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真金白銀的扶持(2/3)

國有農場的大豆自然輪不到嘉穀的份。

因此田仁裡對國有農場的大豆種植面積、品種以及成本等基本是知無不言。

除開國有農場,我國大豆生產面臨的主要困境還是農戶土地規模過小,且機械化程度低,難有規模效益。

嘉穀收購的大豆壓榨產能約有一半落在東北大地上,從東北本地採購到物美價廉的大豆纔是最符合嘉穀的利益的。

儘管過去大豆的經濟效益不高,但是因爲氣候原因、旱田輪作的需要,黑省大豆的播種面積一直位居全國之首。

不過近年來,大豆種植面積下滑、產量徘徊不前、農民種豆積極性下降等情況,已經初露端倪了。

海侖市是有名的優質大豆之鄉,這幾年來,隨着大豆與其他農作物種植收益差距的擴大,大豆種植面積同樣有逐年萎縮的趨勢。

海侖市金秋大豆合作社社長何磊今年種植了18公頃的大豆,因爲今年風調雨順,預計可收穫8萬斤大豆左右,但他並沒有因爲大豆的豐收而高興。

他跟齊政算了一筆賬:“今年小販上門收購的價格大約是1.4元/斤,但大豆成本大概在1元/斤左右,去掉成本最後每斤大豆只落幾毛錢。而賣溼玉米一斤雖然也是隻能賺三兩毛,但架不住玉米產量高啊,是大豆的三倍多。去掉所有的費用,一公頃大豆剩下三千多元,玉米是七千多元。”

從何社長的話裡得知,去年還好,大豆價格是幾年來的新高;但今年以來國際大豆價格暴跌,國產大豆價格也大受影響。

“農戶種田,要看上一年的價格決定下一年種什麼。”

今年算下來,何社長覺得自己辛辛苦苦種了一年的大豆,實在不划算;在可以預見明年的大豆價格還會降低的情況下,放棄大豆改種別的作物已經列入了明年的計劃。

像何社長這樣想棄種大豆的豆農在東北並不在少數。

大豆和玉米是黑省最主要的兩種旱田作物,二者始終在“爭奪”有限的耕地。

“如果不考慮土地和勞動力成本,農民多數年份種植玉米的畝收入是大豆的1.5倍以上,自然傾向於選擇種植玉米。”

何社長說,過去兩三年種大豆效益不錯,他選擇種植大豆,但在沒有任何補貼的情況下,大豆與玉米收益差距越來越大,他肯定是要考慮擴大玉米種植面積,縮減大豆種植面積了。

針對這種情況,齊政就問道:“如果我們公司跟你們提前簽訂收購合同,按照大豆等級提高收購價格,你們有沒有信心擴產呢?”

“嗯?”一時間,何社長懷疑不是自己耳朵出錯了,就是眼前小夥子的腦袋壞掉了。

一般來說,大豆收購方無不是千方百計地壓低收購價,何曾有主動提高收購價的?

但齊政堅定的目光告訴他,沒有錯,就是要提價收購。

這樣一來,何社長倒是認真思考了起來。能提前得到訂單,並且確保高於市場價收購,當然很好,不過他還是底氣不足。

看到他面露猶豫,齊政客氣地說道:“何社長,有什麼疑慮你可以直說,我們是希望通過扶持大豆種植戶,確保企業原料供應。有問題可以協商解決嘛。”

何社長就一咬牙,直說了,“老實講,即使有你們企業的收購價格扶持,只能說情況會好一點,但我們對收益還是沒有十足的把握。因爲我們合作社成立至今,就沒有享受到什麼扶持政策,經營十分艱難,想購買大型聯合收割機擴大生產,都苦於沒有資金,也貸不到款……”

齊政一邊聽一邊點頭,同時思考着對策。

要想扶持國產大豆,最重要的就是恢復豆農的信心。

恢復豆農的信心,除了需要持續穩定的大豆補貼政策,無疑還需要其他配套扶持政策。

大豆屬於土地密集型農作物,適合於大規模機械化種植,機械化的水平確實要提高。

但總不能所有的責任都由嘉穀來承擔不是?

