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文忠

老朱見大傢伙都喝了,心情還不錯,不由得吩咐道:“再來一碗!”

還來!

有幾個差點憋不住,從鼻子噴出來。

上位啊,你想殺人就說,別拿這玩意坑人了,真的受不了。

好在老朱還算良心未泯,給大傢伙送來了一碗藥湯,止瀉用的!

很好,很朱元璋!

灌了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湯之後,苦兮兮的湯藥都成了玉露瓊漿。

大家三口兩口嚥下藥湯,靠着濃重的苦味,算是暫時壓下去那股子要命的餿臭……這算什麼事啊?又是餿湯,又是湯藥。

一面下毒,一面給解藥,也不知道是該感謝,還是該罵人?

只不過一想到面對的是朱元璋,他們都老實了。

認命吧!

別掙扎了。

倒是老朱,他還真不是故意整人。

除了前面講的那些理由之外,朱元璋還有一番道理。

“咱想請大傢伙捫心自問,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咱不是什麼有錢人,富家子弟,小時候也沒讀過書,你們大多數也是這樣。咱們都是活不下去的人,爲了這條命,咱拿起了刀劍,跟韃子朝廷提着腦袋拼殺。說到底,咱們是一羣窮苦人啊!”

老朱擡起頭,對着所有人道:“咱不想讓大傢伙繼續當窮苦人,但咱也想提醒大傢伙,別忘了是從何處來的!如果有一天,你們忘了自己的出身,忘了那些窮苦百姓,以爲自己和那些官紳一般,高高在上,魚肉百姓,把人不當人看,予取予求。到了那時候……咱可未必會手下留情,你們都小心着!”

衆人不由得爲之一振!

如果說老朱的這番話,就能解決問題,那是太高看老朱的本事了,就算請來了恆河沙數諸神佛菩薩,也不頂用。

但是這番話卻給這一支特別的紅巾定了調子。

這是一支窮人的隊伍……有了這句話,張希孟的教學工作就一馬平川了。

拋開一切的花裡胡哨,第一項任務就是識字。

而張希孟弄出來的,竟然是識字板!

製作起來也不復雜,就是一塊木質黑板,每一塊上面有十個字,然後下面有簡單的圖畫。

比如狗字下面就畫個小狗,魚就畫一條魚,打就畫一個巴掌加一張帶着指印的厚臉皮。

張希孟只是開了個頭,他甚至鼓勵學生自己製作,用大家熟悉的方式,標記一個個的字,然後在班上交流。

這種識字板有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在訓練的時候,甚至可以掛在後背上,後面的人一邊跟着前面的人,一邊盯着識字板上的字。

訓練識字,兩全其美。

這一項認字方式,在軍中推廣開之後,竟然也成了一個練兵的名場面。

被張希孟一弄,幾乎所有學生都鬆了口氣,尤其是郭英,更是興致勃勃,他掰着手指算,才幾天的功夫,他都認識好幾十個字了,連名字都會寫了。

上位說得真對啊,讀書不難的!

只是郭英不清楚,得知張希孟的教學方法之後,老朱錯愕了許久……不對勁兒啊!貌似他當初讀書的時候,可不是這樣的。

張希孟直接給他塞了一大堆書籍。

剛開始的時候,他甚至不認識多少字,就只能硬看。

把一個字拆開,只讀一半,然後推測字意,文章的意思,這種情況持續了小半年,終於才認全了大部分的字,順帶着也讀了不少文章書籍。

“張先生,你當初在咱的身上,可沒有下過這麼大的功夫啊!”老朱幽幽道。

張希孟不慌不忙,“主公,這就叫因材施教,他們都是俗人,纔不得不如此。”

“俗人?那咱就不是俗人?”

“當然不是!主公是天人,天下一人!”

