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居仁堂(一)

當上海杭州等江南城市依舊沉浸在出動時分,人們一邊感懷着絲絲寒意一邊半躺着享受午後陽光時,北國大地卻已經是氣溫早已驟降到零度以下,早晨起來就能發現窗外屋頂結着泛白的冰霜。穿的單薄些走在大街上能把人凍得瑟瑟發抖,如不帶着手套的話露出在外的手指沒一會就和冰棍一冰涼冰涼。

小雪剛過去不久,北京裡的天氣雖然已經寒冷無比,但是天空中依舊晴朗,這個冬天的第一場雪短時間內是看不到了,乾燥寒冷的天氣籠罩着這個古老的城市。居仁堂內,儘管屋內已經有着數個炭盆,但是袁世凱依舊穿着暖和的皮襖。

說起這居仁堂也是有着長長的一段歷史,光緒十一年,慈禧下令修築西元三海,並在中海西岸修築了儀鸞殿作爲自己居住,正是這事才引來了後人罵她挪用北洋海軍軍費爲自己修築園林。然庚子劇變中,中南海作爲八國聯軍的軍營,被意外的大火燒燬。等慈禧返京後在原地修築規模相當的建築用以接待外國女賓,花費了五百餘萬兩在舊址上修築了一棟二層的洋樓名爲海晏堂。辛亥後,袁世凱就是不客氣的把自己的辦公場所搬進了海晏堂,並且更名爲居仁堂。

此時的居仁堂內,除了袁世凱外,卻還是聚集着一大幫的北洋重臣干將,有陸軍部總長段祺瑞上將,有內閣總理兼內政部總長趙秉鈞,有財政部總長周學熙以及好幾個北洋軍裡的高層將領,比如第一師的師長何宗蓮中將,第二師師長王佔元中將等。

而此時這些人包括袁世凱在內都是面露沉色。

“現在蘇南局勢緊張,華甫上午又是發來了電報,稱南京危急,說是如果援軍三日內不到,南京就守不住了!”袁世凱用着淡淡的語氣說着,一邊說一邊掃視着在座的諸位:“第七師也回電了,說先頭部隊已經到了滁州,不過卻說彈藥缺乏,請撥軍費和彈藥武器!”

袁世凱繼續說着:“其實今天找你們來呢,不是要和你們說蘇南那邊要怎麼打而是讓你們都來商量商量,如此把蘇南戰事那裡的大窟窿給補上去!”

袁世凱話語剛落下,在座的人都知道了袁世凱話裡的大窟窿說的是什麼,說的並不是蘇南那邊出現了奔潰繼續部隊去補窟窿,而是說的軍費問題。

北洋政府的財政情況有多麼緊張和苦難就連外人都略知一二,這裡面的核心高層更是知道的一清二楚,北洋軍自從掌管了中央名分後,只靠着手中掌控的幾個北方省份養着,說實話,袁世凱現在控制下的地區能夠收取的稅收連閩浙的陳敬雲都不如,陳敬雲控制下的福建、浙江、大半個廣東加起來不算意外之類的話年財政收入大概有七千到八千萬元的,如果加上鴉片、菸草專賣之類的浮財,一年弄一億不是問題。但是北洋這邊,佔據的地盤雖然不小,但是這財政收入是比不上東南沿海諸省的,加上北洋家大業大,手底下幾十萬軍隊養着加上其他林林總總的花銷極多,維持起來根本就不夠,如果不是靠着以前北洋積攢下的老底子恐怕不用兩個月都垮掉了。

