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開科取士

第248章

開科取士

江瀚很清楚,想要對付這羣盤根錯節的鄉紳,一勞永逸的辦法,就是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人才培養體系。

這樣才能根本上,徹底瓦解舊鄉紳對知識和權力的壟斷。

長遠來看,江瀚需要開辦屬於自己的書院,培養忠於自己的下一代。

可現在他沒那個條件,也等不及。

從短期來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拉一派,打一派。

保寧府一共兩州八縣之地,空出來的職缺可不少。

江瀚要用官位,來分化這羣看似鐵板一塊的讀書人。

念及於此,他立刻下令,把先前在廣元縣,第一個向自己投誠的縣令曾瑞,火速調了過來。

(曾瑞在224章出現過)

江瀚大手一揮,直接給他頭上安了一頂“保寧府知府”的帽子。

從知縣到知府,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的含金量卻是天壤之別! 知縣是正七品。

而知府是正四品! 在正常的大明官僚體系內,從一個知縣晉升到知府,哪怕是一帆風順,也至少需要十到二十年的宦海沉浮。

如果朝中無人撐腰,大部分人一輩子都無法跨過這道天塹。

曾瑞以一個舉人出身的知縣,在短短數月之內搖身一變,就成了執掌川北核心州府的大員。

當他接到任命時,心裡可謂是五味雜陳。

一方面,他對自己的三級跳式晉升,確實是欣喜若狂;

但另一方面,他又感慨這個知府,不是大明朝廷任命的知府。

但曾瑞心裡拎得很清楚,以自己一個尋常舉人的身份,想要坐到知府這個位置上,那是一輩子都不可能的事。

只能說這幫反賊,有好處他是真給啊。

曾瑞在一番天人交戰後,最終還是想通了。

反正已經降了賊,人生苦短,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安下心來好生做事。

說白了,曾瑞也是看在江瀚帶兵頗有章法,而且從不濫殺無辜的份上,這才歸了心。

要是換做其他只知道殺人劫掠的賊寇來,他恐怕也不會真心做事。

曾瑞把自己關在書房裡,花了幾天苦思冥想,親自替江瀚洋洋灑灑地,寫下了一封招賢令。

“來人!”

他將墨跡未乾的告示,交給下屬,吩咐道,

“給我以最快的速度,貼出去!”

“沿途各縣,各鄉,務必全給我通知到!”

“我要讓保寧府的所有士子,都看到這封招賢令!”

“今我主江瀚克復川北,求賢若渴。”

“爲解民於倒懸,特開‘恩科’,不拘一格以攬天下英才!”

“凡應試者,不問出身,不問貧富,自認有才之士皆可報名。”

“應試內容不考經義,不考八股。”

“只考三策:一問‘農桑水利’,二問‘錢糧經理’,三問‘刑名法度’,皆是治國理政的實學。”

“中選者不論文武,不分先後,擇優錄取。”

“保寧府兩州八縣之地,虛席以待,最優者可爲一縣主官!”

這篇告示,如同一塊巨石,在保寧府的各個州縣激起了滔天巨浪。

那些傳承數百年的士紳大族,對此自然是嗤之以鼻。

在他們看來,這不過是那幫反賊附庸風雅的拙劣表演罷了。

一個泥腿子出身的武夫,也配談“開設恩科”? 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招賢令? 只要他們這些大族不動,最多也就只能招來一羣童生、秀才。

想靠他們治理地方?省省吧。

然而,這羣世家大族卻忽略了,在保寧府各個鄉鎮的角落裡,還有不少才華橫溢,卻因爲家中貧苦,鬱郁不得志的學子。

對於這羣人而言,這封招賢令不啻於黑暗中的一道曙光,是他們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

招賢令很快便傳到了劍州樑家所在的樑家村。

樑家村,因爲有大理寺丞樑之棟的存在,所以村子還算富裕。

村中甚至還開辦了族學,供養着族中數十位士子。

書房內,樑庭寺一改當初老態龍鍾的模樣,看着手裡的招賢令放聲大笑。

“狗屁不通!”

