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四章 以死明志

齊王取道飛狐進入燕北,不論有何種理由,都無法掩蓋他對聖主的畏懼和疏遠,而換一個角度來說,齊王要自由飛翔,不論野心勃勃還是得過且過混日子,他都想極力擺脫聖主對他的桎梏,都想走出聖主的陰影,在溫暖的陽光下呼吸自由的空氣。

齊王可以“任性”,但這種“任性”在政治上是致命的,它不但加深了父子間的矛盾和衝突,也進一步削弱了父子間的信任,而父子間如果連最基本的信任都沒有,又何談皇統繼承?齊王“任性”的結果就是距離儲君的位置越來越遠,在皇統大戰中越來越邊緣化,而這,難道就是齊王的目標?如果齊王的目標是徹底告別皇統大戰,徹底遠離權力中樞,以自我流放鎮戍邊陲來換取普普通通的生存,那對這位唯一的嫡皇子來說,人生也未必過於悲慘了。

齊王以這種決絕的方式北上邊陲,以政治上的自我流放來告別愈演愈烈的權力鬥爭,對聖主和中樞來說,潛在的隱患是次要的,肉眼可見的悲情是主要的,不論是聖主還是中樞,此刻都沒有“趕盡殺絕”的心思,都會默許和縱容齊王在“任性”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於是齊王取道飛狐進入燕北,即便因此而坐實了“養寇自重”的罪名,即便把自己與白髮賊沆瀣一氣狼狽爲奸的事實公之於衆,但在聖主、中樞和齊王政敵們的眼中,這種自殺式的行徑,不過是齊王絕望之下的一種自我毀滅式的“任性”,只能證明他在自我墮落的歧途上發足狂奔,一去不回頭,已完全瘋狂,而這時候的齊王,對聖主、中樞和他的政敵來說已沒有任何威脅,沒有人會落井下石痛下殺手,聖主和中樞也不會置其於死地,大家要做的也就是在同情和心災樂禍中默默地“榨乾”齊王最後一絲價值。

封德彝之所以嘆息,之所以告誡齊王“任性”後果之嚴重,就在如此。

齊王以政治上的“自戕”來發泄自己的憤怒,來報復聖主對他的打擊。你要我死,我不得不死,我不會讓你難做,不會讓你揹負罵名。中土如此之大楸竟沒有我一個嫡親皇子的立錐之地,那好,我走,我離開中土,讓你心滿意足。如此一來,父子雖然沒有反目成仇,但已形同陌路;齊王雖然沒有被關進牢籠,但他飛離了權力中樞,形單影隻,一個人在荒蕪之地掙扎求生。

當然,齊王並沒有失去理智,他之所以做出這種選擇,正如他自己所說,這就是他能爭取到的“最好的後果”。

當前政局對他極其不利,雖然每況愈下的中外大勢和日益惡化的南北關係,還有裴世矩和封德彝的極力舉薦,還有李風雲及聯盟大軍的“聲援”,聖主和中樞對他的態度也有所改變,但這並不能保證他就能北上戍邊,退一步說,就算他北上戍邊了,也不能保證他能牢牢掌控兩萬大軍。

沒有軍隊他在政治上就徹底“死”了,所以他必須控制軍隊,而他控制了軍隊就是一個重大隱患,爲此聖主和中樞必然想方設法遏制和削弱他,要剝奪他的兵權奪走他的軍隊,這是顯而易見之事。這從聖主和中樞脅迫白髮賊出塞作戰就能看出來,他們先消滅白髮賊,接下來就要消滅李子雄,把齊王的羽翼統統剷除後,齊王在長城一線腹背受敵,根本就無力保住他的兩萬大軍。

齊王唯有“以死明志”,以自己政治上的“死亡”來贏得聖主的愧疚和中樞的同情,繼而利用即將爆發的南北大戰,給自己爭取到戍邊殺虜的機會,如此聖主和中樞纔有可能暫時保留他的軍權,人盡其用。

