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崇禎的天塌了

第267章

崇禎的天塌了 八百里加急的驛馬從宿州連夜出發,分水陸兩頭,同時朝着京師齊頭並進。

終於,驛馬在二月初三抵達了北京城下。

此時的大明京師,還沉浸在上元佳節的餘韻中,街道上張燈結綵,一副喜氣洋洋的模樣。

可突如其來的驛馬帶着噩耗,從宣武門外一路狂奔而來,打破了城內的安詳。

沿途行人商販倉皇躲避,籮筐貨物翻倒一地,嘴裡的咒罵聲還未落地,那快馬早已消失在了視線內,直奔皇城而去。

最先接到宿州知州婁嘉澤急報的,是宮內的大太監王承恩。

“出了何事,竟如此驚慌失措?”

他皺着眉,接過驛卒手裡那封輕飄飄的文書,展開只簡單地掃了幾行,臉色卻驟然大變。

中都被破、皇陵被焚、流賊稱帝,這三條消息一個比一個令人震驚。

王承恩捏着奏疏的手指不受控制地劇烈顫抖起來,連聲音都變了調:

“消……消息……消息可是真的?!”

驛卒癱跪在地上,喘着粗氣,胸口劇烈起伏: “公公,千……千真萬確啊!”

“這是鳳陽巡撫楊一鵬楊大人傳來的。”

“城破時,他……他在暗道裡躲過一劫,後來趁着賊人不備,才逃到宿州。”

“是他親口告訴婁知州此事的。”

“據楊巡撫所說,賊人無比猖狂,不僅焚燬了皇陵,甚至還踩在了太太祖爺的墳頭上稱帝了!”

王承恩聽了,只覺得一股寒氣從腳底板直衝天靈蓋,眼前陣陣發黑。

良久後,他總算緩了過來,長舒一口氣后王承恩默然點了點頭,揮手讓驛卒退下。

手上輕飄飄的奏疏彷彿重若萬鈞,燙手無比,他不知道該怎麼和皇爺通報此事。

他也不敢想象,素來勤勉的皇爺聽到這個消息,會是什麼反應。

可軍國大事,王承恩也不敢隱瞞。

他深吸兩口氣,強壓下心頭的震驚,臉上努力擠出一副鎮定的表情,轉身走向崇禎所在的幹清宮。

暖閣內,檀香嫋嫋。

年輕的崇禎皇帝剛批完一摞奏章,正揉着發脹的眉心。

屋內上元節的宮燈散發出微微紅光,映着他略顯消瘦的臉龐。

王承恩揣着奏疏,腳步放得很輕,湊了上來:

“皇爺……”

他的聲音乾澀,帶着些許顫抖,

“宿州八百里加急……”

崇禎擡眼望去,眉宇間帶着一絲被打擾的不悅,但當他看到王承恩慘白的臉色和額頭上豆大的汗珠時,心頭莫名一跳。

“大伴,出了何事?”

王承恩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雙手將奏疏高舉過頭頂:

“皇爺,鳳陽……鳳陽被流賊攻破了!”

“天殺的賊寇不僅焚燬了皇陵,而且……而且還在淳皇帝、皇后的封土堆上稱帝了!”

最後幾個字,他幾乎是帶着哭腔吼出來的。

噩耗如同一道驚雷在崇禎耳邊炸響!

他猛地從御案後彈了起來,動作之大甚至帶翻了桌上的茶盞,茶水灑了一片。

崇禎一步搶上前,粗暴地從王承恩手中奪過那封奏疏,展開後一目十行地讀了起來。

他臉上的血色褪得飛快,捏着奏疏的手指力透紙背,發出不堪重負的咯吱聲。

鳳陽……皇陵……稱帝! 奏疏上的每一個字,都像是燒紅的烙鐵,狠狠燙在朱由檢的臉上。

“皇爺息怒……”

王承恩剛想開口勸慰。

噗——! 只見一口鮮血猛地從崇禎口中噴出,灑在明黃色的龍袍和奏疏上。

朱由檢的身子晃了晃,眼前一黑,直挺挺地向後倒了過去。

見此情形,王承恩嚇得魂飛魄散,連滾帶爬地撲過去,堪堪接住崇禎軟倒的身體,

“皇爺——!”

