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昭滑歸來

熊槐還沒有說完,子青一臉正色糾錯道:“父王說錯了,《子衿》上不是這麼說的,應該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熊槐一愣,笑道:“不錯,父王說錯了。”

接着熊槐好奇的看着子青。

自己從子青的名字上,隨意說了一句,他竟然會挑錯,是隻會這一首,還是會很多首!

“小三,父王問你,除了這一首《子衿》,你還會其他的嗎?”

子青點點頭,驕傲的仰起頭:“兒臣還會好多詩呢。”

“好,背兩首詩來給父王聽聽。”熊槐笑着道。

子青應道:“是,父王。”

而後,沉默許久,就在熊槐以爲他在吹牛時,緩緩開口道: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熊槐一怔,這是在抱怨我嗎,是在說鄭袖爲寡人背黑鍋麼?

當下,搖晃着腦袋想要岔開話題,卻見周圍的其他人全都低下了頭,令尹景鯉也不例外。

······

一處偏殿。

熊槐看着下大夫靳尚道:“寡人剛剛見了三公子子青。”

靳尚微微低下頭,不敢看上方的楚王,自從鄭袖失寵後,他在朝中的地位下降的很快,很快從一個楚王親信,變成了普通的下大夫。

三天前,楚王回答郢都的那一天,正是靳尚出力,才讓思子情切的鄭袖見了子青一面。

見靳尚沒有說話,熊槐自顧自道:“三公子自小聰慧,方纔寡人考校學問,讓其背一首詩,卿可知子青背了一首什麼詩?”

靳尚面帶疑惑之色自從鄭袖由夫人被貶爲庶人,靳尚就失去了宮中的主要消息來源,莫說楚宮中剛剛發生的事情,就是一些隱秘的內幕,現在他都難以知曉。

所以他那裡知道三公子背的什麼詩!

“臣不知。”靳尚搖頭道。

熊槐微笑道:“剛剛三公子背的是《凱風》。”

“大王,三公子背《凱風》一事,微臣實在不知。”靳尚聞言冷汗直冒,立即趴在地上辯解。

若是楚王和南後認爲三公子背誦《凱風》,是自己和鄭袖在背後教唆,認爲自己對大王不滿,那就不好了。

楚王廢肉刑一事,在楚國大受歡迎,深得人心,而作爲此事的反面,鄭袖短時間不可能翻身。

這時候攪風攪雨,不僅會引發南後的不滿,而且還得不到楚王的支持,實在不是時候。

熊槐看了靳尚一眼,在三公子開口的那一刻,他立即就將懷疑目標對準了靳尚,但是在詢問過在宮中教授蒙學的先生後,就打消了這個想法。

因爲鄭袖的這個兒子的確聰慧,並不是臨陣磨槍突擊訓練的,背誦《凱風》或許只是有感而發,童言無忌罷了。

但是無論是不是童言無忌,熊槐都決定敲打一番。

就在熊槐召見靳尚的時候,一輛從魏國歸來的馬車緩緩進入郢都。

靳尚離去後,李秋走到熊槐身邊稟報道:“大王,將軍昭滑回來了。”

“昭滑!”熊槐一愣。

昭滑自從被前任會盟魏王趙王后,就被前任留在魏國,作爲楚國使者,開展燕國復國活動。

目前爲止,前任所親近的大臣,熊槐只有兩人沒有見到,一個是昭滑,另一個就是司敗唐昧。

司敗唐昧駐守廣陵,肩負着同時防備齊越兩國的重任,輕易不能離身,除非得到自己詔令,否則是不可能回郢都的。

至於昭滑,燕國已經復國一段時日,若不是昭滑充當魏國使者出使越國,也早應該回來了。

一想到越國,熊槐心頭一陣火熱,立即開口道:“快傳將軍昭滑來見寡人。”

不一會兒,一個英氣勃勃的人從殿外走進來,行禮道:“臣將軍昭滑拜見大王。”

熊槐平復心情,笑道:“賢卿免禮,這次燕國復國,越國出兵伐齊,楚國能同時打敗秦齊兩國,卿有大功啊。”

昭滑拜道:“勝秦敗齊,皆大王之力,臣不敢擅功。”

熊槐搖頭道:“卿不必謙虛,功過是非,寡人自知之。”

