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實幹興邦

沒有共同的思想,再多的兵馬,都是一羣烏合之衆,經不起風吹雨打。而凝聚共識,形成統一的思想認識,又不是輕而易舉能夠做到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所在,從自身出發,結果自然是千奇百怪,匪夷所思,就像是漢人士大夫,竟然和蒙古貴胄有着共同的利益,在他們看來,紅巾軍是比元廷還要可怕的存在。

而今天的朱家軍,就要正本清源,滌盪錯誤的觀念,真正實現思想統一。

朱元璋凝重的目光,掃過每一個人,最後落在了劉伯溫身上。老朱絲毫不覺得他會贊同,就憑他剛剛說的話,自己就可以拿這顆腦袋祭旗!

果然,劉伯溫沉重道:“我爲大元之臣,不幸落入賊營,有死而已,還請給個痛快吧!”

他還真是要找死!

張希孟搶在朱元璋之前開口道:“你還沒有說剛剛所講,你是同意,還是反對?避重就輕可不是君子作爲!”

劉伯溫越發尷尬,老臉漲紅,其實他看到那十六個字,就已經想到了許許多多。要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就等於是將元廷視作胡虜蠻夷,誅滅元廷,恢復漢家河山,這是個非常有力的號召,也是他們這些漢人官吏歸附朱家軍的最好理由。

當然還不足以抵消一些人對元廷的懷念,這裡面的因素非常多,有私人情感的問題,有對義軍的排斥,但歸根到底,還是利益問題。

所以纔有了後面八個字,均分田畝,救濟斯民!

歷史上的諭中原檄,用的是立綱陳紀,其實對比二者的不同,就能明白提出者的用心所在,立綱陳紀,是說元廷統治崩潰,綱紀蕩然,所以老百姓才受苦受難,我們討伐元廷,是爲了恢復綱紀。

恢復的是什麼綱紀?自然是三綱五常,儒家士大夫一直倡導的秩序。

而這個口號還暗含一層意思,元廷在立國之初,是天命所歸,是建立起來秩序綱常的,之後後面的皇帝太拉胯了,纔不得不起兵討伐。

這也和老朱很多關於元廷的說法暗合……再說直白點,是朱元璋向元廷舊官僚,向整個士人地主羣體的妥協。

堂堂洪武大帝也妥協過嗎?

廢話,如果他不會妥協,哪裡能坐上龍椅!

朱元璋和一般人不同的是他心中有刀子,妥協只是暫時的,等他有了機會,一定會殺回去,這纔有了洪武朝的人頭滾滾。

從登基之初,一直殺到駕崩……不管有多大壓力,多少困難,朱元璋都把這條路走完了,始終如一,不忘初心。

或許這就是朱元璋的魅力所在吧!

而經過張希孟的修改,立綱陳紀,變成了明明白白的均分田畝,也就是說,任何對兼併土地不聞不問,聽之任之的,都是大錯特錯的。按照這條標準,錯的可不只是趙宋那麼簡單!

要知道所有世家地主,豪門大戶,都在追逐土地,兼併田畝是他們的本能,靠着土地收租,坐享其成,當一個舒舒服服的食利者,是千百年來,人上人的共識。

而一旦提出了均分田畝,也就是說,整個縉紳地主集團對土地的兼併,都成了不公不義。等於挖了士人集團的祖墳。

劉伯溫這麼聰明,哪裡想不明白其中的厲害干係。

可越是聽懂了,他就越是惶恐,道理很簡單,他可以拒絕朱元璋,當一個大元純臣,這樣一來,即便死了,也不至於身敗名裂。

他的行爲還是符合士人集團的綱常道德的,甚至會有人稱讚他的氣節,在士人集團內部,還是能獲得認可的。

對於很多讀書人來說,這就夠了,相反,被世人集團排斥,千夫所指,那樣的下場才更悽慘,簡直生不如死,禍及子孫……就像嚴閣老,成了頭號奸臣,而徐閣老還是被很多人視作中興名相,但是細究兩個人的作爲,貌似又是半斤八兩……

所以說均分田畝這四個字,蘊含的殺傷力,簡直無與倫比,屬於三體星級別的。

越是聰明人,就越是明白其中的威力。

朱元璋到底是從哪裡挖出來這個年輕人的,着實刁鑽古怪,難以招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講均分田畝,可歸根到底,田畝都是天家的,何嘗不是一家之私產!”劉伯溫目光犀利,決定做殊死一搏,老夫頭可斷,血可流,道理不能輸!