思考至此,齊政有了想法。

……

作爲國內大豆的主產區,黑省無疑是對大豆種植業抱有較大的希望的。

但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主動對大豆進行補貼是不現實的——農業稅都還沒有取消,哪有錢反哺農業啊?

不過等到嘉穀主動尋求合作,試圖推進建設國產大豆規模化種植基地,提高大豆產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時,政府就覺得,不妨一試。

最終以海侖市作爲試點:嘉穀負責出錢,與大豆合作社簽訂收購合同,提前定等級、定數量,以略高於市場價的標準預收農戶手中大豆;並從明年開始,和合作社展開深入合作,包括提供優質品種等生產資料以及技術指導,提高大豆生產水平;而政府負責出政策,對接保險、銀行等金融機構,給合作社更多扶持政策,爲農民貸款提供更多便利……

嘉穀就這樣將海侖市200多萬畝的大豆提前收入囊中。

這樣的大手筆,行業內不少人認爲嘉穀是瘋了。

田仁裡也在第一時間找到齊政,瞭解齊政的想法。

他苦口婆心地勸道:“齊總啊,我知道你是想扶持國產大豆,但有錢也不是這麼造的呀?”

“嘉穀通過提高收購價變相補貼種植戶,不客氣地說,這是幫政府承擔了責任,是你牛!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一進一出,嘉穀是虧了多少啊?就算嘉穀現在有錢,你又能撐多久呢?扶持國產大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啊!”

齊政知道他的顧慮,事實上嘉穀內部也有同樣的疑慮,於是耐心解釋起來。

首先,收購價高於市值是不假,但也是有要求的——嘉穀對大豆的質量是有標準的,不是說什麼大豆都會高價收購。當然,如果按照嘉穀的要求生產,達到標準還是不難的。

而且,虧其實也是虧不了的。

“雖然大豆收購價高於市場價,更是高於進口大豆價格,從壓榨廠角度來說,多少是會虧損的。但從整個嘉穀體系來說,我們會開發油脂市場,而且我們有禽畜養殖場,無論是豆油和豆粕,都能內部消化。最關鍵是,我們有信心,通過油脂市場和禽畜養殖把錢賺回來。”

不客氣地說,單憑養豬,嘉穀就能翻倍賺了回來。這就是掌控全產業鏈的威力了。

“其實這就跟美國的農業補貼政策類似,雖然農業是虧損的,但通過帶動上下游,從整體來說,肯定是不虧的。”齊政笑着說道。

“最重要的是,這樣真金白銀的扶持,農民們得到了穩定的收益,保持了對大豆種植的信心;再輔以不斷提高國產大豆的質量和產量;終有一天,國產大豆的競爭力能比得上進口大豆的。”

田仁裡聽完,咂咂嘴,最後只能吐出一句:“特麼的,家大業大就是好,堤外損失堤內補!”

“你對國產大豆的信心比我還足吶!”

這個扶持的關鍵就在於要不斷提高國產大豆的質量和產量,降低成本,才能讓國產大豆的競爭力得以體現。否則,即使嘉穀不會虧損,對整個行業來說也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齊政攤手而笑,當然囉,畢竟他還有殺手鐗沒有說出來……

