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3章 侯非侯,王非王

且不說南子在暗地裡的小手段,黃池會盟壇上,周天子的誥書仍然在繼續。

“予一人聞,先王並建明德,內有百揆四嶽,外有霸主侯伯。其在惠王,南蠻與北狄交侵,乃冊齊桓爲侯伯,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職,又命晉文登爲侯伯,大啓南陽,世爲盟主。”

劉公唸到這裡,周王臉上忽然悵然若失。

誥書裡說的好聽,可若不是被逼無奈,哪個周天子會願意策命一個霸主來替自己發號施令啊!

孔丘說過一句十分精闢的話: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樹枝長得比樹幹還粗,遲早是要出事的。周室衰微後,之前用於屏蔽王室的諸侯尾大不掉,但不管怎麼說,他們依然是華夏圈子內的一員,相互之間血濃於水。

在南蠻北狄交侵,中國不絕若線時,諸夏必須停止內鬥,一致對外。既然天子已經無法領導諸侯,那就只能由一位“伯主”站出來充當領袖。故而春秋霸權的本質,其實是爲了填補周代王權跌落所形成的政壇空曠狀態,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才應運而生。

於是乎,諸侯你方唱罷我登場,形成了“四海迭興,更爲伯主”的局面。

雖然齊桓晉文,乃至於後來意圖爭霸的衆諸侯,都無不以尊王相標榜。然而,周天子的地位並沒有因霸主們尊王攘夷的號召而變得尊貴,恰恰相反,王權隨着霸權的更迭交替,越發如日薄西山般沉淪,周王室也似寒風中的秋葉般逐漸凋零,到了周王匄繼位的時候,已經發展到諸侯只朝見霸主,而無視天子的程度了。

所以周王內心深處,是對冊封霸主深惡痛絕的。

可他又有什麼辦法呢?從掌握的權勢上看,侯已經不再是侯,王也已經不再是王了,所以和前代的周惠王、周襄王一樣,周王匄縱然不願,也只能捏着鼻子爲趙無恤捧場……

至少,趙無恤接受冊命,就意味着他還願意將周天子視爲君?不至於突然將周王囚禁,將成周的破爛攤子一股腦掀翻。

劉公的宣讀在繼續:“今時逢季世,禮崩樂壞,周室之延存,實賴趙侯之力,緩爰九州,莫不率從,其功高於伊、周,而賞卑於桓、文,予一人甚恧焉。故今賜其大輅之服,服袞冕;戎輅之服,服韋弁;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

大輅之服等禮儀性的服飾,是代表地位的,得到它們之後,意味着趙無恤已經不再是普通的諸侯;至於彤弓、玈弓,則是代表征伐之權。

漫長的誥書終於讀到了末尾,劉公使出所有的氣力,大聲說道:“天子策命趙侯爲九命伯主!”

“九命伯主!”

衆人皆驚,按照周禮的規矩,官爵有九命之別,九命最高,一命最低。一般來說,子、男之國五命,侯、伯之國七命、天子的三公也不過八命,齊桓公、晉文公也就這等級。只有遙遠的宗周時代,周公、召公等開國攝政上公才爲九命!

如今趙無恤以諸侯身爲作爲九命伯主,真是前無古人。

“終於還是叫他得逞了……”秦伯、鄭伯等諸侯面容苦澀,卻只能默默地接受這個事實。

趙國的臣子們則興奮了起來,山呼萬歲,也不知是在爲天子的策命歡呼,還是爲趙侯歡呼。

而趙無恤,卻並無太多喜色,只是按照規矩三次辭謝,然後才接受了此命,緩緩走向天子。

周王匄露出了一個難看的笑,也起身往下走,扶起了要下拜的趙侯。

然而當無恤起身時,天子赫然發現,這位人高馬大的諸侯竟然比他高了整整半個頭,而且氣宇軒揚,若不看服飾光看氣質,還以爲他纔是王呢!

他不由打了一個寒顫,想起了這幾天來黃池的路上,聽到的一首童謠。

侯非侯,王非王……

周王匄的臉色頓時煞白,但儀式必須完成,他只能強撐着舉起趙侯的手,對會盟臺上的二十國諸侯、大夫宣佈道:“俾爾趙侯,得專征伐,以糾王慝!”

