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聖君賢臣

這一艘樓船,載着張希孟和朱元璋,到了湖口大營,龍骨處幾次斷裂之聲,以至於無可救藥,船隻斷裂,江水涌入。

所幸離岸邊不遠,便擱淺沙洲,到底沒有出現意外。

船上水卒無不捏了一把汗,幸好沒事,不然大傢伙怕都活不了了。

但很快就有了說法,說是樓船在江中心的時候,就已經斷裂,一條赤色巨龍自江底浮起,對船上水手道:九天真龍過江,吾當渡之。

說罷老龍附身船底,託着樓船渡江。

這個說法算是給了老朱面子,把他說成了真龍天子。

但很快又有另一種說法,說是見到一員大將,騎神駒,提長槍,自東而來,對人言說,他奉東嶽仁聖大帝法旨,爲酬謝恩公而來。

說罷此人揮動手中長槍,劈開長江,送樓船過江。

甚至有人傳言,說見到此人身後一杆大旗,上書精忠報國四個金字。

毫無疑問,來的人正是東嶽十太保之一的嶽元帥。

張相大筆寫文章,剖斷百年前冤屈,明是非,辨忠奸,趙構一跪,華夏重興。嶽爺爺最是愛護百姓,知恩圖報。

他冤死之後,魂歸東嶽,被敕封爲東嶽十太保,坐鎮泰山,保華夏安康。

嶽爺爺人人敬仰,自不必說,東嶽大帝也知道了張相?

怕是日後張相也要位列仙班,執掌人間福禍啊!

是啊,張相就是姜子牙轉世,輔佐聖主,要開八百年太平的。

Wшw☢ т tκa n☢ C O

聽說張相白天輔國治民,晚上還要去東嶽泰山,和包拯一樣,處理陰司冤獄,那叫一個忙啊!

伴隨着捷報所至,種種消息,沸反盈天,到處都是。

比這個離譜的還有許許多多,根本說不清楚。

神話傳說,是個很有趣的東西。

尤其是華夏神話,且不說盤古開天,也不說後世洪荒神話……單是歷代不斷完善的神祇就數不勝數。

和佛門不同,道教認爲東方是萬物生髮之地,泰山是五嶽之首,因此凡是死去的人,都要去東方,歸東嶽仁聖大帝管理。

在五方設立捉鬼大帝,幽冥天子,十殿閻君,四大判官,還有神通廣大的東嶽十太保。地方上還有城隍,土地……整個一套行政班子。

如此編織神話世界的情況,放眼所有古文明,還真是僅此一家。

別的神話故事,神明多是親戚,所謂的神話傳說,大約就是親戚間旳內鬥,如果血脈不夠,哪怕是人神結合的後代,也沒法真正成爲至高無上的神。

但是在東方大地上,就走了另外的路子,神仙多是凡人做,生前表率天下,死後亦爲民做主。

人世間沒有公道,死後有包拯、鍾馗、崔判官等人,給你伸冤昭雪,受封成神。

大約這就是東方的浪漫。

當然了,這些神話傳說,也有更豐富的內涵,比如長江龍王託着朱元璋過江,就代表民間已經認可了他君臨天下的身份。

畢竟在亂世羣雄之中,朱元璋是最有王者之氣的那個,伴隨着湖口大捷,更是鐵板釘釘。

有明君,就必然有賢臣。

儘管張希孟一直淡化他的存在,不希望弄成只知張希孟,不知朱元璋……他的努力成功了,但也僅僅成功一點點。

身在官場,或者讀過書的人,大約都知道張希孟的情況,他屬於朱元璋的智囊,負責制定大政,思考全局。

但真正掌握在張希孟手裡的權力並不多,也沒誰會覺得張希孟能竊據朱元璋權柄。從這點上,張希孟是成功的。

可讓人哭笑不得是民間約定俗成的套路里,周文王有姜太公,劉皇叔有諸葛亮,吳王身邊也該有個活神仙才行。

很榮幸,張希孟就被選中,民間組織決定了,讓你來擔負這個光榮使命。

張希孟對此倒也不是沒有任何警覺,他希望能夠產生一套新的東西,取代原來的東西,取代聖君賢臣,老天庇佑的這些千百年的套路。

雖然這些套路有可取之處,但是官方應該有更好的東西才行。

譬如說這艘樓船,張希孟覺得可以做更多的文章。

朱元璋的眼光是很精準的,陳友諒從一個小卒,幾年之內,坐擁數省兵馬,雄踞天下,勢不可擋。

可轉瞬慘敗,千艘樓船,付之一炬,幾十萬大軍,所剩不多……這樣的例子難道還不足以警醒後人嗎?

