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示以威福



最近薛國觀把精力放在替崇禎搞錢上頭,千方百計想開闢財源,加上內閣到底不是順天府,所以最近對京師的物價就關注的少了。

等幾個隨員進來,把糧價等相關物價一說,薛國觀就是面沉如水,呆坐在椅子之中。

見他如此,那個東廠來的內使自覺完成使命,陰陰一笑,拱手道:“閣老,咱家告辭了。還望閣老早日平抑物價,不然的話……”

“唔,老夫知道,此國之大政,請轉告大伴,請他務必放心。”

在這種時候,薛國觀還撐着閣老架子不倒,那個內使打了個躬,冷笑一聲,便是轉身告辭離去了。

若是依這個內使的意思,最好是不管薛國觀的死活,直接將京師物價報上去就得了。

他是奉提督東廠太監王化民的命令趕過來的,錦衣衛的輯事權已經很小,幾乎爲零,萬曆和天啓朝還十分威風顯赫的緹騎,在崇禎朝根本就看不到蹤影了。

這是周延儒提議的功勞,廠衛的偵輯權,在這個東林黨人的提議下被取締了,然後文官們可勁的貪污,皇帝連最後的監督手段也是沒有了,當然,崇禎以爲東林黨人都是正臣,可資信任,所以根本就不需要監督……嗯,這個視角十分有趣,非常有趣。

當然,廠衛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現在還是有一些番子秘探,主要的工作就是偵查在京師的百官,武將,還有一個傳承百年以上的傳統,就是監督京師物價。

這個傳統可能還是永樂年間傳下來的,反正現在也沒有廢除。除了物價,當然還有小民百姓對物價的評價。

要是廠衛和誰過不去,百姓嘴裡該大員的口碑肯定不好,不過這樣就是往死裡得罪人,一擊不倒,皇帝不信,廠衛自己就得倒黴,所以這種大殺器也不會常用,更加不會亂用。

在發覺物價不對,百姓嘖有怨言的時候,王化民和薛國觀雖然沒有什麼交情,不過還是出於對大明政局的負責,派人來提點了一番。

崇禎信用的太監,十個有九個都是混蛋和無能之輩,大半連魏忠賢的衣角都摸不着,只有一個王承恩,忠心耿耿,能力是欠缺了那麼一點,論起操守來,說真的,不少跨下有小鳥的士大夫,還是真比不上這個閹人呢。

至於這個王化民,和王承恩走的很近,也算是操守還過的去,但薛國觀在某件事上得罪過他,此人肯派人來,說明事態還是較爲嚴重的。

正因如此,薛國觀在聽說是王化民派人警告後,才鄭重其事,不敢怠慢。

京師的米糧,向來是南漕運來,在通州還有百萬石的倉儲,按說是不該米價騰貴纔是。但最近這一段時間下來,苑平城和豐臺等地的時疏倒還沒有漲價,每天大量供應京師,但最基本的糧食,卻是每天見漲。

現在一石糧已經漲到了四錢五這個價位,再繼續走高,京師裡頭就肯定是罵聲一片了。

“來人,將我這封書簡,速投到通州。”

“是,老爺!”

薛國觀匆忙一就,一封小簡幾乎是眨眼就寫好了,京師糧價漲起來,肯定是

存量不足,糧店一見不足,就越發囤積居奇,想打平糧價,就得先從官儲上着手。

沒有官儲,一切都是虛的。

不過,薛國觀心裡也是明白,通州號稱有百萬存糧,但大半是歷年的陳米,手一搓就成灰的居多,這樣的糧食只是帳面數字,想拿來吃,百姓還不如去啃樹皮頂事。

然後剩下來的還要供給北方軍鎮,不可能全部是供應給京師,宣大,薊鎮,遼東,糧食缺口十分巨大,光是有餉銀是沒用的,沒有糧食,士兵又不能拿銀子當飯吃。

再加上魯軍也是由通州倉儲供給糧食,這壓力和缺口就更大了。

說來這規定也真腦殘,漕糧一路北上,到達山東地界不停不放糧,一直到通州倉儲後,再由小船運回山東地界,分發給諸軍。

這不就是純粹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麼?

當然,文官們不會這麼認爲的,這種費事費力的舉動,在他們看來是杜絕武將貪污浪費,並且可以由他們一手操控糧餉發放,可以杜絕軍鎮坐大,嗯,反正是一舉多得。

至於浪費糧食和虛耗腳力,這個就屬於另外一個範疇,不在討論範圍之中。

寫完給通州倉場侍郎的小簡,薛國觀沉吟了大半天,終於又取過一張紙來,這一次下筆卻是快的多了,涮涮寫就,又是交給人去送。

在這當口,透過房門空隙,他也是看到了一臉晦氣神色的楊嗣昌重回閣中。

楊閣老離開大約不到一個時辰,這個時候,他請奏對,談事,再出來,時間是剛剛好。不過,看他的臉色如此難看,想來是有人多事,把事情的實情告訴給這個剛剛入閣,春風得意和剛愎自用兼有的權臣了。

換了別人,擺楊嗣昌這麼一道,楊嗣昌必定會想辦法立刻報復回來。

不過是薛國觀如此,他就真沒有辦法了。

論精明,薛國觀不在他之下,論帝眷,薛國觀也不在他之下。論權勢,薛國觀更在他之上。

今日之事,也是他自己犯蠢,怨不得別人。

“閣老,”楊嗣昌剛剛落座,兵部便是有個侍郎過來,見面先是行禮,然後便是指着桌上成堆的公文道:“這些都是批覆了的麼?”