“那曾瑞不過一介舉人,全靠着委身從賊,才混了個知府。”

“如今還想攛掇我等心懷朝廷的士人從賊,簡直恬不知恥!”

“來人,通知族學裡的士子,最近這段時間,任何人不得私自出村!”

“吃了我樑家的,千萬別想着再去賊人那裡分一杯羹!”

不用樑庭寺特意交代,族學裡的館師們早就開始嚷嚷了起來。

館師們自發地號召起族中士子,要求他們“明辨是非,堅守大節”,絕不能被賊人蠱惑。

這羣士子,大多都受過樑家的接濟,自然是個個言辭鑿鑿,態度堅決。

並對那賊寇的恩科,表現出了極大的鄙夷。

他們有族老的接濟,自然是衣食無憂,但在一河之隔的團石村,情況就有了些許變化。

一個名叫吳熙的年輕秀才,在看到這份告示時,雙眼直冒光。

吳熙是天啓七年的生員,家中貧寒,老母常年臥病在牀。

在他之下,還有三個嗷嗷待哺的弟弟妹妹,全家的重擔都壓在他一個人的肩上。

吳熙自幼聰慧,飽讀詩書,本是村裡最有希望中舉的人才。

可就在他準備參加鄉試那年,家裡卻突遭變故。

他的父親吳明達,在一次意外中失足摔落山崖,當場丟了性命。

父親的意外離世,讓本就貧困的家庭,徹底失去了經濟來源。

吳熙只能含淚放棄了鄉試,回到家中,一邊務農一邊守喪,勉強維持着一家人的生計。

如今他年滿二十五,卻依舊是孤身一人。

本來吳熙身爲秀才,應該是村裡的香餑餑纔對。

可附近的十里八鄉的媒婆,聽說他家的狀況後,個個都避之不及。

當吳熙在村口看到那份招賢令時,那顆早已被磨平了棱角的心,劇烈地跳動了起來。

“保寧府兩州八縣之地,虛席以待,最優者可爲一縣主官!”

他扛着鋤頭,飛也似的跑回家裡,將此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病榻上的老母。

可他老母親聽完,臉上卻充滿了擔憂:

“兒啊,那.那畢竟是一羣反賊,不是咱們大明朝的正途。”

“你要是去了,萬一萬一將來朝廷派兵打回來了,可是要殺頭的!”

“爲娘這把年紀倒是不怕死,可你們幾個”

但今時不同往日,吳熙十分堅決:

“娘!”

“咱們家,現在連下鍋的米都快沒了,宏宇他們幾個餓得面黃肌瘦,只能啃野草樹根充飢。”

“如今,機會就擺在眼前,兒子自恃才思敏捷,無論如何都想去試一試!”

“要是成了,咱們全家都能過上好日子!”

“要是敗了.”

他慘笑一聲, “最多也就是碗大個疤,大不了下輩子重頭再來!”

見兒子如此堅決,病榻上的老母也只能含淚點了點頭。

自從丈夫意外墜亡,她就一病不起。

自家兒子的才學,她一清二楚。

不到及冠就考上了秀才,就連隔壁的樑家村,也沒幾個能與之媲美的。

要不是家裡拖累了吳熙,說不定他早就考中進士,入朝爲官了。

得到了母親的首肯,吳熙把家裡大部分的乾糧都留了下來,交給年幼的弟弟宏宇。

吳熙摸了摸弟弟的腦袋:

“好生照顧孃親,大哥去去就回!”

“到時候考中恩科,騎着高頭大馬接你們去城裡!”