國家就如同這艘樓船,斷然不可以外面看着光鮮,內裡卻是積弊叢生,經不起撞擊。

一個國家,要有穩固的根基,而這個根基,就在於百姓,在於人心。”

朱元璋把自己置身危船之上,也不只是逼迫張希孟而已。他也是要提醒自己,還在一艘危船之上,切莫覺得此戰之後,就可以高枕無憂,就可以安享富貴,就可以放鬆部下。

不行,絕對不行!

朱元璋在問張希孟,也是在問自己,到底要如何,才能君臨天下?

“末將拜見上位。”

徐達單膝跪倒,向朱元璋行禮,隨即擡頭道:“回上位的話,卑職無能,尚未追上陳友諒,此賊或許已經逃跑,請上位責罰。”

此刻大戰尚在繼續,諸將猶在追殺,徐達帶着煙火,疲憊中帶着興奮,興奮中還有那麼一點遺憾。

朱元璋含笑伸手,俯身把徐達拉起來,拍了拍他。

“不用說陳友諒了,那是小事……你這一次領兵大破陳軍,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戰功,咱要好好賞你啊!”

老朱盯着徐達,笑呵呵道:“陳友諒即位漢王,就封了張定邊爲太尉,張必先爲大將軍,如今你纔是區區都指揮使,確實是低了一些。”

徐達微微一怔,面色漸漸嚴峻起來,“上位,末將,末將不敢居功,而且末將還有幾句話,不知道能不能說?”

老朱一笑,“有什麼不能說的,咱什麼脾氣你不知道嗎?”

徐達又思索了一會兒,正色拱手,慨然道:“如今一戰,雖然重創陳軍,到底未能全功。江西湖廣,尚有遼闊土地,未納入上位治下。更何況元廷依舊雄踞北方,中原未復,華夏未興,便是蘇州等地,也在張士誠手裡。”

徐達肅然道:“冠軍侯霍去病曾經言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爲?末將斗膽言說,華夏不興,談何封賞?”

朱元璋心中感嘆,忍不住輕笑道:“這話說得很有氣魄,不愧是咱的神將!”

老朱竟然以神將呼之,徐達只覺得心中熱血奔涌,卻也急忙道:“末將這幾年,受上位督促,有張相點撥,着實讀了幾本書,也明白了一些道理,這話是發自肺腑,末將,末將也有青史留名之心,比肩名將之志,還望上位體察。”

朱元璋見徐達披肝瀝膽,所言皆是心裡話,越發欣喜。

話說這些年的耳提面命,總算有了效果。

雖說不能讓手下將領不在乎功名利祿,但總要有更高的追求。

一念及此,朱元璋竟比打了大勝仗還要高興。

“你去安排,繼續追亡逐北,收拾殘局……至於此戰封賞,咱打算撫卹死傷將士,就在湖口,立碑建廟,祭祀有功之臣。至於立功大將,咱也有爵位相贈,請大家不要着急。”老朱頓了頓,又道:“此戰之後,我大軍直入江西,萬萬記得,勿施橫暴,切莫覺得自己是淮西人,是浙東人,就瞧不起江西百姓,如果誰敢肆意欺辱殺戮,咱的軍法不會客氣的。”

徐達悚然,急忙去傳令了。

朱元璋和張希孟繼續坐鎮,統御全局,又過了一陣子,竟然有人攙扶着一位老臣,顫顫哆嗦,來見朱元璋。

“老臣朱升……恭賀上位!”

