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二章 時局艱難

熊槐深以爲然點了點頭,楚國外部形勢的變化,也正是他最近所擔憂的地方。

想到這,熊槐不由看了昭滑一眼,然後嘆道:“寡人聽說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賢能的人能通過微妙的變化看到未來的鉅變。這種能見微知著的人,可謂之賢,這大概就是說的將軍這樣的人吧。”

說着,熊槐又問道:“將軍,如今國事艱難,各國伐楚在即,不知將軍以爲,楚國應該如何應對呢。”

昭滑想了想,想起楚王這段時間的一系列舉動,尤其是江東的那些動作,沉吟道:“大王,之前楚國爲攻打越國,曾連續征戰多年,以致國家疲頓百姓疲睏,當此之時,理應對各國採取守勢,以鞏固國中爲上。

甚至,爲了穩定國中,即便是暫時放棄一些地方,也是值得的。”

熊槐心中微微一動,昭滑所說的事情,正是他近日來所想。

誠然,以楚國的實力,如果全力應對各國的攻勢,不僅可以打退各國的軍隊,甚至還可以反撲。

但是,這種情況卻是建立在以舉國之力全力應對的基礎上的。

此時此刻,熊槐也需要在中央保持足夠的兵力來震懾地方。

所以,大舉用兵,這不是熊槐想要的。

而且,一旦大舉動員,就需要調動那些已經疲憊不堪的百姓作戰,百姓被徵召,必然怨氣重重。

若是不變法還好,一旦舉行變法,地方權貴登高一呼,百姓必然羣起響應。

那時候,即便他是楚王,有怎會還有百姓與他共患難呢。

楚國接下來的變法,雖然是自上而下,但依然需要下面百姓的支持。不,不應該說支持,只要百姓不響應各地勳貴,只要能保持中立,那就足夠了。

所以說,無論從哪方面來講,楚國現在,最起碼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都不宜大舉動兵。

可是,現在的情況不是楚國想不想動的問題,而是各國想要動楚國。

如此局面,對楚國而言,最好的情況就是用少量的士卒,據守要地,拖住各國,只要楚國準備就緒。

心中思緒百轉,但熊槐的腳步沒有半分停頓,依舊不快不慢的向前走着。

而昭滑說完之後,便不再言語,靜靜地跟在楚王之後,不緊不慢的跟在後面。

二十餘步後,熊槐突然開口道:“將軍,若是寡人採取守勢,那麼依將軍之見,楚國應該防守什麼地方。”

“英明莫過於大王,其實大王早有答案了。”

“寡人還想聽一聽將軍的答案。”

“楚國的邊境雖長,但是各國來襲的目標也就只有那麼多,所以,就跟我們伐秦之時多會聚兵函谷關外一樣,各國下次伐楚時,進攻的方向也會跟上次一樣。”

