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六章 後繼有人

張希孟這些日子幾乎每天都要到老朱這邊,主要是給朱元璋提供一些建議,或者給他找點當年的文件。

人的記憶總是會發生偏差的,甚至是出現自我修改,而且通常情況下,會朝着對自己有利的方向改變。

這就是很多時候,看回憶錄,或者當事人口述歷史,並不可靠的原因。

一個八九十歲的老人,回憶幾十年前的事情,如果不參考當時的記錄,互相印證比較,大概是會出現嚴重偏差,甚至是南轅北轍。

雖然老朱還沒有糊塗,前後相差還不到二十年,但也急需有人指證。

好玩的是,有時候張希孟說了,老朱也不信,兩個人還會爭得面紅耳赤。不過幸運的是張希孟這些年,留了太多的底稿,甚至連老朱第一次練書法的字都捏在手裡。

這種爭吵,通常都是以張希孟拿出真憑實據而告終。

老朱鬱悶了不是一天兩天,可今天的朱元璋不一樣,他很高興,甚至有點雀躍,讓兒子打臉老爹,絕對是好戲,尤其是發生在張希孟身上,那就更值得期待了。

朱元璋強忍着直接攤牌的衝動,而是循循善誘道:“張先生,咱一直在想,都好幾年了,一直嚷嚷着財政缺口巨大,年年入不敷出……你說說,是不是咱們當初沒有想明白,給子孫留禍?”

張希孟微微一笑,“主公,你現在才知道啊?”

老朱一陣愕然,什麼意思?

“張先生,莫非你早就知道了?”

張希孟道:“不光知道,我還授意門下省發佈研究項目,弄清楚人口、土地、田賦之間的關係,只是我不太清楚這項目被誰爭取過去了,也不知道有沒有成果……如果主公想知道,可以詢問一下。”

老朱微微沉吟,這麼說,這個研究還是張先生布置的,只是他不清楚,項目落到了復旦學堂,還讓他自己兒子得去了……

想到這裡,朱元璋忍不住有些喪氣,看起來想讓他出個大丑是辦不到了。

老朱思忖少許,問道:“先生以爲,這個問題在哪?”

“自然是人口增長了。”

張希孟沉聲道:“根據我的瞭解,現在各地人口都在膨脹……其中淮西淮東,平均每家的孩子,超過七個。數量過十的也不在少數。山東、河南、湖廣等地稍微好一點,但數量也不少。基本上越早納入版圖,生育的人數就越多。現在只有河北、陝西、甘肅等地,尚有大面積的空地。像河南,當初說是十不存一,現在也差不多恢復到了原來的六成以上……只等着這一批年輕人,成婚之後,生兒育女,再有十年,估計就會超過元廷治下的人數。”

張希孟對這些事情,那是如數家珍,非常清楚。

可以這麼說,人口恢復的能力,是超出了張希孟預期的。

這事情固然是好事,人多力量大,可人多意味着消耗的資源就多,競爭就激烈,管理起來,難度也更大。

這也是張希孟決心辭相著書的原因,他是希望找到未來的出路,不然這麼下去,大明的未來可不會太好。

老朱低頭沉吟,他已經沒有多少看熱鬧的心,反而凝重起來,低聲道:“先生,那伱看田賦會怎麼樣?”

張希孟稍微思忖,就說道:“田賦只怕是要減少很多了,接下來就算重新主持一個分田,也不能用梯次稅率,只能採取固定稅率,南北的情況,稍微不同,稅率多少,還要最後確定才行。我的預估,最終大明的田賦,能穩定在兩千五百萬貫,到三千萬貫之間。也就是說,還不足現在的六成。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缺口,很快就會落到我們的頭上。”

張希孟嘆道:“當年採取梯次稅率,一來是想多收點錢糧,二來是抑制大戶,通過稅收,達到平均土地的目的。現在看來,人口的增加,已經不允許我們這麼做了。總而言之,接下來的大明朝,需要在財稅上面,做出巨大的調整。說白了,一定要充實國庫,要讓戶部能夠運轉下去。”

