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人人爲士

張希孟揭開了此行的立意,而且直言新朝法統源自軍民百姓的抗爭意志,並非承襲秦漢隋唐一路傳承的正統王朝。道理也的確如此,畢竟大宋亡於崖山,難道在這個當下,還要承認元廷正統嗎?

劉三吾說不出這種話,元廷尚存,此刻承認元廷,不亞於直接稱臣,這是決然行不通的。

可問題是真按照張希孟所講,幾千年的歷史,當真要在這裡重新開始了,過往的一切都會被放到古物市場,像是一堆貨物般,任憑挑選,哪怕孔孟聖賢,都沒有了尊貴,成了可以隨意品評解構的存在。

幾十年的苦讀,遍佈天下的孔孟門徒,難道就這麼眼睜睜看着嗎?

難道沒人發奮一擊,殊死相搏嗎?

很顯然,是沒有這個勇士的。

畢竟那些真正勇敢的人,已經死在了眼前旳崖山海域,碧海藍天,埋葬二十萬忠魂,一百年來,只餘海水波濤。

劉三吾沉吟再三,終於鼓起最後一點勇氣,沉聲道:“張相,有些事情,或可再議。”

誰知張希孟竟慨然笑道:“這話也是正理,接下來,咱們就在這個崖山,看着這個古戰場,吹着海風,吃着海鮮,開誠佈公,百家爭鳴,好好討論一下,到底要如何纔好!”

劉三吾大驚失色,竟然要在這裡來一場百家爭鳴?

真的能爭回來嗎?

不會是故意欺騙大傢伙,糊弄事情吧?

他將信將疑,但是轉過天,這邊就準備好了,南宋滅亡的這段事情,包括張希孟所寫的內容,合成一本小冊子,一口氣就發了三千份,不光是他們,包括一些軍中將士,也都得到了。

甚至還安排了一些人,給不算理解的人講述。

廣州城裡,也有不少討論的聲音。

雖然做不到真正的百家爭鳴,但是萬衆討論,也是相當駭人。

張希孟還真不是開玩笑,糊弄事情。

而在這裡,也聚集了相當數量的當世名家。

張希孟就不說了,宋濂、朱升,誰又能說他們沒學問?劉三吾在嶺南數年,身邊也有一些鴻儒。

至於高啓、徐賁、張羽等人,正是年青一代才子的佼佼者。

另外還有幾百人剛剛通過商業特科的,他們來源複雜,見解各異,湊在一起,果然是地火風雷,火爆異常。

有一大批人,站出來痛罵趙宋,指責他們咎由自取,亡國關頭,尚在內鬥,怯懦無能,對不起炎黃祖宗,是千古罪人。

像高啓就是這一派的代表,他還連續賦詩十首,痛罵趙宋歷代皇帝,不但罵了個痛快,還狠狠秀了一把詩才。

不過在另一邊,以劉三吾等人爲首,還是努力替趙宋找補,什麼盡力了,天亡大宋,非戰之罪。

已經過去了一百年,又何必責備古人?

寬宏點,大度點,來都來了,就說兩句好話,祭奠死者又能怎麼樣?

更何況這裡面還有陸秀夫、張世傑一般的忠良、也有幾歲的少帝,還有那麼多軍民百姓,一個國家,到了窮途末路,也是有些悲壯,可歌可泣的。

這兩邊爭執不下,張希孟倒也沒急着一錘定音,相反,他希望討論的又深入越好,越長久越好。

最好每隔一段時間,就拿出來,重溫歷史,不忘過往。

唯有如此,纔不會再次犯錯。

而張希孟本人也不是白白看戲,他邀請了朱元璋,一同查看崖山戰場,覆盤昔日的戰爭。

老朱欣然答應,這事情可比聽着一羣鴨子爭吵有意思多了。

就連朱英也跟來了,不願意錯過熱鬧。

崖山在新會城南一百里,處於珠江三角洲入海處,一片散碎的島嶼之中,東崖山,西瓶山,兩山束出一條通往大海的水道,正是潮汐門戶所在,故有崖門之稱。

崖山向東,過幾座島嶼,又有一片海域,便是零丁洋。

置身此處,眺望海天,山高海闊,卻無容身之所。

窮途末路,運終數盡。

大宋王朝,從中原退到臨安,再從臨安退到了崖山,當真是退無可退,二十萬軍民百姓,宮女太監,就在這一片海域,煙消雲散。

“先生,這裡就是當初趙宋君臣最後屯紮的所在吧?”

