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變二

指南錄? 天變 (二)

羣雄並起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元庭。此時大元左右丞相一個在草原平叛,一個在江南與大宋作戰,平章政事職位自阿合馬被處死後一直空缺,沒有上面三個主心骨坐鎮,滿朝文武自然拿不出一個有條理的主意來。有人提議把伯顏撤回來剿滅兩浙亂匪,有人提議調剛剛從草原歸來的漢軍迅速撲滅陳吊眼,認爲陳吊眼一死,其他亂匪自平。還有人提議與殘宋暫時議和,以緩國家元氣……。五花八門的建議流水般送入了皇宮,卻沒見一個迴音。大元皇帝忽必烈彷彿沒聽說社稷動盪的消息般,把日常朝議和剿匪的事情一併丟給了太子真金,自己在盧世榮、黎貴達、郭守敬等人的協助下,一心撲到了改革百官俸祿和大元幣制上。

見忽必烈不上朝,並且把所有事情都推給了太子,羣臣的建議越發沒條理。而真金太子從來沒領過兵,如何對付各地義軍他也想不出個好辦法來。反覆與羣臣商議了十餘天,最後採納了一個最消極的主意,命各地鎮戍使司自行剿匪,同時命令濟南、淄萊、東昌諸路鎮戍使司集結兵馬堵住膠州半島,嚴防陳賊吊眼再向西北擴展勢力。

這個徹頭徹尾的笨招送入宮去,忽必烈卻二話不說就用了印。同時讓光祿寺正卿月赤徹爾給羣臣傳話,要求衆臣“如輔佐朕一樣盡心輔佐太子,不得怠政!”。至於皇帝陛下忙些什麼,在諸臣的反覆追問之下,剛剛榮升光祿寺正卿的月赤徹爾只回答了七個字“不知道,好自爲之!”

諸臣一下子犯了猜疑,有人私下說忽必烈班師途中受了風寒,還有人說忽必烈在遼東作戰時被流矢所傷。種種傳言,不一而足。唯一沒人相信的是忽必烈真的忙着整理大元朝混亂的官俸和幣制。

在忽必烈未班師之前,交鈔價格己經跌了近百倍。當年發行時兩貫交鈔折銀一兩,如今一麻袋交鈔送出去,未必能換回一斗糙米。所以在朝廷宣佈所有交鈔作廢,俸祿暫停時,並沒在羣臣間引發太大的反對聲。有權有勢的大臣早把家中交鈔全部換成了金銀,至於沒權沒勢的小吏,平素向來不靠朝廷的俸祿過活,那點交鈔損失也根本不放在眼裡。

出乎衆人預料,就在流言紛呈的時候,忽必烈從內宮傳出話來。着盧世榮根據百官等級,重新制定俸祿標準。命令郭守敬和黎貴達二人根據南方流傳過來的金屬貨幣,鑄造大元新幣。這兩條命令立刻在羣臣當中引起軒然大波。盧世榮算個什麼人,要根基沒根基,要功勞沒功勞,忽必烈把制訂羣臣俸祿標準的這麼要緊的事情交給他,擺明了是要提拔他接替阿合馬留下來的平章政事空缺。而鑄造貨幣的活更不得了,雖然黎、郭二人都未掌握實權,但熟悉政務的人都知道,每年各地將散碎銀兩鑄成銀錠的火耗,遠遠高於地方官員的俸祿。如果把鈔改爲幣,把散銀散金鑄造之權統統收歸工部,不出三年,主持造幣的人富可敵國,而地方官員的收入中將永遠失去火耗銀這項。

所以,官員們立刻放棄了對如何平叛的爭議,把勁頭全集中到官俸和幣制變革上。經過一番暗中運作,祥興五年正月,御史王炎上書真金,彈勃盧世榮貪贓枉法,建議真金敦促忽必烈暫時放棄停俸、鑄幣諸事,把主要精力放到剿匪方面來。泣告忽必烈父子如果再“一意孤行”下去,大元朝江山社稷必危。用詞之重,前所未有。