但這非常被動,齊王掌控不了結果,無法保證他能牢牢控制這兩萬大軍,爲此他假借“政治自殺”,故意“裝瘋賣傻”,故意失去理智,名義上是取道飛狐進入燕北,實際上就是坐實“養寇自重”,把自己和李子雄、李風雲“捆綁”到一起,直接威脅聖主和中樞,狗急了還跳牆,你如果把我逼急了,我就造反,魚死網破。

就目前中外大勢和南北關係而言,齊王的“魚死網破”對中土非常不利,對內對外都不利,聖主和中樞迫於無熠,唯有妥協,而妥協的後果就是,齊王、李子雄和李風雲攜手合作,一旦在北疆“坐大”,則尾大不掉,齊王這個隱患就比較麻煩了。不過好在還有一個南北大戰,只要戰爭爆發,齊王這股力量首當其衝,必然與突厥人打個你死我活,所以聖主和中樞只要能掌控並利用好大局,就能用陽謀,名正言順、堂而皇之、輕而易舉的剷除齊王這個禍患。

以聖主和中樞的自信,當然不會擔心齊王爲禍,他們有絕對把握先“養肥”齊王,“榨乾”齊王的價值,然後再一刀宰殺。於是,齊王的“魚死網破”在他們眼裡不過就是“小孩子”的威脅,實際上真正打動他們的是齊王的“政治自殺”,太悲情了。如此一來,即便是爲了讓齊王生存下去,聖主和中樞也要做出必要的妥協,畢竟就算不能“養肥”齊王,也不能讓齊王“餓死”,這關係到中土的“臉面”,聖主和中樞的“尊嚴”,馬虎不得。

封德彝有些後悔,他沒有想到齊王會選擇政治“自殺”。這完全不合常理,也不符合齊王的性格,齊王不是那種頭腦一熱就瘋狂,就熱血沸騰、血脈賁張,甚至衝動到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人。在封德彝的預料中,齊王對皇統還是勢在必得,對聖主依舊抱有幻想,如果自己建議他取道居庸關北上,途中經過臨朔宮,齊王則正好可以找到藉口覲見聖主,以便想方設法修復一下父子關係。哪料到事實根本不是這樣,齊王竟然選擇了政治“自殺”,這對封德彝就不利了。人言可畏,如果政敵們蓄意誣陷封德彝,說齊王正是在他的逼迫下走投無路“自殺”了,封德彝就百口莫辯。

實際上齊王之所以選擇政治“自殺”,是因爲他把賭注都壓在了李風雲身上。只要李風雲成功收復安州,則南北局勢必然發生劇烈變化,如此不但齊王的地位得以鞏固,還能牢牢控制兩萬大軍,而更重要的是,齊王手上的主動權多了,可以藉助南北局勢的發展和李風雲這股強悍力量,迅速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唯有實力強大了,才能在南北戰爭中建功立業,才能在戰爭中生存下來並據北疆而稱霸,否則一切都是空談,所以這時候囂張跋扈,擺高姿態,表露出稱霸野心,那就是衆矢之的,純屬找死,最好的辦法便是低調,躲在角落裡默默發展,蓄積實力,臥薪嚐膽,等待一飛沖天的時機。

“孤已經做出了承諾。”齊王看到封德彝臉色陰鬱,暗自冷笑,質問道,“現在你是否應該告訴孤,如何才能說服聖主下詔,允許孤北上邊陲?”

封德彝微微點頭,“本來只有五成把握,但現在至少有七成把握。”

“七成?”齊王忍不住冷笑道,“七成把握你也敢信誓旦旦?你就不怕風大閃了舌頭?”