“李善長雖然也懂得理財,但是他的思路不行,解決不了冒出來的新問題。必須換人才行。當然了,接下來該怎麼辦,需要如何調整,還需要詳細的調查,需要上上下下,展開一場大討論。從朝廷到各地布政使,田賦,商稅,都要全盤討論,最終拿出個方案。財稅關乎一國盛衰,不論哪一朝,由盛而衰,都是栽在了財政上面,我們必須慎之又慎。”

……

面對張希孟的這一番論斷,朱元璋已經徹底息了看熱鬧的心了。

他纔是這個天下的主人,面對這麼大的危機,甚至是生死劫難,老朱不認真是不可能的。

“先生,你有什麼高見嗎?”

“我的辦法也不多,大約就是對內對外兩條路。”張希孟道:“先說對外吧,這就是我一直提倡發展工商,重視外貿的另一個原因。因爲田賦這個東西,不但有上限,而且會隨着人口增加,而大幅度下降。絲毫沒有逆轉的可能。所以只是建立在種田上面的勵精圖治,不管怎麼弄,都是治標不治本。”

“再有,我認爲需要改革財稅的分配,要把財權收回到朝廷,尤其是國庫,必須有絕對的主導能力,我們這麼大的國家,如果國庫沒有絕對的控制力,下面就會各行其是,違背朝廷的意思。畢竟拿不出來錢,就沒人給朝廷幹活,這事情放在歷朝歷代,也都是如此。”

老朱認真聽着,隨即道:“先生所言極是,那你準備怎麼辦?”

“我的想法是講田賦固定爲地方稅,而朝廷則是專注商稅上面。”

老朱想了想,忍不住道:“能不能說得仔細點?”

“主公,田賦雖然有上限,但畢竟總數不低,而且相對穩定。再有土地兼併,天高皇帝遠,多數還是地方上胡作非爲。如果把田賦當做地方收入,那麼地方就有了維護田地的必要,他們一定要防止兼併,保障自己每年的正常供應。如此一來,再加上朝廷的監督,我們就能維持均田這個根基,畢竟維持的時間越長,對大明越有利。”

老朱連連點頭,“先生高論,果然不同凡響。只是咱還擔心,田賦交給了下面,戶部的糧食怎麼辦?朝廷沒糧,只怕也不行吧!”

“所以就要看燕王了。”

“老四?他能幹什麼?”

“糧食公司!”張希孟笑道:“眼下在北平,遼東等地,已經開始籌備一批大的糧食公司,他們產量大,能夠調撥的糧食多,以此作爲國庫儲備,安全穩妥,供應充足……如果主公覺得還不夠,咱們還可以從其他地方,挑選合適的糧倉!”

朱元璋一怔,“先生說的糧倉,是海外吧?”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只此一句,朱元璋就哈哈大笑,十分開懷。

這話纔是古人真意,說得太好了。

老朱沉吟了再三,這才道:“先生布局深遠,思慮周全。果然是天下無雙,古今第一!咱們接下來要重新分配田畝土地,要調整財稅,要對外用兵,籌建海外糧倉……沒有一樣容易的事情,每一樣都需要通盤考慮,仔細籌謀,小心論證,踏實踐行……這麼多的事情,確實不能困在繁雜的政務之中,應該跳出來纔是。”

朱元璋突然大笑道:“張先生,這回咱算是明白了你的用心。過去打天下的時候,是咱們君臣聯手,現在還要咱們君臣合作,才能珠聯璧合,所向睥睨,你看是不是這個意思?”

張希孟翻了翻眼皮,我能拒絕不?

說實話,我真有點懷疑你的能力。

老朱看出了張希孟嫌棄的意思,他忍不住黑了老臉。

“你自己就很高明嗎?瞧瞧,這是你那個寶貝兒子的信,咱看他也不覺得你多高明啊!”

張希孟怔了一下,這纔拿過來。

果然是兒子張庶寧的信,他隨手翻開,纔看了幾眼,微微皺眉頭:原來這小子說的社會調查,竟然是這事!