忽必烈接到奏摺後,拍案而起,宣佈重新臨朝。在主持早朝的第一天,當庭以“刁奴欺主”的罪名,將御史王炎杖斃。隨後,拿出兵部侍郎帖木兒建議將伯顏大軍撤回江北的摺子,以“見識短淺、不堪重用”的罪名,將帖木兒發配到巴鄰萬戶府(今新西伯利亞)主持地方馬政。緊跟着,治色目大臣阿卜杜拉“無知妄議”之罪。把他貶出朝廷,着人押着去西山採石頭。

“朕還沒老,你們誰一心爲國,誰三心二意,朕看得清楚!”拍案唯哮的忽必烈讓人再次領略了草原可汗的威嚴。“爾等傾力輔佐太子,朕自然不會忘記爾等功勞。如果誰敢欺太子不通政務,可別怪聯翻臉無情!”

“臣,臣等對陛下一片忠心!”主管御史臺的老臣伊實特穆爾趴在地上啓奏道。御史王炎是他的門生,所上的摺子也是幾個老臣商量好了的。前一段時間忽必烈對各地動盪情況的刻意忽視,伊實特穆爾等人以爲忽必烈可能有些老糊塗了,所以才大着膽子出了一個混招。而忽必烈當庭杖斃王炎,則相於當庭打了御史臺諸臣,打了伊實特穆爾一記響亮的耳光。

“特穆爾忠心耿耿,朕自然知道。但你們手下的人懷着什麼心思,你們卻不甚清楚!”忽必烈笑了笑,卻沒讓侍衛扶伊實特穆爾平身,自顧對諸臣斥責道:“朕命爾等忠心輔佐太子,爾等出了很多好主意啊。除了調伯顏北返就是議和,難道我大元朝的文武,就這點見識麼?”

幾句話說得羣臣額頭冷汗直冒。忽必烈班師還還朝後,與太子真金的權力劃分很含糊。一個是每天主持朝政的監國太子,一個是手握大軍卻不理睬政務的馬上皇帝,的確讓衆人找不清楚效忠對象。沒有效忠對象的情況下,發生一些韜光養晦的事情在所難免。

見忽必烈遲遲不讓伊實特穆爾平身,太師伊徹察喇臉上有些掛不住了。出班跪倒,低聲奏道:“御史王炎言辭莽撞,確實該殺,伊實特穆爾大人主管御史臺,直言進諫,糾正百官之錯,卻是其分內之事……”

“是麼,包括離間朕父子關係,從中撈取好處!”忽必烈臉色一沉,厲聲問。

“臣不敢!”太師伊徹察喇和伊實特穆爾嚇得連連叩頭,如果忽必烈發怒的原因是他們縱容屬下亂遞摺子,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御下無方”的罪過。如果上綱上線到“離間太子和皇帝”,則二人被抄家滅族都不爲過。

滿朝文武面如土色,誰也沒料到,忽必烈會突然下這麼重的手。看着兩位老臣頭上磕出的血跡,大夥於心十分不忍。但此刻,卻沒人能提起爲二人分辯的勇氣。

看到此景,工部侍郎黎貴達在心中悄悄地嘆了口氣。如今他也算忽必烈的重臣了,雖然職位不高,但在內宮行走暢通無阻,非但漢系諸臣對他高看一眼,連素來與漢系諸臣不睦的蒙古、色目權臣,見了他這個四等南人都以平輩相交。但在內心深處,總有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優越感在折磨着他。讓他不知不覺間把自己劃歸外人,永遠融不進北方朝廷中去。

此事不會發生在文天祥主政的大都督府。雖然文夭祥做事“獨斷專行”,但他喜歡開誠佈公,寧可把與自己政見不合的人爭執,也不會玩這種引蛇出洞的把戲。如果此事發生在文天祥沒主政之前的大宋,御史王炎也沒任何罪過。給皇帝提建議是他的責任,措詞不當,語氣不恭敬不能算大錯,甚至直接在皇帝面前拍桌子,都是小事一樁。皇帝頂多命人把他趕出宮門去反省,過幾天后,君臣依然和好如初。