老頭撲在地上,激動不已,淚水長流。

朱元璋一見朱升,也是萬分感慨,他連忙攙扶朱升,感嘆道:“此戰如此兇險,早知如此,便不該讓你冒險。”

朱升搖頭,“上位,老臣這把年紀,死不足惜。所欲者,不過是眼見華夏重興,中原恢復,如今上位又向前走了一大步……陳友諒兵敗,江西唾手可得,若是再拿下湖廣,南方盡數掌握,到時候再行北伐,必然是無往不利!”

朱元璋淡淡一笑,“若是能如此順利,自然最好。奈何陳友諒已經走脫,只怕還要有波瀾。”

朱升眉頭挑動,突然道:“上位,老臣以爲,或許能抓住陳友諒!”

“當真?”老朱不信。

朱升就道:“上位,當初有一個年輕人,隨着老臣一起出使,如今他卻不在老臣身邊。”

這時候張希孟也忍不住道:“姚廣孝呢?他去了哪裡?”

朱升道:“是這樣的,陳友諒想叫我過去,結果中途火焰驟起,燒紅了半個大江。姚廣孝突然出現,幫老臣殺散了幾個陳軍。隨後帶着老臣逃命,結果在路上遇到了歐普祥,他也是彭黨中人,願意歸順。便保護着老臣周全。姚廣孝見老臣無恙,便囑託歐普祥,隨後他換上陳軍的衣服,混入逃竄的亂軍之中。如果老臣沒有猜錯,姚廣孝是想伺機抓住陳友諒。”

老朱忍不住大吃一驚,那麼多名將猛士,都沒有拿下陳友諒,這個姚廣孝,不過是一介書生,雖然長得兇戾一些,竟然要抓陳友諒。

哪怕抓不到,也是忠勇可嘉啊!

老朱突然看了看張希孟,眉梢含笑道:“張先生,你看咱們上上下下,爲臣,爲將,爲書生的,可還有些出息?”

張希孟能說什麼:“主公聖君賢臣,端的是可喜可賀!”