封德彝沉吟少許,說道,“博陵正在抓捕北虜奸細,據說有人要藉助無遮大會陰謀行刺聖主。茲事重大,大王又恰在博陵,正好可以與博陵方面聯手徹查此事,一旦證明此事的背後主使是突厥人,大王便能以此爲契機奏報聖主,主動要求北上巡邊,給大漠北虜以警告。”

巡邊?齊王恍然大悟,與李善衡相顧而笑。果然是好計,巡邊和戍邊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巡邊是暫時性的,齊王巡邊,代表中土威懾北虜,力求緩和南北雙方的緊張關係,大漠牙帳不會因此做出錯誤解讀,反之,齊王戍邊,那代表中土在南北關係上的“主和”態度正在發生改變,對南北戰爭已經有所預料並開始進行戰爭準備,這必然會導致南北關係迅速惡化。所以,齊王此次北上邊陲,以巡邊爲藉口最爲適宜;然後以南北局勢緊張爲藉口,滯留不去,這也可以理解;等到安州收復,第三次東征開始,齊王遂由巡邊改爲戍邊,也在情理之中,畢竟是大局所需嘛。而到了那時,齊王戍邊早已既成事實,估計大漠牙帳也早已接受,並將其做爲南北對抗中的一個重要對手來對待,但這暫時不在齊王的考慮之中,齊王只要“合法”北上就行了。

“好計,景公費心了。”齊王知道封德彝說得很保守,實際上之前封德彝有冀北和幽燕豪門相助,利用此次博陵危機來緩和自己與聖主之間的關係,然後以“親情”來打動聖主,求得一次巡邊機會的把握還是很大的,只是自己決絕“自殺”,非要取道飛狐北上,非要掌控主動,非要把北上戍邊變成既成事實,以此來脅迫聖主和中樞妥協,而這個北上“巡邊”之策正好解了聖主和中樞的難題,於是不難想像,“巡邊”必能成爲現實。

封德彝猶豫了一下,還是說了實話,“此計出自李子雄。”

封德彝不敢居功,因爲齊王很快就要與李子雄、白髮賊相聚飛狐,到時真相大白,齊王可能心生誤會,認爲封德彝故意聯合他人一起算計自己,這必然會影響到齊王與冀北、幽燕豪門之間的合作,無助於改善當前困局。另外,封德彝說此計出自李子雄,也等於告訴齊王,李子雄與段達一直在秘密談判,而段達的背後就是聖主,一旦聖主滿足了李子雄的條件,李子雄效忠於聖主,則對齊王不利,所以這雖然不是離間計,卻能在齊王的心中紮下一根刺。

齊王略感詫異,與李善衡交換了一下眼色,彼此心領神會。李子雄與段達一直在秘密談判,段達要借刀殺人,要驅趕聯盟軍隊出塞作戰,但李子雄堅決拒絕。後來裴世矩拿出了收復安州之策,李子雄當然要藉助這個機會算計段達,從段達那裡敲詐到最大利益,而對李子雄、李風雲來說當前最大利益是什麼?當然是齊王北上戍邊。當前唯有以最快速度把齊王“拉”到長城一線,對塞外北虜形成威懾,牢牢牽制磧南的突厥人,給聯盟軍隊出塞作戰以最大支持,李子雄和李風雲收復安州的勝算才能大大增加。

由此不難推測,段達妥協了,但前提是如何說服齊王?於是李子雄拿出了“巡邊”之策。此策不會觸及到聖主和中樞的底線,也不會嚴重危及到南北關係,但同時又能滿足齊王的要求,可謂各取其利,皆大歡喜。

段達的妥協是個重大利好消息,因爲不論是李風雲出塞作戰,還是齊王在長城一線的牽制,都需要燕北鎮戍軍的配合。假如李風雲和齊王在長城內外與突厥人打得熱火朝天,而段達在背後下黑手,圍剿留守飛狐的聯盟軍隊,則局勢就對李風雲和齊王非常不利了。

