正!340.第323章 遼使:南朝有事,我大遼必須幫108.第104章 文彥博的算計465.第441章 求和153.第144章 呂公著:君不見唐代牛李黨爭乎158.第149章 天生聖君 (6500月票加更)447.第424章 開戰121.第116章 文府夜宴(1)447.第424章 開戰246.第234章 黃河秋汛427.第404章 交趾:難道是呂惠卿南下?362.第343章 種家兄弟(2)第713章 宰相分雞(2)481.感冒了第1035章 殿試第673章 停戰495.第469章 轉移視線102.第99章 大小相制 (第一更求月票啊)第686章 兩宮歸還決策權236.第224章 元祐字典267.第253章 張茂則之死(1)147.第139章 集結第956章 興龍節(2)176.第167章 第一次插手人事第865章 耶律洪基:汴寇!睜開你們的眼睛看看,朕手裡拿的是什麼436.第413章 金融工具人(1)第754章 趙煦:妖言禍國者,皆曰可殺!第609章 吐蕃人的生存智慧第478章 吳安持:我必令汝家破人亡367.第347章 出幸開封府(2)第763章 暴利的紡織業301.第286章 漢明之質 唐宣之德第734章 呂惠卿回朝第568章 見賢思齊第501章 出幸文府(2)第817章 蒲宗孟的表演142.最後一天,求月票!第843章 流血466.第442章 決戰之前第22章 忽聞暗箭來325.第309章 趙煦:要斷章取義第568章 見賢思齊第591章 郭貴的請求第910章 朕到現在,連高麗一句感謝都沒聽到過!343.第326章 章子厚夜遊瓦子第1032章 趙煦:今日妥了!259.第245章 黃金的呼喚(2)第576章 交趾的命運203.第193章 兀卒159.第150章 軟肋453.第430章 有人要反攻倒算第692章 趙官家們的用人之道第938章 蜀 洛黨爭,炮打程頤第714章 紡織浪潮(1)231.第219章 遼使的算計第691章 消失的占城使團第682章 人事235.第223章 趙煦的解釋349.第331章 潛移默化265.第251章 蘭州202.第192章 程顥的遺言第635章 生擒鬼章第1026章 元符皇后227.第216章 趙煦鳩佔鵲巢的計劃 (8500月票
85.第84章 想一魚N吃的趙煦153.第144章 呂公著:君不見唐代牛李黨爭乎第806章 呂惠卿的請求第832章 涓滴經濟學第814章 人事第679章 皇考牌總是很好用440.第417章 茶葉傾銷事件第963章 冊封大理463.第439章 還不如讓呂惠卿來呢!196.第186章187.第178章 苗授287.第273章 重祿倉法第766章 漢家天子附體開演!84.第83章 煩躁的釣魚人167.第158章 高公紀:家賊,爾敢如此?第985章 元祐革新(3)第481章 蔡京的循循善誘第49章 高太后:太子果然這麼說的嗎?306.第291章 汴京義報246.第234章 黃河秋汛第815章 曾布的情詩227.第216章 趙煦鳩佔鵲巢的計劃 (8500月票第665章 趙煦:百姓爲什麼就不能體諒朝廷?177.第168章 大行皇帝到底留了多少奏疏?第619章 戰局(1)第599章 西北狼煙(4)第1002章 相見223.第212章 趙煦:《字說》有問題?不可能第8章 故園投足總陽春第986章 元祐革新(4)第821章 廢稅(1)370.第350章 昇平樓之問154.第145章 委屈求全的韓絳261.第247章 趙煦:還是滅了西賊最划算457.第434章 踏營(1)第622章 拽厥嵬名二進宮(2)第965章 文彥博:這是撥亂反正!340.第323章 遼使:南朝有事,我大遼必須幫108.第104章 文彥博的算計465.第441章 求和153.第144章 呂公著:君不見唐代牛李黨爭乎158.第149章 天生聖君 (6500月票加更)447.第424章 開戰121.第116章 文府夜宴(1)447.第424章 開戰246.第234章 黃河秋汛427.第404章 交趾:難道是呂惠卿南下?362.第343章 種家兄弟(2)第713章 宰相分雞(2)481.感冒了第1035章 殿試第673章 停戰495.第469章 轉移視線102.第99章 大小相制 (第一更求月票啊)第686章 兩宮歸還決策權236.第224章 元祐字典267.第253章 張茂則之死(1)147.第139章 集結第956章 興龍節(2)176.第167章 第一次插手人事第865章 耶律洪基:汴寇!睜開你們的眼睛看看,朕手裡拿的是什麼436.第413章 金融工具人(1)第754章 趙煦:妖言禍國者,皆曰可殺!第609章 吐蕃人的生存智慧第478章 吳安持:我必令汝家破人亡367.第347章 出幸開封府(2)第763章 暴利的紡織業301.第286章 漢明之質 唐宣之德第734章 呂惠卿回朝第568章 見賢思齊第501章 出幸文府(2)第817章 蒲宗孟的表演142.最後一天,求月票!第843章 流血466.第442章 決戰之前第22章 忽聞暗箭來325.第309章 趙煦:要斷章取義第568章 見賢思齊第591章 郭貴的請求第910章 朕到現在,連高麗一句感謝都沒聽到過!343.第326章 章子厚夜遊瓦子第1032章 趙煦:今日妥了!259.第245章 黃金的呼喚(2)第576章 交趾的命運203.第193章 兀卒159.第150章 軟肋453.第430章 有人要反攻倒算第692章 趙官家們的用人之道第938章 蜀 洛黨爭,炮打程頤第714章 紡織浪潮(1)231.第219章 遼使的算計第691章 消失的占城使團第682章 人事235.第223章 趙煦的解釋349.第331章 潛移默化265.第251章 蘭州202.第192章 程顥的遺言第635章 生擒鬼章第1026章 元符皇后227.第216章 趙煦鳩佔鵲巢的計劃 (8500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