可這是忽必烈的大元朝,皇帝與臣下不是君臣,而是主人與奴才。主人殺一個奴才根本不需要理由。至於今天忽必烈爲什麼找茬敲打伊實特穆爾,其中原因黎貴達更是一清二楚。在剿滅乃顏叛亂的慶功會上,伊實特穆爾等人非但不稱賀,而且以“手足相殘”爲由向忽必烈頭上撥冷水。以忽必烈的秉性,這個面子早晚得找回來。

“別磕了,看得朕頭暈。朕老了,卻沒糊塗。你們這些日子所遞的奏摺,朕每一份都看過。眼下南方有文賊步步緊逼,腹心之地還有山賊草寇作亂,你們這樣做,朕能放心率軍出征麼?”御座上,忽必烈嘆息着問道。

“臣,臣等辜負陛下之恩!”葉李不負能臣之號,率先跪倒於地向忽必烈認錯。伊實特穆爾、伊徹察喇都是蒙古系諸臣的領軍人物,他們失去了忽必烈的歡心,正是漢系臣子崛起的大好時機。

“臣,臣等請陛下責罰!”色目系諸臣的核心桑哥見葉李跪倒,緊跟着跪了下來。能屈膝時就屈膝是他的爲官之道,蒙古系諸臣實力受損,留下的好處絕不能讓葉李一個人撈了去,色目系這邊怎麼說也得分一杯羹。

“責罰,葉李、桑哥,你們兩個知道自己犯了何罪麼?”忽必烈冷笑一聲,追問。

葉李和桑哥面面相覷,按常理,他們兩個主動請求責罰,忽必烈應該老懷大慰,赦免衆人子虛烏有的過錯,並許以好處纔是。沒想到忽必烈今天一反常態,讓請罪者先說自己的罪責。

“臣,臣糊塗無用!”

“臣,尸位素餐!”

葉李和桑哥二人擦着額頭上的冷汗,相繼答道。伊徹察喇和伊實特穆爾還在前邊跪着,不知道將來會被怎樣發落。而他二人馬屁拍到了馬腿上,估計也落不下什麼好果子。如此一來,蒙古、漢、色目系諸臣的力量又均衡了,忽必烈亦不用爲人事安排而撓頭。

“你們兩個,錯就錯在太聰明。一顆七孔玲瓏心沒放在正道上。朕的大元朝堂,要的不是互相傾軋之輩,也不是找茬生事之人。與殘宋決戰之時,要的是諸位同心同力,與我大元共渡難關!”忽必烈拍打着御案,呵斥道。

“要你們爲臣下,是幫朕出主意,而不是給朕挑毛病。要你們立於朝堂,是爲了幫朕治理國家,而不是把朕的錢向自己家裡搬!”聽着忽必烈的叱罵,葉李、桑哥面如土色。伊實特穆爾和伊徹察喇二人知道自己今天在劫難逃了,忍不住哽咽出聲。

“朕一次一次讓你們好自爲之,你們一次次辜負朕的期望。朕不過在後宮躲了幾天,你們就鬧出一堆事情來。若朕真的戰死於沙場,難道你們要我大元四分五裂麼?”

“臣等知罪!”所有文武都跪了下來。自從討平阿里不哥後,從來沒有人見過忽必烈發這麼大的火。有膽小者心中暗自後悔,早知道如此,當初不如跟着呼圖特穆爾留在草原上剿匪了,遼東的天氣雖然差,也好過稀裡糊塗給發到鳥不拉屎的巴鄰萬戶府。

“你們都起來吧,朕今天不想再殺人!”忽必烈罵夠了,嘆了口氣,命令衆人平身。沒等衆人謝恩完畢,旋即下令,讓掌管御史臺的伊實特穆爾、太師伊徹察喇、御史中丞薩里曼告老還鄉。漢系重臣葉李、色目重臣桑哥回家反省。提拔光祿寺正卿月赤徹爾爲宣徽使兼領尚膳院、光祿寺、五城兵馬司。命博爾術之孫,世襲萬戶玉昔帖木兒掌管御史臺,賜號“月呂魯那顏”(能臣)。提拔怯薛完澤爲太子府詹事、尚書省右丞。命功臣乞失裡黑的曾孫哈刺哈孫到宗人府聽用。