這財政入不敷出就只能靠借,之前的熊希齡擔任財政總長時期就已經開始着手借內債和外債了,內債方面儘管利息給的極高,但是賣出去的卻沒有多少,相對比你北洋的巨大花銷而言根本就是不頂用,而外債的話又因爲五國銀行團聯合起來使得條件極高,這雙方談判拉拉扯扯近一年了也沒有談妥,之前袁世凱嚴令熊希齡可放鬆條件借款,但是熊希齡又不傻,人家本來就是名望士紳,又不缺錢和名。萬萬是不肯背上賣國賊這個稱號的,後來更是趁着唐紹儀辭職之際自己也遞上了辭呈,至於這財政總長,誰愛當誰當去,反正他熊希齡是不去受罪了。他辭職之後,老袁任命了北洋內的另外一名實業家爲財政總長,試圖緩解北洋政府的財政危機,而這個實業家也就是周學熙了。

此人說起來也是大大有名的,舉人出身的他先後創辦北洋銀元局,天津官銀號,去日`本考察回國後創辦直隸工藝總局以及附屬學堂等,隨後又創辦啓新洋灰公司以及開辦灤州煤礦。單單這一連串的名單就可以看出來,這個人乃是北洋體系內的實業家,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官僚反而更像是國營企業老總之類的人物。

這個人上任財政總長後,也算是能力出衆,短短數月內就讓北洋體系的財政情況略微好轉,在沒有得到外國善後大借款的情況下竟然能維持着北洋政府的正常運轉,而當蘇南戰事爆發後,他更是通過各種手段籌集了高達數百萬元的軍費。

然而他的能力就算再高,面對北洋收入有限支出龐大的情況下也只能是拆東牆補西牆。他甚至直接對袁世凱說過,要徹底改變財政問題,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統一中國,把全國省份的稅收都收上來,不然的話就算得到了善後大借款也只能是撐一時而無法徹底解決問題。

袁世凱對北洋的財政困難自然是極爲清楚的,更加知道統一南方諸省對自己意味着什麼,之前袁世凱之所以出兵蘇南,除了要扼制陳敬雲的發展勢頭外,更加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對江蘇是垂涎無比啊!

江蘇包含上海在內,稅收在前清時期全國第一,只要拿下了整個江蘇不說徹底解決北洋的財政困局,但是至少能緩解很大一部分。而江蘇和廣東一樣,並不是全省都是富裕地區,廣東是主要集中在廣州附近,而江蘇則是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等長江沿岸。而這些地方之前都被黃興所控制,北洋軍所控制的蘇北地區根本就撈不到什麼油水。

出兵蘇南,既能打了陳敬雲又能佔據稅收大省江蘇,這何樂而不爲呢。

但是袁世凱和馮國璋都沒有想到,原本說半個月打到杭州去的計劃根本就是空中樓閣,半點都沒實現的機會,蘇南戰事已經進行了一個月了,錢如流水一樣花出去了數百萬,然後馮國璋的第二軍依舊裹足鎮江和溧水不得南下。而現在更是被國民軍迂迴進攻南京,使得形勢一下子變得危急起來,不得不讓袁世凱派了駐紮山東的王汝賢第七師前往增援。

蘇南戰事打成這個鬼樣子,袁世凱是很不滿的,但是看到馮國璋以及自己的心腹將領曹錕回報上來的各種戰報,他也知道前方的馮國璋和曹錕不是拖拉不肯打,而是實在打不過去。袁世凱很清楚自己手下將領們的習慣,一場數百人的小勝可能就會吹噓爲數千人的大勝,但是他們絕對不會把一場傷亡數百人的敗仗吹噓爲傷亡數千人的大敗仗,相反估計會縮小數字,只說傷亡數十而已。而從他們上報的各種戰報來看加上袁世凱自己的一些猜測,他大概也能判斷的出來前線的確打的不容易。

面對蘇南戰術戰局不利他雖然不滿但是也只能強壓着火力不能發泄,只能是一如既往的勉勵着,讓前方將士用命聽令。

現在南京危急,馮國璋天天喊着要增援,第七師在滁州磨磨蹭蹭說什麼要補給和軍費。讓袁世凱心裡鬱悶無比。

說實話,部隊他還有,如果單純只考慮兵力的話,他袁世凱隨時都能繼續抽調兩個師的兵力南下,但是他不能。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沒錢。