朱元璋一皺眉,天下一人,那不就是皇帝嗎?張先生還真是信心十足啊!感慨之餘,也就自然忘了興師問罪,甚至覺得張希孟對自己真忠心。

“本不該跟你念叨的,可既然說了,咱就想不明白……既然天命在咱的身上,怎麼就不讓咱有個兒子哩!”

這下子張希孟無言以對了,他當然知道,老朱不但有兒子,還會有好幾十個那麼多!只不過如今的老朱虛歲二十七歲,放在當下,算是不折不扣的大齡青年,甚至能算得上中年了,畢竟在普遍壽命三四十歲的年代裡,無論如何算,朱元璋也不年輕。

他跟馬氏成婚也有快兩年了,夫人的肚子也沒動靜。

這事老朱不急,手下人也着急啊!

大傢伙跟着你朱元璋,萬一遇上了什麼意外,你突然沒了,好歹留個備用的,也好讓大傢伙不至於無所適從。

繼承人,對小門小戶來說,都是頂重要的。

放在一個朝廷,會被當做國本。

爲了爭國本,那是可以鬧一個天翻地覆,日月無光的!折騰幾十年,前赴後繼,那也是可能的。

“主公,我年紀還小,說多了似乎不太適合……但我以爲主公順其自然就好,不必着急。”

朱元璋眉頭緊皺,“先生,咱也不瞞你,就算真的有了兒子,也未必能頂門立戶……咱也沒有別的親人,倒是有一個侄子,咱讓人去找了,如果他能平安來到,咱……”

“主公!”

張希孟斷然打斷了老朱的話,臉色嚴峻,態度鄭重,竟然讓老朱一陣驚詫,“先生,咱想錯了?”

“主公,叔侄可不比父子。之所以夫人還沒有懷孕,也和夫妻顛沛,不能耳鬢廝磨有關。主公只需把夫人接來,多多相處,自然會有好事。又何必多此一舉?到時候子幼侄強,人心叵測,可不是什麼好事情啊!”

張希孟更進一步道:“主公可讀過北周的歷史?”

朱元璋思量少許,點頭道:“似乎看過一些!”

“那主公必定知道宇文護了?他就是宇文泰的侄子,早年隨着叔父征戰,立下大功。後來宇文泰病逝,諸子年幼,就讓侄子宇文護柄國。而宇文護掌權之後,先是迫使西魏禪讓宇文氏,而後獨攬朝權,殺了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和宇文毓……堂兄弟相殘,弄得宇文氏人心惶惶,宗室大亂。後來就是因爲宗室不和,互相廝殺,才提拔了外戚出身的楊堅。短短九個月時間,楊堅就篡奪了北周江山,建立了隋朝。”

“主公,臣只說了一個例子,其實後趙,東晉,宋齊樑陳,這一類宗室內亂,堂兄弟殘殺的戲碼,所在多有,主公不該給自己埋下禍根啊!”

朱元璋聽到這裡,也是頗爲驚訝,意識到了這件事的複雜。

其實他的想法很簡單,自己遲遲沒有兒子,如果能把侄子找來,畢竟都是朱家人,着力栽培,就算自己有什麼不測,這份基業還是老朱家的,不會落到外人手裡。

可是張希孟的這番話,卻讓老朱意識到了盲點……侄子再好,也不是親兒子。

等自己有了兒子之後,是對侄子下手,剪除威脅?還是坐視侄子的勢力做大,最終欺負自己的親兒子?

不管怎麼做,都是朱家的人。

他們一家死得不剩幾個人了,爲什麼還要給自己找麻煩?

“多謝先生提醒,咱往後不會聽人胡亂言語了。”

居然有人跟老朱胡亂說什麼了?

張希孟剎那間就意識到了說話的人,或許就是老朱從六合帶回來的那兩個書生,他不由得面色一僵,到底沒有多言。這事老朱會處理的。

兩個書生無關緊要,倒是這個念頭,簡直害了朱文正!