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孫的無爲而治第一百四十二章 巢湖水師第十章 夫人在行動第九百一十一章 陪都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下第一賊第二百九十五章 吳王第二百零五章 偷出大同第二百零四章 大盜現身第二百三十章 敲打老李第四十七章 恢復舊山河第二百六十章 才子歸心第八百四十一章 敲詐李善長第八百五十一章 老李太慘了第七百二十八章 母后給我撐腰第七百五十七章 太子成熟了第四十七章 恢復舊山河第三百六十四章 出征白鹿洞第七十七章 剝皮見心第五百八十五章 沉溺商賈,不可自拔第八百二十八章 努力學習大明第八百七十四章 我要抱孫子第三百五十四章 聖君賢臣第五十八章 自首了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銘記第五十八章 自首了第八百零八章 第一個公國第八百四十章 聰明人第七百八十三章 該宰肥羊了第七百一十七章 錦衣衛出動第七百九十七章 查案小能手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三百九十九章 小明王第八百二十一章 移民非小事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爲本,日用爲道第二百二十九章 老朱也爲難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璽不如金印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復興第一百二十六章 糧食就是一切!第八百七十三章 咱投洪武大帝了第一百二十四章 脫脫垮臺了第八百八十五章 太子的困惑第三十二章 分田是個技術活兒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三百二十四章 丞相的自我修養第二百三十七章 贅婿噬主第二百七十二章 膽大包天第七百八十五章 出口惡氣第三百八十一章 人人爲士第一百六十章 會師第四百八十九章 張希孟的爲臣之道第六百八十五章 張相公駕到第六百零四章 新舊交替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璽不如金印第三百一十二章 茶葉又沒了第六百二十章 紀念館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生可爲聖賢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許士大夫再回來第九章 論地主豪強的軟弱性第六百八十六章 濟民學堂的人樣子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元璋作詩第四百六十五章 我是朱元璋的侄子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一百八十二章 實幹興邦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們也是人第六百六十四章 有福氣的高麗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五百九十九章 推行新鹽法第八百八十五章 太子的困惑第三百五十五章 樹碑立傳第三百四十七章 頑強的朱英第七百二十八章 母后給我撐腰第二百八十五章 常遇春的戰後總結第五百五十五章 壯士十年歸第四十二章 張家老僕第三百六十九章 濟民學堂第八十二章 文忠第五百八十章 北平第五百四十八章 轟轟烈烈的祭祀行動第八十九章 寶鈔第八百四十四章 皇孫伴讀第一百三十四章 一鯨落,萬物生第一百三十四章 一鯨落,萬物生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第一百六十二章 獄中悟道第五百八十三章 培養儲君第五百九十五章 彈劾太子的猛士第七百九十五章 編織情報網第八百八十七章 清算皇家資產第五百五十七章 誰都瞧不起大宋朝第二百七十八章 富裕仗第八百二十四章 愛好種田第二百七十二章 膽大包天第六百四十二章 重新上學第二百八十三章 稱王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們也是人第六百零七章 張相回到了忠誠的應天第五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金碗第六百八十四章 你爹要來了第四百二十二章 成功挑戰張相的弱點!
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孫的無爲而治第一百四十二章 巢湖水師第十章 夫人在行動第九百一十一章 陪都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下第一賊第二百九十五章 吳王第二百零五章 偷出大同第二百零四章 大盜現身第二百三十章 敲打老李第四十七章 恢復舊山河第二百六十章 才子歸心第八百四十一章 敲詐李善長第八百五十一章 老李太慘了第七百二十八章 母后給我撐腰第七百五十七章 太子成熟了第四十七章 恢復舊山河第三百六十四章 出征白鹿洞第七十七章 剝皮見心第五百八十五章 沉溺商賈,不可自拔第八百二十八章 努力學習大明第八百七十四章 我要抱孫子第三百五十四章 聖君賢臣第五十八章 自首了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銘記第五十八章 自首了第八百零八章 第一個公國第八百四十章 聰明人第七百八十三章 該宰肥羊了第七百一十七章 錦衣衛出動第七百九十七章 查案小能手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三百九十九章 小明王第八百二十一章 移民非小事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爲本,日用爲道第二百二十九章 老朱也爲難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璽不如金印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復興第一百二十六章 糧食就是一切!第八百七十三章 咱投洪武大帝了第一百二十四章 脫脫垮臺了第八百八十五章 太子的困惑第三十二章 分田是個技術活兒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三百二十四章 丞相的自我修養第二百三十七章 贅婿噬主第二百七十二章 膽大包天第七百八十五章 出口惡氣第三百八十一章 人人爲士第一百六十章 會師第四百八十九章 張希孟的爲臣之道第六百八十五章 張相公駕到第六百零四章 新舊交替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璽不如金印第三百一十二章 茶葉又沒了第六百二十章 紀念館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生可爲聖賢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許士大夫再回來第九章 論地主豪強的軟弱性第六百八十六章 濟民學堂的人樣子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元璋作詩第四百六十五章 我是朱元璋的侄子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一百八十二章 實幹興邦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們也是人第六百六十四章 有福氣的高麗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五百九十九章 推行新鹽法第八百八十五章 太子的困惑第三百五十五章 樹碑立傳第三百四十七章 頑強的朱英第七百二十八章 母后給我撐腰第二百八十五章 常遇春的戰後總結第五百五十五章 壯士十年歸第四十二章 張家老僕第三百六十九章 濟民學堂第八十二章 文忠第五百八十章 北平第五百四十八章 轟轟烈烈的祭祀行動第八十九章 寶鈔第八百四十四章 皇孫伴讀第一百三十四章 一鯨落,萬物生第一百三十四章 一鯨落,萬物生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第一百六十二章 獄中悟道第五百八十三章 培養儲君第五百九十五章 彈劾太子的猛士第七百九十五章 編織情報網第八百八十七章 清算皇家資產第五百五十七章 誰都瞧不起大宋朝第二百七十八章 富裕仗第八百二十四章 愛好種田第二百七十二章 膽大包天第六百四十二章 重新上學第二百八十三章 稱王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們也是人第六百零七章 張相回到了忠誠的應天第五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金碗第六百八十四章 你爹要來了第四百二十二章 成功挑戰張相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