連老子也瞞着,這小子是翅膀硬了,尤其是你跟朱棣講這些東西幹什麼?

不行,等回來之後,必須給他上點家法,讓這小子知道自己的厲害!

張希孟面露兇光,切齒咬牙。

見他如此這下子可把老朱高興壞了,瞧瞧,大哥別笑話二哥,誰都有氣個倒仰的時候。

張希孟快速瀏覽內容,當他翻到了最後的時候,突然眼前一亮。

有關人口土地的調查,張希孟尚在預計之內,沒有什麼意外。但是在最後部分,張庶寧提到了幾句自己的發現。

由於人口膨脹,孩童佔據的比例太大,直接造成的問題,數年前,定下的義務教育法,幾乎沒法落實。

根據張庶寧的描述,他發現一些偏遠的村鎮,所謂的學堂,僅僅是個掃盲班,不同年級的學生,只有一個老師,而且這個老師還未必天天都過來上課。

這個情況不會比以前的私塾好多少。

張庶寧並沒有繼續寫,而是跟朱棣講,他的下一個調查項目,就是地方教育問題,相比起人口和土地,張庶寧更關心這個。

他希望在自己十五歲畢業之前,把這事情做好。然後作爲自己畢業的論文內容。

張希孟看到這裡,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還不錯,總算知道乾點正事,主公,今天我請客,咱們不吃蘿蔔就酒,吃點好的,口外的羊,肥美多汁。”