朱元璋指着崖山西邊的一片海灣,喃喃道:“當初咱外祖父,就是這些人之一啊!”

張希孟頷首道:“根據史書上說,彼時大宋君臣尚有兩千艘船,二十萬人。不過這些人之中,有一多半是文臣、宮女、太監,能戰之士,不足半數。而元廷爲了覆滅趙宋,也調集了二十萬人,五百多艘船隻。”

“趙宋君臣爲了抵禦元軍,就在這座海灣裡,以鐵索連舟,把少帝的龍船放在最中間。”

一聽到這裡,老朱就怔住了,他對鐵索連舟這四個字十分敏感,剛剛不就有一個陳友諒,已經敗得褲子都沒了嗎!

“元廷可是用火攻得手?”

張希孟搖頭,“沒有,宋軍在船上塗上了泥巴,而且船頭設置大木,用來阻擋火船。”

老朱怔了怔,“這麼說,趙宋君臣,還有點腦子?”

“可他們沒有搶佔出海口,只是困守海灣,七天之後,淡水消耗光,有的士兵喝海水,嘔吐不止,白白丟了性命。”

朱元璋的臉又黑了,真是不禁誇啊!

“這是個絕境,可也是趙宋君臣把自己置身絕境,咱看他們,似乎不是想克敵制勝,倒像是一心求死。崖山,就是他們給自己選的墓地。”

張希孟看了看四周,用力點頭,簡直不能更加贊同。

“主公,倘若是您,面對這個局,又有什麼破解之道?”

朱元璋怔了怔,看了看狹小的海灣,目光向外延伸,最終嘆道:“咱或許會跑吧!畢竟這裡着實不適合決戰。咱就是有點糊塗,明明文天祥奮力死戰,這幫人不去援助文天祥,坐視文丞相被俘,結果又在這麼個絕境,不知道逃遁,讓人一舉殲滅……如此進退失據,不懂大局,不知取捨……難道從上到下,皆是糊塗蛋嗎?”

老朱問出了這一路行來,最緊要的一個問題,也是張希孟苦苦思索的事情。

爲什麼國事艱難,到了亡國關頭,最需要大傢伙團結一心,共度時艱的關頭,往往朝中的正人君子們,會鬥得更加厲害,你死我活,甚至可以把外敵都放在一邊,活活把自己玩死?

時至今日,張希孟也不敢說自己完全懂了,但總還是有些領悟。

“長久以來,我們都是一個龐大的國家,人多地廣,幅員遼闊。這樣的龐然大物,外人是殺不絕的,必須要自殺自滅,才能一敗塗地!所以相應的,只要我們解決好內部問題,就能大概率渡過危機。這種想法本來沒錯,可錯就錯在了趙宋立國根基太弱,外患竟然比內憂還大!偏偏又醞釀出一個理學怪胎,徹底遺禍無窮。”

朱元璋默默聽着,就連朱英都豎起耳朵,格外認真。

“遇事喜歡從自身反思,加上習慣於維護自身利益,使得士大夫們在面臨着危機的時候,越發要求穩定,恐懼變革,誰敢跳出來,他們就會羣起而攻之。就算沒人跳出來,他們也會找個小人出來,口誅筆伐,他們並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要讓人覺得他們在解決問題。”

“那不就是自欺欺人嗎?”朱英忍不住笑道。

張希孟頷首,“確實是自欺欺人,但是又有什麼辦法呢?多數士大夫除了詩詞歌賦,道德文章,什麼都不通。少數士人雖然懂得很多,但是由於利之所在,不得已只能隨大流。諸如文天祥這種,既有些能力,又肯於出來做事的,就會成爲衆矢之的,不把他弄死,豈不是襯托的大傢伙都特別無能!”

