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

“夫主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志於衆。”————————【三略·上略】

這年輕校尉名喚沮雋,冀州廣平人,今年才二十二歲,以高超的射術被選拔進入西園八營之中,後來西園軍制被廢除,他又轉入北軍射聲營,成爲待詔射聲士,據說他能在黑夜閉目,尋聲射箭,每發必中。

當日王斌在檢閱北軍,裁汰各營時發覺除了步兵營勉強得力以外其餘兵馬都該清退。消息傳到射聲營,沮雋當時就不服軍令,帶着一干射聲士面見王斌,聲辯稱射聲營之所以積弱是因爲沒有調配足夠的弓弩,如果能發給良弓勁弩,則猶未可知。

王斌當時對這個年輕人大爲驚奇,在徐榮的建議下,王斌讓沮雋帶人挑選好的弓弩輪番射擊,果然在準備清退的人中又重新挑選了數十個雖然手疏但技藝仍在的射聲士。

沮雋因此在北軍聲望大漲,皇帝也特別欣賞這個年輕人,直接讓他做了射聲校尉。看到沮雋老調重彈,又說起他心心念唸的弓弩,皇帝不以爲忤,笑道:“你急什麼!我前日早就下詔給考工令,命他募集工匠,多鑄鎧甲刀弩,等鑄好了就立即送來。步兵營缺少刀劍,一時可以拿木棒代以訓練,你們射聲營可以先從扎馬步、練目力做起。”

“唯!陛下前日口授練兵之法,臣日夜研習,已有所得,誓要練出一支強軍精兵,爲朝廷效命,以不負國家厚愛!”沮雋中氣十足的答諾一聲,便不再多話。但他性情豪爽耿直,渾然不覺自己剛纔的話已得罪了魏桀。魏桀對沮雋頗有微詞,但顧忌着沮雋此時深受皇帝恩寵,不便發作,只得按捺住心頭火氣。

所謂的練兵之法無非就是皇帝在前世見識過的軍訓操練流程,諸如正步、軍姿等基礎動作,在冷兵器時代這些動作對於上陣殺敵或許沒有什麼用處,但對於初次成軍的部隊來說,卻是一個短時間內提高凝聚力和執行力的方法。

魏桀等人怎麼也是知兵之人,很快琢磨出了優缺點,改進之後便施加到新招募的北軍士兵身上,效果卓著。

說完了步軍,皇帝又提起騎兵;“屯騎、越騎、長水三營騎士如何了?”

長水校尉張猛不在,這問的顯然是屯騎、越騎兩個校尉,只見屯騎校尉姜宣與越騎校尉王頎互看一眼,其中較爲老成的姜宣出身說道:“陛下,六郡良家子這幾日陸續應詔入京,臣也私下遣派家僕攜書信前往冀縣,說服親族,只是涼州久經戰亂,青壯甚少,所以應募者多爲三輔健兒以及親善朝廷的羌胡騎兵。”

王頎也隨聲補充道:“剛纔徐中郎將已帶着我等三營騎兵於上林苑馳馬操練,聲勢較之以往大有改觀。”

姜宣出身涼州本地大族,他能進入北軍擔任要職,是董卓專權以來,着意拉攏涼州系的結果。自董卓伏誅,王允等幷州人咄咄逼人,涼州人在朝中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

他只不過是涼州人,並不是董卓的親信,在朝中逐漸傳出對涼州人不利的風聲的情況下,皇帝無疑是姜宣要緊緊抱住的救命稻草。

而王頎則不同,他是幷州太原人,是王允的親黨,在王允的運作下得以成爲越騎校尉,是王允用來制約王斌的重要棋子。

但迫於北軍五校有四個都歸順皇帝的不利形勢下,王頎不敢有任何過度的舉動,饒是如此,他也是被刻意針對,手下越騎營兵馬是裁撤打散的最多、最徹底的一支。

對皇帝來說,王頎在整改之後的北軍中,影響力實在是微乎其微,不足爲慮,只要他不搞小動作,聽奉詔書,皇帝也不會急着在王允失勢前將他罷黜;“記得董卓在時,西涼韓遂、馬騰就敬獻過降表,想必不日就要到長安覲見。涼州平定指日可待,屆時大可安定民生,招募三河精騎,重整漢軍威武。”

所謂三河,是指黃河上游幹流、賜支河與湟河。這些地方民風剽悍,水土豐饒,百姓多善騎射,漢代徵兵多半從隴西三河等地徵募,便是到了後世隋唐,關隴集團賴以起家平定天下的軍隊也是出自隴西,可謂是一個優質的徵兵源地。

“等北軍步騎、羽林、虎賁都練好了,我的騎術應該也差不多了。到那時都隨我擺駕上林演武,重現我漢軍之威!”

自北軍中候王斌以降,羽林中郎將徐榮、羽林監蓋順,以及校尉魏桀、沮雋等人無不拜服稱是。

北軍大刀闊斧的整改很快吸引了外界的注意,人人都知道皇帝這是要藉機掌握禁軍。

在董卓死後,皇帝對朝政保持鮮見的剋制,從不輕易表態,這讓王允一開始很是詫異,直到皇帝將手伸進了禁軍,王允這才明白皇帝的用意。如今的朝堂,可謂是王允一言九鼎,在其沒有犯錯的情況下,皇帝貿然對其出手無疑是正中王允下懷。

而禁軍就不一樣,這裡不是王允的基本盤,除了呂布以外再無其他將領聽命於他。所以皇帝趁着董卓死後軍心混亂,再加上軍中暮氣無能等理由對禁軍進行整改,讓王允無力還擊,甚至還處於下風。

皇帝攻其所短,一旦手綰兵權,王允的處境就將非常不利!

早在董卓死後當天,皇帝打算讓楊衆監關中諸軍,王斌領北軍,蓋順、楊儒分掌羽林虎賁的時候,王允就隱隱察覺出了皇帝的意圖,在其中他雖做出些許動作,比如讓楊儒轉任屯駐外地的胡羌校尉,暗中吩咐王頎以抵制外戚爲由,串聯五校等種種佈置,卻被皇帝一一瓦解。

楊儒奉詔駐紮郿縣,募民招兵,興辦屯田,很快就拉起了一支兩千人的屯田兵。北軍更是被皇帝一次突襲演練,搞得幾乎被全部裁撤。

眼見皇帝就要拉起數萬人的大軍,王允感到如芒在背,他認爲皇帝如此做就是刻意針對自己,他不能再放任皇帝這麼搞下去。在苦思數日後,他終於利用自己的權柄,尋到了反擊的由頭。

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三百七十七章 衆議從安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六十章 器以悅上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力堅持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圖便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五百九十九章 擒虎拿蛟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五十九章丨 恭而有禮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五百一十五章 鳴金暗鼓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四十章 銜愆效命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四百四十章 窮矣困獸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第二百七十三章 示子吾道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四百六十四章 病臥待時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十四章 相爲建計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
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三百七十七章 衆議從安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六十章 器以悅上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力堅持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圖便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五百九十九章 擒虎拿蛟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五十九章丨 恭而有禮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五百一十五章 鳴金暗鼓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四十章 銜愆效命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四百四十章 窮矣困獸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第二百七十三章 示子吾道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四百六十四章 病臥待時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十四章 相爲建計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