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四章 寫入大誥

李貞向朱元璋說完之後,一直沒有出聲的李善長晃晃悠悠,站了起來。身爲最早的有座一族,李善長看着朝堂風雲變幻,着實有些時候了。

以至於很多人都覺得老李就是個神龕上的擺設,空佔着位置,毫無靈驗,試看將來的大明,必是年輕人的天下,可是今天李善長就要告訴大傢伙,爲什麼薑是老的辣。

老李已經觀察許久,也聽張希孟說了好幾次,早就做到了胸有成竹。

“上位,老臣以爲,自秦漢以來,歷代國家的稅收,都以農爲根本,不管是丁稅,還是田賦,都躲不開人丁二字。唯獨趙宋,商稅數額頗大,超過了田賦,但是趙宋靡費鉅萬,不足道也。”

“爲何歷代只收農稅,不收商稅呢?老臣以爲,是因爲只能收農稅沒法收商稅……不信瞧瞧朝堂,除了戶部,還有別的衙門能負責嗎?沒有啊!”

李善長笑呵呵道:“張相,這一點你該是有體會的,當初在你力主之下,咱們設立了度支局,分出了稅務部,可即便如此,老夫也以爲遠遠不夠。”

張希孟含笑點頭,“在下恭聽李相高見。”

李善長笑道:“戶部徵收田賦之前,是地方衙門,編戶齊民,建立黃冊,清丈田畝,確定魚鱗冊,以此二冊,來徵收田賦。試問稅務部怎麼收稅?現在稅務部在長江,運河,贛江各處航道,設立稅卡。又在各個城市,主要集市,安排官吏。再有就是市舶司,鹽場,收到的商稅確實不少。但是商賈經營,買賣往來,還有太多的環節,沒有管起來。”

“朝廷管不了,商賈就要自己胡來,偏偏我大明不允許他們胡來,這幫人就懷念大元。尤其是北平、大同等地,和元廷殘餘往來頻密,也就出現了那麼多的書信往來……張相,你以爲老夫解得如何?”

張希孟含笑道:“李相公燭照萬里,洞若觀火,自然是看得明明白白。長久以來的忽視,對待案情的含糊,會讓我們付出巨大的代價,不可不慎重。”

李善長連連點頭,“確實,明明應該是按照走私糧米,危害大明安全來辦的案子,弄成了謀反,雖然一樣是殺人,但對世人的警醒,卻是完全不同。”

李善長頓了頓,又道:“張相,如果老夫沒有記錯,很早以前,你就主張過,要設立商業部,有這個想法吧?”

張希孟道:“確實,只是當初百廢待興,整個大明還沒有轉過來,我以爲時機還不算恰當。”

李善長含笑道:“到了現在,宗正寺打理皇家產業,頗有成效,稅務部運行多年,情況已經很明白了。再有行省劃分,也初具規模……我以爲應該做好準備,請上位聖斷!”

張希孟頷首,隨後他和李善長一起面向老朱,正在這時候,李貞也站了出來,隨後朱升竟然也加入其中,四位老臣,一起躬身懇請。

這時候站在朱元璋身邊觀政的太子朱標竟然也站了出來。

“父皇,孩兒雖然不懂政務,但孩兒以爲,我大明是推陳出新,一掃千年積弊,重興華夏。理當有所轉變,原來的六部格局早就不適用了,近年來也多有改革,時至今日,正應該順天應人,徹徹底底革新大明纔是!”

李善長張希孟等人一怔,一起道:“臣等附議!”

還沒等朱元璋說話,汪廣洋、羅復仁、毛貴、胡惟庸,乃至楊憲等等,全都一起躬身施禮。

“臣等附議!”

好傢伙!

