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

“又有承明金馬,著作之庭,大雅宏達,於茲爲羣。元元本本,周見洽聞,啓發篇章,校理秘文。”————————【西都賦】

漢初平三年,五月十八日清晨。

未央宮,承明殿。

承明殿在前漢時候是專門用來提供朝臣休息的地方,皇帝闇弱時,這也是太后和權臣們用來召集官員議事的場所,功能無異於是小宣室。

王允處處以霍光自居,誅董後更是效仿霍光,將承明殿當做自己的理政之所,仗着‘總朝政’的權力,讓尚書諸官與公卿都謁承明殿找王允接受政令。這種情況直到皇帝自詔旨奪權後,開始處理朝政而有所緩解。

這一天承明殿裡煥然一新,皇帝端坐正中,帝師桓典、趙岐與侍中、黃門侍郎共八人,分列坐於兩側,司徒王允坐在皇帝下首,被特許觀看策試。

考試方法採取‘對策’和‘射策’兩種方式,‘對策’是將政事或經義方面的問題寫在簡策上,發給應舉者作答;‘射策’類似於抽籤考試,由主試者提出不同的問題,書之於策,覆置案頭,受試人拈取其一作答。

這是漢代皇帝對被舉薦的的吏民進行‘策問’而後按底等高下授官的一種選拔方式,問題的內容多是以經學爲主,輔以時政或皇帝另外喜好的學術問題。

可謂是察舉與徵辟制的一種補充,是後世科舉制的濫觴。皇帝當時提出考試取秘書郎時還小心翼翼,生怕會被這些受益於察舉制的士族門閥橫加阻攔,沒想到早在漢代就有考試取才的方式,只是範圍太小,未及推廣罷了。

以前的皇帝沒有想到‘策問’的用處和對士族壟斷官位的巨大破壞力,不代表現在的皇帝不知道。

在隋唐以後,尤其是宋代,單一士族對朝政和皇帝的影響力越來越少,再也不會出現一個士族大家就能左右朝局的情況。可以說士族政權的崩潰,全都是由科舉制,也就是‘策問’這種考試取才的選官模式引起的。

這次承明殿策試,往小了說是爲了給皇帝選拔秘書郎以供陪讀,往大了說是皇帝爲了以後推廣科舉制的試驗田。

承明殿下,約有二十多個經過各方推薦的十八歲以下、十歲以上的年輕才俊按年齡排好。

此時惠風和暢,廣場上種植的桑樹都迎風展葉,簌簌作響,投到地上的樹影也隨之搖晃。一團團白雲在藍天中或緩或急的移動,在承明殿高高的屋脊之後時隱時現,在場者無不感嘆。

王粲站在士孫萌的身邊,衝其耳語道:“想不到兩百年未作天子居處,未央宮還有如此風度!”近來蔡邕的處境在衆人的奔走下越發好轉,王粲的心境也隨之釋然許多,對皇帝在此事表現的運籌帷幄更是大感佩服。在得知詔選秘書郎的消息後,王粲聽從蔡谷的建議,更是自薦入選。

他接着笑道:“想到今後要在此就學,秘府藏書盡皆得覽,實在是讓我激動莫名。”

士孫萌苦笑道:“仲宣,學識文章,我都比不得你,你有把握射策登庸,我可沒有。以後若是尋到機會,爲我口誦數篇秘府文章,我便感激不盡了。”

王粲自負才學,沒有謙虛,反而笑了出聲,旁人紛紛側目。

因年齡最大而排在隊伍前列的楊修皺着眉往王粲處瞧了瞧,有些不大高興。

楊修是光祿大夫楊彪的兒子,弘農楊氏的子弟、門生遍佈宦署,楊琦、楊瓚、楊衆與楊儒等人都是皇帝手下重用的臣子。門第煊赫,是故楊修得以認識諸多拜訪家門的公卿,也順帶識得他們的子弟優劣。

