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4章 帝國的城市化

中華帝國對於最底層的這一級階層,其實關注的最多,但因爲羣體太大,即便是皇帝馮雲山和內閣成員再三強調將政策面往他們身上傾斜,但實施起來仍舊是一個艱難而長期的過程。

對於城市的那幫僱工們,各地官府都開設技工培訓學校免費培訓,對應地同一些作坊和工廠進行合作,以低廉甚至免費的價格幫助他們做工,其實也就是相當於後世的學徒實習。而經過半年年或是一年的學徒生涯,便能成爲一名合格的普通僱工。只不過,工錢也僅僅只能維持個人的生存而已,想要成家或是養活一家人,便難以維持了。

不過,還是有一小幫僱工們脫穎而出,成爲有些技術的工人,收到作坊或是工廠的歡迎,寧願花費技工的代價僱請,並且,通過慢慢地學習技術,最終成爲技術工人甚至高級技工,脫離了最底的階層成爲擁有較好收入的羣體中一員。

而人數最多的,其實還是廣大的普通鄉農。整個中華帝國,人口將近5億,其中原本的本土華夏圈內,大概是4.5億人左右,而這其中,又有超過4億以上的人是分佈在各地的鄉農。

除了其中不到十分之一的比例是各地的鄉紳或是有諸多肥沃田地的大戶富農之外,其餘的的巨大部分都是普通農戶,而這其中,至少有一半的鄉農只有區區十幾畝二十幾畝甚至幾畝薄田和旱地,託帝國的新政策,對田地鄉農的稅收極爲輕微,得以大部分的收成都歸他們自己,因而平時才能勉強溫飽。但若是碰到災年或者像以前滿清時期,各級官吏苛捐雜稅地話,便連溫飽都無法滿足,只能租借地主或者富農大戶們的田地來補充得以餬口,即便是這樣,也時不時會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要四處尋找野菜樹根來補充糧食,餓死或者病死家中老弱者也不是罕見的事情。

因此,中華帝國朝廷和地方官府的移民政策出來之後,那些實在難以活下去的農戶,便開始了分家,將家中的一兩個壯勞力分了出去,外出謀生,或是移民,或是到城裡做工,剩下的田地得以能充裕地養活一家人口。但移民往往動不動便是要數千裡之遠,不是到海外拓荒,便是到外東北或是遙遠的西伯利亞甚至西疆化外之地謀生,只要不是家境太過困苦,實在活不下去,還是沒有多少人願意出去。不過,地方官府按照內閣的部署,也還是有辦法,那便是將鄉村中多餘的勞力往城市中引領。

出於發展基礎工業的需要,同時也是爲了發展地方和國家實力的需要,朝廷撥款、地方官府籌集資金興辦實業,在各地府縣都興辦了聖肥廠、水泥廠、鋼鐵廠、造紙廠、印刷廠、日化廠、紡織廠、麪粉廠、大米廠、機器廠、馬車廠、火柴蠟燭廠、瓷器廠、酸鹼廠、榨油廠、中藥廠等等。若是有礦產,還會開辦採礦或是冶煉廠等,這樣一來,便需要僱傭大量的勞力和工人。而這些工人的來源,自然從鄉下的富餘青壯提供,這樣便使得城市有了吸引力,將大批城郊鄉下的農民吸引到城市的各類工廠之中做工謀生。而這些工廠有了這批廉價勞力的加入之後,生產能力大幅提高,經營火熱起來,使得這些民工們薪水也有所提高,而鄉民的薪水比鄉間做農活要強上許多,隨着薪水被寄回鄉下,城裡當工人的好處也被帶回到鄉里,越來越多的鄉農跑到城市,在鄉親的帶領下加入到工廠之中,一個相互促進的循環就此展開。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鄉下青壯都能適應城市工廠中的工作。作爲如今的工廠,還是需要點技術的。而完全沒技術、並且無法掌握的人,便被工廠趕了出來,看見同鄉發財,他們有一部分不好再回鄉里,便只能繼續尋找其他生計。而這其中,大部分便被城裡的職業所公佈的招工信息,給帶到城市周圍甚至數百里外的礦場,開始苦累的礦工生涯。

不過,即便是充當礦工,工錢不高,但還是比在鄉下務農要強上許多。往往辛苦一兩年,也能存下二十幾甚至三十多聖元下來,相比於在鄉下種田,想掙如此多的錢財,恐怕五年八年的也不一定能做到。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很多鄉農抱着苦幹三五年掙錢的想法,來到地下礦洞挖礦掙錢。而礦場自然也歡迎之極,以前滿清時期的戰俘,還有朝鮮和越南以及美洲戰場的戰俘都被大量地送入礦產開礦,但光光憑這些人數量是不夠的,因而纔有這些鄉農們充當礦工的空間。