……

在儀式結束後,周王匄就藉口身體不適,臉色蒼白地被人扶下去了。

到這時候,已經沒人在乎天子在場與否了,趙無恤召喚他來黃池,就是想讓天子親自冊命自己爲侯伯(霸主)。

凡侯伯,救患、分災、討罪也,趙無恤之所以這麼看重這個名分,是因爲成爲霸主,就意味着取得了代替天子號令天下禮樂征伐的權力!

這一刻,趙無恤算是真正站在了時代的中心了。

但他與前代的霸主們,又有所不同。

春秋時期的霸權,猶如江河波濤,後浪推前浪。說霸主有號令天下禮樂征伐的權力,只是就一般情況而言。其實,霸主的霸權也會受到限制,多半是來自中原的其他大國。如齊桓公雖然稱霸,卻始終無法降服晉國,秦國更是從未理睬他。晉文公雖然稱霸,但對於秦、齊,他也無法發號施令,齊晉最強大時連中原都無法完全支配,更別說南方的吳楚了。

除此之外,雖然霸主內心深處都有由霸道至於王道渴望,但無論哪一位,在其威望最高時,也從來沒有實現過一統諸夏的局面。

對於周天子,更是連取而代之的心思都不敢有,齊桓公對周王一直恭恭敬敬,晉文公曾經想要獲得天子的葬禮規格,卻被回絕,也不敢強行僭越;楚莊王率軍北上,問鼎之輕重,也被周人一句”在德不在鼎,鼎之輕重,不可問也“勸退,悻悻而歸。

總之,在之前的各代,儘管陰雲密佈,但周天子的威儀,依然如同太陽一樣高懸在霸主們的頭上。

相比之下,周王匄對於趙侯而言,只是一盞他提在手裡的宮燈而已……

比起前輩們而言,趙無恤面臨的形勢是最好的,他能有今天,靠的不是仁義禮樂,不是天子恩惠,而是手中的劍,胯下的馬!靠的是鐵與血!

十年下來,五合六聚,晉國被他取代,所有政治遺產都被繼承;魯、衛這兩個傳統的政治大國淪爲傀儡;宋國、燕國則是盟友;加上秦國已殘,齊國已破,鄭國降服,放眼中原,趙無恤竟再無敵手!

南方的吳、越正鬥成一團,豈敢與趙國爲敵?至於楚國,雖然是龐然大物,但歷史的包袱太重,自保有餘,進取不足,也對趙無恤的霸業構不成威脅。

趙國軍隊的強大讓人不敢匹敵,如今趙無恤又得到了“霸主”的名分,名與實都握在手裡!

“侯非侯,王非王……這句話,倒是有幾分道理。”站在天下的中央,趙無恤的目光瞥到了南子,她依然笑容嫣然,以爲自己得計。

這小女子的手段,趙無恤並非不知道,倒也不算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不過是想要通過散播傳言,形成輿論,最終形成黃袍加身的態勢,讓趙無恤提前稱王,爲殷商報仇,同時讓宋國地位提升而已。

但趙無恤可不是那種會被他人所左右的人,膽敢破壞他計劃的人,都要付出代價。就目前來看,先做幾年霸主,挾天子以令諸侯,遠比直接稱王要好得多,既不用承受風險,又能借着大義名分爲所欲爲。

對南子的懲戒警告,是盟會後的事,今日趙無恤初爲霸主,首先要嘗試下揮舞禮樂征伐之權的樂趣。

無恤緩緩說道:“既然天子讓餘代爲主持盟會,事不宜遲,這便將需要商議的事,一一解決罷!”

他一揮手,說道:“帶齊侯荼上壇!”

……

“帶齊侯荼!”

“帶齊侯荼!”

