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龍吟(五)

龍吟 (五)

龍吟 (五)

漫天焦雷,炸得崖山行宮內瑟瑟土落。

昏暗的燭光下,大宋行朝的文官們彼此相視,目光中充滿了淒涼與無奈。大熊州、小熊州、香山、三江,行宮外圍的島嶼半日內相繼失守,曾經被視作天險的崖山已經無險可憑。大宋行朝,此刻戰無兵,退,亦已無路。

“太后,臣以爲,此刻應馬上送皇帝陛下出海,暫避元軍兵威。尋找時機,再重整大宋旗鼓!”禮部侍郎鄧光薦急切地勸告。

他已經不是第一次提出這個建議了,得到的回答依舊是一聲低低的噎泣,坐在空蕩蕩的龍椅側面的楊太后彷彿沒聽見鄧光薦說什麼一般,只顧着落淚。

自從國舅公楊亮節的遺體被忠勇的士兵們搶回來後,楊太后就變成了這個樣子。無論大臣說什麼話,她都以哭泣相應。此刻,楊亮節那插滿了羽箭的遺體就擺在她的腳下,這位被言官們譏諷爲不會做事,只會攬權,一心想把朝廷的軍隊化爲楊家軍的國舅,人生最後一刻走得極其雄壯。在聽說自己的本家兄弟楊元禮把府庫物資全部獻給元軍後,他硬是以三百死士攻上了香山島,打得香山島守軍抱頭鼠竄。若不是關鍵時刻,遭遇了呂師夔所帶的接應元軍,香山島就會被重新奪回到大宋手上。

面對五千元軍,楊亮節提槍,入陣,直取中軍。向來以勇武著稱的呂師夔不得不掩旗避之。

楊亮節透陣而過,吩咐麾下親兵回報崖山行宮,香山已失。然後,再度提槍,殺入元軍重圍,直致力盡戰死。

“陸丞相,您看……?”鄧光薦得不到楊太后的回答,又把頭轉到陸秀夫這邊。

“上了船,我們能去哪呢?”陸秀夫輕輕地搖了搖頭,打斷了鄧光薦的話。

是啊,上了船,我們能去哪裡呢?諸臣相對黯然。崖門內,大宋水師的戰艦尚存一千餘艘,其中不乏兩千料以上的軍船。但此刻伶仃洋外,風高浪急,參照海民的說法是,“一出崖門,片板不歸”。 駕船出航,只是比戰死多拖延了幾個時辰,並且死後連屍骨都找不到。

“那也好過等死吧,說不定海上還能闖出一條生路來!否則,楊大人豈不是白白丟了性命!”鄧光薦不甘心坐以待斃,繼續勸道。楊亮節幾次乘船來往與崖山與福州之間,留在崖山的諸臣之中,他應該是最懂海情的人。鄧光薦總覺得,楊國舅到死還念念不忘讓皇帝出海,必然有他的道理。但具體道理在哪,他亦說不出。非但他,自從張世傑、蘇劉義等人離開,翟國秀、顧鎧等人相繼投降後,整個行朝,已經沒有一個通曉水戰和航海之人。所以此刻縱使沒有風浪,出海亦是一場以生命進行的賭博。

陸秀夫臉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似乎心有所動。還沒等鄧光薦把自己的想法說清楚,行宮外響起一串腳步聲。宮門口,一個太監打扮的人撲到在地,哭叫道:“啓稟太后,同知樞密院事王德大人,刑部尚書申維時大人,工部侍郎楊守道大人,戶部員外胡靖大人,一起服毒自盡了……!”