“正是。”楊嗣昌有氣無力的道:“都拿下去,遵旨照辦吧。”

明朝的辦事規矩,是各地的文書公文奏摺,分門別類,有的先送通政,有的是各部直接送內閣,送通政司的,還是要回內閣。

內閣貼黃,也就是寫了處理的辦法後,送到司禮監的文書房。

文書房整理完畢,送給皇帝御覽,皇帝下令司禮再批覆給內閣,就成爲正式的公文了。

一般來說,士大夫可以對皇帝的中旨,也就是不經內閣直接下的旨意不當回事,抗旨不遵,或是把聖旨當手紙都沒事……大家都這樣,皇帝也習慣了。

但內閣的旨意就是這個國家的意志體現,任何人都無權抗拒,否則的話,不僅是抗拒皇權,甚至是與整個官僚體系對抗。

這個後果就嚴重了,大明這幾百年,還真沒有和皇帝加

內閣對着幹的逆天級人才。

懶皇帝就是不操心,除了自己安全和軍國大政外,一般的小事就直接由內閣和司禮一起操持着辦了。

嘉靖年間,皇帝操控閣老,閣老處置大政,隆慶、萬曆到天啓,一直都是如此。

只有一個崇禎十分勤政,內閣送上去的文書,明明已經把轉遷和升遷的官員名單寫的好好的,崇禎爲了示以帝心不測,威福在手,經常會隨意改動官員升遷的名單,明明該平調的,被他升了兩級,該升級的,卻弄成平調。

或是乾脆在紳士名錄上,隨意亂指,授給官職。

等吏部千辛萬苦的找到地方,發覺人在三個月前就死了。

這一類的笑話,崇禎鬧過不少,在臣下看來,簡直就是昏了頭。一個十七歲長在深宮的少年,當了十年帝王就以爲可以把臣下玩弄於股掌……這不是昏了頭,還能是什麼?

在大明,能幹到閣老和尚書一級,首先是千軍萬馬中考試得考出來,然後在官場中一路廝殺上來,所費的辛苦,豈是一般人所能及的?

皇帝自以爲聰明,卻是被人看笑話,崇禎的剛愎自用,其實就是夜行人走路唱歌,只是給自己壯膽。

但如此亂搞,壯膽不成,反是露怯了。

那個侍郎顯然也是深知皇帝性格的,這一次報上來的官員名單可不少,武職官的授職可不能亂來,不然的話,明明該是參將,皇帝御筆一揮,改成千總,這亂子可就夠瞧了。

好在崇禎雖是糊塗,這一類的笑話也是不常有,那個兵部侍郎把幾封公文拿起來一看,隨口笑道:“這山東的張守仁真是運氣,剛升的遊擊將軍指揮僉事,斬首千級,直接升任登州都司指揮同知兼靈山衛指揮,並給靈山衛指揮僉事的世襲,賜職田,銀牌……雖說差遣不變,不過也算是少年有爲了。”

原本張守仁只是一個百戶,在大明武官體系中勉強算是個官,明朝其實沒有正經的武官七品八品九品,總旗要加冠帶總旗並給差遣,纔算是七品。

所以百戶六品,就是最低級的世襲武官了,現在可好,不到一年時間,由百戶晉副千戶,然後一步登天,直接升任都指揮同知。

原本張守仁自己覺得可能是升任都指揮僉事,正三品,兼衛指揮使,也是正三品,這樣和遊擊將軍的職事也算配套。

現在可好,武官職位成了從二品,還好沒有加都督府的都督僉事,要不然,事情可就真的叨登大了去了。

楊嗣昌的臉漲的通紅,薛國觀卻是忍不住噗嗤一笑:這張守仁,運氣來了真是山也擋不住,這官帽子,等於是憑白撿來的。

原本確實是最多加到衛指揮使,都指揮僉事,但楊嗣昌剛剛和薛國觀頂牛,彼此爭執,於是一氣跑到大內求見,與崇禎海吹了一番。

皇帝對武職官沒有什麼成見,也不會和內閣成員正經討論,只是崇禎也是好大喜功的,聽楊嗣昌猛吹一氣後,倒真的把張守仁的名字記了下來,然後決意破格多提一級,正三品變成了從二品。

這官帽子,果然是大風吹來的。

(本章完)