朱元璋眉頭亂抖,身爲一個即將登臨寶座,坐擁天下的帝王,聽着這些道理,心中煩亂,很不舒服。

其實張希孟講的這些,不光是在趙宋身上發生,只是他們比較明顯罷了。

去看看當下的元廷,不一樣是害死了脫脫嗎?

大宋、大元,大哥別笑話二哥,到了亡國時候,全都是一個鳥樣!

“先生,還是說說該怎麼避免這個局面吧?”

張希孟沉吟少許,就說道:“主公,這事情的原因太多了,但是臣以爲關鍵還要落在一個高高在上的士人階層上面……主公問,他們爲什麼在生死關頭,進退失據,昏招迭出?歷經朝代更迭,士人始終高高在上,他們並不會隨着王朝一起滅亡,既然如此,又何必拼上性命呢?因此除了少數以國事爲重的士人,能夠捨死忘生,以身殉國之外,其餘人皆是牆頭草罷了。”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答案似乎也呼之欲出了……那便是人人爲士。天下百姓皆可爲士,天下之士,皆爲百姓。”

“士爲百姓,百姓爲士?”

“沒錯,過去歷朝歷代,以士人治理天下,士人又不和天下萬民同心,所以臣以爲,無論三綱五常,仁政王道,都不是核心。”

“那該是什麼?”

“是這個國家,所謂士人,首在愛國!”