第686章 有人走了(1/2)第131章 最“高貴”的糧食(1/3 求訂閱)第290章 挺進新西蘭第729章 那家包圍我餐桌的公司又在裝窮(1/2)第722章 大時代下的農民選擇(1)第388章 我爲國家儲備豬肉(4/4)第290章 挺進新西蘭第542章 誰是大爺(1/3)第313章 爲作物加“營養餐”第83章 火爆(中)(求收藏)第308章 隱現糧食危機第315章 紅豆生南國(2/3)第60章 嘉穀實驗室(求收藏!)第121章 老夫辦不到啊(3/3)第160章 用愛發電?別逗!(3/3)第529章 能見證水產養殖巨頭的誕生嗎(2/2)第119章 把最好的留給國人(1/3 求訂閱!)第431章 可怕的堅持(2/2)第68章 技術手段(求收藏!)第160章 用愛發電?別逗!(3/3)第91章 被“醃製”的土地(求收藏!)第142章 大豆風雲之始(3/3)第487章 國際糧商的新江湖時代第137章 東邊,暴雨傾盆(2/3)第362章 一份大聘禮(3/3)第201章 南北雙糧的對峙第54章 分紅與過年(求收藏!)第68章 技術手段(求收藏!)第422章 新時代的農民接班人(2/3)第693章 價值所在(2/2)第105章 這貨是誰(3/10)第1章 不平凡的年份第398章 真·亮瞎眼(1/3)第182章 人蔘拍賣會(2/4)第694章 競爭與壓制(1/2)第132章 “圈地”不易(2/3)第736章 我來負責(4k章)第378章 謀劃萬億牛肉市場(3/4)第385章 養豬何苦爲難養豬?(1/4)第684章 無聲的報國(1/2)第93章 我們嘉穀,很有錢(求收藏!)第602章 服氣的國營農場(1/2)第720章 國產小麥的契合(下)第66章 波譎雲詭(求收藏!)第187章 一座城市的決心(上)第107章 我老實,選我吧(5/10)第509章 嘉穀特色之路(二合一)第310章 有機肥,厚待你不容易(2/3)第433章 真的有點小期待呢(2/2)第12章 雛苗入場第675章 生態貢獻最大的企業(2/3)第732章 緊張感(1/2)第260章 本土公豬頭頂綠第189章 花團錦簇(3/4)第217章 有些氣不能忍第78章 糖衣炮彈(求收藏!)第595章 強勢地位與大豆外交第104章 乳業背後的軍火商(2/10)第127章 西北啤酒花(3/3)第212章 要做大地主第413章 那就試一試(2/5)第532章 海上養殖航母(2/2)第342章 聯合擁抱節水時代(3/4)第475章 啤酒之王的利劍(2/2)第12章 雛苗入場第557章 我們學不來(1/2)第378章 謀劃萬億牛肉市場(3/4)第435章 這不,雨來了(2/2)第698章 嘉穀系電商上線(1/2)第656章 豬腦子第644章 一羣馬屁精(3/3)第51章 大牛加盟(求收藏!)第268章 針對毒奶的前瞻性佈局第665章 能源林計劃第301章 次貸危機:雪崩的來臨新章節被屏蔽第670章 着迷(2/2)第707章 小麥大圈地之始(二合一)第84章 火爆(下)(求收藏)第336章 沙漠裡的開荒牛(上)第300章 猛將必發於行伍(補更2/14)第270章 向廢棄礦區要牧場第5章 大循環農業第722章 大時代下的農民選擇(1)第56章 要強大(求收藏)第190章 他的世界(1/3)第469章 那是嘉穀的地盤了(1/2)第107章 我老實,選我吧(5/10)第626章 投資爭越山海關第130章 慘淡的國內大麥種植(3/3)第697章 吃過豬肉第737章 世間事非你弱你有理(1/2)第165章 衛星照進農田第150章 攪局者(2/3)第625章 沉默的答案第16章 梅花鹿與馴鹿老人(求支持!求收藏!)第305章 開年雪災來襲(2/3)第451章 品牌暗戰(第二更)第61章 因人成事(求收藏!)第488章 國人對嘉穀體系的信心
