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七章 華夏大會

事情走到了今天,張希孟不得不承認,已經有些超出了自己的掌控……他對海外開拓的理解,無非是搶佔土地、礦山、開拓市場、獲取利潤,然後填補大明的國庫,完成財富的積累。

但試想一下,就連東羅馬的皇子都能不遠萬里,跑到大明求教,對周圍國家的影響,可想而知……大明建立,帶來的龐大影響,已經逐漸開始顯現出來。

其實原本中原王朝就是整個秩序的核心,周圍的國家,或多或少,都要效仿中原的模式,編織官僚體系,確定治理國家的方略。

高麗、倭國、安南,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藩國,幾乎都是東施效顰,沒有例外。

千百年來,孔孟聖賢,在這個屬國,一樣是管用的。

但是自從張希孟重新闡發歷史,論證均田,主張萬民一致之後,儒家代表的士農工商,四民尊卑有序的那一套綱常倫理,就已經被撼動了。

經過了十幾年的不斷闡發豐富,這一套體系已經在大明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反過來,也開始強勢向外輻射。

而且相比起孔孟之道,這種主張平等一致,主張均田均賦的想法,更加符合老百姓的利益。包括一些中下層的讀書人,也熱切倡導,高度贊同。簡直吹捧上了天。

隨着安南起義的爆發,更是把這種情緒推到了極致。

占城那邊已經開始了動作。

竟然有一個讀書人將家裡三千畝田產,分給了自家的佃農,他說要按照張子主張,實現耕者有其田!

而且他還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他認爲如果所有國家都均田了,每一個老百姓都有屬於自己的土地,能夠安居樂業,就不會有戰亂紛爭。

至少佔城和安南就是這樣,現在安南的均田政策幾乎成功了,占城也不能落於人後。

他這種觀點很有趣,將均田跟和平聯繫起來。

很難說他講的有道理,但是在占城,確實很有市場……一個根本的原因,打了這麼多年,他們也怕了。

別看占城擊敗了十二萬安南大軍,但論起實力,占城遠不如安南。

道理也很簡單,安南好歹和大明接壤,偶爾要參加中原大區的戰鬥。

而占城則是純純的南洋大區的優秀匹配機制,面對安南,早晚是要被吞併的。

既然如此,爲什麼不抓住機會,推行均田制,順帶着納入華夏版圖,獲得大明庇護,從此之後,就什麼威脅都沒了。

相安無事,樂享太平,豈不美哉?

“先生,照這麼看,咱大明豈不是能輕易吞下這些地盤?”朱元璋不無興奮,很顯然,老朱很盼着能大肆開疆拓土,而且更讓老朱興奮的是,伴隨着均田主張,華夏九州,也在不斷壯大,這樣一來,在有生之年,大明確實能遠邁漢唐,到時候他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沒準到了地下,還能看到歷代帝王,大家湊在一起聊聊……秦始皇一統天下,自不必說,漢武帝算是奠定了文治武功的標杆,唐太宗是國勢巔峰,大唐盛世。

咱洪武皇帝呢?

咱出身最低,驅逐胡虜,恢復華夏。這個功勞你們要承認吧?

咱文治武功,內除弊政,外擴九州,把你們都拿不下來的地方,納入華夏版圖,再闖盛世輝煌。

不管怎麼說,咱也是傲視豪傑,睥睨君王……至於趙匡胤的那個廢物,根本坐不上主桌,滾一邊去吧!

這畫面絕對很美,朱元璋相當滿意。

只不過張希孟沒有這麼樂觀,“主公,不說別的,現在設立交趾布政使司也好,但臣想請教,如果開科取士,交趾又有幾人能入朝爲官?”