他驚恐萬狀地嘶聲尖叫起來,

“快來人!“皇爺暈過去了!”

“傳御醫!快傳御醫!”

幹清宮內瞬間亂做一團,侍立的宮女太監被嚇得面無人色,四散奔逃。

很快,御醫提着藥箱跌跌撞撞衝了進來,手忙腳亂地對皇帝進行搶救。

掐人中,灌蔘湯,施針……

不知過了多久,崇禎纔在御醫們拼盡全力的救治下,悠悠轉醒。

映入眼簾的是王承恩那張涕淚橫流的老臉。

“皇爺,皇爺您沒事吧?!”

“賊子只是一時猖狂罷了,皇爺您千萬要保重龍體,大明九州萬方,億萬百姓還等着皇爺您.”

沒等王承恩說完,巨大的屈辱和憤慨就重新涌上了朱由檢的心頭。

“列祖列宗在上……不肖子孫朱由檢……愧對你們啊!!”

他猛地推開御醫,掙扎着坐起,捶胸頓足,嚎啕大哭。

那涕淚橫流的模樣,全無半點帝王威儀。

整個幹清宮內瞬間安靜下來,只剩下朱由檢撕心裂肺的哭喊聲。

宮女和太監們紛紛停下樂腳步,瞪大了眼睛,看着皇帝失態的模樣。

“張賊!高賊!”

“朕與爾等不共戴天!!”

哭到極致,崇禎猛地推開一旁攙扶的王承恩,踉蹌着撲向身後牆上懸掛的寶劍,“嗆啷”一聲抽出利刃! “逆賊!一羣逆賊!”

“安敢如此!安敢如此辱我朱家祖宗!!”

崇禎的咆哮如同受傷的野獸,震得殿宇嗡嗡作響。

他雙目赤紅,如同瘋魔,竟對着空氣揮舞起了手上的寶劍: “殺!朕要殺光你們!挫骨揚灰!!”

劍光霍霍,像是在劈砍着無形的敵人,狀若癲狂。

王承恩和一衆宮人嚇得魂飛魄散,跪在地上瑟瑟發抖,連大氣都不敢喘。

發泄了許久,崇禎才力竭停下。

他拄着劍,胸膛劇烈起伏:

“傳旨!輟朝三日,撤樂減膳!”

“朕要素服避殿!”

“備駕!”

“朕要立刻去太廟,向列祖列宗告罪!”

……

鳳陽陷落、皇陵被焚、流賊稱帝的驚天噩耗,很快在京師傳開,炸響了整個北京城。

整個京師瞬間議論紛紛,人心惶惶。

鳳陽是什麼地方,那可是太祖爺的龍興之地,是大明朝的根脈所在! 祖陵被焚,這可比丟失幾個城池嚴重多了,明擺着是挖了大明朝的命根子。

這是“龍脈斷絕”、“天命已失”的亡國凶兆啊! 恐慌如同瘟疫般在朝野間飛速蔓延,官員們雖然嘴上不敢說些什麼,但灰敗的臉色早已說明一切。

市井裡,各式各樣地議論聲更是充斥着茶樓酒肆:

“出大事了!皇家祖墳都被刨了,天怕是要塌了!”

“我聽說賊首都在皇陵上插旗稱帝了,叫什麼古元真龍皇帝來着。”

“這算什麼,還有個賊子甚至直接改元建號,稱興武元年了!”

“嘶——官軍都是紙糊的?湖廣幾萬人馬守不住一個小小中都?”

“哼,還不是朝中袞袞諸公尸位素餐,剿撫不定,誤國誤民!”