第八百七十六章 好學生第三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疑問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六百零九章 你要保我不死第七百七十一章 鬧到中書省第三百三十一章 起義第五百七十五章 君臣團聚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長的選擇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五百零一章 早生貴子第六百五十章 鐵鍋燉貪官第二百九十三章 堅定守住,就有辦法第二百八十三章 稱王第二百九十章 神將常遇春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來第三百八十二章 建立什麼樣的國家第四十五章 李善長第七百零七章 憤怒的張希孟第四百二十七章 我們贏了第一百七十一章 你甚至不願叫我一聲大哥第三百一十六章 總算第六百三十九章 拱衛司惹禍了第一百二十章 彭黨第二百三十七章 贅婿噬主第八百三十二章 君臣團圓第七百七十七章 貧家子的勝利第八百四十二章 本少爺心善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開兩朵第四百二十二章 成功挑戰張相的弱點!第六章 論守城第六百四十四章 通過考試了第七百四十五章 霸道的朱元璋第七百八十七章 張家第三胎第九百一十三章 抱孫子第五百八十七章 張希孟的小發明第二百零七章 天下英雄,唯有你我第二百五十八章 快刀第一百四十二章 巢湖水師第四百八十四章 賈魯河第九百零七章 清掃乾淨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八百七十二章 應天上空的眼睛第三十八章 大帥丟了第五百九十八章 相逢一笑第六百二十九章 請你吃牢飯第二十六章 帝王格局第二百三十八章 朱家軍的優勢第三百六十九章 濟民學堂第四百九十五章 放開禁酒令第五百九十五章 彈劾太子的猛士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海,搶土豆第四百八十三章 張相小課堂又開課了第八百一十四章 張太師的高招第四百一十一章 孤單的張相公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復大都第七百五十二章 大獄第五十八章 自首了第二百四十四章 大元忠臣,全夥在此!第一百三十四章 一鯨落,萬物生第四百五十四章 聰明的孔家人第六百九十一章 小才女和 做題家第一百七十三章 砸碎一箇舊世界第四百四十三章 第五步,北伐第四百三十章 你不配第七百六十章 陛下叫我陛下第八百三十一章 俘虜王保保第七百七十八章 老朱又輸了第四百三十八章 和尚不難爲和尚第七百三十章 張相的新衣第一百三十八章 十萬第四百四十五章 諸將才幹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四百二十一章 廣而告之第二百四十七章 建廟祭祀第四百六十四章 棄河南,守河北第四百一十章 歡迎投降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三百八十章 士大夫的葬禮第六十一章 要官第四十六章 平平無奇的張希孟第二百八十九章 軍心第七百八十一章 拆王宮,建學堂第八百八十八章 老朱能得到的第五百一十四章 倒黴的朱標第八十三章 好姐夫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八百三十六章 觀音奴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六十四章 一出好戲第五百八十章 北平第六百一十七章 真正的徵西大將軍第七十二章 卑微的公器第五百五十七章 誰都瞧不起大宋朝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羣賢第七百二十九章 雙贏就是我贏兩次第八百一十六章 好好輔佐太子第四百三十一章 張相公破城第一百七十一章 你甚至不願叫我一聲大哥第四章 漢高祖如何
第八百七十六章 好學生第三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疑問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六百零九章 你要保我不死第七百七十一章 鬧到中書省第三百三十一章 起義第五百七十五章 君臣團聚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長的選擇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五百零一章 早生貴子第六百五十章 鐵鍋燉貪官第二百九十三章 堅定守住,就有辦法第二百八十三章 稱王第二百九十章 神將常遇春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來第三百八十二章 建立什麼樣的國家第四十五章 李善長第七百零七章 憤怒的張希孟第四百二十七章 我們贏了第一百七十一章 你甚至不願叫我一聲大哥第三百一十六章 總算第六百三十九章 拱衛司惹禍了第一百二十章 彭黨第二百三十七章 贅婿噬主第八百三十二章 君臣團圓第七百七十七章 貧家子的勝利第八百四十二章 本少爺心善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開兩朵第四百二十二章 成功挑戰張相的弱點!第六章 論守城第六百四十四章 通過考試了第七百四十五章 霸道的朱元璋第七百八十七章 張家第三胎第九百一十三章 抱孫子第五百八十七章 張希孟的小發明第二百零七章 天下英雄,唯有你我第二百五十八章 快刀第一百四十二章 巢湖水師第四百八十四章 賈魯河第九百零七章 清掃乾淨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八百七十二章 應天上空的眼睛第三十八章 大帥丟了第五百九十八章 相逢一笑第六百二十九章 請你吃牢飯第二十六章 帝王格局第二百三十八章 朱家軍的優勢第三百六十九章 濟民學堂第四百九十五章 放開禁酒令第五百九十五章 彈劾太子的猛士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海,搶土豆第四百八十三章 張相小課堂又開課了第八百一十四章 張太師的高招第四百一十一章 孤單的張相公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復大都第七百五十二章 大獄第五十八章 自首了第二百四十四章 大元忠臣,全夥在此!第一百三十四章 一鯨落,萬物生第四百五十四章 聰明的孔家人第六百九十一章 小才女和 做題家第一百七十三章 砸碎一箇舊世界第四百四十三章 第五步,北伐第四百三十章 你不配第七百六十章 陛下叫我陛下第八百三十一章 俘虜王保保第七百七十八章 老朱又輸了第四百三十八章 和尚不難爲和尚第七百三十章 張相的新衣第一百三十八章 十萬第四百四十五章 諸將才幹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四百二十一章 廣而告之第二百四十七章 建廟祭祀第四百六十四章 棄河南,守河北第四百一十章 歡迎投降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三百八十章 士大夫的葬禮第六十一章 要官第四十六章 平平無奇的張希孟第二百八十九章 軍心第七百八十一章 拆王宮,建學堂第八百八十八章 老朱能得到的第五百一十四章 倒黴的朱標第八十三章 好姐夫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八百三十六章 觀音奴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六十四章 一出好戲第五百八十章 北平第六百一十七章 真正的徵西大將軍第七十二章 卑微的公器第五百五十七章 誰都瞧不起大宋朝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羣賢第七百二十九章 雙贏就是我贏兩次第八百一十六章 好好輔佐太子第四百三十一章 張相公破城第一百七十一章 你甚至不願叫我一聲大哥第四章 漢高祖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