虎賁們將霸主的命令一聲接一聲傳了下去,不多時,年輕的齊侯荼便戰戰兢兢地被帶了上來。

晏孺子的摸樣,與他母親芮子有幾分相似,尤其是把對垂淚哀憐的眼睛,他的君侯冠冕已經去掉,穿着一身單薄的深衣瑟瑟發抖,加上身體還未長開,十分瘦弱,衆諸侯見了也不由心生憐憫。

他母親告誡過他,今日人爲刀俎我爲魚肉,切勿亂說話,只管匍匐在地乞求寬恕,其餘事情,自然有母親爲他打點……

晏孺子也是十三四歲的人也,已知男女之事,還能不知道母親是如何“打點”的麼?每每想到此事,他心中就滿是屈辱和憤懣。

有了在路寢之臺的那一夜後,趙侯已經將芮子當做玩物,將她們母子擄到濟南歷下後,便幾度召芮子去侍寢。芮子就乘着這機會,使勁渾身解數討好趙無恤,將齊國與趙爲敵的罪責全部推到了陳恆父子頭上,希望趙侯能饒恕晏孺子,保住他的君位。

趙無恤最初沒有鬆口,但也經不住芮子的攻勢,答應會給晏孺子一個“好結果”。

他母親感恩戴德,更加放下尊嚴賣力逢迎,但晏孺子心裡,卻一點都不領情!

這會趴在冰涼的會盟壇上,他咬緊了牙關,想道:“我聽說越君勾踐曾經被吳國擊敗,還被囚禁在姑蘇之臺,但經過三年生聚三年教訓,如今已經再度復國,並打得吳國節節敗退,算是報了大仇……齊國雖然被攻破了,但只要我有機會保住君位,就一定會學勾踐忍辱負重,遲早有一天要再度振興齊國,攻破鄴城,將我母親所受的屈辱,統統還給趙無恤!”

晏孺子,以及所有人,都在靜靜地等待趙無恤的裁決。

趙無恤則在盯着晏孺子這便宜兒子看了良久後笑道:“陳氏名爲齊卿,實專齊權,齊國違抗天子,勾結蠻夷,基本是陳乞、陳恆在作祟……”

諸侯們相互對視,都覺得,趙侯大概是要爲齊侯脫罪,讓他繼續做國君,保有姜姓社稷了,甚至連國書、高無邳、鮑息、晏圉也如此認爲。

晏孺子那捏緊的拳頭鬆開了一些,開始計劃起復國後要如何臥薪嚐膽了。

然而下一刻,趙無恤卻徒然加速了語氣:

“雖然如此,但荼乃齊國庶子,其上仍有兄長數人,其繼位本就不合齊國制度,身爲齊侯,卻放任陳氏倒行逆施,其罪可免,其咎難逃!”

晏孺子震驚地擡起頭,卻見趙無恤指着他說道:“餘以伯主身份昭告天下,廢黜公子荼,另尋賢公子爲君!”

此言一出,滿堂皆驚,卻無人敢出言反對。

趙無恤俯視着晏孺子,以及沒有料到劇情的衆諸侯,他的目光掃到何處,何處的諸侯就避之不及,不敢直視,霸主之威勢,竟至於斯!

無恤滿意地笑了,他們的恐懼和戰慄來得太早了,因爲好戲纔剛剛拉開序幕。

他機關算盡,花了十餘年時間列爲諸侯,得到了霸主之位,目的是什麼?

存滅繼絕?散播仁義?開什麼玩笑!

他的目的,當然是靠着這霸主之位,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ps:第二章在晚上(~^~)