“此言差矣,我聽說是皇帝把大軍調去了四川,所以纔給了流寇可乘之機”

各種流言蜚語甚囂塵上。

有人痛罵流寇兇悍滅絕人性,有人指責首輔閣臣無能誤國;

Wωω✿ ttκǎ n✿ ℃O 更有人將矛頭隱晦地指向深宮,若非天子德行有虧,祖宗何以遭此奇恥大辱? 坊間的傳言愈演愈烈,而朝堂之上,更是淪爲了一片戰場。

黨爭,這項明末官場上的頑疾,在此時此刻非但沒有收斂,反而更變本加厲地爆發出來。

“臣彈劾兵部尚書張鳳翼!”

“張部堂剿匪無方,調度失當,致使中都重地無重兵把守,罪不容誅!”

“一派胡言!”

“分明是地方官員玩忽職守!鳳陽巡撫楊一鵬首當其罪!”

“內閣輔臣督師不力,難辭其咎!溫首輔,你還有何話說?!”

“爾等言官,只會空談誤國!當初是誰力主調川兵入陝?致使中都空虛?!”

金鑾殿上,往日衣冠楚楚的大臣們如同市井潑婦,唾沫橫飛,互相指責,推諉責任。

激烈的爭吵聲幾乎要掀翻屋頂,各種彈劾奏章如同雪片般飛向御前。

可一片爭吵聲中,卻沒有幾個人能提出半點切實可行的善後方案。

整個大明的中樞,徹底癱瘓在無休止的內耗當中。

就在這朝堂互相攻訐的混亂時刻,首輔溫體仁終於站了出來。

“列位同僚!值此國難當頭,社稷危殆之際,爭吵攻訐,於事何補?!”

他痛心疾首地環視一週,將衆人,尤其是那些激憤的言官和倒黴的兵部尚書張鳳翼盡收眼底。

“鳳陽之禍,實乃本朝開國未有的奇恥大辱!”

“本閣身爲首揆,未能洞察先機,亦有失察之責,自當向陛下請罪!”

溫體仁先以退爲進,姿態放得很低,但他隨即話鋒一轉,又開始甩起了鍋: “但,禍根究竟何在?!”

“我認爲,不在廟堂中樞,而在地方大員顢頇無能,玩忽職守!”

他猛地指向那份來自宿州的塘報,如同手握鐵證: “諸公明鑑!”

“流賊圍城之前,鳳陽巡撫楊一鵬和守陵太監楊澤在幹什麼?他倆可有積極佈防?可有整飭軍備?可有安撫民心?”

“沒有!”

“反倒是每日醉生夢死,沉溺笙歌。”

“更有甚者,巡按御史吳振纓,面對百姓控訴太監楊澤的罪行時,他竟然閉門三日,拒不受理!”

“吳振纓坐視民怨沸騰,最終釀成守陵部隊倒戈的大禍!”

“此三獠,實爲中都陷落、皇陵被毀的首惡元兇!”

“至於兵部調度……”

溫體仁的聲音驟然變低,目光若有似無地掃過張鳳翼, “張部堂或有疏漏,可究其根本,仍然是楊、吳幾人在地方上未能恪盡職守,致使賊勢坐大,終成燎原之勢!”

“我中樞縱然有良策萬千,但仍舊還需要地方官員盡力執行纔是。”

溫體仁一番話,看似條理清晰,邏輯嚴密。

但實則還是推諉之言,經過他一番忽悠,成功地把責任精準定位在了鳳陽地方官員身上。

巧妙地撇清了內閣中樞,特別是他身爲首輔的領導責任。

同時,也給了兵部尚書張鳳翼一個臺階,盡力拉攏部堂大臣。

此話一出,不少官員,尤其是溫體仁的門生故舊,立刻心領神會,紛紛附和:

“首輔明鑑!正是楊一鵬、楊澤、吳振纓之流誤國!”

“地方糜爛至此,中樞縱有千策亦難實施!”

“當務之急,是嚴懲首惡,以儆效尤!”