熊槐聞言,頓時哈哈大笑。

大笑間,熊槐突然沒有理會身後的昭滑,直接加快了腳步,向後宮而去。

此時,昭滑跟了幾步,接着見楚王腳步不停的向後宮而去,便停下腳步,看着楚王的遠去的背影默默無語。

之前他因楚王刺殺案被牽連,連爵位都被剝奪,心中確實一度很是絕望。

不過,那時他還有希望,希望楚王氣消之後,能再次想起他來,再度啓用他。

結果,等楚王回到郢都,等了半個多月,也沒見楚王有半分想起他的意思來,他當時很是失望。

其後,昭雎被任命爲令尹,又接替了許行主持修建水渠,眼看昭氏的人紛紛倒向昭雎,他很是絕望。

原本他是打算先安分的在家休養兩年,等楚王氣消之後,在請人出面遊說楚王,重新起復他。

但是,眼看昭雎的地位越加鞏固,眼看自己在吳地的班底被昭雎拆的七八爛,他決定不再等了。

於是,爲了能見到楚王,爲了能讓楚王重新起用自己,他驚喜準備了這次偶遇。

他了解楚王,同樣也知道楚王與王后的感情很深,更知道楚王因爲公子子蘭的事情,對王后心有愧疚,王后出殯之日,楚王有八成可能會在王宮城頭相送。

於是,他一個多月前拜訪了昭常,請他出面給了自己一個守衛王宮城門的職位,然後提前一個多月在這裡看守宮門,並等候楚王。

結果,他成功了,成功的偶遇楚王,並向楚王進言。

只是,楚王究竟會不會重新啓用他呢。

此時,昭滑看着楚王消失在遠處的背影,心中有些忐忑不安。

寢宮中。

熊槐將昭滑的情報放下,然後將昭滑最近的經歷在腦海中過了一遍,慢慢的陷入了沉思。

毫無疑問,昭滑也是極有才華的人,就這麼空放着,也是可惜了。

若是啓用昭滑,一方面可以拉攏昭滑這一脈,分化昭氏。

熊槐一直都覺得,楚國的昭氏太強大了,即便是數任楚王先後扶持景氏屈氏與昭氏對抗,但是,這效果並不明顯。

時至今日,昭氏依然是楚國的最強大的公族,而且人才輩出,僅他自己即位以來,前後五任令尹,就有三任出自昭氏,而且昭陽昭雎都是能力過人之輩。

相比之下,即便景氏與屈氏實力就有些不行。尤其是屈氏,遭遇屈匄之敗後,屈氏更是元氣大傷。

若非還有屈原在前面頂着,而且屈原還很年輕,屈氏恐怕已經淪爲普通家族。

扶持屈氏景氏,分化昭氏,這是宣王威王,甚至是熊槐自己的既定方針。

所以,從這方面來說,與昭雎有矛盾的昭滑,是一定會啓用的,只不過是現在還是等一段時間的問題。

另一方面,熊槐心中很清楚,楚國的變法,其目的不是消滅貴族,畢竟,只要有國家的存在,階層就不可避免,位於上面階層的貴族也是無法消滅的,更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變法的目的是對貴族進行改造,從貴族手中奪回百姓的控制權,也就是治權與軍權。

之前將漢北封君葉公陰君等人進行轉封,轉爲食邑封君,便是如此。

江東的變法,更是如此。

而再次啓用昭滑,也是爲了達到這個目的,給所有貴族樹立榜樣。

昭滑出身公族,身份高貴,若是昭滑也能在新法中獲取權力地位爵位,即便是沒有封地私軍,在楚國的待遇也可以混的很好,甚至比他們那些封君勳貴混的更好。

如此,無疑會吸引許多人,尤其是有才華卻又沒有繼承權的貴族子弟。

唐昧之所以支持變法,不就是因爲他唐氏人才輩出,卻因爲不是公室,而無法獲得楚國最頂級的柱國令尹之位嗎?

所以,如果先有屈原做榜樣,再有昭滑做榜樣,熊槐相信,楚國最大的公室家族,昭氏中也會出現一大批變法的擁護者。

至於昭滑反叛···

若是昭滑立身的根基就是變法,那麼昭滑將來還會主動反叛嗎?