不過,這也是中華帝國朝廷樂意看到的。一來促進了採礦業的發展,二來,也讓鄉下的農民多一條謀生之路,進而引發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

在朝廷有意識地進行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大量的小城鎮紛紛建立了起來,而原本的大中城市,經過數年的發展,也紛紛變了模樣。

尤其是兩廣、湖廣和江南一帶的富庶之地,因爲人口衆多,人均田地狹小,很多鄉農生活困苦不堪,即便是因爲帝國的成立,政策的好轉,也只能勉強餬口而已。因爲交通的發達起來,他們有機會到縣城或是鎮子裡看見城裡人的生活,異常的羨慕,人口開始流動起來,而身邊的一些鄉鄰在城裡打工做活,甚至在外面挖礦,但每年寄回家中的錢財不少,這讓他們十分的羨慕。於是乎,一些人也跟着來到城裡,這樣一來,城市的人口便急劇增長起來。而且,隨着城市中工業的發展,商業、服務業等也跟隨者開始發展起來,從事這些工作的人的家眷也跟隨着來到城裡。就這樣,經過數年的發展,不單是聖京、廣州、上海、蘇州、福州、杭州、武昌、天津、福州、成都等開始變成超級大城,人口都超過百萬之巨,甚至聖京和廣州兩座城市人口都超過2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其他的比如杭州、長沙、安慶、寧波、廈門、梧州、瓊州、北京、盛京、開封、桂林等城市,也都超過50萬人口以上。

不但如此,其他的一些原本只有幾千人的小縣城,千餘人的小鎮,也隨着幾家工廠的建立發展,數千工人和家眷的存在而使得城市發展壯大,成爲數萬或是過萬的城鎮。一些村寨更是直接因爲交通或是工業、商業等直接成爲城鎮的,也不在少數。

整個中華帝國,雖然城市化率並不高,但城市的絕對數,和城市人口的數量,已經是世界第一了。

相對於城市化最高的英國,如今整個英國本土城市人口也就一千四五百萬而已,而法國,更是隻有千萬上下。而如今的中華帝國,就算不包含一些三千人以下的小鎮,單單計算四五千人以上的城鎮,整個城市人口已經達到至少四千五百萬。而且,隨着城市的發展和工業的壯大,城市人口還在以每年五六百萬左右的速度增加。

