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滿滿的元軍士兵趾高氣昂的進駐太原,光棍氣十足的展現着大元鐵騎的驕傲。整支隊伍裡,只有他們的主將王保保一人,拿着明軍已經渡河的奏報,愁眉緊鎖,悄然嘆氣。
鐵鍋皇帝接到太原大捷的消息,頓時喜笑顏開,在金鑾殿上高聲狂呼:“我們是成吉思汗的子孫,身上流的是騎兵的血液。現在,戰狼再一次露出利爪與尖牙,我們將再一次狠狠的撕碎反叛者的身軀與靈魂!”
興奮之餘,王保保隨着戰報一起抵達的信函被元順帝給甩丟出去,那封信函,是提醒皇帝,要提防朱元璋各個擊破,儘快放棄河南和山東的大部分平原地區,將所有兵力集中到險要的關卡和大都,利用地利的優勢,沉重打擊朱元璋的明軍勢力。
王保保絕對稱得上是一代名將,如果鐵鍋皇帝按照他的建議去執行,那麼朱元璋的北伐之路,絕對不會那麼順利。
只可惜,彷彿真的如張士誠所說,朱元璋的運氣很好,好的不得了。
這麼重要的建議,竟然被鐵鍋皇帝給無視了。
整個大元朝廷都沉浸在太原大捷的喜訊中時,朱元璋已經派遣徐達與常遇春,各自率領一路大軍,悄無聲息的攻向河南和山東兩地。
現在的明軍,可不在是黃河起義時那些剛剛丟下鋤頭拿起鋼刀的農民了,他們經過多年戰火的洗禮,早就成了出類拔萃的職業軍人。
駐守山東的元朝將領名叫脫因帖木兒,是擴廓帖木兒(王保保)的弟弟。這傢伙也是個比較不錯的將領,鎮守山東期間,先後撲滅大大小小的漢人起義上百起。自古山東多豪強,你看隋唐時期的秦瓊、兩宋時代的水泊梁山,那都是山東響噹噹的好漢。能夠把山東這麼一個火藥桶一般的地方鎮壓的風平浪靜,可見脫因帖木兒的實力着實不一般。
在他的眼裡,人高馬大的山東漢人都不是自己的對手,更何況是從江南水鄉來的矮小南人?
接到王保保提醒他的書信時,脫因帖木兒哈哈大笑,提起筆給哥哥回了一封信,嘲笑他被南人嚇破了膽子,自己會讓他好好看看,是如何在濟南府吊打江南亂賊的!
他給王保保的回信並沒有到達王保保手裡,因爲信使剛剛出了濟南城,就被明軍給幹掉了。
山東的漢子們早就被大元朝廷欺壓的不成樣子,江南明軍的旗幟一到,好漢們成羣結隊的從山上、從水裡冒出來,帶路的帶路,扛旗的扛旗,只要是去打元軍,這些傢伙們天生躁動的血液立馬就沸騰起來。
三個月,僅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徐達就用實際行動給脫因帖木兒上了一課,這一課的名稱叫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數十萬明軍兵臨城下,站在濟南城城頭上的脫因帖木兒才意識到,自己的對手有多麼可怕!
此時,除了濟南城,整個山東,已經到處都是明軍的大旗!
非常有骨氣的脫因帖木兒屹立在城頭,挺直的腰桿顯示出自己寧死不屈的堅強意志。
他抽出佩劍,指着城下浩浩蕩蕩的明軍大聲高喊:“人在城在!戰鬥到最後一兵一卒!”
話音剛落,就被身後的副將一腳踹到城下去了。
濟南城的城門,在副將的命令下,緩緩打開,官員羅列兩排,恭恭敬敬的迎接徐達大軍進入。
常遇春那一路遇到的將領就比脫因帖木兒要小心仔細的多。
明軍渡河的時候,奉命到河岸上阻擊明軍的官員逃跑。封地在開封的元樑王阿魯溫責無旁貸的扛起了河南的軍機大旗。他率領自己的軍隊,在平原大地上擺開架勢,等着與敵軍決一死戰。
元樑王是騎兵將領出身,一身的刀馬功夫,他的手下,幾乎都是當年跟隨他四處征戰的鐵血男兒,如今在千里平原地帶,樑王堅信,沒有人是他的對手。
他估計的沒錯,如果是單純的比對雙方戰鬥力,元樑王麾下,足足有二十萬精銳騎兵,而常遇春手下,是十萬騎兵和二十萬步兵。儘管常遇春麾下部隊總人數比阿魯溫多,可是平原上,一個師團的騎兵憑藉自身的高機動性和衝擊性,突破五倍於自身的步兵師團,都不是什麼難題。
因此,在全面對比了雙方戰鬥力之後,阿魯溫身披戰甲,在平原上擺下大陣,等着與常遇春正面交戰。
常遇春沒有辜負阿魯溫的期望,當他的十萬騎兵率先抵達開封境內的時候,遠遠就看到對面黑壓壓的元軍。常遇春絲毫沒有停留,快馬加鞭徑直朝敵軍衝去,他身後的將士們一個個呼嘯着緊隨其後,愣是把元樑王的軍隊給撕開一個口子。
這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情況。
阿魯溫認定常遇春不會憑藉手裡的騎兵直接發動攻擊,必然會等到後續的二十萬步兵到了之後,纔會開始全面交戰。因此,他的軍隊,依然處於普通的戰備狀態。
可是他哪裡知道,在常遇春眼裡,一萬敵人和十萬敵人是沒有區別的,見到了,那就是一句話,不要慫,就是幹!
狹路相逢勇者勝,常遇春突如其來的攻擊讓阿魯溫亂了陣腳,等到他好不容易穩住陣腳的時候,明軍二十萬步兵已經抵達戰場。這二十萬步兵裡,有三千人的身上,揹着專克騎兵的連弩。
刺耳的破空聲響起,阿魯溫絕望的發現,明軍的二十萬步兵,衝起鋒來也不比騎兵慢多少,還有他們身上那股不要命的狠勁兒,見到元軍騎兵,拽下來就是一刀,然後翻身上馬,一拉繮繩,瞬間從步兵轉換爲騎兵。
二十萬蒙古鐵騎被接連的攻擊打的連連後退。
三十萬明軍咬在屁股後面緊緊的追着打。
社會我常哥,人狠話不多。
阿魯溫從朱仙鎮一路退到開封城,元軍潰散五十里,好不容易見到城門的時候,常遇春的刀已經架到他的脖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