衆所周知,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又在洪都之戰立下潑天大功。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洪都之戰前,小小年紀的朱文正已經當到了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位置還在徐達、常遇春之上……就差賜九錫了。

毫無疑問,朱文正是被當成了接班人培養……可是隨着朱元璋擊敗陳友諒,統一天下的大局奠定,朱標也一天比一天大,朱文正的處境也就一天比一天尷尬。

到了這一步,也就無可挽回了。

如今朱文正還沒投靠老朱,張希孟提前點破了這事,朱文正以後或許能安安穩穩做個名將,當個富貴賢王吧!

畢竟洪都之戰的大英雄,不該淒涼收場。

張希孟繼續他的教育事業,沒過幾天,一對乞丐父子艱難進入滁州,他們問了一圈,受盡了白眼,好容易找到了原來的知府衙門。

“俺,俺要見朱重八!俺,俺是他姐夫啊!”

男人看了半天,哆嗦着大喊,衝裡面叫嚷。一個十幾歲的少年緊緊貼着男人,一雙眼睛惶恐地張望着……男人名叫李貞,少年叫李保兒!

第一百零八章 又升官又娶媳婦第四百八十五章 均田新政第九百一十二章 朱英還債第八百一十章 張承天的生意經第七百八十九章 駙馬牽連其中第十九章 賈魯病了第四百一十四章 嶺南工商暢想第六百九十五章 夏知鳳的親事第六百七十四章 朱家公主不足論第一百八十九章 元末王者局第四百零六章 國公第二百五十一章 駐守洪都的人選第八百二十五章 皇家樂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四百三十六章 最難的考試第七十二章 卑微的公器第三百一十章 你們想要多少?第五百七十二章 贏麻了的朱元璋第一百零四章 全員反叛第八百三十九章 大明忠臣有門檻第三百零四章 國珍飄零半生第二百零二章 祭祀先賢第三百八十七章 小朱元璋第三百六十五章 教育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兩套體系(三更到)第七百五十六章 罷相第八百一十六章 好好輔佐太子第七百零七章 憤怒的張希孟第九百零六章 倭國內戰第四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承諾番外篇:愛釣魚的老張第四百三十三章 移民填湖廣第四百八十九章 張希孟的爲臣之道第一百五十章 菩薩兵來了第四百九十五章 放開禁酒令第六百六十三章 張希孟的仰慕者第七百八十一章 拆王宮,建學堂第八百零四章 老朱的信用第三百九十七章 大明第二百七十二章 膽大包天第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快樂第六十九章 君子豹變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傳天賦第六百一十二章 葬了大宋朝第七百二十八章 母后給我撐腰第五百五十四章 我們想回家第八百六十八章 尊皇攘夷第五百八十二章 太子的高光時刻第五百一十七章 整編山東紅巾第四十五章 李善長第二百七十章 胡惟庸第六百四十章 陛下如父,先生如母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來第八十九章 寶鈔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第六百六十四章 有福氣的高麗第八百四十九章 奪了鳥位第八百八十一章 含糊不得第五百七十二章 贏麻了的朱元璋第三百七十章 稱帝的第一步第八百二十一章 移民非小事第六百五十七章 朱標請看戲第二百八十章 湖州城破第七百四十四章 有競爭,纔有突破第五百四十二章 最強鮎魚效應第一百九十章 講好朱家軍的故事第四百零九章 最強防刺殺衙門第一百四十八章 水軍大都督第四百一十六章 鉅貪第五百四十六章 我就是織毛衣的第三百九十三章 勞動無價第八百四十章 聰明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爲繼續做人而戰第三百三十二章 衝突第三百九十七章 大明第九十章 朱氏祈雨(求首訂)第一百零八章 又升官又娶媳婦第三百一十一章 張相是個大好人第八百七十四章 我要抱孫子第七百三十三章 太子柄國第八百零八章 第一個公國第五百四十八章 轟轟烈烈的祭祀行動第七百三十九章 老朱被抓了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七百二十二章 大家都缺錢第七百三十章 張相的新衣第八十七章 滁,大熟(求首訂)第二百六十八章 雷霆手段第三百二十一章 教導下屬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長的選擇第四百七十二章 請小明王退位第八百四十章 聰明人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七百二十四章 還是張先生懂咱第五百二十七章 從絲綢作坊開始第三百一十四章 主公知道了?第四百三十六章 最難的考試第六百五十四章 寫入大誥第三百九十章 探查民情第一百零一章 大比武