他自負才高,認爲公卿家晚輩中能比過他的十中無一,更遑論那些寒門子弟。

楊修常以爲,自己與王粲相比最大的劣勢就是名聲,他潛心在家修學,是故聲名不顯,而王粲只是得蔡邕誇讚,就早傳盛名,這讓楊修如何會服氣。

索性這回承明殿策試,兩人都要登殿應答皇帝的策問,若能在此獲得皇帝青睞,無疑能讓自己的聲名邁上一個更大的臺階。在旁人只想着僥倖登庸,得選秘書郎的時候,楊修、王粲等人卻在想着如何讓皇帝與大臣另眼相看了。

在場衆人大都是出自名門,楊修收回放在王粲身上的目光,無意間瞥見其身旁站着一人,此人其貌不揚,未曾相識。楊修好奇問道:“敢問足下姓氏?”

“不才扶風法正。”那少年答道。

“喔。”楊修想起來了:“你是廷尉正的兒子。”

哪知一句無心之言,竟觸動了對方敏感的心絃,惹得對方大爲不滿:“怎麼,你是瞧不起家父,還是瞧不起廷尉正?”

“不、不,我絕無此意!”楊修趕忙解釋道:“只是在場多出公卿之家,我一時驚奇……”

這解釋更是讓法正愈加惱怒,他家雖然也算地方豪族,但跟大漢頂級豪族弘農楊氏比起來什麼都不是。

法正自小除了矢志報國以外,更還有光大門楣的願望。此時被楊修無意冒犯,法正被刺傷了自尊,礙於場合,他冷哼一聲,索性不再理會。

楊修難得以求饒的語氣跟人解釋,沒料到對方心氣竟如此狹窄,一時下不來臺,也有些惱了。兩人就那麼杵在地上,誰也不理誰,跟場中其餘三兩結伴的人比起來極不協調。

未過多時,殿中悠悠傳出一聲深遠高昂的聲音:“制曰:諸生進殿!”

隊伍立即安靜了下來,按照謁者臺官員的事先教導與家中長輩的叮囑,衆人有條不紊的進入承明殿。趨進宣名,稽首叩拜之後,便依次坐在殿中早已預備好的單個案席上。

爲了這次考試,皇帝特意擴大了範圍,朝中六百石以上的官員少說也有百人,再算上士族名門的子弟,各郡推薦的童子俊彥,怎麼也得有兩百多人應試纔對。

可皇帝坐在當中,看着眼前近三十個年輕人,心中很不是滋味。固然,能有機會看秘府藏書、並在皇帝身邊陪讀,在仕途上和學術生涯上都是一個士人夢寐以求的終南捷徑。

但很多關中豪族和朝中公卿未有將子弟薦舉進來,其中原因,不用深想皇帝也知道,無非是擔憂目前的朝中局勢,害怕李傕等殘部率兵反覆,王允勢大難制,皇帝會成爲紛爭的中心。

這些人不願意送或者只送旁支子弟參加策試的行爲,皇帝雖然不喜,但心裡也是表示理解。

但除了憂心局勢的以外,還有一些人將寶全壓在皇帝身上,比如弘農楊氏、還是最近因爲馬日磾的舉薦而在朝堂聲名鵲起的京兆韋氏,他們推舉的都是家中嫡子,本族的未來,這無疑讓皇帝很是寬慰。

見衆人都進來了,皇帝就說道:“自遷都以來,文教衰落,風俗靡靡,賢才流離於江湖,高士隱逸于山林。德教不興,至於萬民不安,要撥亂理煩,除了修武備,肅文治以外,德化文教也必不可少。諸位都是年輕俊彥,當以興復漢室、解民倒懸爲己任,精研經術,學以致用。”

楊修等人皆肅然稱是。

於是便先是統一作答的‘對策’,侍中楊琦開始叫人分發題策,每人的案頭上都擺放着書寫用的縑帛、筆墨等物。題策下來後,楊修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這樣一句話:“何謂‘要君者無上’?”

