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分田是個技術活兒

“重八,這是咋回事?”

一個黝黑魁梧的大漢晃着腦袋,對朱重八道:“你不是說咱們過來吃香的,喝辣的……怎麼要給你朱家當奴婢?你是要找家丁啊?”

面對質問,老朱的臉也發紅了,不用問,這一定是張希孟搞的鬼。

朱重八氣哼哼過來,正好看到了馬氏,他把眼睛一瞪,“你怎麼不管管?不嫌丟人啊!”以現在的身份,這一點不算力量的力量,就這麼高高在上的折騰,朱重八覺得自己很快就會垮臺,或許活不過明天。

馬氏也輕嘆了口氣,“你別跟我吼,這都是小先生安排的,你讓人家做主來的。”

朱重八氣得翻白眼,他邁着大步,衝了進去,直接殺到了張希孟的書房……等他進來,發現張希孟正在奮筆疾書,旁邊堆了不老少的文稿。

朱重八頓了一下,原來張希孟也不輕鬆,他壓下了火氣,到了張希孟旁邊,低聲道:“先生很忙?”

張希孟放下筆,起身笑道:“主公招攬英雄歸來,大業可期啊!”

朱重八沒接話,而是拉過來一張椅子,坐在了張希孟的對面,就跟他說道:“咱回家了,把那一百匹綢緞,給德高望重的分了,還有那位讓咱去皇覺寺求生的汪老夫人,咱給了她三十匹綢緞,當初賜給咱一塊墳地的劉繼祖,咱也給了他三十匹綢緞,還給了十塊金餅。”

元朝逼着百姓使用寶鈔,金銀可不是尋常人能使用的,劉繼祖雖然算個地主,也沒啥存貨。

拿了老朱的厚贈,那是喜出望外,立刻設酒款待,把十里八鄉的親朋都招呼過來。

可算是出息了一個人物,老朱在席前也講了如何守城,如何殺敵,繳獲了多少東西,什麼金銀成堆,糧食如山。

總而言之一句話,他朱重八發達了,衣錦還鄉,鄉親們想要升官發財,就跟咱走!

不得不說,他這一招還真管用。

尤其是在這個世道,很難活得下去,想要投軍,又沒有那個膽子。

此時朱重八跳出來了,大傢伙自然願意追隨。

就這樣,朱重八帶回來二百多人,還有許多人說回家安頓之後,就來投靠。

朱重八也跟大傢伙說了不少,一起創業,榮華富貴,反正就是畫大餅唄!

只是朱重八沒想到,剛回來就是一棒子。

“咱跟大傢伙說的是同享榮華富貴,可現在成了吃咱的飯,給咱當僕人,咱養不起這些人啊!”

張希孟不慌不忙,他太清楚發生什麼事了。

朱重八的那些老鄉,哪怕在立國之後,也有那麼多桀驁不馴,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的,現在就更不用說了。

都是十里八鄉的,誰不知道誰啊!

大傢伙一起光着屁股下河,上樹掏鳥蛋,憑啥讓咱給你磕頭下跪?

張希孟願意磕頭,那是因爲老朱救過他的命,其次纔是朱重八未來會成爲皇帝。

就算是眼下的朱重八,也覺得自己承受不起,老臉通紅,所以才很憤怒來找張希孟。

“主公,你說的有理,不過我這裡有另外一番道理。主公請想,濠州羣雄,爲什麼會分崩離析?郭大帥又怎麼落了孤立無援的下場?”

朱重八一怔,他當然清楚,這裡面有郭子興的問題,但是從一開始,就早有預兆。郭子興跟孫德崖等五人聯合起來,打進了濠州之後,都稱爲大帥。

每人都有一羣弟兄,說白了,郭子興就是個盟主,而任何聯盟,不管是討伐董卓的酸棗盟,還是對付魔教的五嶽盟,內鬥都是不可避免的,從歷史到武俠,從現實到幻想,都遵守這一條法則,畢竟世上沒有牢不可破的聯盟……

朱重八低着頭,思緒重重,光是拉攏一羣弟兄那是山大王,不是打天下。

張希孟繼續道:“主公,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尤其是起兵造反,打地盤爭天下,這麼大的事情,如果沒有一個核心,沒有一個說了算的,我怕咱們也會落一個郭大帥的下場啊!”

這話絕對是語重心長,直擊要害。朱重八渾身一震,也不得不承認,張希孟講得有道理,只是現在有一個致命的問題。

“咱,咱沒有那個地位啊!”

嚴格來說,朱重八還是郭子興手下的九夫長。

當然了,他可以自稱大帥,甚至是自稱王爺,皇帝……愛叫什麼叫什麼,可問題是有多少人能承認你?

“主公,我以爲這也不是問題。就算郭大帥給主公一個高高的官職,讓主公招兵買馬,也不過是藉助郭大帥的聲望,並不是主公自己的。依我之見,主公該爭取所有人的擁戴,讓大傢伙真心支持主公,到了那時候,什麼官職地位,也就無關緊要了。”

朱重八點了點頭,卻又搖了搖頭,“道理是這樣,可,可咱要怎麼做?”