就這樣,他帶了兩張硬邦邦的粗糧餅子,背上破舊不堪的書箱,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前往保寧府的趕考之路。

吳熙心裡盤算着,兩張餅子省點吃,掰成小塊,每天就着河水吃一點,應該能勉強支撐他趕到保寧府。

然而,當他飢腸轆轆趕到劍州城時,剛進城沒幾步,周圍幾個穿着皁服的吏員就盯上了他。

吳熙心中一驚,下意識地捂緊了懷裡的餅子。

“唉,前頭那個背書箱的,給我站住。”

一個吏員快步跟上,扯着嗓門朝他嚷嚷道。

吳熙聽了,心裡更是驚慌。

他還以爲遇到了城裡的苛索無度的小吏,想要搶他的盤纏。

吳熙二話不說,撒開腿就往一旁的小巷裡鑽,想要甩掉小吏。

那吏員見狀,連忙追了上去。

兩人在巷子裡你追我趕,跑了大半天,吳熙最終還是被那吏員給堵在了巷子裡。

本就餓得不行的吳熙眼冒金星,扶着牆大口大口喘着粗氣:

“你你是幹什麼的?”

“我是奉命前往保寧府趕考的士子,你你竟敢當街攔我去路?”

“我告訴你,我身上可就只有一個破書箱,想要好處,還請另尋高門!”

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對面的吏員聽完卻擺了擺手;

“這位相公莫怕。”

“我等是新上任的曾知府派來的,專程在城門等候,你們這些想要去保寧府趕考的士子。”

吳熙聽罷,一臉疑惑: “等我們幹什麼?”

那小吏不慌不忙地解釋道: “曾知府有交代,說是路途遙遠,怕各位趕考的士子盤纏不足,路上再出現點什麼意外。”

“所以他特意在各個州縣,設立了幾個轉運點。”

“等你們這些士子人齊了,再由官府統一安排馬車,把各位安全地送到保寧府去。”

原來,自從招賢令發出後不久,曾瑞就意識到了一個問題。

此次前來應試的,很可能都是些家境貧寒的學子。

這些學子不一定有能力,獨自一人趕到百里之外的保寧府應試。

所以曾瑞特意請示了江瀚,調動軍中馬匹,在各個州縣的設立了專門的轉運點,負責統一運送這幫貧困士子。

就這樣,吳熙這個連飯快吃不飽的窮秀才,第一次坐上了四平八穩的馬車。

他懷着一顆忐忑而又激動的心,奔赴百里之外的保寧府,準備參加這場足以改變一生命運的“恩科”。

(本章完)