“比起大宋皇帝,忽必烈陛下英明百倍!”黎貴達純粹一個旁觀者的眼光在心裡暗自分

析。伊實特穆爾、太師伊徹察喇、御史中薩里曼等老人下野,月赤徹爾、完澤等“年青”官員快馬加鞭般升官進爵,意味着大元朝徹底來了一次新老交替。對於動盪的大元江山來說,朝廷的穩定,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此後,太子真金不必懷疑自己的繼承人身份,而忽必烈遠征在外也少了很多後顧之優。

忽必烈快刀斬亂麻,幾道旨意將最近“表現不佳”的朝臣換了一個遍。然後依照太子真金建議,命江南諸省財賦不必運往大都,直接交給伯顏剿匪。接着宣佈文武百官俸祿新標準,按月發放,數額比原來俸祿提高了兩倍有餘,所有官員薪俸今後統一由戶部調撥,而不再允許官員在地方財稅上自行截留。

“謝陛下洪恩!”驚魂初定的諸臣齊聲道。不准許染指地方財稅,等於堵死了一部分轉運使、宣撫使的財路,京城諸臣也要損失一部分孝敬。但三倍的俸祿,又讓他們感覺到了浩蕩皇恩。

“朕不會辜負任何一個忠心的臣子。朕的江山永遠與諸臣共享!”忽必烈笑着,大聲宣佈另一項新政。“明年開始,百官俸祿皆以金銀頒發,不以實物或交鈔相抵。來人,把幣樣呈上來!”

幾個侍衛匆匆跑出,從內宮中拿出忽必烈和黎貴達、郭守敬等人花盡心思弄出的幣樣。吃了一次交鈔的虧,忽必烈決定效仿南方,貨幣全部用金屬鑄造。至於重量、大小還有貨幣中各項金屬含量、比例,大元朝毫不客氣地把邵武科學院的研究成果直接剽竊。

金、銀、銅、青銅,四種鑄造精美,重量均勻的貨幣擺到了朝堂上,晃得文武官員們眼睛一亮。南方那種攜帶方便,面值清晰的貨幣在大元朝民間本來就很吃香。百官們先被忽必烈的天威嚇了個半死,接着聞聽自己的俸祿翻番,現在又得知自己的俸祿將直接用金幣支付,驚喜交加,跪在地上山呼萬歲。

聽到歡呼聲,忽必烈的心情稍微好轉,指着盤中的金幣說道:“鑄幣之資,來自國庫存銀。此物不比交鈔,可以由着性子多印。今後朝廷能收到多少銀兩,就能鑄多少錢幣。朕能多收一地之稅,就能給爾等多發一地之錢。若是朕把江南和兩淮全丟了,爾等的俸祿也跟着減半。咱們君臣富貴與共,苦日子也得一塊兒過!”

“萬歲英明!”諸臣再次稱頌。沒等他們從高興中緩過神來,忽必烈又下了一道聖旨,以太子真金、玉昔帖木兒爲首腦,覈查百官家產,凡財產來路不明,且數額巨大者,以貪贓罪論處。家主處斬、子孫爲奴,財產全部充公爲鑄幣之資。

如聞霹靂,所有人又傻了眼。與紙幣不同,金屬貨幣更能直接反應國庫有多少本金。衆人本以爲忽必烈鑄幣的錢來自於前一段時間炒賣地產的收入,萬萬沒想到皇帝陛下打起了大夥家產的主意。此刻大元幾乎無官不貪,太子真金如果仔細察下去,不知多少人頭會滾滾而落。

但是,此刻誰都不敢提反對意見。一旦出言反對,惹惱了忽必烈不說,還等於主動送上門去,告訴皇帝陛下自己是貪官。心思愚笨的人馬上想起了如何回家轉移財產,心思機靈如黎貴達者,則明白了這是忽必烈默許真金藉機剷除異己,穩固第一繼承人之位的又一記辣手。

一系列雷霆般的改革措施陸續落實下去後,時間己經到了祥興五年二月。忽必烈將一個相對乾淨、簡單的朝廷交給太子真金,帶着三十萬武裝到牙齒的元軍迅速南下。同時傳檄各地豪傑,棄械來降者,既往不咎。堅持抵抗者,誅滅九族。至於被義軍佔領的州縣,則皆以敵國領土對待。大元兵馬到達之後,開城投降者免死,財產抄沒。堅持抵抗者,屠城。

