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要改變流寇思維

第247章

要改變流寇思維 江瀚眯着眼,看着眼前這羣顫顫巍巍的士紳代表,心中冷笑不已。

這幫老東西,別看現在一副風燭殘年的樣子,背地裡指不定要娶多少房年輕貌美的小妾來沖喜。

江瀚冷着臉,死死地盯着爲首的樑庭寺:

“老丈,你難道就沒派人去打聽打聽?”

“當初在龍安府,那王家、李家和薛家,是怎麼被我收拾的?”

江瀚語氣冰冷,毫不掩飾心中的殺意。

大堂內一片死寂,就連一旁的李立遠都忍不住抖了抖。

可面前的樑庭寺卻視若罔聞,彷彿根本看不到江瀚眼中的寒意。

他捋着鬍鬚,不緊不慢地點了點頭,反而一臉贊同地說道:

“大王的事蹟可謂是如雷貫耳,連我們這幫外地的鄉紳都有所耳聞。”

“龍安府那幾家土司,的確是不識時務。”

“要老朽說,大王做得好!”

“大王當初領兵入主龍安府,那王家、李家,非但不夾道歡迎,反而暗中攛掇地方百姓與大王爲難;”

“再加上手握商道的薛家,更是三番五次地拒絕大王的招攬,想要獨吞通商之利,這些人實屬不智。”

“依我看,這些不識時務之輩,早就該好好地收拾收拾了!”

說着,樑庭寺話鋒一轉,又扮起了順民:

“可大王明鑑,自從您入主保寧府以來,我等可從未有過一絲反抗。”

“我們保寧府各地的十幾家鄉紳,都在全心全意配合大王您的新政。”

“您讓我們交出多餘的田地,我們二話不說就交了;”

“您說要統一納糧,我等也未曾有半句怨言。”

“我們既沒有同那王家、李家一樣,暗中攛掇地方百姓鬧事;也沒有學那薛家,捂着手裡的好東西不肯放手。”

“都做成這樣了,難道大王還要揪着我們這些安分守己的順民不放?”

江瀚聽了這老頭的一番詭辯,不由得被氣笑了。

“姓樑的,你們莫非忘了,我是造反起家的?”

“你就不怕我一怒之下,發兵屠了你樑家滿門?”

“你去打聽打聽,漢中關中一帶,有多少士紳被流寇滅了滿門。”

“現在我還能坐在這裡,和和氣氣的跟你講話,你就該感恩戴德了。”

“你又是怎麼敢在我面前,拿班做勢的?”

聽了這番毫不掩飾的威脅,樑庭寺卻只是搖了搖頭,臉上依舊是那副風輕雲淡的表情。

“大王說笑了。”

“老朽看大王您整肅吏治,均分田畝,種種新政都是奔着改天換日去的。”

“那幫只知道燒殺搶掠的流寇,又怎麼能與大王您相提並論呢?”

“俗話說得好,得天下易,治天下難。”

“我們這些人雖然老了,派不上什麼用場;但在保寧府,乃至整個四川的士林之中,還是有幾分薄名的。”

“我等沒有任何悖逆之舉,如果大王一意孤行,把我們這些順民給屠了,恐怕您的名聲傳出去會不太好聽。”

“屆時,整個四川的士子和生員都將以您爲敵,拼死反抗。”

樑庭寺語氣平靜,闡述着事實,

“川中百姓數以百萬。”

“沒了我們這些讀書人替您牧守一方,大王您想要將這偌大的四川整合起來,恐怕還是有幾分難度。”

說罷,樑庭寺猛地劇烈地咳嗽了幾聲,隨即朝着江瀚,顫巍巍地拱了拱手:

“大王,我等體弱多病,今天就不多叨擾了,先行告辭。”

“如果大王還有其他什麼吩咐,只管派人來府上,咱們各家一定照辦!”

說完,樑庭寺帶着身後的一衆士紳代表,轉身離開了府衙。

江瀚看着這羣老狐狸互相攙扶着,慢悠悠離去的背影,臉色陰沉得能滴出水來。

他揮手招來身旁的李立遠,厲聲詢問道: “你查過沒,這幫人有沒有什麼劣跡?”

“能不能想辦法,先把這羣人的名聲給我搞臭,然後再下手屠了他們?”

