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

“今先王爲治,不得天地心意,非一人共亂天也。”————————【太平經?試文書大信法】

郭圖語出驚人,令旁人紛紛側目。

袁紹這才向後輕靠着身子,像是終於等到了想要的結果,接下來的話,已經不需要他刻意去提點了。

“公則慎言,莫以爲這裡是明公大帳、私密之處,這話就傳不到外間去。”田豐話裡帶刺的說道。

郭圖對這話不置可否,他朗聲說道:“今日這話,如何不能傳到外間去?”

他看着袁紹,袁紹也在看着他。

當初議論下克上,唆使韓馥讓位的時候,袁紹礙於顏面,不好明說,也是這麼看着郭圖。眼神中帶着鼓勵與嘉許,讓郭圖充作了他的口舌,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由此他也成了袁紹最爲信任的手下——這份信任一直以來都遠超於袁紹對冀州本地士人的信任。

如今郭圖再度揣摩到了袁紹的意圖,心裡一震,或許這倒不失爲一條最好的選擇。

“我聽說‘三才雖殊,其致則一’。故而世道或晦或明,皆有應徵,尤其是政有失德,咎徵必顯。”郭圖仔細斟酌着詞句,緩緩說道:“雖然國家才智殊異,沖齡御世,有望中興。可若真符天命,就該有祥瑞徵表,醴泉毖涌纔是。然而卻是夏日雨雹、華山崩裂、星辰不安。恐怕在受命之始,上天便屬以時艱,以不測之災,禍及黎庶。”

“可朝廷有今日之氣象,全賴國家維持,若果真德不配位……似乎又說之不通。”田豐皺眉說道。

“不知田君可曾見過夕陽?”端居末座的荀諶冷不防插話道。

田豐沒料到荀諶會突然發問,饒是座中的袁紹也不由得多看了他一眼。

相比於沮雋只是衆多將校中最默默無聞的一個,荀攸在皇帝身邊的權勢卻是令人矚目,侍中、平尚書事的職權,幾乎參與了每項朝政的決策。連帶着荀諶在袁紹身邊的地位也開始尷尬起來,雖然袁紹從來沒有在這方面說什麼,但荀諶還是極爲自覺的保持低調,輕易不肯說話。

可現在卻突然插話,讓衆人都有些意料之外,隱然覺得不同尋常。

田豐回過神來,雖不明白對方何故如此一說,但還是淡淡答道:“自然見過。”

“日落西山,天空本該因此晦暗不明,可我每每觀之,卻發現天穹總會驟然發亮。”荀諶輕聲說着,像是在敘述一件平白無奇的自然現象,但座中無不是聰明人,很快都大致聽懂了他話裡的意思:“譬如燈燭也是一樣,在燃盡之時也會炸出一團更爲耀眼的光亮來,隨後便徹底熄滅。”

荀諶看着衆人紛紛陷入沉思,發揮出了自己當初以三寸之舌說服韓馥退位的口才,繼續侃侃而談:“人之將死也同樣會精神抖擻,旁人誤以爲病癒,實則是在耗費最後一絲精氣。故而諶以爲,萬物在消亡之前,總會有一時煥發,日落是如此、燈滅是如此、人亡是如此……朝廷也是如此。”

漢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幾於泯滅。

這是在孝桓、孝靈以來就開始產生的趨勢,尤其是在孝靈皇帝在位時期,黨錮、黃巾、羌亂、權宦等內憂外患不斷、災異頻頻,乃至於董卓入京,天下崩壞。只有底層的愚氓還以爲漢室仍在,而那些站得最高的人才能看的清楚明白,漢祚可能真的要盡了。

正是出於這種觀點,所以纔會有那麼多人不尊朝廷,恣意割據,直到皇帝突然奮起,朝廷重新煥發相當實力的威權,衆人才似乎從看不見未來的陰雲中得窺一絲希望。

可是在荀諶的眼中,這一絲希望也僅僅是漢室的迴光返照麼?