朱元璋微微一怔,剛剛的興奮,一掃而光,甚至顯得有些頹靡。

別說交趾了,就算是大明,這問題都沒解決很好。

前面提到過以濟民學堂爲首的南方學堂,瓜分了七成,以復旦學堂爲首的北方,拿走了三成。

學堂這個比例,反應在官場上,情況也差不多,甚至更加離譜。

江西籍的官吏,能佔據三成,如果再算上江南出身的官吏,結合起來,超過一半,完全把控朝局,左右社稷。

後面不斷的改革,加上北平大學堂的崛起,現在北方大約能佔據四成,到四成五。南方依舊擁有優勢,但也不那麼明顯了。

其實聰明人都明白,教育背後,就是經濟實力的體現……朱棣折騰了那麼多年,投入了那麼多資源,北平的工商業繁榮,紡織業傲視大明,新的機器發明,層出不窮……這些加起來,讓北平拿到了兩成以上的份額。

另外河南的人口經濟,快速恢復,結合山東,兩個人口大省,也拿到了兩成,基本上讓南北的差別不大了。

但是別急着高興,如果從太行山,一路向南,劃一條線,大約就是把整個國家分成東西兩半。

無論是官吏數量,還是教育資源,甚至是工商業的發展情況……東邊拿到了八成以上的份額!

偌大的西部,完全就是一片荒漠,只有星星點點,比如涼州,敦煌,哈密,比如朱英經營的昆明,此外貴州等地,如果不考慮張庶寧在龍場的努力,完全就是一片漆黑。

中原之地,尚且如此,想把交趾併入,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主公,單靠着交趾人自己努力,唯恐幾十年後,也不會出現一個進士,他們拿不到份額,自然會心生嫌隙,加上距離太遠,民情複雜,均田之後,熱情消退……臣唯恐要不了多久,交趾又會成爲亂源!”

朱元璋臉色越發凝重,顯得很是煩躁……歸結起來,這就是理想和現實的衝突。

中書省提出的對外經營方略,以賺錢壓榨爲主。

錢唐上書,認爲應該以壯大華夏爲主。

身爲一個懷着理想的天子,老朱甚至不惜給尊敬的張先生一個下馬威,來硬生生扭轉了國策。

可是隨着事情的發展,安南,占城,倭國,還有其他的藩國,老朱是真的有點害怕了,這事情確實不好辦。

因爲單純靠着理想,當理想消退的時候,又剩下什麼呢?

“先生,事到如今,想必你一定有什麼高見吧!”

張希孟一笑,“高見談不上……其實這就是治理成本的問題,臣以爲可以先設立一個華夏大會……所謂華夏大會,就是藩國、屬地、屬國,推舉賢良之士,一起到大明,面見陛下,共同商討問題。所有與會者,都由陛下親自賜予爵位身份,作爲上情下達的通道,可以讓他們監督本國狀況。隨時發現問題,上奏朝廷。”

“在平時,依舊使用本地賢達,治理地方,降低行政成本……但是朝廷一定要派駐足夠的兵馬。除此之外,要讓本地優秀學生,來到大明,接受教育,再有經濟往來,安排我們的報社過去……總而言之,徐徐圖之,以大明之強,不愁不能水到渠成。”

張希孟的這番話,讓老朱陷入了沉思。

情況很顯然了,世界上沒有萬全之策,人心又一向複雜,無論做出那種選擇,都是在投入回報之間,找個平衡。

所以老朱沉吟再三,反覆思索,終於向安南方向,下了一道旨意。

這道旨意很有趣,除了繼續前面強調華夏骨肉,支持均田之外。

老朱拋出了一個全新的安排……朝廷暫時不安排交趾的官吏,由交趾義軍,還有當地賢達,一起推選出鎮撫使,管理地方事務,決定用兵事宜。

在安南的明軍,要和鎮撫使配合,要照顧安南民情,因地制宜,推動均田,剷除安南當地豪族!

這道旨意傳到了安南,簡直起到了一錘定音的效果。

效果之好,都超出了胡儼等人的預料。

就在旨意傳遞的過程中,他們的兵馬已經突破了三萬之衆!