最起碼,昭雎不死,他就不敢,最多就是保持中立。

對於熊槐來說,這就足夠了。

第一千兩百四十一章 君擇臣第五百九十九章 說庸第三百五十三章 封君第一千兩百三十八章 王孫乂歸第四百六十六章 秦國出兵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封城分軍第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一急一緩第一千兩百三十三章 緊鑼密鼓第八十三章 親自救援第九百七十四章 欺詐第八百七十九章 禍不單行第一千兩百六十六章 如同二君第一百四十章 兩個秘方第六百一十二章 析邑攻防戰 下第四百四十二章 議論第一千三百四十章 君子之澤三世而斬第六百二十六章 八月之期第一百一十二章 關虎進籠第八十八章 戰船上岸第九百四十二章 以退爲進第三百六十七章 使者第三百三十三章 霸業根基第四百一十章 賄賂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自及第四十九章 犀首入楚第八百六十章 宋宮之中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交易第七百一十八章 廣告與封神第三百三十九章 秘方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大水洗地第七百四十九章 範環使秦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爲國分憂第五百四十五章 衝突第一千兩百一十四章 兩手準備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戰第一千兩百四十九章 魚上鉤了第八百八十五章 水師北上第十二章 膾炙人口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緩兵之計第一千兩百五十二章 生子當如孫仲謀第七百八十七章 賣國第八百八十五章 水師北上第六百九十九章 不捨第三百三十四章 搶功第四百一十章 賄賂第五百章 射天鞭地第八百八十一章 多喜臨門第一百九十一章 互通第一千兩百零五章 父子情深第四章 屈原進言第七百五十五章 激戰第六百二十章 震怒第五百六十三章 攻城 下第八百二十四章 宴會之變第一千兩百二十一章 拂袖而去第二百五十七章 謠言第二百三十六章 消息第五百八十四章 弱智亂心第七百七十二章 馳援墊江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新君即位第九百三十三章 父子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只欠東風第四百八十七章 多行不義第四百八十五章 相邀伐齊第四十一章 爵位抵罪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強攻堅城(二合一)第八百四十八章 明意 上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順天應人第七百三十一章 封君令尹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不戰自崩第二百四十六章 周室第四百八十三章 定論第四十一章 爵位抵罪第八百六十八章 進退兩難第八百六十四章 大雪紛飛第五百九十七章 請辭第六百八十二章 越王臼的首級第三百二十九章 橘生淮南第一百四十五章 抵足而眠第三百四十九章 封鎖第二百三十五章 秦國動向第八百九十二章 深居後宮第一千零三章 夏澤無水第三百四十一章 石碾第三百三十八章 迷信第一千兩百章 決意遷都第八百五十八章 齊王崩下第七百章 風波再起第三百七十五章 分兵第九百六十二章 內訌第四百零五章 調離第六十九章 上策中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齊國戰敗第一百九十五章 公信第三百二十章 戰起第二百一十五章 趙國慘敗第五百五十二章 不服第七百四十章 遊說第一千零七十章 風起鄧縣
第一千兩百四十一章 君擇臣第五百九十九章 說庸第三百五十三章 封君第一千兩百三十八章 王孫乂歸第四百六十六章 秦國出兵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封城分軍第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一急一緩第一千兩百三十三章 緊鑼密鼓第八十三章 親自救援第九百七十四章 欺詐第八百七十九章 禍不單行第一千兩百六十六章 如同二君第一百四十章 兩個秘方第六百一十二章 析邑攻防戰 下第四百四十二章 議論第一千三百四十章 君子之澤三世而斬第六百二十六章 八月之期第一百一十二章 關虎進籠第八十八章 戰船上岸第九百四十二章 以退爲進第三百六十七章 使者第三百三十三章 霸業根基第四百一十章 賄賂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自及第四十九章 犀首入楚第八百六十章 宋宮之中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交易第七百一十八章 廣告與封神第三百三十九章 秘方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大水洗地第七百四十九章 範環使秦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爲國分憂第五百四十五章 衝突第一千兩百一十四章 兩手準備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戰第一千兩百四十九章 魚上鉤了第八百八十五章 水師北上第十二章 膾炙人口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緩兵之計第一千兩百五十二章 生子當如孫仲謀第七百八十七章 賣國第八百八十五章 水師北上第六百九十九章 不捨第三百三十四章 搶功第四百一十章 賄賂第五百章 射天鞭地第八百八十一章 多喜臨門第一百九十一章 互通第一千兩百零五章 父子情深第四章 屈原進言第七百五十五章 激戰第六百二十章 震怒第五百六十三章 攻城 下第八百二十四章 宴會之變第一千兩百二十一章 拂袖而去第二百五十七章 謠言第二百三十六章 消息第五百八十四章 弱智亂心第七百七十二章 馳援墊江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新君即位第九百三十三章 父子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只欠東風第四百八十七章 多行不義第四百八十五章 相邀伐齊第四十一章 爵位抵罪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強攻堅城(二合一)第八百四十八章 明意 上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順天應人第七百三十一章 封君令尹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不戰自崩第二百四十六章 周室第四百八十三章 定論第四十一章 爵位抵罪第八百六十八章 進退兩難第八百六十四章 大雪紛飛第五百九十七章 請辭第六百八十二章 越王臼的首級第三百二十九章 橘生淮南第一百四十五章 抵足而眠第三百四十九章 封鎖第二百三十五章 秦國動向第八百九十二章 深居後宮第一千零三章 夏澤無水第三百四十一章 石碾第三百三十八章 迷信第一千兩百章 決意遷都第八百五十八章 齊王崩下第七百章 風波再起第三百七十五章 分兵第九百六十二章 內訌第四百零五章 調離第六十九章 上策中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齊國戰敗第一百九十五章 公信第三百二十章 戰起第二百一十五章 趙國慘敗第五百五十二章 不服第七百四十章 遊說第一千零七十章 風起鄧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