第一百零八章 又升官又娶媳婦第四百八十五章 均田新政第九百一十二章 朱英還債第八百一十章 張承天的生意經第七百八十九章 駙馬牽連其中第十九章 賈魯病了第四百一十四章 嶺南工商暢想第六百九十五章 夏知鳳的親事第六百七十四章 朱家公主不足論第一百八十九章 元末王者局第四百零六章 國公第二百五十一章 駐守洪都的人選第八百二十五章 皇家樂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四百三十六章 最難的考試第七十二章 卑微的公器第三百一十章 你們想要多少?第五百七十二章 贏麻了的朱元璋第一百零四章 全員反叛第八百三十九章 大明忠臣有門檻第三百零四章 國珍飄零半生第二百零二章 祭祀先賢第三百八十七章 小朱元璋第三百六十五章 教育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兩套體系(三更到)第七百五十六章 罷相第八百一十六章 好好輔佐太子第七百零七章 憤怒的張希孟第九百零六章 倭國內戰第四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承諾番外篇:愛釣魚的老張第四百三十三章 移民填湖廣第四百八十九章 張希孟的爲臣之道第一百五十章 菩薩兵來了第四百九十五章 放開禁酒令第六百六十三章 張希孟的仰慕者第七百八十一章 拆王宮,建學堂第八百零四章 老朱的信用第三百九十七章 大明第二百七十二章 膽大包天第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快樂第六十九章 君子豹變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傳天賦第六百一十二章 葬了大宋朝第七百二十八章 母后給我撐腰第五百五十四章 我們想回家第八百六十八章 尊皇攘夷第五百八十二章 太子的高光時刻第五百一十七章 整編山東紅巾第四十五章 李善長第二百七十章 胡惟庸第六百四十章 陛下如父,先生如母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來第八十九章 寶鈔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第六百六十四章 有福氣的高麗第八百四十九章 奪了鳥位第八百八十一章 含糊不得第五百七十二章 贏麻了的朱元璋第三百七十章 稱帝的第一步第八百二十一章 移民非小事第六百五十七章 朱標請看戲第二百八十章 湖州城破第七百四十四章 有競爭,纔有突破第五百四十二章 最強鮎魚效應第一百九十章 講好朱家軍的故事第四百零九章 最強防刺殺衙門第一百四十八章 水軍大都督第四百一十六章 鉅貪第五百四十六章 我就是織毛衣的第三百九十三章 勞動無價第八百四十章 聰明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爲繼續做人而戰第三百三十二章 衝突第三百九十七章 大明第九十章 朱氏祈雨(求首訂)第一百零八章 又升官又娶媳婦第三百一十一章 張相是個大好人第八百七十四章 我要抱孫子第七百三十三章 太子柄國第八百零八章 第一個公國第五百四十八章 轟轟烈烈的祭祀行動第七百三十九章 老朱被抓了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七百二十二章 大家都缺錢第七百三十章 張相的新衣第八十七章 滁,大熟(求首訂)第二百六十八章 雷霆手段第三百二十一章 教導下屬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長的選擇第四百七十二章 請小明王退位第八百四十章 聰明人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七百二十四章 還是張先生懂咱第五百二十七章 從絲綢作坊開始第三百一十四章 主公知道了?第四百三十六章 最難的考試第六百五十四章 寫入大誥第三百九十章 探查民情第一百零一章 大比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