而中華帝國的工業化水平和商業貿易活動,也跟隨着城市人口的急劇增加,而顯著增長。

第671章 克里米亞戰爭形勢第457章 破江南大營第661章 浩大的工程第182章 這不是誤會,這是侵略第389章 曲烏寶鐵路通車(上)第295章 楊秀清來借兵第391章 曲烏寶鐵路通車(下)837章 福州船政局第485章 一心做得利漁翁的洪秀全第1085章 戴爾斯堡血戰(端午節)768章征討朝鮮(三)942章? 願世代永爲附屬國歲歲納貢726 章 劉永福參軍928章 南山防線第四十六章 坑蒙拐騙的人回來了第1175章 只要烏拉爾山脈以東第156章 與法國的交易第580章 八里橋血戰(上)第1081章 兩彭的對決第378章 建立駐美領事館第1079章 繳獲喜人第八十七章 試驗對象葉名琛第681章 得天下民心1012章 帝國海軍五大艦隊第1303章 數千萬投資737章 克里米亞戰爭結束第1114章 勝利初顯843章 哥又來魔都了(下)第1078章 佔領新奧爾良第578章 喬莊遭遇戰858章 全殲第523章 洪仁軒自薦去勸降天王811章 坤甸海戰第1218章 戲弄第1270章 皇家科學院第323章 進城買鋤頭989章 上南部蓄奴州的動盪第二十三章 聖軍整編(上)第1222章 內閣定製870章 燃燒彈第348章 大清亂如麻第325章 五金鋪生意火爆第十四章 廟頭轉機954章 中華帝國的完全統一第1298章 這條件我們全部接受975章 軟弱的布坎南總統762章 謀略朝鮮第673章 塞瓦斯托波爾易主888章 天皇駕崩727 章 帝國兵力和家底第483章 天京變亂(中)楊秀清的後手第468章 謀劃緬甸戰略919章 大勝的何伯艦隊第538章 曾國藩之死第380章 首次見傅善祥第1135章 陛下,法蘭西也無法戰勝中華帝國第642章 天京城破883章 學堂第1304章 興業銀行的股東大會913章 焦頭爛額的滋味923章 遠離這些東方魔鬼第119章 攻奪廣州城(二)第600章 一邊在戰,一邊要逃(感謝諸神打賞)第七十一章 出兵兩廣(求支持!)第七十七章 攻略韶州府(二)750章 繳獲826章 南洋新城——雞籠坡(上)第669章 歐洲列強的反應(感謝諸神打賞)第1207章 環西伯利亞大鐵路第469章 大理義軍歸順第711章 農牧生產建設兵團第595章 桂良的交易881章 供銷社和代銷店第513章 胡雪巖的發家史(謝諸神打賞)第1315章 郭嵩燾帶回的消息815章 損失巨大第660章 治理黃河方略第1283章 帝國工業長足發展986章 林肯的應對762章 謀略朝鮮第532章 羅澤南的一封家書第七十八章 攻略韶州府(三)第1099章 英俄公使的失意第1111章 孟加拉海戰(下)第1079章 繳獲喜人863章 西疆的治理957章 印度再次叛亂第七章 天火破城第473章 幼主被擄走1040章 不接受你的投降(PS:大章感謝塞外沙塵的萬賞!)第527章 聖肥的熱銷和推廣第156章 與法國的交易第五十六章 兩廣方略(求收藏!推薦!)第182章 這不是誤會,這是侵略第428章 失去上嗨,朕只能吃鹹菜了第218章 缺錢缺人的曾國藩第六十八章 硫酸工場(下)881章 供銷社和代銷店第488章 僅剩的楊氏兄弟第1079章 繳獲喜人
第671章 克里米亞戰爭形勢第457章 破江南大營第661章 浩大的工程第182章 這不是誤會,這是侵略第389章 曲烏寶鐵路通車(上)第295章 楊秀清來借兵第391章 曲烏寶鐵路通車(下)837章 福州船政局第485章 一心做得利漁翁的洪秀全第1085章 戴爾斯堡血戰(端午節)768章征討朝鮮(三)942章? 願世代永爲附屬國歲歲納貢726 章 劉永福參軍928章 南山防線第四十六章 坑蒙拐騙的人回來了第1175章 只要烏拉爾山脈以東第156章 與法國的交易第580章 八里橋血戰(上)第1081章 兩彭的對決第378章 建立駐美領事館第1079章 繳獲喜人第八十七章 試驗對象葉名琛第681章 得天下民心1012章 帝國海軍五大艦隊第1303章 數千萬投資737章 克里米亞戰爭結束第1114章 勝利初顯843章 哥又來魔都了(下)第1078章 佔領新奧爾良第578章 喬莊遭遇戰858章 全殲第523章 洪仁軒自薦去勸降天王811章 坤甸海戰第1218章 戲弄第1270章 皇家科學院第323章 進城買鋤頭989章 上南部蓄奴州的動盪第二十三章 聖軍整編(上)第1222章 內閣定製870章 燃燒彈第348章 大清亂如麻第325章 五金鋪生意火爆第十四章 廟頭轉機954章 中華帝國的完全統一第1298章 這條件我們全部接受975章 軟弱的布坎南總統762章 謀略朝鮮第673章 塞瓦斯托波爾易主888章 天皇駕崩727 章 帝國兵力和家底第483章 天京變亂(中)楊秀清的後手第468章 謀劃緬甸戰略919章 大勝的何伯艦隊第538章 曾國藩之死第380章 首次見傅善祥第1135章 陛下,法蘭西也無法戰勝中華帝國第642章 天京城破883章 學堂第1304章 興業銀行的股東大會913章 焦頭爛額的滋味923章 遠離這些東方魔鬼第119章 攻奪廣州城(二)第600章 一邊在戰,一邊要逃(感謝諸神打賞)第七十一章 出兵兩廣(求支持!)第七十七章 攻略韶州府(二)750章 繳獲826章 南洋新城——雞籠坡(上)第669章 歐洲列強的反應(感謝諸神打賞)第1207章 環西伯利亞大鐵路第469章 大理義軍歸順第711章 農牧生產建設兵團第595章 桂良的交易881章 供銷社和代銷店第513章 胡雪巖的發家史(謝諸神打賞)第1315章 郭嵩燾帶回的消息815章 損失巨大第660章 治理黃河方略第1283章 帝國工業長足發展986章 林肯的應對762章 謀略朝鮮第532章 羅澤南的一封家書第七十八章 攻略韶州府(三)第1099章 英俄公使的失意第1111章 孟加拉海戰(下)第1079章 繳獲喜人863章 西疆的治理957章 印度再次叛亂第七章 天火破城第473章 幼主被擄走1040章 不接受你的投降(PS:大章感謝塞外沙塵的萬賞!)第527章 聖肥的熱銷和推廣第156章 與法國的交易第五十六章 兩廣方略(求收藏!推薦!)第182章 這不是誤會,這是侵略第428章 失去上嗨,朕只能吃鹹菜了第218章 缺錢缺人的曾國藩第六十八章 硫酸工場(下)881章 供銷社和代銷店第488章 僅剩的楊氏兄弟第1079章 繳獲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