面對劉伯溫的誅心之問,張希孟雲淡風輕,“你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天下田畝所產,可是悉數供奉皇家?又或者一個皇家,吃光了所有產出?”

劉伯溫一怔,“天子一家,固然吃不掉這些稅賦,但是臣是天子家臣,兵是天子親兵,如何不是奉養天子一家?”

“說得好,歸結起來都是天子一家,那試問天下讀書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又是爲了什麼?怎麼不個個去做天子奴僕?”張希孟從容不迫道:“說來說去,天子所居,不過是一座皇宮罷了,飯還是要分開吃。朝臣萬千,又豈是隻爲了天子一人……更何況各部官吏,行省州府,秉持國法治理萬民。他們皆是卑微的社會公器。百姓繳納田賦,奉養官員,也是爲了有人能明斷是非,維護綱紀,保國安民。”

“天子沒法一個人治理天下,天子也不可能一個人享用億兆百姓的所有供奉……說來說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個王土是上天借天子之手,均分給百姓享有,天子分的公道,百姓心服口服,天下國泰而民安。天子分得不公,天下擾攘,國家洶涌,流民遍地,義軍四起,就需要有人出來重新分配田畝。而能分好土地者,才能君臨天子,坐上龍椅!”

“天子有的不是土地,而是土地的分配之權。臣子也不是天子的家臣,而是天子從億兆黎庶當中,挑出來的賢良之人,德才兼備之士,協助天子,分好土地,維護好綱紀,保護萬民,做好公器……天子承天之命,順應民心,官吏受吾皇聖命,看護萬民。百姓以產出供養天子百官,故此天心即民心,天意即民意。民心盼公平,百姓要公道。千般公道,萬般公平,核心只有田畝土地!故此均分田畝,是核心當中的核心!”

張希孟一口氣說完,再看全場衆人,無不鴉雀無聲,針落可聞。

稍微過了一會兒之後,又盡是感嘆之聲,皺眉思索者,又豈止是劉基一人!

在場的高手不在少數,賈魯首屈一指,其次朱升的水平也是頂尖兒的。

再有李習和陶安,都是知名宿儒。

而在他們之外,幾個元廷俘虜的重臣,也不是簡單的人物,尤其是龔伯遂,他參與修史,給脫脫當參議,學問精深,見解高妙,同樣屬於頂級悟性。

只是李善長,雖然是朱元璋手下文臣之首(注意,文臣之首,不等於第一文臣),但是他小吏出身,且一直在忙碌具體政務。

聽張希孟這種務虛居多的發言,他不甚了了。說了什麼啊,不過是尋常論調罷了,而且就算上位當了天子,怕是也沒法照辦,都是華而不實的東西。

他一副狀況外,可是在這一羣人當中,龔伯遂竟然第一個站起來,深深一躬。

“張公高論,讓在下茅塞頓開。我也有幾句心得體會,想要說出來,不吐不快!”

張希孟笑道:“請賜教!”

龔伯遂咳嗽了一聲,隨即朗聲道:“漢唐之君,立國之初,與民休息,授民田土,恩澤百姓,四方歸心。故此成就漢唐之盛業。宋初之君,雖有愛民之心,然則不抑兼併,雖然國家富庶,百姓多艱……故此國勢一日不如一日,敗於契丹,敗於金國,敗於蒙古,直至亡國!”

“元朝之君,並無愛民之心,亦無抑制兼併之念。反而圈佔田畝,壓榨百姓,以蒙古人,色目人,奴役萬千漢人。朝政昏暗,彼此勾心鬥角,爲了皇位爭奪,不惜傾盡國庫,收買人心。登基之後,又大肆擄掠,肆意胡爲。如此之君,焉能不亡!如此之國,焉能不喪!胡虜無百年國運,此言得之!”