“什麼?”陸秀夫幾步走到宮門前,大聲問道。他派人去傳百官來大殿議事,幾個大人遲遲未到。假了太后的懿旨再次派人去催,沒想到催回來的卻是這種結果。

“王樞密和申尚書等六位大人,服毒自盡了。臨去前,留言說,大宋已有一帝有辱社稷,斷斷不可再辱。請陸大人好自爲之…….”報信的太監跪在泥水裡,一邊哭,一邊轉述道。

陸秀夫的身體晃了晃,後退幾步,才勉強站穩腳跟。

幾道閃電當空劃過,藍紫色的光,照亮他絕望的臉。滾滾雷聲從天際而來,震得殿中每個人的心,都跟着發顫。

悲涼而壓抑的感覺在大殿中越來越濃,越來越濃。

“列祖列宗啊!”惠王趙興棟悲呼一聲,低頭撞向了殿中金柱。

整個金鑾殿都跟着晃了晃,發出一聲沉悶的響。血光四濺,諸臣攔阻不及,眼睜睜地看着惠王的屍體被柱子彈開,軟軟地仆倒。

金殿內,響起一片悲聲。正在給弟弟清理身體的楊太后迷茫地擡起頭,看看衆人,又將頭低下,眼淚一條線般,灑在楊亮節的鎖甲上。

“報,淺灘水漲,賊舟逆灘而上,凌震將軍不敵,已經退過大嶺。何去何從,請陸大人速做決斷!”

沒等衆人從悲傷與震驚中緩過神來,一名渾身是血的小校闖進宮,俯在金殿前報告。

聽到此言,衆人心裡更加絕望。崖山與三江島之間的水道,被珠江所攜帶的泥沙淤積,據海民說,已經幾十年都無法行船。所以,衆人以爲,張弘範取了三江島後,若想攻上崖山,也得駕艨艟從熊州和三江島之間的水道過來。十幾裡水路,行船要耗費很多時候。誰料到,此刻天欲亡宋,連淺灘都跟着漲水,能托起運兵的艨艟來。

“報,瑤光艦被風浪推動,撞在奇石上,沉沒!”報信的小校剛從泥漿中爬起來,又一名士兵闖進來,伏在闕下。

“啊!”鄧光薦後退數步,無力地倚在了殿柱上。

瑤光艦是幼帝趙昺的座艦,整個艦隊中,以此舟最大,一向是最抗風浪的。瑤光艦在官涌港內,海中奇石旁,被其他戰艦環繞而泊。這艘大艦都被風浪擊碎,其他戰艦想必更是難保,大宋朝最後一絲活命的希望也斷絕了。

“天亡大宋!”諸臣彼此目光相交,頃刻間,想到了一處。

“太后,事已至此,該喚醒官家了!”陸秀夫整頓衣冠,上前施禮,大聲奏道。

“嗯,一切俱依憑陸大人安排!”楊太后擡起頭,清晰地答道。不知道是因爲傷心過度,還是被瑤光艦的沉沒,蒙古人臨近的消息所刺激,一直哀哭的她,居然開始說話。略有些蒼白的臉上,剎那間帶上了幾分生命的光澤,彷彿冬日傍晚的殘陽,落山前最後的一次閃動般,冷中透着強烈。

幾個太監抹着淚,去後宮伺候皇帝更衣。文臣們相視而泣,哽咽不止。陸秀夫輕輕咳嗽了幾聲,壓住了衆人的悲啼,笑着奏道:“啓稟太后,微臣不才,無計力挽天河。此刻社稷將傾,理應相從陛下始終。臣家中還有一妻,二子,容臣且去安頓,稍頃便來!”

所謂安頓之言,定是逼着他們自殺,以殉國難了。大夥理解陸秀夫話後的含義,心中一冷,悲傷的感覺一下子被憋住。取而代之的,反而是絕望之後的輕鬆。

“丞相大人且去安排,片刻後,我母子於偏殿相候! 丞相有爲國捐軀之心,哀家身爲女流,亦不會再令社稷受辱!”楊太后點點頭,笑着應答。想讓陸秀夫和諸臣寬心一些,眼淚卻不肯聽話,順着清瘦的面孔上滾了下來。

“臣家中已無人,就在此與陛下告別吧!” 參政知事夏士林擦去了眼淚,對着殿前都檢點張德慘然一笑,說道:“待會煩勞張大人找一個手腳利落的弟兄帶劍上殿,送在下一程!”

“煩勞張大人!”

“煩勞張大人!”