第125章 我難道比你關寧兵差?第43章 砍瓜切菜第130章 官軍動向第214章 大明第一任剿總司令第44章 各懷心思的同盟第267章 崇禎的天塌了第173章 陝州城破第142章 開門紅第92章 威震西北第83章 延安府的水很深第92章 威震西北第168章 浮橋爭奪戰第83章 延安府的水很深第117章 冒冒失失的王嘉胤第19章 四散的勤王軍第92章 威震西北第221章 陳奇瑜的無奈第212章 訓練民兵第223章 提出政治綱領第122章 寧被流賊搶,不叫曹兵擋第192章 大明的底層宗室第212章 訓練民兵第229章 策劃大決戰第27章 水泥第115章 苛刻的要求第226章 搖黃軍第31章 難辦?那就別辦了!第38章 李家張家第45章 反制李家第39章 天傷星盧濤第114章 內應第59章 餘承業第58章 火燒進士第第252章 樑家的糖衣炮彈第199章 突圍第93章 崇禎的困惑第118章 攻城戰第47章 三家合謀第179章 這已經不是普通的亂民了,必須重拳出擊!第105章 孤注一擲的楊鶴第209章 抓賊需要證據,而平叛只要座標第106章 吃了藥的明軍第36章 整頓軍紀第145章 鄧陽曆險記第225章 攻打百丈關第78章 整訓部隊第160章 陌底渡見聞第162章 架設浮橋第182章 渡河南下第46章 慶藩來人第2章 破局之策第182章 渡河南下第79章 不沾泥投降第241章 圍堵侯良柱第186章 曹文詔來剿第182章 渡河南下第143章 警惕的虎大威第20章 崇禎的憤怒第9章 總兵身死第152章 大軍壓境第174章 王嘉胤集團覆滅始末第47章 三家合謀第57章 馬家村第256章 賊兵在救災,官府要收稅第222章 微操大師朱由檢第39章 天傷星盧濤第240章 初出茅廬,陣斬參將第25章 馬家溝第157章 戰場尋人第252章 樑家的糖衣炮彈第114章 內應第260章 京師亂局,盧象升受命剿匪第243章 秦良玉來了第126章 關寧軍的老傳統第196章 公審大會第38章 李家張家第129章 練兵第217章 什麼叫人造舍利子?第44章 各懷心思的同盟第216章 開闢商道,整治薛家第20章 崇禎的憤怒第112章 鄧陽:我去打王嘉胤?第146章 害民賊第57章 馬家村第47章 三家合謀第52章 埋伏第141章 大軍調動第97章 點燈子來投第37章 開春種麥第74章 李自成第152章 大軍壓境第154章 哥倆好第162章 架設浮橋第111章 大敵在遼東第106章 吃了藥的明軍第76章 剿撫並用第253章 財富在權力面前不值一提第51章 出發第155章 夜襲第104章 招撫羣賊
第125章 我難道比你關寧兵差?第43章 砍瓜切菜第130章 官軍動向第214章 大明第一任剿總司令第44章 各懷心思的同盟第267章 崇禎的天塌了第173章 陝州城破第142章 開門紅第92章 威震西北第83章 延安府的水很深第92章 威震西北第168章 浮橋爭奪戰第83章 延安府的水很深第117章 冒冒失失的王嘉胤第19章 四散的勤王軍第92章 威震西北第221章 陳奇瑜的無奈第212章 訓練民兵第223章 提出政治綱領第122章 寧被流賊搶,不叫曹兵擋第192章 大明的底層宗室第212章 訓練民兵第229章 策劃大決戰第27章 水泥第115章 苛刻的要求第226章 搖黃軍第31章 難辦?那就別辦了!第38章 李家張家第45章 反制李家第39章 天傷星盧濤第114章 內應第59章 餘承業第58章 火燒進士第第252章 樑家的糖衣炮彈第199章 突圍第93章 崇禎的困惑第118章 攻城戰第47章 三家合謀第179章 這已經不是普通的亂民了,必須重拳出擊!第105章 孤注一擲的楊鶴第209章 抓賊需要證據,而平叛只要座標第106章 吃了藥的明軍第36章 整頓軍紀第145章 鄧陽曆險記第225章 攻打百丈關第78章 整訓部隊第160章 陌底渡見聞第162章 架設浮橋第182章 渡河南下第46章 慶藩來人第2章 破局之策第182章 渡河南下第79章 不沾泥投降第241章 圍堵侯良柱第186章 曹文詔來剿第182章 渡河南下第143章 警惕的虎大威第20章 崇禎的憤怒第9章 總兵身死第152章 大軍壓境第174章 王嘉胤集團覆滅始末第47章 三家合謀第57章 馬家村第256章 賊兵在救災,官府要收稅第222章 微操大師朱由檢第39章 天傷星盧濤第240章 初出茅廬,陣斬參將第25章 馬家溝第157章 戰場尋人第252章 樑家的糖衣炮彈第114章 內應第260章 京師亂局,盧象升受命剿匪第243章 秦良玉來了第126章 關寧軍的老傳統第196章 公審大會第38章 李家張家第129章 練兵第217章 什麼叫人造舍利子?第44章 各懷心思的同盟第216章 開闢商道,整治薛家第20章 崇禎的憤怒第112章 鄧陽:我去打王嘉胤?第146章 害民賊第57章 馬家村第47章 三家合謀第52章 埋伏第141章 大軍調動第97章 點燈子來投第37章 開春種麥第74章 李自成第152章 大軍壓境第154章 哥倆好第162章 架設浮橋第111章 大敵在遼東第106章 吃了藥的明軍第76章 剿撫並用第253章 財富在權力面前不值一提第51章 出發第155章 夜襲第104章 招撫羣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