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對於燕軍而言,自然是希望趁勢南下,直接把李景隆的大軍打垮,若是能趁勢攻奪山東,那可以說就一下扭轉了與金陵之間的戰略局勢了,以後是攻是守,都直接由燕軍說了算。
但朝廷大軍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此時全力據守,燕軍並不敢全力壓上。
德州城高牆厚,極難攻陷,而若德州不陷,即便燕軍能夠從其他地方南下,進入山東境內,甚至攻伐濟南。但始終會處在德州的影響和牽制之下,一個不注意,可能就會面臨糧道被斷、前後夾擊的絕境。
然而沒想到的是,李景隆竟然放棄了防守,在兵力相當的情況下,開始發兵北上。九月二十,一路先鋒軍一萬五千人便已在將領陳暉的帶領下,進逼景州。
時間進入十月,朝廷近二十萬大軍由山東多地出發,數路並進,在李景隆的命令下北上,一副要與燕軍決戰的架勢。
對於這種情況,燕王朱棣自然是求之不得。
相比起龜縮於城中,卡住德州這個戰略要害之地,讓燕軍無法放心南下,李景隆的全軍出擊,決一死戰,要更符合燕軍的利益。
李景隆軍中自然有不少人反對他的決策,但經過上次大敗後的清洗,這種聲音已經很微弱了,起不了什麼干涉。
而另一邊,在燕軍之中,對於朝廷大軍的反常舉動,也有人建議燕王要謹慎行事,有可能是南軍的奸計。
不過兩邊的主帥,都做出了同樣的決定——於景州決戰。
李景隆是因爲和“太平樓樓主”谷欣陽已經密謀,定好了計策。而燕王朱棣,則是因爲通過王戈的彙報,知道李景隆突然如此行事的原因,準備來個將計就計。
……
十月中旬,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試探和互有勝負的小摩擦後,在雙方刻意地安排下,迎來了雙方主力大軍的會戰。
決戰之地在距離景州城二十多裡的一處曠野平原之上,一望無際的平原,可以容得雙方主力擺開陣勢,不用擔心伏兵。
燕軍背靠營地列陣迎敵,李景隆所帥的朝廷大軍在天還沒亮時,先鋒就已抵達,但燕軍並沒有趁其立足未穩出擊,而是耐心等待。
這樣規模的野戰會戰極爲少見,一般情況下,都是優勢的一方求戰,而劣勢的一方避戰,旗鼓相當的情況下也都會用各種局部戰事、小規模戰事,慢慢消磨,建立優勢,再逼得對方不得不打。
而如今這場突如其來的大會戰,完全是因爲雙方都是各懷鬼胎,想着畢其功於一役而出現。
從兵力上來說,雙方應當是旗鼓相當的,但是很明顯,燕軍不論是指揮官還是中下層的將士素質,都要比朝廷大軍強得多。而且在士氣上,也是要明顯壓過一籌。
不過在交手一個時辰後,朝廷大軍之中,卻是有一支千人左右的部隊十分精猛善戰,一路向燕軍的中軍帥旗處衝去。
似乎李景隆已經陷入到了絕境,只能依靠這支奇兵來逆轉了。
中軍帥旗處,自然是燕王朱棣,在數千精銳親衛的護衛下,看起來也並不擔心受到危及。
那隊朝廷精銳,越戰越少,突擊的速度也是越來越慢,眼看着似乎就要淹沒在燕軍的兵潮鐵流之中。
這時候,朝廷大軍的諸多將領,也都得到了李景隆的指示,知道了李景隆此戰的真正殺招,於是他們也重新升起了希望——雖然他們的士兵確實不比燕軍精銳善戰,正面對決確實打不過,但只要大將軍安排的那支奇兵能在戰陣之中襲殺了燕王朱棣,那他們立刻就能扭轉勝局!
而李景隆告訴了他們,那支奇兵之中,有幾十位一流高手和四位宗師!
這些將領自然知道宗師意味着什麼,在這數萬甚至上十萬人的大戰場之中,一目望去都是茫茫人海,根本看不到盡頭,只有一名宗師高手單槍匹馬的話,並不算什麼。在有準備的情況下,即便不能將其斬殺,耗也能將其耗跑。
但是若是四名宗師高手配着幾十名一流高手,以及整支大軍的配合的話,那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
於是一時之間,朝廷大軍竟是開始了反撲,綿延十數裡的戰線之上,激烈交戰。
而那支突入到了燕軍深處的“奇兵”,也似忽然又重新注入了“活力”,猛地開始加入突進起來。
特別是隊伍最前端的數十人,雖然看起來沒有其他軍士那般陣形齊整,但衝殺起來,揮舞兵器之時,所造成的聲勢,卻是遠超常人。
這一路突來,其實一直都是那幾十名一流高手在發力,包括谷欣陽在內的四名宗師,全都穿着普通士兵的服飾,騎着馬藏在隊伍中間,並未出手。
即便是那些一流高手,也都沒有出全力,不想過早暴露實力,打草驚蛇。
但是逼近到了這裡,面對精銳的燕王親衛攔截,不出全力也是不行了。
從後方朝廷大軍軍陣中穿來的號角聲,也是李景隆給他們的信號——現在會開始全力衝擊燕軍,給他們減輕壓力,製造機會。
此時距離燕軍中軍大纛只有四、五百步的距離,若他們這隊人馬只是普通的精銳騎兵,那現在剩下的這幾百人面對前方的燕王精銳親衛攔截,這段距離就如天塹一般遙不可及。
但對於宗師高手而言,這個距離,不過一個呼吸就便可拉近。
於是,在谷欣陽的帶頭之下,隊伍中的四名宗師高手直接拔空而起,靠着強悍的先天真氣,直接向燕王所在的大纛之下衝去。
然而讓他們驚奇的是,大纛之下,看到他們四人飛速襲至的燕王,竟然沒有一絲驚恐和慌亂的表情。
“不好,他們早有準備!”
谷欣陽瞬間就判斷出了燕王如此沉着的原因,而下一瞬,他們也馬上知道了燕王的“準備”是什麼了。
同樣四個身影從燕王身旁迎出,向着他們衝來。
“張訣!”
“悟真!”
“妙軾!”
“智海!”
出現的四人,竟然全是“熟人”,曾經的“河東大俠”、“捨命刀”張訣,少林方丈悟真大師,“地榜第一”的少林高僧妙軾,曇元寺方丈智海大師。
同樣也是四名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