龔伯遂說完之後,賈魯竟然也長嘆一聲,“人生天地之間,頭頂青天,腳踏厚土,予百姓田畝,便是予百姓安身立命之根本!兼併田畝,就是斷絕百姓生機。既然求生無望,自然要奮起一擊,斬木爲兵,揭竿起義。一夫作難,社稷天崩。元廷空有百萬大軍,不敵一尊石人。此教訓可謂是刻骨銘心!”

朱升更是撫掌道:“天子承天之命,均分田畝,呵護百姓,臣子奉皇命而牧民,百姓雖然供奉天子百官,卻並非予取予求的魚肉,天心民心,天意民意!”

朱升說到這裡,眼中冒光,鬍鬚飄灑,神采飛揚。

“張經歷,你所講之道,可謂天地至理,他日超越朱子,也未可知!”

就憑這些話,就能超過朱熹聖人?

李善長還是暈乎乎的。

劉伯溫冷冷道:“爾等自吹自擂,說到底,還不是坐而論道,空談誤國而已!”

張希孟一笑,“空談固然誤國,但此言卻並非空談!”

他說完一轉身,衝着朱元璋深深一躬,“主公,臣以爲當在江南之地,落實分田,請主公恩准!”

他剛說完,賈魯,朱升,陶安,李習,還有慢了半拍的李善長,也都站起,一同躬身,“請上位恩准!”

朱元璋滿臉漲紅,他對張希孟的言論,也懂了大半,畢竟他跟着張希孟讀了好幾年書,張希孟想什麼他是知道的。

不過當下朱元璋並不介意張希孟給皇帝套上的枷鎖……相反,他更喜歡的是張希孟把咱當成了天子!

咱真有皇帝命?

老朱渾身熱血沸騰,“好,就按照張先生的意思辦!”

此刻張希孟扭頭衝着劉伯溫一笑,從容道:“現在就不是空談了,而是身體力行,實幹興邦!”