北洋軍的部隊不是拉上去就能打仗了,還得先給開拔費,然後戰爭期間消耗也大幅度激增,更加不用說武器彈藥的消耗了,前方將領請求炮兵支援的時候,炮兵團一開炮那就是白花花的銀子打出去,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可不是開玩笑的。

爲了維持蘇南戰事以及補充相應的庫存,他袁世凱已經在短短一個月內連續向日`本人下了數批訂單,採購大批量的彈藥武器,尤其是炮彈和子彈更是多。

說起來北洋也慘了些,佔據的地盤雖然不下,手下的軍隊更是國內最多最強的,但是偏偏他控制下的地區裡就沒有一個大型兵工廠,漢陽在湖北被黎元洪控制着,至於福州兵工廠嘛那是陳敬雲自己建立起來的,北洋控制下的兵工廠雖然也有些,但是和這兩者一比起來就是規模太小了,根本就滿足不了北洋數十萬大軍的需求,現在袁世凱已經考慮在鞏縣建立一個大型兵工廠,但是現在嘛,他連子彈都得進口。

腦海裡閃過這些煩心事,袁世凱臉色是越來越深沉:“周總長,現在財政部那邊如何,第七師請調的軍費什麼時候能夠籌齊!”

周學熙苦笑着:“這個……現在財政部的倉庫裡都已經能跑老鼠了!能用的款子先頭都已經給了,現在實在是挪不出來了!”

財政部的困難袁世凱是知道的,也知道周學熙這段時間維持財政部很勞累,當即道:“你也辛苦了,不過還請多想辦法,看能不能湊出一部分來,總不能讓前線的將士餓着肚子拿着空槍打仗不是!”

說罷後,袁世凱的話鋒一轉:“嗯,現在借款談的如何了?”