第二十四章 誇功遊街第一百九十二章 新營地第六百五十四章 送行第七百零一章 降伏第二百六十一章 出外第二百九十一章 大醫館第五百章 圖謀第八百二十一章 攝政王第一百六十四章 響馬第四十一章 開始押運第三十五章 探視第二百四十三章 大水車第七百一十八章 造艦(加更)第二百八十八章 冷遇第二百六十五章 文明第七百九十一章 鐵桶第六百八十八章 血脈第五百六十八章 重甲第一百七十二章 左右爲難第三百一十八章 戰士的訓斥第二百九十九章 計算第五十四章 軟禁第三百六十七章 出城第七百二十七章 白髮第八百一十一章 右路第三百七十五章 射第七百四十九章 燈景第六百五十八章 相別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局第六百八十四章 徵誅第十八章 大獲全勝第三百一十二章 揉捏第二百一十一章 縣學第四百三十一章 拜見第二百六十一章 出外第五百一十二章 鎮亂第二百四十二章 陌生人第二百六十六章 奇想第二百四十六章 生態圈第五百八十九章 平安第六百五十五章 剿撫第七百九十二章 潛入第六百六十七章 人市第二百九十八章 宿營第七章 報功第一百五十一章 祠堂第三百二十五章 二流對手第二十三章 小心思第七百一十九章 深入第一百四十九章 密雲不雨第四十章 訓練第二百三十九章 爲自己而戰第四百四十二章 天街第六百九十八章 並騎第四百九十六章 江南第五百一十一章 入城第二百一十三章 勉勵第六百七十九章 調度第四百五十九章 拉攏第三百一十七章 騎兵對騎兵第七百五十一章 開封第二百八十三章 早第三百五十一章 巴圖魯第五百一十三章 被捕第八百一十七章 父子第三百九十八章 欽差第五百零七章 圍攻第二百八十九章 大識見第一百五十二章 授勳第四百六十八章 全新的一戰第八十九章 入城第二百五十六章 考覈第七百一十四章 求親第五百七十五章 摧鋒第五百二十五章 八大王第八百零九章 短兵第二百四十八章 編書第五十五章 要做就做絕第一百七十二章 左右爲難第一百五十二章 授勳第七百七十四章 衆官第七百六十章 走私第二百八十二章 恩愛第七百零二章 拯救第二百四十章 種種覈算第一百一十六章 相府第二百零二章 非常戰場第四百七十五章 柔情第二百五十六章 考覈第五百七十四章 天翻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局第二十三章 小心思第六百八十六章 不同第五百七十八章 逃竄第六百六十七章 人市第九十六章 救傷第四百八十二章 尋金第四百三十五章 政客第七百五十二章 寧遠第二百一十一章 縣學
第二十四章 誇功遊街第一百九十二章 新營地第六百五十四章 送行第七百零一章 降伏第二百六十一章 出外第二百九十一章 大醫館第五百章 圖謀第八百二十一章 攝政王第一百六十四章 響馬第四十一章 開始押運第三十五章 探視第二百四十三章 大水車第七百一十八章 造艦(加更)第二百八十八章 冷遇第二百六十五章 文明第七百九十一章 鐵桶第六百八十八章 血脈第五百六十八章 重甲第一百七十二章 左右爲難第三百一十八章 戰士的訓斥第二百九十九章 計算第五十四章 軟禁第三百六十七章 出城第七百二十七章 白髮第八百一十一章 右路第三百七十五章 射第七百四十九章 燈景第六百五十八章 相別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局第六百八十四章 徵誅第十八章 大獲全勝第三百一十二章 揉捏第二百一十一章 縣學第四百三十一章 拜見第二百六十一章 出外第五百一十二章 鎮亂第二百四十二章 陌生人第二百六十六章 奇想第二百四十六章 生態圈第五百八十九章 平安第六百五十五章 剿撫第七百九十二章 潛入第六百六十七章 人市第二百九十八章 宿營第七章 報功第一百五十一章 祠堂第三百二十五章 二流對手第二十三章 小心思第七百一十九章 深入第一百四十九章 密雲不雨第四十章 訓練第二百三十九章 爲自己而戰第四百四十二章 天街第六百九十八章 並騎第四百九十六章 江南第五百一十一章 入城第二百一十三章 勉勵第六百七十九章 調度第四百五十九章 拉攏第三百一十七章 騎兵對騎兵第七百五十一章 開封第二百八十三章 早第三百五十一章 巴圖魯第五百一十三章 被捕第八百一十七章 父子第三百九十八章 欽差第五百零七章 圍攻第二百八十九章 大識見第一百五十二章 授勳第四百六十八章 全新的一戰第八十九章 入城第二百五十六章 考覈第七百一十四章 求親第五百七十五章 摧鋒第五百二十五章 八大王第八百零九章 短兵第二百四十八章 編書第五十五章 要做就做絕第一百七十二章 左右爲難第一百五十二章 授勳第七百七十四章 衆官第七百六十章 走私第二百八十二章 恩愛第七百零二章 拯救第二百四十章 種種覈算第一百一十六章 相府第二百零二章 非常戰場第四百七十五章 柔情第二百五十六章 考覈第五百七十四章 天翻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局第二十三章 小心思第六百八十六章 不同第五百七十八章 逃竄第六百六十七章 人市第九十六章 救傷第四百八十二章 尋金第四百三十五章 政客第七百五十二章 寧遠第二百一十一章 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