舉朝上下,皆是一個看法。

哪怕是朱元璋,也只能徒呼奈何了。

這就是爲什麼皇帝很討厭臣子結黨營私的原因所在。

張希孟和李善長,他們倆湊在一起,左右二相,看法一致,基本就定下了八成。道理很簡單,哪怕老朱,也不能伸出兩個巴掌,同時扇這兩位嘴巴子。

而且這一次張希孟還拉來了李貞,朱升,就連朱標也跟着湊熱鬧。

就這個陣容,朱元璋想不答應都不行了。

胡惟庸、楊憲等人同樣明白這個道理,他們不跟着搖旗吶喊,還想屁吃啊!

事情弄到了今天,張希孟一點點佈局,總算把老朱拉到了溝裡,即皇家投資工商之後,整個大明的朝堂,從官制設計上,總算有了商業的份額。

其實很多人都對古代執着於農業稅,忽略商稅,耿耿於懷。

覺得財稅枯竭,是大明亡國的重要原因,相應的就覺得士紳商賈勾結在一起,罪孽滔天,不可饒恕,殺得一個不剩纔好……

只是這個問題裡面,有個最基本,最簡單的常識……想收商業稅,總要有這個衙門,有相應的人才,有徵收的辦法,有稅賦額度,有國法規矩……沒有這一整套東西,你想公平合理地收稅,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事實上商賈也不是不納稅,只是他們沒把稅交到國庫。

地方豪強,各級官吏,藩王宗室,鎮守太監……所有人都伸手拿錢,從商人身上拿好處,或者乾脆就讓自家人去經商。

而他們能拿到好處,自然就會放水,商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哪怕走私糧食給敵人賊匪,也在所不惜。

所以說,這個故事單純從“八大皇商”來講,總是不夠完整的,事實上這是一開始設計的缺陷,最後發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以至於吞噬了一個國家。

你說讓天啓來徵收商稅,或者讓崇禎來幹這事,那還不如殺了他們來得痛快。

根本就做不到,祖制擺在那裡,從上到下,那麼多拿了好處的人,誰肯替你做這事啊?

非要逼着硬幹,沒辦法,就只能讓龍歸大海,皇帝下水了……

其實這種缺陷,從一開始就暴露出來,只是老朱沒有弄明白罷了!

比如歷史上的朱元璋辦胡惟庸,辦李善長一案,就提到了一個罪名……通倭!

很多人都覺得荒唐,很多史學家也考證,完全是誣陷,就是爲了剷除李善長等人,捏造的罪名,就算老李他們有心謀反,也不會傻到通倭通寇,根本是朱元璋胡來。

貌似這麼說,也能講得通。

毫無疑問,朱元璋就成了天性薄涼,爲了屠殺功臣,不惜捏造罪名,羅織陷害的暴君。

但如果稍微多說兩句,把走私的問題放上去,似乎就不一樣了。

李善長和胡惟庸的手下,有沒有向北元,向倭國走私商品?有沒有從中獲利呢?

應該是有的!

畢竟大明立國之初,百廢待興,物資奇缺,這時候走私肯定能獲得巨大的利益,不管是胡惟庸,還是李善長,他們不做,也擋不住下面的人。

這時候該怎麼定罪?

走私?

或許不夠勁兒!

看看國法……也算不得什麼大罪!

那就通倭吧!

按照謀反來算!