第686章 有人走了(1/2)第131章 最“高貴”的糧食(1/3 求訂閱)第290章 挺進新西蘭第729章 那家包圍我餐桌的公司又在裝窮(1/2)第722章 大時代下的農民選擇(1)第388章 我爲國家儲備豬肉(4/4)第290章 挺進新西蘭第542章 誰是大爺(1/3)第313章 爲作物加“營養餐”第83章 火爆(中)(求收藏)第308章 隱現糧食危機第315章 紅豆生南國(2/3)第60章 嘉穀實驗室(求收藏!)第121章 老夫辦不到啊(3/3)第160章 用愛發電?別逗!(3/3)第529章 能見證水產養殖巨頭的誕生嗎(2/2)第119章 把最好的留給國人(1/3 求訂閱!)第431章 可怕的堅持(2/2)第68章 技術手段(求收藏!)第160章 用愛發電?別逗!(3/3)第91章 被“醃製”的土地(求收藏!)第142章 大豆風雲之始(3/3)第487章 國際糧商的新江湖時代第137章 東邊,暴雨傾盆(2/3)第362章 一份大聘禮(3/3)第201章 南北雙糧的對峙第54章 分紅與過年(求收藏!)第68章 技術手段(求收藏!)第422章 新時代的農民接班人(2/3)第693章 價值所在(2/2)第105章 這貨是誰(3/10)第1章 不平凡的年份第398章 真·亮瞎眼(1/3)第182章 人蔘拍賣會(2/4)第694章 競爭與壓制(1/2)第132章 “圈地”不易(2/3)第736章 我來負責(4k章)第378章 謀劃萬億牛肉市場(3/4)第385章 養豬何苦爲難養豬?(1/4)第684章 無聲的報國(1/2)第93章 我們嘉穀,很有錢(求收藏!)第602章 服氣的國營農場(1/2)第720章 國產小麥的契合(下)第66章 波譎雲詭(求收藏!)第187章 一座城市的決心(上)第107章 我老實,選我吧(5/10)第509章 嘉穀特色之路(二合一)第310章 有機肥,厚待你不容易(2/3)第433章 真的有點小期待呢(2/2)第12章 雛苗入場第675章 生態貢獻最大的企業(2/3)第732章 緊張感(1/2)第260章 本土公豬頭頂綠第189章 花團錦簇(3/4)第217章 有些氣不能忍第78章 糖衣炮彈(求收藏!)第595章 強勢地位與大豆外交第104章 乳業背後的軍火商(2/10)第127章 西北啤酒花(3/3)第212章 要做大地主第413章 那就試一試(2/5)第532章 海上養殖航母(2/2)第342章 聯合擁抱節水時代(3/4)第475章 啤酒之王的利劍(2/2)第12章 雛苗入場第557章 我們學不來(1/2)第378章 謀劃萬億牛肉市場(3/4)第435章 這不,雨來了(2/2)第698章 嘉穀系電商上線(1/2)第656章 豬腦子第644章 一羣馬屁精(3/3)第51章 大牛加盟(求收藏!)第268章 針對毒奶的前瞻性佈局第665章 能源林計劃第301章 次貸危機:雪崩的來臨新章節被屏蔽第670章 着迷(2/2)第707章 小麥大圈地之始(二合一)第84章 火爆(下)(求收藏)第336章 沙漠裡的開荒牛(上)第300章 猛將必發於行伍(補更2/14)第270章 向廢棄礦區要牧場第5章 大循環農業第722章 大時代下的農民選擇(1)第56章 要強大(求收藏)第190章 他的世界(1/3)第469章 那是嘉穀的地盤了(1/2)第107章 我老實,選我吧(5/10)第626章 投資爭越山海關第130章 慘淡的國內大麥種植(3/3)第697章 吃過豬肉第737章 世間事非你弱你有理(1/2)第165章 衛星照進農田第150章 攪局者(2/3)第625章 沉默的答案第16章 梅花鹿與馴鹿老人(求支持!求收藏!)第305章 開年雪災來襲(2/3)第451章 品牌暗戰(第二更)第61章 因人成事(求收藏!)第488章 國人對嘉穀體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