這還只是正規軍,其餘民兵,民夫,全都算起來,在升龍府的外面,足足有二十多萬人馬,數額已經大大超過了升龍府裡面的豪強兵馬。

但是問題也顯而易見,這麼多人,除了都希望均田之外,幾乎沒有任何相同之處,甚至連誰說了算都不知道。

王弼,胡儼,張東,他們都不得不想盡辦法,協調勸說,把有限的時間,都耗費在了無限的扯皮當中,苦不堪言。

可是這份旨意一到,大傢伙都解脫了,事情交給安南百姓解決,從他們之中,挑選一批官吏,明軍只是從旁協助。

這道旨意的真正價值在於讓安南的百姓放心了,大明朝並不是要把大傢伙怎麼樣,是真心幫助他們的。

因此他們迅速整合完畢,推舉了一位祖上是漢人出身的陳寧邦出任鎮撫使。

隨後設置了屬官,完成了構建。

就在旨意下達的第十天,成千上萬的士兵,手握兵器,撲向了升龍府。

攻城戰隨即展開,時間不用太多,三天之後,升龍府的東門就被打開,隨後就是一潰千里……轉過天,義軍控制了升龍府,

大批的權貴被俘虜,義軍押解着他們,到了河邊,隨後亮出了屠刀……喜聞樂見的活動又展開了,這一次在河邊準備了一千多根竹竿,不夠隨時補充……竹子,安南多的是!

(本章完)