幾個御史陸續上前,給殿下都檢點張德施禮。金殿中,唯一一個佩有武器臣子張德頷首相回,解下腰間佩劍,託在了手裡。

金殿外,僅餘的百十個侍衛在雨中肅立着,電光下,握刀的手被照得慘白。

“諸位有必死之心,難道沒有殺賊之念嗎。等死,何不提刀死於陣前!”禮部侍郎鄧光薦越衆而出,大聲喝道。

大夥都欲殉社稷,強行出海的尋覓活路的話,他再也提不出來。但揮刀自盡,卻又太不甘心。此刻,崖山島上,宗室大臣的家眷、子女不下五千。大、小熊州、香山島、還有分散着住在伶仃洋諸島之上,台山、新會、番隅一帶,追隨着大宋行朝的百姓、士人不下二十萬。眼下雖然大部分百姓都落入了北元之手,但大夥忍辱偷生,就因爲行朝還在,華夏文明還有延續下去的希望。

如果帝景和楊太后、陸丞相以及朝中諸臣都選擇了殉社稷,事情傳開去,崖山附近追隨殉國的讀書人和普通百姓,人數絕對不會低於十萬。

全國各地,聞訊而死者,估計會更多。

既然大家連死都不怕了,何必不與元軍拼死。就像國舅楊亮節那樣,至少還不曾墜了大宋威名。

“我等俱是文人,鄧大人何出此言!”夏士林愣了愣,正色喝道。爲國捐軀,是士大夫的本分。但提刀上陣,卻是把自己的身份降低到與武夫同類,實在有損文人臉面。

幾個御史低聲附和,在與敵人拼命而死和自盡之間,他們寧願選擇後者。大夥實在不明白,一向文章、氣節都爲文人表率的帝師鄧光薦,怎麼會到了最後關頭,說出如此文武不分的混賬之語。

“大夥既然連死都不怕,還在乎這文人名聲。我輩若是自盡了,跟在身後的數十萬大宋百姓,不過一同做了千秋雄鬼而已,能奈蒙古人何。我輩今日殺賊而死,日後必有千萬萬大宋男人血灑疆場,前仆後繼,把蒙古人趕出去。放眼江南,真正的蒙古人不過兩萬,而願意爲國捐軀的百姓,又何止二十萬,兩百萬……”禮部侍郎,帝師鄧光薦不顧朝堂禮儀,大聲疾呼,“等死,做人傑而死可乎?”

“咔嚓!”閃電當空劈下,照亮金殿外衆人的臉。

陸秀夫愣了愣,擡頭看看鄧光薦,突然發現,自己方纔的行爲着實可悲可憐。衆目睽睽下,陸秀夫走到殿前都檢點張德面前,拔劍出鞘,揮舞着喊道:“既然如此,我等就血流五步,讓韃子知道何爲壯士之怒。張大人,煩勞你且出去,找幾十把刀來!”

“末將遵命!”張德大聲回答,昂首而出。不一會兒,金殿內外就響起了沸騰的人聲,侍衛、太監、宮女,還有附近大臣之家眷,奴僕,男女老幼,提着刀,捧着槍,集結在一起。

幼帝趙昺被太監換了一身戎裝,金色皮盔,銀色鎖甲,精鋼戰靴,一手拉着楊太后,一手拉着陸秀夫,到金殿口。

此刻已經無需皇帝開口勉勵,如林刀槍中,響起了山呼海嘯般的“萬歲”聲。與天空中風雷之聲遙遙相和,把環島的海浪聲都壓了下去。

就在這時,宮牆外,又傳來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緊接着,腳步聲越來越密,越來越清晰,風雨中,隱隱有一哨人馬,直奔皇宮而來。

“諸位,跟我舉刀殺賊!”殿前都檢點張德大喝一聲,提槍向宮門口衝去。千餘刀槍相隨,呼喝而上,那氣勢,彷彿瞬間集結了千軍萬馬般。

陸秀夫上前幾步,提劍,護在金殿口。楊太后笑了笑,抓着一支從楊亮節身上拔出來的血箭,抵在了自己的胸口上。幼帝趙昺提着把不知何人塞在他手中的匕首,鋒刃向前,一雙大眼中精光滾來滾去,竟無半點畏懼之色。

“好一個少年帝王,若加以時日……”帝師鄧光薦看了看皇帝,滿眼愛憐。轉身入宮,將大宋歷代皇帝的靈位和宗譜、典籍,百官名冊,御印等傳國之物依次擦淨,在御案前擺放整齊。摘下布幔簾簾幛等易燃之物,將御案圍好。捧着一把香燭,站在了布幔旁。只等元兵一入宮門,立即舉火。把三百多年傳承化做一股清煙,隨趙昺的魂魄飛了去。