可與此同時,也有不少看不慣問溫體仁的御史言官站了出來,提出了反對意見: “溫首輔此言差矣!”

“楊一鵬、吳振纓之流罪該萬死,不假;但中樞調度,廟堂決策,豈能置身事外?!”

“調山陝、湖廣精兵圍剿四川賊寇,可是內閣親自票擬的!”

“如今鳳陽陷落,皇陵蒙塵,首輔您輕飄飄一句‘地方顢頇’就想將中樞失策之罪推得一乾二淨?”

“天下可有此理?!”

聽了這話,溫體仁恨得咬牙切齒。

是,調兵入川是他票擬的不假,但批紅呢?

那可是皇帝親自批的紅,他溫體仁只不過走個形式而已,如今這幫言官不敢把矛頭對準皇帝,反倒是衝自己來了。

簡直豈有此理! 就在這朝野鼎沸、人心惶惶之際,一份蓋着皇帝玉璽的詔書從皇城裡傳了出來。

罪己詔! 朱由檢素服避殿、撤樂減膳、痛哭太廟之後,終於向天下臣民“坦誠”了自己的過失。

詔書中,崇禎以沉痛無比的語氣寫道:

“……朕以涼德,嗣守鴻基,不期流寇猖獗,禍亂中原,竟致鳳陽失陷,皇陵罹災。”

“……此皆朕撫馭失道,誠敬未孚,以至上幹天咎,下累祖宗。”

“……自今痛加省改……大小臣工,亦宜洗滌肺腸,共圖實政…”

罪己詔字字泣血,句句沉痛。

一個痛心疾首、勇於承擔責任的明君形象躍然紙上。

京城百姓聞詔,不少人感動落淚,覺得天子聖明,猶有擔當。

然而,深宮之內,剛剛演完一場“痛改前非”大戲的朱由檢,在無人處,嘴角卻掠過一絲難以察覺的弧度。

他對着銅鏡整理着素服的衣襟,心中竟隱隱泛起一絲自豪: “像朕這般,敢下罪己詔,直面過失的君主,古往今來能有幾人?”

“朕……終究還是聖明的!”

細數中國歷史上,有不少君主皇帝都曾下過罪己詔,其中還不乏一些明君聖主。

朱由檢此舉,就是想效仿古人。

他試圖通過下發罪己詔這一政治行爲,來體現自己作爲天子的責任擔當,塑造一個勇於認錯的聖明君主形象。

可縱觀整個大明二百七十六年,十六位皇帝中足足有十一位都曾下過罪己詔。

老朱家的罪己詔與衆不同,其中大多數都流於泛泛自責,並沒有配套實質上的改革措施。

比如朱元璋雖多次下詔,但卻沒改變其嚴刑治國的風格;

崇禎“廢三餉”的承諾更是淪爲一紙空文。

而此時的朱由檢還在沾沾自喜,他萬萬也想不到,以後留給他下罪己詔的機會還多着呢。

骨子裡,他從未真正認爲自己有錯。

這份罪己詔,不過是他用來堵住天下悠悠之口、轉移怒火的政治工具罷了。

詔書墨跡未乾,一道道殺氣騰騰的諭旨便從幹清宮內飛出:

“鳳陽巡撫楊一鵬,守土無方,城陷辱國,罪無可赦!”

“着錦衣衛即刻鎖拿進京,明正典刑,棄屍西市,以儆效尤!”

“巡按御史吳振纓,畏賊如虎,閉門拒收民詞,坐視民怨沸騰,着革職流放三千里,遇赦不赦!”