第五百一十一章 咱就是要飯的第八百六十八章 尊皇攘夷第九百零八章 老朱的小遊戲第八百三十六章 觀音奴第六百零六章 熊孩子朱老四第四百八十四章 賈魯河第八十三章 好姐夫第六百零五章 十年之功第四百九十章 一對難纏的君臣第五十二章 我叫朱英第四百七十二章 請小明王退位第七百七十二章 抓人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第八十四章 四位元帥第七百八十一章 拆王宮,建學堂第五百五十三章 我是西路北伐軍的第五百五十一章 諭燕雲檄第六百二十七章 又是大案第八百零四章 老朱的信用第七百二十九章 雙贏就是我贏兩次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一章 元末第四十章 郭子興的饋贈第六百九十一章 小才女和 做題家第二百二十九章 老朱也爲難第六百一十二章 葬了大宋朝第六百七十七章 父子鬥法第二百四十一章 敗得真慘第五百八十章 北平第一百三十七章 梅開二度張士誠第八百四十八章 不忘功臣第五百五十五章 壯士十年歸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謀反第二十四章 落腳之地第七百九十六章 新駙馬第二百五十八章 快刀第七百九十六章 新駙馬第六百六十二章 李善長的高光時刻第五百五十九章 歡慶勝利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謀反第一章 元末第一百四十一章 我要看着大元朝完蛋第三百一十六章 總算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督妙策第七百三十五章 你當爺爺了第三百一十二章 茶葉又沒了第一百七十六章 開科取士第五百零一章 早生貴子第五百五十九章 歡慶勝利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宋正統劉福通第一百章 軍中不許賭博(三更求票)第七百九十六章 新駙馬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二百五十九章 張夫子第五百五十六章 今日,超越大宋矣!第八百一十九章 真正的天子門生第七百零二章 北平大學堂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第五百九十三章 狠人第二百六十一章 再次被盜的張希孟第三十五章 運輸大隊長第三百七十五章 商科考試第六百三十五章 繡春刀,出鞘第六百六十五章 洪武十年是個大日子第二百九十六章 杭州不在談判之列第二百九十九章 老朱有文化第一百三十九章 主動送上門第六百九十六章 家父張相公第四百一十一章 孤單的張相公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羅馬的結合第五百七十二章 贏麻了的朱元璋第一百零六章 又要升官了第八百七十九章 開國舊事第一百九十五章 劉伯溫歸心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宋正統劉福通第二百七十七章 全線出擊第五百四十一章 來自皇家的肯定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四百四十九章 張相的終身大事第六百八十七章 好好學習第二十三章 真龍入海第六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四百二十四章 五路圍攻第二百二十五章 學到了了不起的本事第一百三十九章 主動送上門第一百二十八章 俘虜工作第二百三十九章 必勝第七百一十一章 最好的傳人第三百一十一章 張相是個大好人第九十六章 常遇春的小故事第一百九十章 講好朱家軍的故事第四十四章 君智將勇第七百零六章 師表大明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善長悟了第六百八十六章 濟民學堂的人樣子第一百七十章 金陵第四百一十章 歡迎投降第四百三十四章 落網第三百五十章 詐降的人選第一百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大胃口
第五百一十一章 咱就是要飯的第八百六十八章 尊皇攘夷第九百零八章 老朱的小遊戲第八百三十六章 觀音奴第六百零六章 熊孩子朱老四第四百八十四章 賈魯河第八十三章 好姐夫第六百零五章 十年之功第四百九十章 一對難纏的君臣第五十二章 我叫朱英第四百七十二章 請小明王退位第七百七十二章 抓人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第八十四章 四位元帥第七百八十一章 拆王宮,建學堂第五百五十三章 我是西路北伐軍的第五百五十一章 諭燕雲檄第六百二十七章 又是大案第八百零四章 老朱的信用第七百二十九章 雙贏就是我贏兩次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一章 元末第四十章 郭子興的饋贈第六百九十一章 小才女和 做題家第二百二十九章 老朱也爲難第六百一十二章 葬了大宋朝第六百七十七章 父子鬥法第二百四十一章 敗得真慘第五百八十章 北平第一百三十七章 梅開二度張士誠第八百四十八章 不忘功臣第五百五十五章 壯士十年歸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謀反第二十四章 落腳之地第七百九十六章 新駙馬第二百五十八章 快刀第七百九十六章 新駙馬第六百六十二章 李善長的高光時刻第五百五十九章 歡慶勝利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謀反第一章 元末第一百四十一章 我要看着大元朝完蛋第三百一十六章 總算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督妙策第七百三十五章 你當爺爺了第三百一十二章 茶葉又沒了第一百七十六章 開科取士第五百零一章 早生貴子第五百五十九章 歡慶勝利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宋正統劉福通第一百章 軍中不許賭博(三更求票)第七百九十六章 新駙馬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二百五十九章 張夫子第五百五十六章 今日,超越大宋矣!第八百一十九章 真正的天子門生第七百零二章 北平大學堂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第五百九十三章 狠人第二百六十一章 再次被盜的張希孟第三十五章 運輸大隊長第三百七十五章 商科考試第六百三十五章 繡春刀,出鞘第六百六十五章 洪武十年是個大日子第二百九十六章 杭州不在談判之列第二百九十九章 老朱有文化第一百三十九章 主動送上門第六百九十六章 家父張相公第四百一十一章 孤單的張相公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羅馬的結合第五百七十二章 贏麻了的朱元璋第一百零六章 又要升官了第八百七十九章 開國舊事第一百九十五章 劉伯溫歸心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宋正統劉福通第二百七十七章 全線出擊第五百四十一章 來自皇家的肯定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四百四十九章 張相的終身大事第六百八十七章 好好學習第二十三章 真龍入海第六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四百二十四章 五路圍攻第二百二十五章 學到了了不起的本事第一百三十九章 主動送上門第一百二十八章 俘虜工作第二百三十九章 必勝第七百一十一章 最好的傳人第三百一十一章 張相是個大好人第九十六章 常遇春的小故事第一百九十章 講好朱家軍的故事第四十四章 君智將勇第七百零六章 師表大明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善長悟了第六百八十六章 濟民學堂的人樣子第一百七十章 金陵第四百一十章 歡迎投降第四百三十四章 落網第三百五十章 詐降的人選第一百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大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