接着,熊槐鄭重的開口道:“將軍昭滑出使有功,其賜五百金,賜爵一級。”

見楚王開口,昭滑拜謝道:“臣謝大王。”

昭滑起身後,熊槐頓了頓,開口詢問道:“卿在越國停留數月,不知越國如何,越王如何。”

對於楚王的詢問,昭滑並不意外。

這年頭各國的使者,除了出使這一正事,剩下的事情那就是刺探情報,如果可以,甚至還擔負着爲國尋才的任務。

這次昭滑出使越國,本來就目的不純,刺探情報更是重中之重。

沒有多加思考,昭滑立即開口道:“回大王,越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國,越王勾踐更是憑藉越國成爲一代霸主,其國不容小覷。”

熊槐點點頭,雖然自己打算先滅了越國,但是不可否認,越國也不是什麼小國家,同樣是霸主遺業,國力強大。

甚至,單從建國曆史上來說,越國的歷史比楚國還久。

越國的立國時間很早,比現在的各大國都要早一個朝代,現在的幾個大國,都是周代建立的諸侯國,而越國不是,越國遠在夏代就已經立國,是夏帝少康的後裔。

和同在南方積極中原化的楚國不同,這個爲了祭祀夏代先君大禹而建立的禹越國,自建國後,就散發文身,成爲蠻夷,後來的吳國,建國後也同樣是如此。

因爲交流和交通的關係,尤其是被吳國隔斷後,一直在南方玩聯網單機,直到越王勾踐在位期間滅掉吳國,才扭轉了這一局面,與中原聯繫起來。

昭滑見楚王點點,認同了自己的說法,才接着道:“大王,越國雖然是霸主遺業,而且這兩百年來,沒有遭到其他國家的嚴重削弱,但是越國自越王無咎開始,弒君一事頻頻出現,子殺父,弟殺兄,臣弒君,屢見不鮮,越國國內一片混亂,這就是越國的自我削弱。現在的越國,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內憂。”

停頓了一下,昭滑繼續道:“當年越王勾踐卑身侍奉吳王,吳王闔閭與夫差兩代吳王都是霸主,而後越王勾踐用陰謀削弱吳國,趁着吳王外出爭霸,從而偷襲吳國腹地,這纔打敗了吳國。”

“對此,吳國的遺民一直都不服氣,這一百多年來,已經有數次吳人謀反覆國行動。”

熊槐一怔。

對於昭滑的前半段話,前任也有印象,越國這百多年來國內一直很亂,尤其是王室之爭以及吳人越人的黨爭,但是吳國遺民的造反活動,這還是第一次聽說,可能規模並不大,以前沒有引起前任的重視吧。

想到這,熊槐問道:“吳國遺民的謀反活動,對越國影響大不大?”

昭滑思索了片刻,回道:“大王,以前對越國影響不大,但如果現在吳人謀反,則對越國影響很大。”

“···”熊槐一臉正色道:“願聞其詳。”