“白髮賊撤離上谷後,襄垣公(段達)是否會率軍進入燕北圍剿?”李善衡不動聲色地問道。

“聖主已經在詔令中明確說了,白髮賊何時剿滅,冀幽燕局勢何時穩定,他就何時返回東都。”封德彝苦笑道,“聖主和中樞滯留臨朔,行宮需要保護,襄垣公不但不敢離開幽州半步,甚至還要從燕北抽調兵力南下薊城,以確保聖主和中樞的安全。”

“涿郡副留守陳棱率軍南下東都平叛後,誰接替他坐鎮燕北?”李善衡繼續問道。

“武賁郎將趙十住。”封德彝遲疑少許,又說道,“據說,襄垣公有意奏請聖主,請趙公陰世師出任涿郡副留守,坐鎮燕北。”說到這裡,封德彝看了齊王一眼,語含雙關地說道,“趙公對聖主忠心耿耿,深得聖主信任。今大王若北上巡邊,燕北鎮戍尤爲重要,而大王所薦的左驍衛將軍董純又遠在彭城,遠水救不了近火,所以……或許聖主便會同意襄垣公的舉薦,任命趙公坐鎮燕北,扈從大王巡邊。”

齊王臉色頓時陰沉,李善衡也是目露憂色。

第五百八十二章 來護兒的建議第七百八十一章 你可以走了第兩百零八章 公爵之子第七十二章 一世兄弟第800章 奇兵突出第三百九十九章 又上當了第兩百二十三章 變局第八百一十一章 雷厲風行第八百四十二章 話不投機第七百三十六章 虎口奪食第七百零九章 步步緊逼第五十章 再燒一把火第六百二十章 荒謬的臆想第八百三十七章 各有算計第六百六十三章 李金才的重要性第四十九章 詐城第八十八章 取捨之道第一千零十五章 羅藝的優點第一百一十五章 某比天道更狠第八百三十九章 天大的坑第兩百七十章 又是一個坑第兩百三十三章 要殺一個人第六百二十一章 裴世矩的悲觀第九百七十二章 上了賊船第九百九十四章 害怕第一百二十一章 爭執第七百七十五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二十五章 終於進了崔氏的門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威脅第一百零四章 試一試第七百八十九章 言之尚早第四百零八章 對症下藥第五百七十四章 渡河第七百二十章 一石二鳥第兩百三十四章 爲何不退?第一千零七章 以退爲進第三百八十四章 沒有選擇的李珉第六百零三章 宇文述的“聲音”第三百四十九章 破局之策第七百一十章 打你的臉第一百一十五章 主動出擊第一千零七章 各有算計第兩百一十八章 走投無路第八百三十一章 代價第五百三十一章 老將軍的深謀第兩百四十二章 憂鬱的韋福嗣第五百八十七章 這是底線第八百二十七章 一根稻草第八百三十一章 代價第六百二十章 荒謬的臆想第八十四章 齊郡張須陀第三百一十章 秦瓊被圍第一百一十七章 各有所第五十一章 瘋狂的車伕第三百九十八章 兵逼伊闕口第九百八十三章 幸福來得太突然第九百五十九章 看透迷霧第五百五十三章 穿華服的死人第七百一十八章 誰是借刀殺人的“刀”?第767章 計是好計第六百八十六章 排兵佈陣第七百一十四章 倒打一耙第六十章 全軍覆沒第一百九十二章 中土第一財政大臣第五百四十四章 自作孽第三百九十三章 太早?太遲?第四百五十四章 來護兒的決斷第一百三十八章 馳援寧陽第一百九十七章 如此默契第四百五十三章 被關在牢籠裡的楊玄感第兩百八十三章 齊王“上門”第六百五十三章 老謀深算第兩百一十章 不樂觀第六百七十三章 討價還價第五百六十八章 有利就有弊第五百三十七章 意外選擇第兩百九十九章 侯城聚義第十五章 奪命狂奔第八百四十章 兩害相權取其輕第一千三十二章 沒有選擇第兩百八十七章 徐州變局第七百五十四章 渡河攻擊第七百七十八章 快馬加鞭第兩百九十七章 螳螂失策第九百八十五章 詔令第九百八十五章 詔令第一千三十一章 這是我的錯第九百三十三章 攪局第八百四十章 兩害相權取其輕第九百二十三章 秘兵刀已死第九百二十四章 鬱憤第六百七十八章 你要出塞?第736章 變故第兩百三十一章 紙上談兵第七百一十八章 誰是借刀殺人的“刀”?第三百六十四章 對徐世勣的警告第三百四十三章 先生來了第六百七十二章 盡在此中第五百零五章 你不要陷害我
