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善長歸心

李善長是當慣了小吏的,而賈魯當過工部尚書,中書左丞,躋身宰相之列。換句話說,他們倆的差距,就是鄉鎮小官跟中樞大員的距離。

同樣的畫大餅,張希孟不行,甚至朱元璋都不行。

唯有賈魯能畫,而且還能讓李善長心甘情願,坦然接受。

“老大人,您是說在下追隨上位,就能青史留名?”

賈魯一笑,“豈止是青史留名,這裡離着沛縣不遠,王氣所在,一千多年前,蕭何輔漢,成就霸業。老夫似乎記得,蕭何早年也不過是縣衙的小吏罷了!”

李善長面色驟變,他拿漢高祖鼓動朱元璋,現在賈魯拿蕭何忽悠他,也算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了。

有趣的是朱元璋在接受了疫苗之後還能冷靜面對,李善長卻不可救藥地中招了。

他想了好半天,終於狠下心。

來都來了,就跟着姓朱的幹了!

不過李善長到底還有一絲疑慮,他沉吟片刻,這才道:“老大人,如今豪傑並起,天下大亂。何以上位能取得天下,收拾舊山河?”

“哈哈哈!”賈魯大笑,“你不是看過了嗎!”

李善長怔住了,片刻之後,他臉色漲得通紅,雙手不住顫抖,顯得很激動,鼓足勇氣,詢問道:“老大人,難道真的要對豪強士紳下手?就不能通融?”

賈魯一笑,“李善長,你是個聰明人,老夫不妨把這個事情說破了。蒙古人席捲天下,奪了大宋江山,固然是殺戮作惡,罄竹難書。但不少豪強地主還是安然無恙,繼續榮華富貴。那些租種地主土地的佃戶也是如此。不過是多了幾個蒙古人主子罷了。該捱餓還是要捱餓,該受欺負,還是要受欺負。所不同的可能是以往三個人打他,現在變成了五個人……左右差不了許多,你說是嗎?”

李善長深深吸了口氣,情不自禁點頭。

他對這話是五體投地地贊同。

因爲他李家就是這樣,守着幾百畝土地,安安穩穩過日子。

李善長萌生了反對元廷的念頭,也是瞧着紅巾遍地,往上爬的路又被斷了,一氣之下,乾脆投靠朱元璋,博一個前程,僅此而已。

想到這裡,李善長再看那個小冊子,他就明白了過來。

這份分田方略,不是單純的給老百姓一點土地,換來百姓支持那麼簡單。

你要推翻元廷,要恢復舊日山河。

老百姓就要問一句,有什麼用?

如果還是不死不活的樣子,爲什麼要搏命?

恢復大宋朝能怎麼樣?

我們愛大宋,大宋愛我們嗎?

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飛龍九五重開大宋之天!

這句流傳黃河兩岸的口號,本質上是空的,飄在天上,沒法落地。

可若是一旦跟這份分田方略結合起來。

天雷地火,瞬間湊齊。

能把大元朝的天下,炸出一個大窟窿來!

什麼叫重開大宋之天?

那就是剷除豪強,均分田畝,平均土地,共同承擔徭役賦稅,並肩作戰,直到殺出一個新天地爲止。

至於李善長的想法,不能說沒用,他把負擔壓在了流民身上。招募流民,耕種官田,讓流民承擔更多的田賦兵役。

對於那些士紳地主,以及他們的佃戶,沒有多少觸及。而且由於官田賦稅沉重,很多人會想方設法,把官田變成民田,減輕負擔。

一旦這樣的話,他們就從抗元的戰車上下來了。

說穿了,李善長的方案只動員了一半的人。而張希孟的計劃,是動員除了極少數地主之外的所有人。

格局大小,高下立判!

“天下豪傑雖然不少,但多爲莽夫碌碌之輩。能重用文臣的都不多,更不要說胸懷韜略,腹有錦繡了。朱將軍不論智勇,格局,皆遠在羣雄之上……公年富力強,得遇明主,他日必爲史書明相,流芳百世!”

賈魯稱呼李善長爲公,就是在說,你日後的地位肯定在我之上。

李善長自然聽得出來,他口稱不敢,可心裡卻是樂開了花。只不過李善長也不傻,那個張希孟雖然年輕,但是能提出分田方略,也不是尋常人物,而且顯然朱元璋更看重他。

這一點李善長也沒辦法,先來後到,誰讓他晚了!