大元朝的國庫,快速的被忽必烈父子二人的戰果填滿。

拔劍六上第1章 進攻(三)國戰十一中選擇三下第4章 初(六)華夏五第1章 弄潮(一)迷局三下第5章 風暴(五)第2章 職責(七)第2章 破局(一)光明之城三第4章 斷腕(三)輪迴三第2章 破局(三)第2章 職責(六)第1章 廟算(二)第3章 天下(二)第4章 驚雷(十)選擇四第4章 初(七)第3章 天下(三)第3章 碰撞(四)天變三上第1章 弄潮(一)第4章 斷腕(二)第2章 迷局(一)第3章 碰撞(四)第4章 初(二)第4章 驚雷(十一)輕車四上風暴十下第4章 斷腕(四)華夏三下第2章 輕車(一)迷局二下第2章 職責(三)百鍊二下迷局四中破賊三迷局二下第5章 風暴(二)第4章 虎嘯(二)黃昏二下第1章 劫(三)輕車四上第3章 光明之城(四)國戰四合圍五下國戰五迷局二上第2章 蝶變(二)第3章 碰撞(四)第3章 光明之城(四)第1章 劫(六)華夏四下第4章 初(十)第3章 碰撞(四)第2章 職責(七)第1章 對峙(四)第5章 龍吟(二)第1章 廟算(二)第1章 進攻(六)強盜貴族終第2章 百鍊(一)第4章 初(九)風起五第3章 光明之城(二中)第3章 天下(一)第2章 百鍊(一)華夏五第5章 龍吟(六)國戰十下拔劍二華夏三上天變四第2章 職責(二)風起三第3章 死生(五)第1章 狩(四)第3章 天下(四)華夏三下光明之城二下風起一第4章 驚雷(十二)第5章 風暴(一)第1章 狩(八)第3章 雲動(二)第3章 碰撞(二)第2章 職責(六)迷局二中天變二國戰十一上第4章 驚雷(八)第3章 破賊(一)合圍二上第4章 虎嘯(一)第5章 風暴(三)第5章 風暴(三)第4章 斷腕(二)
拔劍六上第1章 進攻(三)國戰十一中選擇三下第4章 初(六)華夏五第1章 弄潮(一)迷局三下第5章 風暴(五)第2章 職責(七)第2章 破局(一)光明之城三第4章 斷腕(三)輪迴三第2章 破局(三)第2章 職責(六)第1章 廟算(二)第3章 天下(二)第4章 驚雷(十)選擇四第4章 初(七)第3章 天下(三)第3章 碰撞(四)天變三上第1章 弄潮(一)第4章 斷腕(二)第2章 迷局(一)第3章 碰撞(四)第4章 初(二)第4章 驚雷(十一)輕車四上風暴十下第4章 斷腕(四)華夏三下第2章 輕車(一)迷局二下第2章 職責(三)百鍊二下迷局四中破賊三迷局二下第5章 風暴(二)第4章 虎嘯(二)黃昏二下第1章 劫(三)輕車四上第3章 光明之城(四)國戰四合圍五下國戰五迷局二上第2章 蝶變(二)第3章 碰撞(四)第3章 光明之城(四)第1章 劫(六)華夏四下第4章 初(十)第3章 碰撞(四)第2章 職責(七)第1章 對峙(四)第5章 龍吟(二)第1章 廟算(二)第1章 進攻(六)強盜貴族終第2章 百鍊(一)第4章 初(九)風起五第3章 光明之城(二中)第3章 天下(一)第2章 百鍊(一)華夏五第5章 龍吟(六)國戰十下拔劍二華夏三上天變四第2章 職責(二)風起三第3章 死生(五)第1章 狩(四)第3章 天下(四)華夏三下光明之城二下風起一第4章 驚雷(十二)第5章 風暴(一)第1章 狩(八)第3章 雲動(二)第3章 碰撞(二)第2章 職責(六)迷局二中天變二國戰十一上第4章 驚雷(八)第3章 破賊(一)合圍二上第4章 虎嘯(一)第5章 風暴(三)第5章 風暴(三)第4章 斷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