第1100章 杞人憂天第1170章 自古誰能辨忠逆?第339章 中都的燈滅了第47 2章 學校第797章 義在東軍第364章 漁翁得利第1161章 如龍第980章 飲馬河渭第144章 甕中捉鱉第967章 歷史的塵埃第463章 私掠6令第141章 上善若水第877章 魚躍龍門第730章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第138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42章 勢將去汝!番外8 羋月傳(中)第448章 爭流第351章 雙姝第909章 靜女其姝第689章 慷慨悲歌第994章 楚王親征第1209章 非戰之罪第829章 吳王金戈越王劍(上)第351章 雙姝第977章 千乘萬騎第964章 一一垂丹青第198章 山陽遇盜(上)第783章 雌虎第735章 亡國之音 中第935章 人道彌第236章 二桃殺三士第722章 公孫勝第678章 三線第541章 新宋第929章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第1124章 刻舟求劍第54章 冬至(三)第25章 國野矛盾第1202章 交交黃鳥第391章 趙鞅出征第1111章 子張之儒第937章 神蝗第537章 南子的歸宿第250章 大河之上番外3 上帝之鞭第72章 初見魏駒第1129章 長兄如父第102章 微服出行第657章 大風(14)第1040章 山有木兮木有枝第267章 馳逐蹴鞠第1077章 野火燒不盡第1032章 朝天子(下)第420章 大雪滿弓刀(下)第877章 魚躍龍門第911章 沸鼎(上)第517章 隱士第354章 造紙術第5章 東門館驛第593章 邾婁稱藩第338章 黑雲壓城第991章 蒲阪之戰(中)第830章 吳王金戈越王劍(下)第172章 貨殖戰爭第1037章 大開明堂受朝賀(下)第906章 水力第340章 巫頌(下)第502章 邂逅相遇,適我願兮第516章 訪賢第1170章 自古誰能辨忠逆?第1175章 平衡的兩端第241章 萬夫莫當!第498章 宋之亂(上)第881章 少樑城下第316章 公輸第804章 三家第535章 鬼神第27章 遠送於野第714章 衛侯蒯聵第1105章 半島戰爭第463章 私掠6令第1123章 葉公白公第283章 擲矛兵第534章 蛇蠍美人第96章 莫如兄弟第157章 周室之亂第499章 宋之亂(下)第795章 士爲知己而搏第547章 墮郈(下)第751章 反覆無常第550章 我見泰山崩於前(上)第777章 大廈將傾第567章 列爲正卿第524章 誰執牛耳?第221章 逝者長已矣第340章 輓歌一曲第751章 反覆無常第259章 子泰見南子第434章 傷寒(下)
第1100章 杞人憂天第1170章 自古誰能辨忠逆?第339章 中都的燈滅了第47 2章 學校第797章 義在東軍第364章 漁翁得利第1161章 如龍第980章 飲馬河渭第144章 甕中捉鱉第967章 歷史的塵埃第463章 私掠6令第141章 上善若水第877章 魚躍龍門第730章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第138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42章 勢將去汝!番外8 羋月傳(中)第448章 爭流第351章 雙姝第909章 靜女其姝第689章 慷慨悲歌第994章 楚王親征第1209章 非戰之罪第829章 吳王金戈越王劍(上)第351章 雙姝第977章 千乘萬騎第964章 一一垂丹青第198章 山陽遇盜(上)第783章 雌虎第735章 亡國之音 中第935章 人道彌第236章 二桃殺三士第722章 公孫勝第678章 三線第541章 新宋第929章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第1124章 刻舟求劍第54章 冬至(三)第25章 國野矛盾第1202章 交交黃鳥第391章 趙鞅出征第1111章 子張之儒第937章 神蝗第537章 南子的歸宿第250章 大河之上番外3 上帝之鞭第72章 初見魏駒第1129章 長兄如父第102章 微服出行第657章 大風(14)第1040章 山有木兮木有枝第267章 馳逐蹴鞠第1077章 野火燒不盡第1032章 朝天子(下)第420章 大雪滿弓刀(下)第877章 魚躍龍門第911章 沸鼎(上)第517章 隱士第354章 造紙術第5章 東門館驛第593章 邾婁稱藩第338章 黑雲壓城第991章 蒲阪之戰(中)第830章 吳王金戈越王劍(下)第172章 貨殖戰爭第1037章 大開明堂受朝賀(下)第906章 水力第340章 巫頌(下)第502章 邂逅相遇,適我願兮第516章 訪賢第1170章 自古誰能辨忠逆?第1175章 平衡的兩端第241章 萬夫莫當!第498章 宋之亂(上)第881章 少樑城下第316章 公輸第804章 三家第535章 鬼神第27章 遠送於野第714章 衛侯蒯聵第1105章 半島戰爭第463章 私掠6令第1123章 葉公白公第283章 擲矛兵第534章 蛇蠍美人第96章 莫如兄弟第157章 周室之亂第499章 宋之亂(下)第795章 士爲知己而搏第547章 墮郈(下)第751章 反覆無常第550章 我見泰山崩於前(上)第777章 大廈將傾第567章 列爲正卿第524章 誰執牛耳?第221章 逝者長已矣第340章 輓歌一曲第751章 反覆無常第259章 子泰見南子第434章 傷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