忽然,陸秀夫的身體晃了晃,手中長劍“叮”的一聲掉落在地上。

鄧光薦聞聲擡頭,只見殿前都檢點張德,帶着二十幾個全副武裝的彪形大漢衝了進來。

第1章 劫(二)黃昏四第1章 弄潮(一)第3章 死生(六)第4章 虎嘯(五)第5章 龍吟(六)第5章 風暴(五)第2章 百鍊(三)第1章 進攻(一)第1章 狩(五)輪迴三第5章 風暴(一)第3章 碰撞(二)第2章 破局(五)風起一風起一第1章 狩(七)天變二第3章 光明之城(二上)國戰十一下廟算三上第1章 狩(二)華夏五第4章 驚雷(九)第4章 驚雷(九)第5章 風暴(一)第5章 風暴(一上)第3章 死生(六)拔劍五第3章 天下(一)拔劍三第1章 弄潮(一)第3章 選擇(三)第3章 雲動(五)輕車四下國戰二拔劍六上第3章 死生(七)第3章 雲動(二)第5章 風暴(三)迷局二下第1章 劫(一)黃昏四迷局一下第4章 虎嘯(六)第1章 進攻(五)第4章 初(四)第3章 雲動(六)第5章 風暴(四)第2章 職責(三)風起一第3章 碰撞(四)第1章 劫(七)一二第1章 進攻(二)風暴七華夏四下拔劍六下第2章 國戰(一)第4章 虎嘯(一)第2章 蝶變(七)合圍二下迷局一下第3章 碰撞(三)第1章 弄潮(一)國戰十一中第2章 蝶變(八)第1章 劫(七)第3章 光明之城(二中)天變二華夏三上第4章 初(五)輕車一下弄潮八下弄潮八下華夏一第1章 對峙(三)第5章 龍吟(二)第5章 風暴(九)合圍三上國戰九第3章 天下(二)拔劍三第1章 狩(三)破賊二強盜貴族四五第2章 職責(四)第4章 驚雷(十一)第4章 驚雷(五)第1章 黃昏(二)強盜貴族終第4章 初(十)第3章 死生(七)天變四第2章 百鍊(一)第5章 風暴(一)迷局一下第1章 劫(五)拔劍六上
第1章 劫(二)黃昏四第1章 弄潮(一)第3章 死生(六)第4章 虎嘯(五)第5章 龍吟(六)第5章 風暴(五)第2章 百鍊(三)第1章 進攻(一)第1章 狩(五)輪迴三第5章 風暴(一)第3章 碰撞(二)第2章 破局(五)風起一風起一第1章 狩(七)天變二第3章 光明之城(二上)國戰十一下廟算三上第1章 狩(二)華夏五第4章 驚雷(九)第4章 驚雷(九)第5章 風暴(一)第5章 風暴(一上)第3章 死生(六)拔劍五第3章 天下(一)拔劍三第1章 弄潮(一)第3章 選擇(三)第3章 雲動(五)輕車四下國戰二拔劍六上第3章 死生(七)第3章 雲動(二)第5章 風暴(三)迷局二下第1章 劫(一)黃昏四迷局一下第4章 虎嘯(六)第1章 進攻(五)第4章 初(四)第3章 雲動(六)第5章 風暴(四)第2章 職責(三)風起一第3章 碰撞(四)第1章 劫(七)一二第1章 進攻(二)風暴七華夏四下拔劍六下第2章 國戰(一)第4章 虎嘯(一)第2章 蝶變(七)合圍二下迷局一下第3章 碰撞(三)第1章 弄潮(一)國戰十一中第2章 蝶變(八)第1章 劫(七)第3章 光明之城(二中)天變二華夏三上第4章 初(五)輕車一下弄潮八下弄潮八下華夏一第1章 對峙(三)第5章 龍吟(二)第5章 風暴(九)合圍三上國戰九第3章 天下(二)拔劍三第1章 狩(三)破賊二強盜貴族四五第2章 職責(四)第4章 驚雷(十一)第4章 驚雷(五)第1章 黃昏(二)強盜貴族終第4章 初(十)第3章 死生(七)天變四第2章 百鍊(一)第5章 風暴(一)迷局一下第1章 劫(五)拔劍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