這話出自漢朝官方經典《孝經》,全句是‘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主旨是強調不孝之人的罪過等同於目無君上、非議聖人。而這裡特意將‘要君者無上’這句話單獨拿出來作爲考題,其用意就不得不讓人多想了。

王允瞥見題目,心裡也是震驚不已,立即就明白了皇帝選這個題目的意思。

滿朝公卿,誰是皇帝眼中的那個‘要君者’,難道還需要多問嗎?這個題目不僅能爲皇帝篩選出一批與自己政見一致的秘書郎,更能借此向朝廷釋放出一個對王允極爲危險的信號。

在少府田芬外調、衛尉張喜罷官等王氏羽翼漸被削弱之後,皇帝終於將矛頭指向了王允!

底下衆人或皺眉思索、或奮筆疾書,氣氛十分緊張,王允的心裡也是同樣的不平靜。好不容易熬到‘對策’結束,衆人開始依次上前抽取倒置在案上的十根射策。

這些射策依據難度大小分爲甲乙兩等,排成兩列。有把握的比如楊修、法正、王粲等人都在心裡打定了主意要抽取甲科,而沒有把握的比如說士孫萌等人則選擇抽取了乙科。

衆人紛紛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甲乙射策答題,皇帝出的題策殊爲奇特,有涉及到兵事的‘試許爾兵三千,何以救耿恭於疏勒?’,也有些關於治民的問題‘涼州地貧,何以興之?’,更甚有關異族的‘何以治羌?’。

這些問題跟皇帝要出史論題的傳聞大爲不同,部分人盲信傳聞,全心鑽研史書,沒料到皇帝臨了擺了衆人一道。只有楊修、法正等人自負才學,從沒把希望寄託於一時惡補史論上,應答時與其他人比起來尤爲得體。

皇帝看着衆考生臉色不一的神情,便已經知曉一二,他心裡冷笑,自己身邊近侍口風不嚴,已經成了常態。

往日他們在私下說皇帝如何英明,出於蓄勢,皇帝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今皇帝早在臣子心中建立了英明的形象,早已不需要人刻意宣揚。

爲了自己的隱私不被人窺探,也出於政策的保密性,他自覺有必要對這種風氣加以整頓。

董卓在時,爲了拉攏士人,侍中與黃門侍郎不僅可以隨入禁中,在皇帝臥榻之側侍奉,還被賜予了省尚書事的權力。

要知道兩漢以來,外臣插手尚書檯,都有錄尚書事、領尚書事、平尚書事、省尚書事、視尚書事等名號,領、錄尚書事指兼管尚書職事務,權力相當於丞相。而其餘的則是指參與尚書事,有這個頭銜的臣子可以跟尚書一樣在皇帝跟前議政。

由此一來,加上侍中、黃門侍郎本來的權勢,他們一下子可以與三公比肩,無疑間增加了權力。

直到王允誅董之後,爲了提防楊琦等與皇帝親近的近侍,藉口與尚書檯職權重複,實則是在皇帝的默許下剝奪了侍中們省尚書事的權力。而侍中、黃門侍郎依然可以進出禁中、出現在皇帝的臥榻這樣私密的地方,甚至妄傳秘事。

這讓皇帝很是惱火,打算藉此機會好好整頓一下近侍,不許侍中與黃門侍郎隨意進出禁中,三令五申,恢復侍中們止步省中的往例。

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國基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五百零二章 知其款曲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四百零三章 風勢不利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相運籌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終追遠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三百六十八章 窺覷南人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五百八十章 如鳥之集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八十三章丨連根拔起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五百三十一章 莫待相逢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力堅持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
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國基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五百零二章 知其款曲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四百零三章 風勢不利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相運籌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終追遠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三百六十八章 窺覷南人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五百八十章 如鳥之集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八十三章丨連根拔起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五百三十一章 莫待相逢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力堅持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