李立遠看着手裡的卷宗,無奈地搖了搖頭: “大王,我來之前都仔細查過了。”

“但凡有劣跡的士紳,我都已經組織百姓開堂公審,明正典刑,提前處理乾淨了。”

“今天來的這幾家有些不一樣。”

“他們平日裡行事極爲謹慎,除了囤積了大量的田畝之外,幾乎沒有什麼把柄。”

“有不少人甚至還時常出錢,修橋補路,賑濟災民,在鄉鄰之間的名聲相當不錯。”

“自從您均田的新政通知下去,他們爲了保命,更是第一時間就把名下大部分的田地,主動交了出來。”

江瀚眉頭緊鎖: “原來如此,我說這幾家人的底氣怎麼這麼足。”

“老東西,簡直滑不留手。”

李立遠眼中閃過一絲狠厲: “大帥,何必跟他們掰扯這麼多?乾脆我直接帶人上門,把他們挨家挨戶都給屠了!”

“就以不配合徵調的名義,正好把這羣鄉紳的財產全榨出來,以充軍需。”

可江瀚卻搖了搖頭。

“先不急,這是最差的處理方法。”

“那老東西雖然不懷好意,但他說的也不算錯,咱們現在已經不算流寇了。”

“流寇思維要不得,必須做出改變。”

李立遠聽罷有些不解,流寇思維是什麼,咱們不是以西北的叛軍爲主的部隊嗎? 那幫拿着農具衝鋒陷陣的流寇,怎麼能和大帥麾下的邊軍老卒相提並論?

其實,是不是流寇,並不以軍隊的組成來區分。

流寇思維,則指的是一種戰略模式。

在明末,不少起義軍的軍事行動,通常都表現出無根據地意識、無建設性目標、純掠奪性生存的戰略模式。

其核心在於:以暴力爲唯一手段,以掠奪爲生存基礎,以流動爲存在方式,拒絕承擔任何長期治理責任。

誠然,很多時候,明末的起義軍是不得已才採用這一套模式。

像明朝這種,到了晚期並且拖欠餉銀嚴重,還能拉出數十萬野戰部隊的王朝,少之又少。

明廷的剿匪力度之大,放在其他朝代簡直難以想象。

很多起義隊伍,攻破城鎮後不分階層,實施無差別搶掠,軍事上勝則驕狂冒進,敗則一潰千里。

更重要的是,這羣首領天生就仇視文化精英。

其中就以張獻忠爲首,殺起士人來毫不手軟。

江瀚看着李立遠,解釋了半天: “咱們打下保寧府,乃至整個四川,不是爲了搶一把就走的,而是要以此爲根基,發展壯大。”

“殺光這羣鄉紳容易,可後面的麻煩就大了。”

“保寧府三十萬百姓要吃飯;賦稅要人收,戶籍要人管,文書要人寫,水利要人修,訟獄要人斷”

“這些事兒,光靠我們這點人可幹不過來。”

“把他們全殺光了,誰來替咱們做事?”

“難道靠那些大字不識幾個的農民來幹?等他們學會怎麼治理地方,這保寧府,恐怕早就亂成一鍋粥了。”

說白了,江瀚現在要面對的局面,和歷史上,剛入蜀時的張獻忠差不多。

張獻忠入川初期,政策相對溫和,旨在爭取各方支持。

打擊的對象,也僅限於那些堅決反抗的官紳。

根據地方誌和當時在川的耶穌會士記錄顯示,其治下初期社會秩序穩定,甚至有大量的明朝官吏,轉投了大西政權。

可後來,大西軍因糧餉短缺,實行“打糧“政策,再加上過度依賴沒收財產,嚴厲鎮壓地方叛亂,波及了大量平民。

這就導致了四川各地,叛亂四起。

許多大西軍派出去的地方官員,不停地遭到地方反抗武裝的襲擊,死傷慘重。

(府、州、縣官,有到任兩三日即被殺害,甚至有一縣,在三四月之內,連殺十餘縣官者。) 張獻忠爲了打擊報復,在攻陷成都後,便以‘科舉’爲名義,召集全川的士子前來應試。

隨後,‘聚之於大悲寺,盡殺之’,遇難者達數千人之多。

(獻忠性情猜忌,恐士子通敵,遂以‘結黨謀逆’爲由,屠戮應試者。大悲寺之變後,蜀地文人,幾近斷絕。) 在皇權不下鄉的古代,屠殺學子、士紳,基本上就等於自毀基層的治理網絡。