第二百九十二章 倒戈卸甲,以禮來降第三百六十六章 沉甸甸的賞賜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銀消失了第七百八十八章 還是兒子第七百六十一章 新相第十二章 示兒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四百四十六章 金牌第四十六章 平平無奇的張希孟第一百五十七章 裝備碾壓第三百八十五章 一篇文章撬動天下第八百一十八章 爲了咱們家第七百六十九章 張庶寧的苦讀計劃第一百六十三章 輕鬆出獄第四百七十三章 張相的好學生第二百一十九章 完者完了第二百四十九章 畢業了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善長悟了第二百九十八章 朱元璋的好親戚第三百五十九章 朱熹說得對啊!第七十九章 再下一城第五十八章 自首了第四百四十九章 張相的終身大事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許士大夫再回來第四百一十三章 空印第六百零八章 門下省崛起第八百一十一章 小兒輩的婚事第八百二十七章 農學家朱元璋第三百七十四章 商稅第一百四十八章 水軍大都督第一百六十八章 十大指揮使第五百零一章 早生貴子第六百四十七章 你們對得起我爹嗎?第四百七十章 軍糧到手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三十九章 好女婿第六十九章 君子豹變第一百八十五章 後繼有人第一百九十五章 劉伯溫歸心第三百五十一章 俘虜樓船第八百七十五章 去應天第三百一十九章 權柄到手第十七章 炮戰又贏了第二百四十六章 咱們贏了第八百七十章 飛天第二百九十三章 堅定守住,就有辦法第八百八十四章 是大明成就了你第十八章 不屈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捷第八百三十一章 俘虜王保保第八百一十七章 夫人的新官第四百八十八章 這個大明不一樣第四百零六章 國公第五百四十一章 來自皇家的肯定第七百四十六章 馬皇后的恩典第二百九十四章 借風破城第五百零五章 我在,大明在!第九百章 到了地獄你也不行第五百八十三章 培養儲君第三百六十七章 願意追隨咱的,留下第六百七十四章 朱家公主不足論第八百八十三章 朱標的反應第四百一十三章 空印第二百零一章 清官無敵第三百四十六章 好大兒第五百七十四章 俘虜大元皇帝第八百二十一章 移民非小事第二十三章 真龍入海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第二百一十六章 勸降第八百九十一章 朱元璋旋風第八百九十一章 朱元璋旋風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倍奉還第八百五十一章 老李太慘了第六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一百七十一章 你甚至不願叫我一聲大哥第二百二十六章 又是一年豐收時第六百四十七章 你們對得起我爹嗎?第一百六十章 會師第三百一十三章 收買李善長的價碼第六百五十四章 寫入大誥第六百四十四章 通過考試了第八百五十一章 老李太慘了第八百五十二章 逆子無知第八百八十章 震怒第一百五十九章 請主公過江第四百六十六章 總動員第八百零七章 大明爲父第七百四十四章 有競爭,纔有突破第七百三十六章 皇家圖書館第七百二十七章 恐怖的徐達第八百二十四章 愛好種田第九百一十四章 山路第三百九十四章 國號番外篇:愛釣魚的老張第八百七十六章 好學生第九百一十章 張希孟的告誡第八百七十章 飛天第五百三十六章 送張相回京
第二百九十二章 倒戈卸甲,以禮來降第三百六十六章 沉甸甸的賞賜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銀消失了第七百八十八章 還是兒子第七百六十一章 新相第十二章 示兒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四百四十六章 金牌第四十六章 平平無奇的張希孟第一百五十七章 裝備碾壓第三百八十五章 一篇文章撬動天下第八百一十八章 爲了咱們家第七百六十九章 張庶寧的苦讀計劃第一百六十三章 輕鬆出獄第四百七十三章 張相的好學生第二百一十九章 完者完了第二百四十九章 畢業了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善長悟了第二百九十八章 朱元璋的好親戚第三百五十九章 朱熹說得對啊!第七十九章 再下一城第五十八章 自首了第四百四十九章 張相的終身大事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許士大夫再回來第四百一十三章 空印第六百零八章 門下省崛起第八百一十一章 小兒輩的婚事第八百二十七章 農學家朱元璋第三百七十四章 商稅第一百四十八章 水軍大都督第一百六十八章 十大指揮使第五百零一章 早生貴子第六百四十七章 你們對得起我爹嗎?第四百七十章 軍糧到手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三十九章 好女婿第六十九章 君子豹變第一百八十五章 後繼有人第一百九十五章 劉伯溫歸心第三百五十一章 俘虜樓船第八百七十五章 去應天第三百一十九章 權柄到手第十七章 炮戰又贏了第二百四十六章 咱們贏了第八百七十章 飛天第二百九十三章 堅定守住,就有辦法第八百八十四章 是大明成就了你第十八章 不屈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捷第八百三十一章 俘虜王保保第八百一十七章 夫人的新官第四百八十八章 這個大明不一樣第四百零六章 國公第五百四十一章 來自皇家的肯定第七百四十六章 馬皇后的恩典第二百九十四章 借風破城第五百零五章 我在,大明在!第九百章 到了地獄你也不行第五百八十三章 培養儲君第三百六十七章 願意追隨咱的,留下第六百七十四章 朱家公主不足論第八百八十三章 朱標的反應第四百一十三章 空印第二百零一章 清官無敵第三百四十六章 好大兒第五百七十四章 俘虜大元皇帝第八百二十一章 移民非小事第二十三章 真龍入海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第二百一十六章 勸降第八百九十一章 朱元璋旋風第八百九十一章 朱元璋旋風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倍奉還第八百五十一章 老李太慘了第六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一百七十一章 你甚至不願叫我一聲大哥第二百二十六章 又是一年豐收時第六百四十七章 你們對得起我爹嗎?第一百六十章 會師第三百一十三章 收買李善長的價碼第六百五十四章 寫入大誥第六百四十四章 通過考試了第八百五十一章 老李太慘了第八百五十二章 逆子無知第八百八十章 震怒第一百五十九章 請主公過江第四百六十六章 總動員第八百零七章 大明爲父第七百四十四章 有競爭,纔有突破第七百三十六章 皇家圖書館第七百二十七章 恐怖的徐達第八百二十四章 愛好種田第九百一十四章 山路第三百九十四章 國號番外篇:愛釣魚的老張第八百七十六章 好學生第九百一十章 張希孟的告誡第八百七十章 飛天第五百三十六章 送張相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