“鳳陽府及周邊州縣所有官員,降職罰俸,戴罪留任,以觀後效”

朱由檢的判決看似公正嚴明,可他卻對自己胡亂調兵,致使中原防務空虛的事實隻字不提,彷彿從未發生過一樣。

並且,在溫體仁的巧妙運作和包庇下,朝中真正負有調度責任的閣臣、兵部大員都安然無恙。

只有一些替罪羊被革職下獄。

緊接着,爲了“力挽狂瀾”,崇禎又做出了更令人瞠目的人事任命和軍事部署。

他卸掉了盧象升的湖廣巡撫一職,並將其擢升爲兵部右侍郎。

並且,他又往盧象升五省總理的頭上,又塞了陝西、山西兩個省份過去。

直接讓盧象升總理七省軍務,專事剿賊一事。

爲了徹底剿滅張獻忠和高迎祥之流,朱由檢還急令遼東前線的關寧鐵騎入關。

他將祖大壽的親信祖寬所部調到了南直隸,劃歸盧象升統領。

安排完一切後,朱由檢還不解恨。

他甚至還秘密召見了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以及東廠大太監李承芳。

崇禎嚴令二人,派出錦衣衛和東廠的得力干將,準備去往陝西,尋找張獻忠和高迎祥的祖墳所在。

一報還一報,他也要讓這兩個逆賊嘗一嘗祖墳被毀的滋味。

朱由檢甚至還提醒駱養性和李承芳,命他二人帶上鎮物,屆時施以厭鎮之法,毀掉這兩個賊子的龍脈氣運。

當崇禎那份痛心疾首的罪己詔和任命文書,穿過千山萬水,送到正在巴東前線的盧象升手中時,這位以忠勇剛烈著稱的儒將,正在簡陋的行轅中研究輿圖。

盧象升展開詔書,看到鳳陽陷落、皇陵被焚的噩耗時,頓時如遭雷擊。

一股錐心刺骨的悲憤和屈辱涌上心頭。

他一把丟下輿圖,霍然起身,對着北方京師的方向,重重地磕了三個響頭。

“陛下!”

“臣……萬死難辭其咎!”

盧象升聲音哽咽,痛苦無比。

無需旨意,他立刻命親兵取來素服換上,以示哀痛。

當讀到皇帝擢升自己爲兵部右侍郎、加封七省總理時,他的內心更是涌起了一股難以言喻的激動和沉甸甸的責任感。

皇恩浩蕩,這是陛下在危難之際,將半壁江山託付於自己啊!

“臣盧象升,必不負君恩!”

“不滅流賊,誓不爲人!”

盧象升拔出腰間佩劍,毅然削下自己一縷頭髮,緊緊攥在手中,如同攥着對大明天子的誓言。

“傳令三軍!”

“即刻拔營,目標南直隸,馳援鳳陽!”

他準備先接應從遼東趕來的祖寬部,然後在南直隸佈下天羅地網,將其中的賊寇一網打盡。

然而,漢中的洪承疇在接到詔書和消息後,反應卻與盧象升截然不同。

他默默地讀完詔書,臉上不悲不喜,只是雙眼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

洪承疇放下詔書,走到帳外,望着西南蒼茫的羣山,長長地嘆了口氣。

“七省總理……”

洪承疇低聲自語,嘴角漏出一絲苦澀的笑意,

“值此危難之際,皇上怎麼還沉浸在制衡那套帝王心術裡無法自拔?”

他看得很清楚,崇禎此舉,除了剿匪外還另有深意。

大明一共兩京十三省。

他洪承疇是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總督;

盧象升是南直隸、河南、山東、湖廣、四川、山西、陝西七省總理。

兩人的管轄範圍高度重迭,竟然有足足五個省,同時處於兩人的統領之下。

這算怎麼回事?

而且皇帝還十分“貼心”的給他倆都配上了尚方寶劍,節制各省軍務。

該說不說,大明朝的尚方寶劍,都快趕上菜市口批發的白菜了。

上一個同時拿着尚方寶劍互相“節制”的,還是遼東的袁崇煥和皮島的毛文龍。

結果呢? 一個被矯召斬殺,一個被千刀萬剮。

他倆的下場,早已傳遍了整個大明朝的官場。

可如今,皇帝陛下又把這要命的雙劍懸在了他和盧象升的頭頂上,這是什麼意思? 難不成紫禁城裡的天子不識數?不知道這樣做的危害? 非也!洪承疇心中雪亮。

這哪裡是糊塗,分明是皇帝的制衡之術。

盧象升在東南,年輕氣盛,銳意進取,背後有相對富庶的湖廣和南直隸支撐; 而他洪承疇在西北,老成持重,手握能戰的三邊秦兵;

一個有錢,一個有兵。

以當今天子剛愎多疑的性子,他怎麼可能放心讓任何一方真正放開手腳?