事情這麼一順下來,似乎就有了另一番緣由。

李善長這一次及時倒戈,站在了張希孟一邊,甚至給他自己的未來解套了,只要不出意外,這老頭是可能安享晚年了。

根據李善長和張希孟的共同意見,大明要增設一個商業部。

這樣一來,明朝的財稅格局就會徹底改變。

首先,戶部執掌田畝戶籍,總攬民政事宜。

自戶部之下,是各地布政使,知府,知州,知縣……這一整套體系,管理百姓和土地。

然後是商業部,商業部負責農業之外的一切經濟活動,大到商行,作坊,小到店鋪,門臉,全都要在商業部登記,取得覈准。

商業部向下,也是連着布政使,各級地方衙門。這時候就要在地方衙門增設主管商業的吏員,層層落實。

在戶部和商業部之外,就是稅務部……所有的田賦、商稅、關稅、鹽稅,悉數歸結到稅務部,由稅務部負責徵收,繳納進入國庫。

按照目前大明的規矩,國庫還在戶部之下,也就是說,戶部雖然不負責徵稅了,但是戶部卻能代管國庫,依舊權柄驚人,在財稅各部當中,處於主導地位。

如果想要繼續改革,就是再增加一個主管花錢的財政部,同時將國庫轉給銀行……不過當下並不需要,畢竟李善長主管中書省,還有幾位參知政事,完全可以把這些事情負責起來。

也就是說,這一次的調整,李善長獲利最大,不但鞏固了地位,還順利擴大的管理的範疇,終於找回了一點屬於左相的尊嚴。

肉眼可見,老李都年輕起來了。

面對這個結果,哪怕強如老朱,都只能徒呼奈何。

一旦羣臣商議妥當,洪武大帝都要當擺設,沒有辦法,你一個人,鬥不過我們這麼多人的。

但是老朱豈是會輕易放棄的,他沉聲道:“李先生,張先生,你們所講,咱自然是同意的……只是咱不明白,市米資敵,出賣軍情,應該以什麼罪來算?官吏貪墨,走私商貨,又該怎麼算?”

這時候張希孟躬身道:“回陛下的話,針對貪贓枉法,走私脫稅,自然要嚴懲不貸,必須比照最嚴厲的處罰。走私資敵,達到一定數額,就要夷三族!我以爲這個數額是一萬貫!”

李善長稍微一怔,“張相,會不會太多了?”

張希孟道:“李相,咱們一個士兵,從頭到腳,包括兵器帳篷,算起來還不到五十貫,一萬貫,足以裝備二百個敵兵啊!”

李善長愕然,默默頷首。

朱元璋斷然道:“這個定罪很公允!要寫入大誥,永爲定製!”