總算到了關鍵的地方,張希孟笑呵呵將一摞文稿遞給了朱重八,正是他撰寫的授田方略。

有關土地的事情,張希孟跟賈魯說過兩次,把老頭嚇得不輕。

但是這兩次談得還都是大方向的原則,具體怎麼落實,還沒有談。但是這一次的授田方略,就詳細太多了。

真正涉及到了落實這一塊。

首先來說,任何法令都要簡明直接,公平合理,方便執行……那些複雜無比的,鬼都不知道怎麼操作的,幾乎就是鼓勵大傢伙鑽法律的漏洞。

同樣的,如果不能區別對待,一刀切下去,那也是不能落地的。

均田均田,雖然講究平均,但是不可能全國耕田每人都一樣多,那是不現實的。

所以這個平均,限定在自然村的範疇。

這和後世的土地政策,也是相同的。

“在一個村子之內,土地平均分配給所有人,在這些土地當中,定一個口糧田的線……比如說臨淮鎮,這裡的土地畝產一石五到兩石,一個人一年口糧五石,就需要分三畝口糧田……村子所有人,都首先均分三畝田。這是不用納稅的份額。在三畝田之外,餘下來的土地,再進行平分,如果每個人還能得到兩畝,餘糧就是三到四石,根據每年的畝產,按照一成徵稅,如果餘糧超過十石,就徵收兩成,十石以上,按照三成徵稅!”

“如果村子裡有些地主大戶,他們確實沒有爲非作歹,土地來源也算清白,那就需要在保證全村都分到口糧田之後,按照四成五徵收田賦!”

張希孟給朱重八解釋他的方略,老朱耐心聽着,當他講到這裡,老朱似乎有所領悟。

“先生,如果大戶還保留許多土地,他們就必須按照四成五來繳納田賦。可若是他們把田交出來,豈不是能少了許多田賦?”

張希孟一笑,“主公聖明,我們首先要保證普通的農戶可以生存,其次對那些一般的富戶要壓制,卻也要給一條活路,然後才能集中力量,消滅那些罪大惡極的豪強,給元廷當走狗的鷹犬奴才!”

朱重八盯着方略,反反覆覆看了好幾遍,突然長長出了口氣,眼睛之中,多了自信的光彩。

張希孟的這套方略算是複雜嗎?

其實也不算複雜,元代的田賦也要區分官田,民田,按照土地的等級,還要分成上田、中田、下田。又因爲有權貴寺廟,豪強富戶,種種減免逃稅,把稅制弄得混亂無比,往往吃虧的都是可憐巴巴的佃農。

這一點朱重八最清楚了,他們家從太爺爺開始,就租田度日,結果被沉重負擔逼得到處跑,最初在沛縣,隨後遷居句容,後來又遷居泗州。到了朱重八父親這一輩,才住在鳳陽,結果一場災下來,再也跑不動了,只能家破人亡。

張希孟這套授田方略,最亮眼的地方,一個是口糧田的設計,給所有百姓託了一個底兒,不會有流民了。

其次田越多,餘糧越多,繳納的田賦就越高,這樣一來,就抑制了兼併的衝動,阻止了富戶欺壓窮苦百姓。

“主公,若是能按照此法,先讓臨淮的百姓分到田,安居樂業。豈不是吃上了朱家的米,用上了朱家的錢?”