第五百八十二章 來護兒的建議第七百八十一章 你可以走了第兩百零八章 公爵之子第七十二章 一世兄弟第800章 奇兵突出第三百九十九章 又上當了第兩百二十三章 變局第八百一十一章 雷厲風行第八百四十二章 話不投機第七百三十六章 虎口奪食第七百零九章 步步緊逼第五十章 再燒一把火第六百二十章 荒謬的臆想第八百三十七章 各有算計第六百六十三章 李金才的重要性第四十九章 詐城第八十八章 取捨之道第一千零十五章 羅藝的優點第一百一十五章 某比天道更狠第八百三十九章 天大的坑第兩百七十章 又是一個坑第兩百三十三章 要殺一個人第六百二十一章 裴世矩的悲觀第九百七十二章 上了賊船第九百九十四章 害怕第一百二十一章 爭執第七百七十五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二十五章 終於進了崔氏的門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威脅第一百零四章 試一試第七百八十九章 言之尚早第四百零八章 對症下藥第五百七十四章 渡河第七百二十章 一石二鳥第兩百三十四章 爲何不退?第一千零七章 以退爲進第三百八十四章 沒有選擇的李珉第六百零三章 宇文述的“聲音”第三百四十九章 破局之策第七百一十章 打你的臉第一百一十五章 主動出擊第一千零七章 各有算計第兩百一十八章 走投無路第八百三十一章 代價第五百三十一章 老將軍的深謀第兩百四十二章 憂鬱的韋福嗣第五百八十七章 這是底線第八百二十七章 一根稻草第八百三十一章 代價第六百二十章 荒謬的臆想第八十四章 齊郡張須陀第三百一十章 秦瓊被圍第一百一十七章 各有所第五十一章 瘋狂的車伕第三百九十八章 兵逼伊闕口第九百八十三章 幸福來得太突然第九百五十九章 看透迷霧第五百五十三章 穿華服的死人第七百一十八章 誰是借刀殺人的“刀”?第767章 計是好計第六百八十六章 排兵佈陣第七百一十四章 倒打一耙第六十章 全軍覆沒第一百九十二章 中土第一財政大臣第五百四十四章 自作孽第三百九十三章 太早?太遲?第四百五十四章 來護兒的決斷第一百三十八章 馳援寧陽第一百九十七章 如此默契第四百五十三章 被關在牢籠裡的楊玄感第兩百八十三章 齊王“上門”第六百五十三章 老謀深算第兩百一十章 不樂觀第六百七十三章 討價還價第五百六十八章 有利就有弊第五百三十七章 意外選擇第兩百九十九章 侯城聚義第十五章 奪命狂奔第八百四十章 兩害相權取其輕第一千三十二章 沒有選擇第兩百八十七章 徐州變局第七百五十四章 渡河攻擊第七百七十八章 快馬加鞭第兩百九十七章 螳螂失策第九百八十五章 詔令第九百八十五章 詔令第一千三十一章 這是我的錯第九百三十三章 攪局第八百四十章 兩害相權取其輕第九百二十三章 秘兵刀已死第九百二十四章 鬱憤第六百七十八章 你要出塞?第736章 變故第兩百三十一章 紙上談兵第七百一十八章 誰是借刀殺人的“刀”?第三百六十四章 對徐世勣的警告第三百四十三章 先生來了第六百七十二章 盡在此中第五百零五章 你不要陷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