不過他也有優勢,那就是豐富的行政經驗,還有跟下面人無與倫比的打交道經驗。

就拿張希孟設想的分田計劃來說,的確比起大多數的方案都公平合理,但是在李善長這種老吏看來,依舊是漏洞許多,可以操作的空間不小。

在仔細推敲了一夜之後,李善長主動來拜見朱元璋。

而朱元璋此刻也在和張希孟聊分田的事情,賈魯也在。

要說起來,田絕不是那麼容易分的。

眼前就有個活生生的例子,張家的僕人老王是怎麼被抓住的,又是怎麼送到張希孟手裡的……這事情還挺有趣的。

前面不是說了,有一批士兵,偷了兵器,逃回了家鄉,不願意跟着朱元璋幹了。

當時老朱去救郭子興,也顧不上這些人,還生怕他們一走,影響了軍心。

可是這幫人回到了家裡,也沒閒着。他們在軍中見識了處置盧家,見識了分田,覺得熱血沸騰,就該這麼幹……大傢伙都是窮苦人,回家之後,就趕快落實。

他們聚集了一百多人,把當地一個地主,兩家富戶都給抓起來,當衆砍頭。

然後就組織分田……可是在這時候他們傻眼了,因爲沒有人讀過書,也算不清田畝多少,不知道該怎麼執行。

很湊巧,老王偷了張家的首飾,本想往南跑,找個太平的地方躲起來。可是兵荒馬亂,根本跑不掉,他身上拿着一包首飾,想找個當鋪換錢都很艱難。

他只能藏身村子裡,靠着一個老農幫忙度日。他也夠不要臉的,竟然拾起了張老爹的身份……說自己是讀書人,爲了躲避戰禍,結果不幸遇到了元兵,妻兒都死了,他好容易逃出性命云云……

老農收留了他,給他住的地方,又給他一些糧食,條件就是每月收一件首飾。

老王躲了好幾個月,元兵也退了,他就琢磨着去一個安穩的地方。

還沒走成,就讓一幫兵找出來,你不是識字嗎?不是讀過書嗎?

幫我們分田!

老王很傻眼,我就是個奴僕,你們就拿這個考驗我?

士兵們不管這些,刀壓在了脖子上。

老王只能答應,不過很快他就發現了,分田這事,可大有關鍵……哪塊好,哪塊壞,有沒有灌溉,一畝水澆地比起一畝普通的田,產量能高出一半。

還有,在農村缺少測量工具,因此估算土地面積,用的是弓步法,一弓步算五尺。這就出了問題了,一個大個子和一個小個子,腿長肯定不一樣,弓步也不一般大。

發現了這些之後,老王就來了本事,他在這一羣人裡面,不停挑唆,給這個多一點,給那個少一點,製造矛盾,拉攏分化。

總而言之,把他在張家管事,練出來的嘈聒本事,全拿出來了。

還有幾天下來,這一百多士兵,就四分五裂,彼此都動了刀子,傷了好幾個。

老王卻是相當滿意,因爲只要繼續下去,這幫人收拾不了殘局,就都要聽自己擺佈。

他能掌握這一百多人,就能跟元廷勾搭,弄個團練鄉勇的身份,沒準還能謀個官位。張家不願意給元廷做事,那是他們傻!

可以說,老王的計劃幾乎成功了。

可就在這時候,朱元璋救出了郭子興,又設法化解了戰事,沒有讓郭子興和趙均用開戰……瞬間老朱名聲大振,村子裡的老人聽到了消息,又看了看亂成一鍋粥的分田。

乾脆把這幫士兵叫到了祠堂,跟他們把話說開了。

你們沒那個本事,別癡心妄想了,再說你們背叛了朱公子,就不怕朱公子問罪?

這些士兵一看,似乎也的確是這樣。

他們乾脆放棄成見,一起去臨淮鎮請罪。

在他們動身之前,把老王給抓了起來。

都是這個混賬東西,害得他們內訌,一定要交給上位發落,狠狠懲治。

就這樣,他們押着老王,到了臨淮,順便把老王身上的那一包首飾也上繳老朱。

最初朱元璋還不知道這個人跟張希孟有關係,可是看到了長命鎖,金鐲子,上面都有刻字,一下子就想到了張希孟。

“主公,臨淮鎮只是小試牛刀,往定遠去,分田就是一切的核心,務必要分好,分得妥當,分得心服口服,只有如此,才能得到民心!”