“不足爲憑。”田豐不屑的說道。

“我也不是說漢祚將盡,而是五德之運將改,竊以爲前漢克秦,是爲土德;今漢克新,是爲火德;如今漢祚再衰,是火德衰,而土德復興。”荀諶笑着解釋說道,像是在跟人討論一件學術問題。

有漢一代對五德各有各的理解,孝武皇帝曾定土德、王莽又改爲火德、光武皇帝中興之後沿襲了火德的觀點,所以劉氏也世稱‘炎劉’。現今主流的觀點是兩漢都屬於火德,但在荀諶這裡,卻解釋成秦朝水德,前漢克秦是爲土德,王莽篡漢是爲金德,故而今漢再興便就是火德。

“五德流轉,是漢祚衰而復興,與你適才所言又有何關係?”田豐剛凝眉說完,身邊的沮授便神色複雜的拉了拉他的衣袂。

田豐微微側頭看去,只見沮授放在膝蓋上的手,正藉着桌案的遮擋而在自己衣裾上快速寫下一個‘魏’字。

魏就是冀州魏郡的意思,冀州的州治鄴城同時也是魏郡的郡治,而魏郡又大致位於神州中央的位置,恰好屬於中央戊土。

饒是早有心理準備,但田豐還是忍不住吸了一口涼氣。

這時荀諶也向他看了過來,臉上的笑容此時也盡皆隱去,取而代之是罕見的嚴肅:“國家年紀尚淺,所謂慧極者必難壽終,眼下國家雖然聰睿,又安知以後?我看這德運更移、漢祚復興,不在長安,而在於他處。”

荀諶的觀點總的來說是兩條,但卻是相輔相承,第一個是在接着袁紹的話講,說漢祚將從火德改到土德,第二個則是在說皇帝年紀太小,神童往往早夭,眼下雖一時奮起也不過是迷惑時人的迴光返照。其實德運的更易、以及漢祚復興的預兆並沒有應徵在皇帝身上。

如果沒有應徵在皇帝身上,那又會是應徵在……誰的身上?

田豐忽然想起了劉虞,袁紹想另立中央,改德換運的打算,可以說是由來已久了。不過這個時候劉虞遠在幷州,袁紹手上還會有別的合適的人選?不過在有這個德望之前,他至少得鋪墊、醞釀很長時間纔可以做到。

就像是現在,袁紹已經通過各種理由向手下人透露風聲了。

“光武皇帝優待南陽、河北士人,乃得以中興漢室。”郭圖笑着對荀諶點了點頭,他對荀諶的表現大爲滿意,想必經此一遭,袁紹會徹底摒棄猜嫌,對其予以重用。至於他爲何在剛纔下定決心,選擇繼續支持袁紹,主要是因爲:“今天子卻反其道而行之,聽信降臣外戚,苛待豪族,行事霸道。正因如此,河東範先、程銀諸人因鹽鐵有違民利,故而謀叛、受薦舉入朝的士子們也因吏治寒心,去而復返。”

“說的是啊……”袁紹知道他已說服了郭圖等一干潁川士人,這些也都是他起事的老班底,早在謀誅宦官時就與他保持政見一致。

士人輔政,天子垂拱,這纔是符合他們利益與理念的政治模式,也就是他們一直以來所尊奉的‘正道’。

而皇帝如今走的,捫心自問雖然也是一條興復漢室的正道,但這卻是以犧牲舊豪強舊貴族利益而換來的中興,是故在郭圖等人眼中,這並不是他們所樂於接受。

既然皇帝不走他們所認爲的‘正道’來興復漢室,那他們也就只好自行另外尋一個真正符合‘天命’、‘德運’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天命所歸、匡扶漢室的人,而頻受災異警示、上天譴責的皇帝,其作爲再了得那也只是黑夜裡星光乍現、迴光返照的一瞬間罷了。

第八十一章 徑情直遂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一百四十七章 支離擁腫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四百五十七章 輕率難知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三百二十三章 唯親是任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着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相運籌第三百二十三章 唯親是任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一百三十五章 丰容顧景第十六章丨萬事俱備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三百零五章 兄弟鬩牆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二十八章 欲知今雨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七十七章 一網打盡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
第八十一章 徑情直遂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一百四十七章 支離擁腫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四百五十七章 輕率難知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三百二十三章 唯親是任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着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相運籌第三百二十三章 唯親是任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一百三十五章 丰容顧景第十六章丨萬事俱備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三百零五章 兄弟鬩牆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二十八章 欲知今雨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七十七章 一網打盡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