至此,張獻忠的治下,賦稅、戶籍、水利等,全盤癱瘓。

政令更是出不了成都府一步,稅收斷絕。

於是他只能被迫走上繼續搶掠和屠殺的道路,最終徹底失去了人心。

張獻忠的前車之鑑,歷歷在目。

所以江瀚一定要避免自己重蹈覆轍。

保寧府三十萬百姓,四川三百萬百姓,只靠他一個人是治理不過來的。

這些保寧府的士紳,之所以敢如此肆無忌憚地,用這種軟釘子來對抗江瀚。

就是因爲他們看準了江瀚想要爭霸天下,所圖甚大。

爭霸天下是離不開他們這羣讀書人的。

這羣人壟斷了知識和行政管理的技能,這就是他們最大的底牌。

而江瀚也需要利用這羣人,來爲自己治理地方,保證後方無憂。

但前提是,這羣人必須聽話,否則就是養虎爲患。

殺人只是手段,江瀚現在需要的是,分化瓦解這幫鄉紳。

江瀚坐在府衙裡沉默不語,良久後,他才慢慢擡起頭來。

一旁的李立遠見狀連忙湊了上去: “大帥這是想到法子了?”

江瀚點點頭,朝他吩咐道:

“你拿着我的手令,立刻去找趙贊畫。”

“讓他把這幾家士紳所在鄉縣的分田工作,全都給我停了。”

李立遠愣了愣:“全停了?”

“沒錯,都停了。”

江瀚冷笑道,

“對外就找個由頭,說這幾家的田契、戶籍,還有很多事情沒有交代清楚。”

“告訴那些等着分地的百姓,什麼時候這些鄉里的老大人們把事情交代清楚了,什麼時候再開始分田。”

“要不然都給我等着,看誰耗得過誰!”

“你不是說,這羣人在鄉間素有名望嗎?”

“我就是要逼着百姓,都去他們家門口堵着,問問到底是什麼情況。”

“這叫轉移矛盾!”

李立遠聽罷,恍然大悟。

什麼狗屁民望,在絕對的利益面前,百姓們只會覺得這羣鄉紳礙事,故意阻攔他們分地。

江涵接着補充道: “另外,我這邊立刻起草文書,開科取士!”

“我就不信了,他們這幾家真能一手遮天?”

“偌大一個保寧府,難道就沒有幾個想出人頭地的貧困學子?”

先發一章晚點還有

(本章完)