第217章 中尉和家書第514章 經濟騰飛第1039章 連鎖反應(一)第5章 光復餉第83章 軍制改革第273章 國會選舉(一)第1005章 晉升儀式第764章 戰時經濟(二)第240章 軍事會議(二)第994章 大勝大敗(四)第608章 廬山號航空母艦第1015章 第七空中騎兵營第277章 教育事(一)第272章 第九師和第八師第129章 夏日情第60章 蘇浙局勢(三)第1017章 德國的崩潰(一)第592章 舜帝級戰列艦第926章 美國人的震驚第724章 低速重彈計劃第335章 航空變革第27章 袁氏復出第798章 烏蘭烏德戰役(三)第637章 向安州進攻第438章 馬鞍山鐵礦開發合約第460章 裝甲車的黯然登場第51章 胡陳之爭第1020章 爲了德國第591章 主炮的選擇第944章 往紐約扔一顆?第656章 清川江上的炮火(二)第817章 北方定(一)第1056章 分析(二)第841章 太平洋作戰方案(一)第497章 長沙危急第1024章 忍讓第448章 ,北洋的葬禮(二)第559章 航彈和火海第698章 進軍琉球(一)第345章 巢湖激戰(二)第393章 保存實力第123章 浙江之未來(一)第367章 吳佩孚之夜襲第361章 利益代表第117章 沈綱之見第48章 山東亂第1016章 各方爭奪第1020章 爲了德國第713章 波斯王儲來訪(一)第398章 合肥捷電第472章 一戰爆發第784章 擴張再擴張第290章 戰略安排第469章 戰爭紅利的前湊第14章 剪辮造反第20章 袁方的第三營第501章 長沙無恙第636章 日軍的反撲第730章 通用機槍MG34第886章 登陸琉球(一)第421章 初冬陽光第928章 落日計劃(一)第968章 劇烈反應第943章 日本投降(二)第671章 山下源太郎的戰爭(一)第747章 日本的選擇(一)第1051章 坦克對決(六)第993章 大勝大敗(三)第109章 動亂之際第347章 巢湖激戰(四)第49章 建寧和邵武第369章 陳家兄弟(二)第403章 徐樹錚的懷疑第455章 北京肅清第624章 石油開發第1006章 破碎的水晶(一)第616章 原野上的火車第699章 進軍琉球(二)第644章 海空大戰(三)第192章 鎮江之戰(一)第224章 戰爭和錢第566章 終止華盛頓海軍條約第961章 低估(二)第203章 沈綱計劃(四)第419章 繼續北上第1060章 裁軍和改革第447章 北洋的葬禮(一)第187章 上海亂第451章 張作霖的選擇第932章 唐津登陸(三)第908章 日軍的反撲第152章 吉利斯(五)第893章 新加坡戰役(二)第642章 海空大戰(一)第108章 董白氏(二)第337章 渡江第663章 平壤城外的激戰(二)第780章 蘇德戰爭(一)第979章 戰爭還沒有結束第307章 基礎行業
第217章 中尉和家書第514章 經濟騰飛第1039章 連鎖反應(一)第5章 光復餉第83章 軍制改革第273章 國會選舉(一)第1005章 晉升儀式第764章 戰時經濟(二)第240章 軍事會議(二)第994章 大勝大敗(四)第608章 廬山號航空母艦第1015章 第七空中騎兵營第277章 教育事(一)第272章 第九師和第八師第129章 夏日情第60章 蘇浙局勢(三)第1017章 德國的崩潰(一)第592章 舜帝級戰列艦第926章 美國人的震驚第724章 低速重彈計劃第335章 航空變革第27章 袁氏復出第798章 烏蘭烏德戰役(三)第637章 向安州進攻第438章 馬鞍山鐵礦開發合約第460章 裝甲車的黯然登場第51章 胡陳之爭第1020章 爲了德國第591章 主炮的選擇第944章 往紐約扔一顆?第656章 清川江上的炮火(二)第817章 北方定(一)第1056章 分析(二)第841章 太平洋作戰方案(一)第497章 長沙危急第1024章 忍讓第448章 ,北洋的葬禮(二)第559章 航彈和火海第698章 進軍琉球(一)第345章 巢湖激戰(二)第393章 保存實力第123章 浙江之未來(一)第367章 吳佩孚之夜襲第361章 利益代表第117章 沈綱之見第48章 山東亂第1016章 各方爭奪第1020章 爲了德國第713章 波斯王儲來訪(一)第398章 合肥捷電第472章 一戰爆發第784章 擴張再擴張第290章 戰略安排第469章 戰爭紅利的前湊第14章 剪辮造反第20章 袁方的第三營第501章 長沙無恙第636章 日軍的反撲第730章 通用機槍MG34第886章 登陸琉球(一)第421章 初冬陽光第928章 落日計劃(一)第968章 劇烈反應第943章 日本投降(二)第671章 山下源太郎的戰爭(一)第747章 日本的選擇(一)第1051章 坦克對決(六)第993章 大勝大敗(三)第109章 動亂之際第347章 巢湖激戰(四)第49章 建寧和邵武第369章 陳家兄弟(二)第403章 徐樹錚的懷疑第455章 北京肅清第624章 石油開發第1006章 破碎的水晶(一)第616章 原野上的火車第699章 進軍琉球(二)第644章 海空大戰(三)第192章 鎮江之戰(一)第224章 戰爭和錢第566章 終止華盛頓海軍條約第961章 低估(二)第203章 沈綱計劃(四)第419章 繼續北上第1060章 裁軍和改革第447章 北洋的葬禮(一)第187章 上海亂第451章 張作霖的選擇第932章 唐津登陸(三)第908章 日軍的反撲第152章 吉利斯(五)第893章 新加坡戰役(二)第642章 海空大戰(一)第108章 董白氏(二)第337章 渡江第663章 平壤城外的激戰(二)第780章 蘇德戰爭(一)第979章 戰爭還沒有結束第307章 基礎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