第八百六十三章 叔叔救我第四百零五章 閱兵第五百七十四章 俘虜大元皇帝第二百八十一章 咱爲民除亂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的 御史大夫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善長悟了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希孟的財富第三百五十九章 朱熹說得對啊!第五百零九章 復旦第五百七十二章 贏麻了的朱元璋第八百八十三章 朱標的反應第六百九十章 師道第七百八十八章 還是兒子第三十二章 分田是個技術活兒第四章 漢高祖如何第二百六十二章 歧路(補昨天的)第七百九十二章 駙馬上門第五百五十一章 諭燕雲檄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捷第三十章 淮西第五百一十五章 改變,從教育開始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下第一賊第八百四十九章 奪了鳥位第四百七十三章 張相的好學生第四百七十九章 我們贏了!第七百五十章 果斷處置第八百零八章 第一個公國第二百三十六章 老驥伏櫪第六百七十八章 朱元璋給百姓的禮物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寫感想了第一百五十四章 向主公報捷第七百八十三章 該宰肥羊了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第八百七十二章 應天上空的眼睛第六百二十八章 金盃白刃第一百零一章 大比武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的花朵們第六百零二章 什麼叫洪武大帝啊!第二百七十九章 李文忠立功第二十五章 朱重八的路第六百一十章 冠軍……侯,回來了第一百八十四章 父辭子孝第三百一十五章 財政第八百章 債務,老朱背第二百一十八章 立地成聖的張相公第五百零七章 皇子待遇第一百一十二章 站起來,不許跪第四百九十三章 無懈可擊的張相公第三百四十二章 一人奪一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脫脫垮臺了第九百一十一章 陪都第一百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大胃口第一百四十三章 得勝而歸第九十九章 都是狠人第五百四十九章 喜事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萬民一心第七百三十九章 老朱被抓了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復大都第八百八十六章 公平無止境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階段戰術第二百三十七章 贅婿噬主第八百六十四章 旨意到第二百八十六章 我們不欠軍餉第八百六十三章 叔叔救我第一百五十章 菩薩兵來了第三百九十九章 小明王第七百四十一章 來自老朱的賞賜第八百一十七章 夫人的新官第三十二章 分田是個技術活兒第二百九十九章 老朱有文化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六百三十三 章 藩王第一百三十三章 忠臣難爲第一百七十四章 咱是來立規矩的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復大都第四百零六章 國公第四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承諾第五章 知識就是力量第三百一十章 你們想要多少?第二百零九章 法度第一第四百二十一章 廣而告之第四百八十三章 張相小課堂又開課了第九章 論地主豪強的軟弱性第七百一十八章 第一大案第一百九十九章 格局打開了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四百八十三章 張相小課堂又開課了第十四章 工科男的可怕第二百二十六章 又是一年豐收時第八百一十八章 爲了咱們家第四百零八章 單向透明第六百九十八章 紈絝子弟張庶寧第七百三十八章 兩個大明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希孟的財富第七百六十三章 張相故智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六百一十五章 皇子教育等不得第八百六十二章 張太師是我叔叔第三百八十八章 內鬥果然開始了第八百八十三章 朱標的反應
第八百六十三章 叔叔救我第四百零五章 閱兵第五百七十四章 俘虜大元皇帝第二百八十一章 咱爲民除亂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的 御史大夫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善長悟了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希孟的財富第三百五十九章 朱熹說得對啊!第五百零九章 復旦第五百七十二章 贏麻了的朱元璋第八百八十三章 朱標的反應第六百九十章 師道第七百八十八章 還是兒子第三十二章 分田是個技術活兒第四章 漢高祖如何第二百六十二章 歧路(補昨天的)第七百九十二章 駙馬上門第五百五十一章 諭燕雲檄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捷第三十章 淮西第五百一十五章 改變,從教育開始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下第一賊第八百四十九章 奪了鳥位第四百七十三章 張相的好學生第四百七十九章 我們贏了!第七百五十章 果斷處置第八百零八章 第一個公國第二百三十六章 老驥伏櫪第六百七十八章 朱元璋給百姓的禮物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寫感想了第一百五十四章 向主公報捷第七百八十三章 該宰肥羊了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第八百七十二章 應天上空的眼睛第六百二十八章 金盃白刃第一百零一章 大比武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的花朵們第六百零二章 什麼叫洪武大帝啊!第二百七十九章 李文忠立功第二十五章 朱重八的路第六百一十章 冠軍……侯,回來了第一百八十四章 父辭子孝第三百一十五章 財政第八百章 債務,老朱背第二百一十八章 立地成聖的張相公第五百零七章 皇子待遇第一百一十二章 站起來,不許跪第四百九十三章 無懈可擊的張相公第三百四十二章 一人奪一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脫脫垮臺了第九百一十一章 陪都第一百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大胃口第一百四十三章 得勝而歸第九十九章 都是狠人第五百四十九章 喜事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萬民一心第七百三十九章 老朱被抓了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復大都第八百八十六章 公平無止境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階段戰術第二百三十七章 贅婿噬主第八百六十四章 旨意到第二百八十六章 我們不欠軍餉第八百六十三章 叔叔救我第一百五十章 菩薩兵來了第三百九十九章 小明王第七百四十一章 來自老朱的賞賜第八百一十七章 夫人的新官第三十二章 分田是個技術活兒第二百九十九章 老朱有文化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六百三十三 章 藩王第一百三十三章 忠臣難爲第一百七十四章 咱是來立規矩的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復大都第四百零六章 國公第四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承諾第五章 知識就是力量第三百一十章 你們想要多少?第二百零九章 法度第一第四百二十一章 廣而告之第四百八十三章 張相小課堂又開課了第九章 論地主豪強的軟弱性第七百一十八章 第一大案第一百九十九章 格局打開了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四百八十三章 張相小課堂又開課了第十四章 工科男的可怕第二百二十六章 又是一年豐收時第八百一十八章 爲了咱們家第四百零八章 單向透明第六百九十八章 紈絝子弟張庶寧第七百三十八章 兩個大明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希孟的財富第七百六十三章 張相故智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六百一十五章 皇子教育等不得第八百六十二章 張太師是我叔叔第三百八十八章 內鬥果然開始了第八百八十三章 朱標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