兩人的勢力範圍高度重合,勢必會產生爭執,齷齪,這都是皇帝爲了提防權臣的手段罷了。

整個大明朝,只有一個人能呼風喚雨,那就是他崇禎大帝。

洪承疇在官場沉浮數十年,早就看穿了這一切。

在政治上,他比滿腔熱血、只知忠君報國的盧象升,要成熟太多了。

所以,當盧象升意氣風發、火急火燎地回師南直隸,準備大展拳腳時,洪承疇只是心灰意冷地收起了詔書。

他望着連綿的西南羣山,自嘲的笑了笑。

沒有中樞強有力的統一協調,沒有充足的糧餉支撐,單憑他洪承疇一個人,是無論如何都無法突破劍門關,進入四川剿匪了。

目前看來,皇帝這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指揮,只會讓四川的賊寇越坐越大。

無奈之下,洪承疇也只能下令大軍拔營起寨,重回關中,準備開往山西剿匪。

一場聲勢浩大的東西合圍、入川剿匪行動,就這樣不了了之。

大明帝國的裂痕,在兩位統帥背道而馳的行軍路線上,越擴越大。

(本章完)

第197章 水淹銀川第220章 豈不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第270章 再行絕戶計第213章 中原大亂 朝堂大亂第171章 李自成開悟第140章 大明第一抽象孫元化第140章 大明第一抽象孫元化第77章 上架感言第176章 年關將至 犒賞大軍第226章 搖黃軍第31章 難辦?那就別辦了!第45章 反制李家第34章 忠誠!第169章 再渡河第65章 攻城第140章 大明第一抽象孫元化第180章 去問問太祖皇帝,當年爲什麼要造反?第147章 雙贏第153章 挖張獻忠的牆角第30章 赴宴第272章 蜀王鉅富第72章 楊鶴第225章 攻打百丈關第198章 遴選死士第30章 赴宴第11章 朝廷大軍來了?第212章 訓練民兵第195章 把這幫姓朱的,都給我吊城牆上去!第95章 山西賊兵第282章 朕之肱骨,國之棟樑!第32章 青皮無賴第212章 訓練民兵第11章 朝廷大軍來了?第83章 延安府的水很深第76章 剿撫並用第129章 練兵第104章 招撫羣賊第114章 內應第149章 鐵角城第116章 入城第66章 延安府破第15章 回陝西第269章 兵發成都府第195章 把這幫姓朱的,都給我吊城牆上去!第132章 不做人的陝西官紳第258章 刺殺 劫獄第274章 大王發媳婦兒咯第96章 李代桃僵第88章 銜尾追殺第192章 大明的底層宗室第191章 養兵到底有多貴?第237章 他們真的給百姓發好處?第275章 立祠堂漢王奠忠魂,書牌位遺孤繼血食第244章 你要忠君死節,我要解民倒懸第48章 王莊第61章 憤怒的張輦第225章 攻打百丈關第173章 陝州城破第102章 洗劫鄭家第179章 這已經不是普通的亂民了,必須重拳出擊!第224章 黃竹村首義第243章 秦良玉來了第125章 我難道比你關寧兵差?第100章 八大皇商的姻親?第259章 聲勢浩大的川中起義第184章 去秦嶺打游擊第258章 刺殺 劫獄第121章 曹文詔來了第266章 給老朱家來點大西王的震撼(萬字大章!)第4章 篝火狐鳴第33章 交贖金第127章 大戰過後第47章 三家合謀第80章 逃出生天第224章 黃竹村首義第120章 圍三闕一第23章 清算田畝,打劫富戶第42章 流寇來襲第268章 對於農民起義的思考和矯正第173章 陝州城破第105章 孤注一擲的楊鶴第1章 明日校場發餉,勿着兵甲!第270章 再行絕戶計第235章 牆頭草第238章 水攻第163章 從義軍到叛徒的轉變第223章 提出政治綱領第273章 淨鞭三聲響,文武兩班齊第23章 清算田畝,打劫富戶第213章 中原大亂 朝堂大亂第43章 砍瓜切菜第252章 樑家的糖衣炮彈第132章 不做人的陝西官紳第269章 兵發成都府第185章 烽煙四起第235章 牆頭草第16章 遭遇蒙古騎兵第238章 水攻第194章 大破銀川第219章 爭相瘋搶