朱重八渾身一震,如夢方醒。他抓起方略,死死捏在手裡,邁步就往外面走……來的時候,朱重八心虛惶恐,出去的時候,信心充沛。

“張先生,你跟咱過來,給他們好好講講!”朱重八的聲音渾厚洪亮。

張希孟連忙答應,說起來這就要面對淮西勳貴了,還挺緊張的。

第八百三十九章 大明忠臣有門檻第五十四章 殺出來的公道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第四百五十一章 開明的張相公第一百零四章 全員反叛第十九章 賈魯病了第六百五十四章 寫入大誥第四百一十七章 國法無情第四百一十章 歡迎投降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生可爲聖賢第七百四十一章 來自老朱的賞賜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江!渡江!第二百一十五章 加倍撫卹第二百五十七章 誰不想過得好!第一百六十三章 輕鬆出獄第四百七十章 軍糧到手第二百六十六章 才子們的第一課第八百八十二章 破案了第五百六十二章 朱元璋北上第六百八十三章 我無所不能的二叔第四百八十三章 張相小課堂又開課了第一百九十章 講好朱家軍的故事第四百四十二章 向張相學習第四百九十六章 輔國元師第四百七十六章 包餃子第六百三十三 章 藩王第三百八十八章 內鬥果然開始了第七百零六章 師表大明第六百七十九章 張庶寧的羣賢第七百五十八章 霹靂第一百六十章 會師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第八百二十一章 移民非小事第二百三十一章 豪門敗落第七十九章 再下一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糧食就是一切!第五百章 別緻的洞房花燭第三百一十六章 總算第三百三十六章 爲反賊立傳第四百九十七章 迎親隊伍第八百二十七章 農學家朱元璋第五百八十二章 太子的高光時刻第二百五十三章 嚇壞的百官第九百一十三章 抱孫子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嶺南第三百一十二章 茶葉又沒了第三百三十八章 登聞鼓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四百二十四章 五路圍攻第二十一章 殺出去第七百一十二章 朱棣的成就感第四百四十三章 第五步,北伐第三百零九章 俸祿第一百四十四章 水師來投第一百零一章 大比武第四百五十七章 有困難,找張相第三百五十九章 朱熹說得對啊!第七百零一章 聖明的老朱第八百六十七章 華夏大會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來第三十五章 運輸大隊長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銘記第四百三十四章 落網第六百一十五章 皇子教育等不得第四百四十二章 向張相學習第八百七十二章 應天上空的眼睛第四百四十一章 平分華夏第二百五十六章 耕讀傳家的真相第八百三十六章 觀音奴第一百一十七章 鄙人不善逃跑第五百四十五章 賠了朱棣又折兵第一百一十四章 爲繼續做人而戰第五百零八章 問道孔夫子第五百三十八章 修書第一章 元末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四百九十二章 夫妻同心第五百七十三章 父慈子孝的大元朝第五十九章 抓人第二百七十四章 奴才之作第八百九十九章 准許加入華夏第七百七十八章 老朱又輸了第四百八十三章 張相小課堂又開課了第二十七章 好大官職第八百六十一章 吞併安南第五百四十三章 朕本淮右布衣第六百零八章 門下省崛起第五百零七章 皇子待遇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三百零九章 俸祿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海,搶土豆第三百一十五章 財政第八十四章 四位元帥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桌菜,兩桌客第六百三十九章 拱衛司惹禍了第七百三十四章 皇孫之師第五百七十五章 君臣團聚第二百七十六章 下克上第五十二章 我叫朱英
第八百三十九章 大明忠臣有門檻第五十四章 殺出來的公道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第四百五十一章 開明的張相公第一百零四章 全員反叛第十九章 賈魯病了第六百五十四章 寫入大誥第四百一十七章 國法無情第四百一十章 歡迎投降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生可爲聖賢第七百四十一章 來自老朱的賞賜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江!渡江!第二百一十五章 加倍撫卹第二百五十七章 誰不想過得好!第一百六十三章 輕鬆出獄第四百七十章 軍糧到手第二百六十六章 才子們的第一課第八百八十二章 破案了第五百六十二章 朱元璋北上第六百八十三章 我無所不能的二叔第四百八十三章 張相小課堂又開課了第一百九十章 講好朱家軍的故事第四百四十二章 向張相學習第四百九十六章 輔國元師第四百七十六章 包餃子第六百三十三 章 藩王第三百八十八章 內鬥果然開始了第七百零六章 師表大明第六百七十九章 張庶寧的羣賢第七百五十八章 霹靂第一百六十章 會師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第八百二十一章 移民非小事第二百三十一章 豪門敗落第七十九章 再下一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糧食就是一切!第五百章 別緻的洞房花燭第三百一十六章 總算第三百三十六章 爲反賊立傳第四百九十七章 迎親隊伍第八百二十七章 農學家朱元璋第五百八十二章 太子的高光時刻第二百五十三章 嚇壞的百官第九百一十三章 抱孫子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嶺南第三百一十二章 茶葉又沒了第三百三十八章 登聞鼓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四百二十四章 五路圍攻第二十一章 殺出去第七百一十二章 朱棣的成就感第四百四十三章 第五步,北伐第三百零九章 俸祿第一百四十四章 水師來投第一百零一章 大比武第四百五十七章 有困難,找張相第三百五十九章 朱熹說得對啊!第七百零一章 聖明的老朱第八百六十七章 華夏大會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來第三十五章 運輸大隊長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銘記第四百三十四章 落網第六百一十五章 皇子教育等不得第四百四十二章 向張相學習第八百七十二章 應天上空的眼睛第四百四十一章 平分華夏第二百五十六章 耕讀傳家的真相第八百三十六章 觀音奴第一百一十七章 鄙人不善逃跑第五百四十五章 賠了朱棣又折兵第一百一十四章 爲繼續做人而戰第五百零八章 問道孔夫子第五百三十八章 修書第一章 元末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四百九十二章 夫妻同心第五百七十三章 父慈子孝的大元朝第五十九章 抓人第二百七十四章 奴才之作第八百九十九章 准許加入華夏第七百七十八章 老朱又輸了第四百八十三章 張相小課堂又開課了第二十七章 好大官職第八百六十一章 吞併安南第五百四十三章 朕本淮右布衣第六百零八章 門下省崛起第五百零七章 皇子待遇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三百零九章 俸祿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海,搶土豆第三百一十五章 財政第八十四章 四位元帥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桌菜,兩桌客第六百三十九章 拱衛司惹禍了第七百三十四章 皇孫之師第五百七十五章 君臣團聚第二百七十六章 下克上第五十二章 我叫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