第219章 爭相瘋搶第171章 李自成開悟第226章 搖黃軍第141章 大軍調動第93章 崇禎的困惑第78章 整訓部隊第254章 飛梭織布機和轉輪短銃第22章 流寇第77章 上架感言第231章 保寧府的防禦(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152章 大軍壓境第72章 楊鶴第149章 鐵角城第261章 洪督師大掠漢中第163章 從義軍到叛徒的轉變第134章 洪承疇的計策第194章 大破銀川第8章 段家父子第139章 鑄炮和辦學第183章 麻木的關中百姓第18章 大同鎮邊軍第130章 官軍動向第280章 忽悠洋人第101章 雞犬不留第56章 吳澤第197章 水淹銀川第21章 安塞第59章 餘承業第255章 改進戰法 四川水患第278章 崇禎九年發展規劃(二)第85章 野豬嶺第188章 擴充騎兵第200章 佯敗第221章 陳奇瑜的無奈第135章 拙劣的楊鶴第13章 亂兵就得有亂兵的樣子第91章 大軍將至!勿動!第201章 生擒曹文詔第156章 互有勝負第131章 鄧陽的投名狀第116章 入城第193章 血戰瞿靖堡第31章 難辦?那就別辦了!第122章 寧被流賊搶,不叫曹兵擋第93章 崇禎的困惑第153章 挖張獻忠的牆角第235章 牆頭草第42章 流寇來襲第62章 李家的破滅第57章 馬家村第97章 點燈子來投第6章 交鋒第253章 財富在權力面前不值一提第37章 開春種麥第86章 我在等援軍,你在等什麼?(二合一)第58章 火燒進士第第4章 篝火狐鳴第209章 抓賊需要證據,而平叛只要座標第50章 穿箭遊營第194章 大破銀川第278章 崇禎九年發展規劃(二)第281章 各方反應第46章 慶藩來人第6章 交鋒第254章 飛梭織布機和轉輪短銃第141章 大軍調動第207章 飛渡摩天嶺,進入四川第146章 害民賊第68章 誰的錯?第277章 崇禎九年發展計劃(一)第255章 改進戰法 四川水患第86章 我在等援軍,你在等什麼?(二合一)第98章 投名狀第263章 江大帥的實力第174章 王嘉胤集團覆滅始末第195章 把這幫姓朱的,都給我吊城牆上去!第137章 如火如荼的山西起義軍第10章 城北劉家第159章 渡河第14章 發餉第56章 吳澤第261章 洪督師大掠漢中第59章 餘承業第180章 去問問太祖皇帝,當年爲什麼要造反?第20章 崇禎的憤怒第257章 光靠農民起義是成不了事的(衝精品合章了)第184章 去秦嶺打游擊第50章 穿箭遊營第57章 馬家村第186章 曹文詔來剿第156章 互有勝負第182章 渡河南下第85章 野豬嶺第40章 點燈子趙勝第181章 詐降第87章 中伏第220章 豈不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第183章 麻木的關中百姓第272章 蜀王鉅富第92章 威震西北
第219章 爭相瘋搶第171章 李自成開悟第226章 搖黃軍第141章 大軍調動第93章 崇禎的困惑第78章 整訓部隊第254章 飛梭織布機和轉輪短銃第22章 流寇第77章 上架感言第231章 保寧府的防禦(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152章 大軍壓境第72章 楊鶴第149章 鐵角城第261章 洪督師大掠漢中第163章 從義軍到叛徒的轉變第134章 洪承疇的計策第194章 大破銀川第8章 段家父子第139章 鑄炮和辦學第183章 麻木的關中百姓第18章 大同鎮邊軍第130章 官軍動向第280章 忽悠洋人第101章 雞犬不留第56章 吳澤第197章 水淹銀川第21章 安塞第59章 餘承業第255章 改進戰法 四川水患第278章 崇禎九年發展規劃(二)第85章 野豬嶺第188章 擴充騎兵第200章 佯敗第221章 陳奇瑜的無奈第135章 拙劣的楊鶴第13章 亂兵就得有亂兵的樣子第91章 大軍將至!勿動!第201章 生擒曹文詔第156章 互有勝負第131章 鄧陽的投名狀第116章 入城第193章 血戰瞿靖堡第31章 難辦?那就別辦了!第122章 寧被流賊搶,不叫曹兵擋第93章 崇禎的困惑第153章 挖張獻忠的牆角第235章 牆頭草第42章 流寇來襲第62章 李家的破滅第57章 馬家村第97章 點燈子來投第6章 交鋒第253章 財富在權力面前不值一提第37章 開春種麥第86章 我在等援軍,你在等什麼?(二合一)第58章 火燒進士第第4章 篝火狐鳴第209章 抓賊需要證據,而平叛只要座標第50章 穿箭遊營第194章 大破銀川第278章 崇禎九年發展規劃(二)第281章 各方反應第46章 慶藩來人第6章 交鋒第254章 飛梭織布機和轉輪短銃第141章 大軍調動第207章 飛渡摩天嶺,進入四川第146章 害民賊第68章 誰的錯?第277章 崇禎九年發展計劃(一)第255章 改進戰法 四川水患第86章 我在等援軍,你在等什麼?(二合一)第98章 投名狀第263章 江大帥的實力第174章 王嘉胤集團覆滅始末第195章 把這幫姓朱的,都給我吊城牆上去!第137章 如火如荼的山西起義軍第10章 城北劉家第159章 渡河第14章 發餉第56章 吳澤第261章 洪督師大掠漢中第59章 餘承業第180章 去問問太祖皇帝,當年爲什麼要造反?第20章 崇禎的憤怒第257章 光靠農民起義是成不了事的(衝精品合章了)第184章 去秦嶺打游擊第50章 穿箭遊營第57章 馬家村第186章 曹文詔來剿第156章 互有勝負第182章 渡河南下第85章 野豬嶺第40章 點燈子趙勝第181章 詐降第87章 中伏第220章 豈不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第183章 麻木的關中百姓第272章 蜀王鉅富第92章 威震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