第197章 水淹銀川第220章 豈不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第270章 再行絕戶計第213章 中原大亂 朝堂大亂第171章 李自成開悟第140章 大明第一抽象孫元化第140章 大明第一抽象孫元化第77章 上架感言第176章 年關將至 犒賞大軍第226章 搖黃軍第31章 難辦?那就別辦了!第45章 反制李家第34章 忠誠!第169章 再渡河第65章 攻城第140章 大明第一抽象孫元化第180章 去問問太祖皇帝,當年爲什麼要造反?第147章 雙贏第153章 挖張獻忠的牆角第30章 赴宴第272章 蜀王鉅富第72章 楊鶴第225章 攻打百丈關第198章 遴選死士第30章 赴宴第11章 朝廷大軍來了?第212章 訓練民兵第195章 把這幫姓朱的,都給我吊城牆上去!第95章 山西賊兵第282章 朕之肱骨,國之棟樑!第32章 青皮無賴第212章 訓練民兵第11章 朝廷大軍來了?第83章 延安府的水很深第76章 剿撫並用第129章 練兵第104章 招撫羣賊第114章 內應第149章 鐵角城第116章 入城第66章 延安府破第15章 回陝西第269章 兵發成都府第195章 把這幫姓朱的,都給我吊城牆上去!第132章 不做人的陝西官紳第258章 刺殺 劫獄第274章 大王發媳婦兒咯第96章 李代桃僵第88章 銜尾追殺第192章 大明的底層宗室第191章 養兵到底有多貴?第237章 他們真的給百姓發好處?第275章 立祠堂漢王奠忠魂,書牌位遺孤繼血食第244章 你要忠君死節,我要解民倒懸第48章 王莊第61章 憤怒的張輦第225章 攻打百丈關第173章 陝州城破第102章 洗劫鄭家第179章 這已經不是普通的亂民了,必須重拳出擊!第224章 黃竹村首義第243章 秦良玉來了第125章 我難道比你關寧兵差?第100章 八大皇商的姻親?第259章 聲勢浩大的川中起義第184章 去秦嶺打游擊第258章 刺殺 劫獄第121章 曹文詔來了第266章 給老朱家來點大西王的震撼(萬字大章!)第4章 篝火狐鳴第33章 交贖金第127章 大戰過後第47章 三家合謀第80章 逃出生天第224章 黃竹村首義第120章 圍三闕一第23章 清算田畝,打劫富戶第42章 流寇來襲第268章 對於農民起義的思考和矯正第173章 陝州城破第105章 孤注一擲的楊鶴第1章 明日校場發餉,勿着兵甲!第270章 再行絕戶計第235章 牆頭草第238章 水攻第163章 從義軍到叛徒的轉變第223章 提出政治綱領第273章 淨鞭三聲響,文武兩班齊第23章 清算田畝,打劫富戶第213章 中原大亂 朝堂大亂第43章 砍瓜切菜第252章 樑家的糖衣炮彈第132章 不做人的陝西官紳第269章 兵發成都府第185章 烽煙四起第235章 牆頭草第16章 遭遇蒙古騎兵第238章 水攻第194章 大破銀川第219章 爭相瘋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