第一千零一百章 緘默第二百六十四章 改頭換面第九百九十七章 目標第三百七十二章 夜訪第六百九十五章 分化瓦解第五百六十七章 會稽城中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始作俑者第二百一十章 交戰第六百六十七章 敗退第一千兩百二十六章 出宮慰問第三百九十四章 欺詐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未竟全功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第三百零三章 挫敗第五百三十三章 調將第二十一章 國人逃亡(求推薦)第四百八十四章 公子之憂第五百二十八章 獻地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大水洗地第五百二十一章 抵達吳城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拒絕第二百八十八章 估計重施第七百九十八章 成敗得失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天下震動第八百零四章 議楚第四百三十四章 驚魂第九百二十八章 退位第三百二十七章 應變第四百九十九章 壽縣之外第一千兩百五十二章 生子當如孫仲謀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始作俑者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方向 上第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一急一緩第六百八十四章 聯姻第七百九十五章 怨氣第七百二十七章 各地賢才第八百三十七章 三見文雀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形勢大轉第六百零七章 戰和之辯第七百八十三章 郇邑之戰第八百八十四章 下定決心第七百九十六章 忠臣第四百五十八章 宣戰魏國第四百四十六章 面見太子第六百六十八章 形勢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齊國伐魏第六百七十七章 兩個機會第八百九十九章 圓形方孔第八百零五章 講和第三百二十八章 殺機第三百六十五章 伐齊第二百六十二章 對策第三百二十五章 庸縣第九百三十章 希望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秦韓決戰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辭封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權宜之計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萬事俱備第一千兩百二十九章 六國停火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衆叛親離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定策第九百四十章 公孫父子第一千兩百二十五章 心有不忍第五百二十八章 獻地第二百零六章 攻魏第三百一十二章 聯姻第八百五十三章 頒佈爵位 下第一千兩百二十章 請殺鄭袖第六十四章 魏國抉擇第二十一章 國人逃亡(求推薦)第九百一十四章 序幕第七百八十八章 二政第一千兩百五十五章 再訓太子第六百一十章 來襲第四百九十五章 甘茂來楚 上第五十章 苦獲已齒第四百五十章 提議換人第六百二十五章 鬼神第二百五十一章 樗裡疾離都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直面羣臣第九百八十五章 賜死第八百五十二章 頒佈爵位 中第八百零二章 棄我去者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賞賜第七百九十七章 相持第九百五十六章 調兵第四百五十章 提議換人第六百一十二章 析邑攻防戰 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齊使蘇代第四百二十五章 衝鋒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欲舉大事第三百四十章 時機第三百六十八章 戰第二百六十八章 求見第三十二章 田需之謀第八百二十二章 得失之間第五百二十二章 吳城內外第四百二十二章 前夜第一百一十五章 趙謀中山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雨至
第一千零一百章 緘默第二百六十四章 改頭換面第九百九十七章 目標第三百七十二章 夜訪第六百九十五章 分化瓦解第五百六十七章 會稽城中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始作俑者第二百一十章 交戰第六百六十七章 敗退第一千兩百二十六章 出宮慰問第三百九十四章 欺詐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未竟全功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第三百零三章 挫敗第五百三十三章 調將第二十一章 國人逃亡(求推薦)第四百八十四章 公子之憂第五百二十八章 獻地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大水洗地第五百二十一章 抵達吳城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拒絕第二百八十八章 估計重施第七百九十八章 成敗得失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天下震動第八百零四章 議楚第四百三十四章 驚魂第九百二十八章 退位第三百二十七章 應變第四百九十九章 壽縣之外第一千兩百五十二章 生子當如孫仲謀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始作俑者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方向 上第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一急一緩第六百八十四章 聯姻第七百九十五章 怨氣第七百二十七章 各地賢才第八百三十七章 三見文雀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形勢大轉第六百零七章 戰和之辯第七百八十三章 郇邑之戰第八百八十四章 下定決心第七百九十六章 忠臣第四百五十八章 宣戰魏國第四百四十六章 面見太子第六百六十八章 形勢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齊國伐魏第六百七十七章 兩個機會第八百九十九章 圓形方孔第八百零五章 講和第三百二十八章 殺機第三百六十五章 伐齊第二百六十二章 對策第三百二十五章 庸縣第九百三十章 希望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秦韓決戰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辭封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權宜之計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萬事俱備第一千兩百二十九章 六國停火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衆叛親離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定策第九百四十章 公孫父子第一千兩百二十五章 心有不忍第五百二十八章 獻地第二百零六章 攻魏第三百一十二章 聯姻第八百五十三章 頒佈爵位 下第一千兩百二十章 請殺鄭袖第六十四章 魏國抉擇第二十一章 國人逃亡(求推薦)第九百一十四章 序幕第七百八十八章 二政第一千兩百五十五章 再訓太子第六百一十章 來襲第四百九十五章 甘茂來楚 上第五十章 苦獲已齒第四百五十章 提議換人第六百二十五章 鬼神第二百五十一章 樗裡疾離都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直面羣臣第九百八十五章 賜死第八百五十二章 頒佈爵位 中第八百零二章 棄我去者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賞賜第七百九十七章 相持第九百五十六章 調兵第四百五十章 提議換人第六百一十二章 析邑攻防戰 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齊使蘇代第四百二十五章 衝鋒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欲舉大事第三百四十章 時機第三百六十八章 戰第二百六十八章 求見第三十二章 田需之謀第八百二十二章 得失之間第五百二十二章 吳城內外第四百二十二章 前夜第一百一十五章 趙謀中山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雨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