第四百一十七章 國法無情第七百九十六章 新駙馬第七百二十八章 母后給我撐腰第五十七章 聲威大振第三百一十五章 財政第四百九十六章 輔國元師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可嘉獎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五百九十三章 狠人第三百六十章 大哥,我還活着!第一百六十三章 輕鬆出獄第四百五十四章 聰明的孔家人第七百二十七章 恐怖的徐達第五百八十三章 培養儲君第六百五十七章 朱標請看戲第三百一十三章 收買李善長的價碼第四十八章 善長歸心第八十三章 好姐夫第一百二十四章 脫脫垮臺了第七百六十三章 張相故智第三十七章 優勢在我第八百三十一章 俘虜王保保第八百八十一章 含糊不得第五百二十一章 張相有後了第九十一章 龍王也低頭(五更到)第六十八章 進城不是小事情第十九章 賈魯病了第四百八十八章 這個大明不一樣第一百二十九章 把鷹犬變成人第二百四十八章 不一樣的朱家軍第十一章 巾幗勝鬚眉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桌菜,兩桌客第六百一十七章 真正的徵西大將軍第三百九十三章 勞動無價第六百章 廢了鹽運使司第四百三十一章 張相公破城第二百四十七章 建廟祭祀第二百零七章 天下英雄,唯有你我第四十二章 張家老僕第八百九十二章 融合第二百一十一章 朱元璋看人真準第十八章 不屈第八百三十六章 觀音奴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二百零五章 偷出大同第四百五十九章 強大的後勤第六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三百零九章 俸祿第七百四十一章 來自老朱的賞賜第四百七十七章 河南大捷第二百三十四章 地位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來第十九章 賈魯病了第四百六十七章 光復陝州第二百二十章 投朱一念起第五百七十四章 俘虜大元皇帝第四百五十章 聚餐慶生第二百三十三章 馬皇后的智囊第二百三十二章 機會要均等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六十八章 進城不是小事情第六百七十二章 爲陛下賀!第二百五十一章 駐守洪都的人選第三百七十七章 考試成績出來了第四百八十六章 至高榮譽第四百二十七章 我們贏了第九十四章 飲馬長江(三更到))第四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承諾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寫感想了第二百五十一章 駐守洪都的人選第四百一十章 歡迎投降第五百四十八章 轟轟烈烈的祭祀行動第七百一十一章 最好的傳人第七百三十一章 大明的希望第一百九十七章 朱標的教育第六百六十九章 兄友弟恭的大明朝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一百四十章 七成那是人家的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證第五百八十六章 封狼居胥第二百七十七章 全線出擊第七百五十八章 霹靂第六百八十六章 濟民學堂的人樣子第四百四十四章 六位國公第七百一十章 朱標的做事小技巧第三百九十九章 小明王第三百九十五章 籌備登基第四百二十七章 我們贏了第六百四十二章 重新上學第五百一十六章 父子同考第二百零四章 大盜現身第六百一十二章 葬了大宋朝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誥第七百五十二章 大獄第五十一章 朱元璋的政策第六百零一章 不能讓皇后太寒酸第八十五章 朱元璋認輸了第二百三十三章 馬皇后的智囊第一百六十八章 十大指揮使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於此,大明興於此
第四百一十七章 國法無情第七百九十六章 新駙馬第七百二十八章 母后給我撐腰第五十七章 聲威大振第三百一十五章 財政第四百九十六章 輔國元師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可嘉獎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五百九十三章 狠人第三百六十章 大哥,我還活着!第一百六十三章 輕鬆出獄第四百五十四章 聰明的孔家人第七百二十七章 恐怖的徐達第五百八十三章 培養儲君第六百五十七章 朱標請看戲第三百一十三章 收買李善長的價碼第四十八章 善長歸心第八十三章 好姐夫第一百二十四章 脫脫垮臺了第七百六十三章 張相故智第三十七章 優勢在我第八百三十一章 俘虜王保保第八百八十一章 含糊不得第五百二十一章 張相有後了第九十一章 龍王也低頭(五更到)第六十八章 進城不是小事情第十九章 賈魯病了第四百八十八章 這個大明不一樣第一百二十九章 把鷹犬變成人第二百四十八章 不一樣的朱家軍第十一章 巾幗勝鬚眉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桌菜,兩桌客第六百一十七章 真正的徵西大將軍第三百九十三章 勞動無價第六百章 廢了鹽運使司第四百三十一章 張相公破城第二百四十七章 建廟祭祀第二百零七章 天下英雄,唯有你我第四十二章 張家老僕第八百九十二章 融合第二百一十一章 朱元璋看人真準第十八章 不屈第八百三十六章 觀音奴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二百零五章 偷出大同第四百五十九章 強大的後勤第六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三百零九章 俸祿第七百四十一章 來自老朱的賞賜第四百七十七章 河南大捷第二百三十四章 地位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來第十九章 賈魯病了第四百六十七章 光復陝州第二百二十章 投朱一念起第五百七十四章 俘虜大元皇帝第四百五十章 聚餐慶生第二百三十三章 馬皇后的智囊第二百三十二章 機會要均等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六十八章 進城不是小事情第六百七十二章 爲陛下賀!第二百五十一章 駐守洪都的人選第三百七十七章 考試成績出來了第四百八十六章 至高榮譽第四百二十七章 我們贏了第九十四章 飲馬長江(三更到))第四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承諾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寫感想了第二百五十一章 駐守洪都的人選第四百一十章 歡迎投降第五百四十八章 轟轟烈烈的祭祀行動第七百一十一章 最好的傳人第七百三十一章 大明的希望第一百九十七章 朱標的教育第六百六十九章 兄友弟恭的大明朝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一百四十章 七成那是人家的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證第五百八十六章 封狼居胥第二百七十七章 全線出擊第七百五十八章 霹靂第六百八十六章 濟民學堂的人樣子第四百四十四章 六位國公第七百一十章 朱標的做事小技巧第三百九十九章 小明王第三百九十五章 籌備登基第四百二十七章 我們贏了第六百四十二章 重新上學第五百一十六章 父子同考第二百零四章 大盜現身第六百一十二章 葬了大宋朝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誥第七百五十二章 大獄第五十一章 朱元璋的政策第六百零一章 不能讓皇后太寒酸第八十五章 朱元璋認輸了第二百三十三章 馬皇后的智囊第一百六十八章 十大指揮使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於此,大明興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