朱元璋連連點頭,他也不想跟那一百多個蠢貨一樣,把自己弄得四分五裂,內鬥起來。

正在這時候,李善長來了。

“上位,卑職正好有些見解,要說與上位參詳。”李善長自信滿滿。

第二百三十五章 軍力加倍第二百八十七章 山賊土匪的智慧第一百五十章 菩薩兵來了第一百七十一章 你甚至不願叫我一聲大哥第五十一章 朱元璋的政策第六百一十章 冠軍……侯,回來了第四百二十九章 連大戶都背叛了第七百零九章 我們不會讓父皇失望的第五百四十八章 轟轟烈烈的祭祀行動第六百五十章 鐵鍋燉貪官第五百章 別緻的洞房花燭第八百八十一章 含糊不得第三百八十八章 內鬥果然開始了第八百七十六章 好學生第一百三十九章 主動送上門第二百六十三章 喝茶多是一件美事第四百一十一章 孤單的張相公第六百六十二章 李善長的高光時刻第三百八十章 士大夫的葬禮第二百六十八章 雷霆手段第三百七十五章 商科考試第一百六十一章 三大紀律第二百五十四章 張李同心,其利斷金第四百七十三章 張相的好學生第六百九十二章 張相公收徒了第四百二十章 百萬銀兩第七百八十七章 張家第三胎第五百三十八章 修書第四十八章 善長歸心第五百二十七章 從絲綢作坊開始第二百九十三章 堅定守住,就有辦法第五百七十八章 傳國玉璽第六百五十章 鐵鍋燉貪官第七十章 好官第四百二十二章 成功挑戰張相的弱點!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謀反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一百八十八章 老朱校長第四百二十七章 我們贏了第三百五十四章 聖君賢臣第六百一十七章 真正的徵西大將軍第三百七十五章 商科考試第三百一十一章 張相是個大好人第六百八十章 識字卡第四百章 登基大典的嘉賓第五百六十章 大一統第五百七十五章 君臣團聚第六百三十三 章 藩王第一百一十章 有後第八百九十九章 准許加入華夏第三百四十一章 這是一個關於格局的故事第六百九十九章 濟民學堂,救濟斯民第五十一章 朱元璋的政策第九百零八章 老朱的小遊戲第四十七章 恢復舊山河第六百一十章 冠軍……侯,回來了第三百一十三章 收買李善長的價碼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善長悟了第七百一十三章 來自張希孟的報復第八百零三章 印錢就是第三百七十六章 拼搏百天,我也要考稅務部第二百四十六章 咱們贏了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涼王第七十章 好官第三十六章 只有元廷受傷的世界第一百二十六章 糧食就是一切!第六百四十九章 重賞第三百零六章 冊封第二百八十六章 我們不欠軍餉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復興第二百七十八章 富裕仗第二百一十九章 完者完了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元璋在崖山第四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決斷第三十九章 好女婿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一百七十四章 咱是來立規矩的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三章 書與畫第八百九十三章 鑄造金鼎第七百八十七章 張家第三胎第八百三十九章 大明忠臣有門檻第五百九十二章 張希孟的大棋局第八十九章 寶鈔第九百章 到了地獄你也不行第三百四十六章 好大兒第七百一十三章 來自張希孟的報復第四百二十八章 陷入絕境的陳友諒第五十六章 破橫澗山第三百一十章 你們想要多少?第七百二十四章 還是張先生懂咱第二百一十三章 朱家軍的良心第八百八十五章 太子的困惑第三百三十章 人生無常第七百四十六章 馬皇后的恩典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們也是人第十一章 巾幗勝鬚眉第一章 元末第一百三十五章 進兵高郵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
第二百三十五章 軍力加倍第二百八十七章 山賊土匪的智慧第一百五十章 菩薩兵來了第一百七十一章 你甚至不願叫我一聲大哥第五十一章 朱元璋的政策第六百一十章 冠軍……侯,回來了第四百二十九章 連大戶都背叛了第七百零九章 我們不會讓父皇失望的第五百四十八章 轟轟烈烈的祭祀行動第六百五十章 鐵鍋燉貪官第五百章 別緻的洞房花燭第八百八十一章 含糊不得第三百八十八章 內鬥果然開始了第八百七十六章 好學生第一百三十九章 主動送上門第二百六十三章 喝茶多是一件美事第四百一十一章 孤單的張相公第六百六十二章 李善長的高光時刻第三百八十章 士大夫的葬禮第二百六十八章 雷霆手段第三百七十五章 商科考試第一百六十一章 三大紀律第二百五十四章 張李同心,其利斷金第四百七十三章 張相的好學生第六百九十二章 張相公收徒了第四百二十章 百萬銀兩第七百八十七章 張家第三胎第五百三十八章 修書第四十八章 善長歸心第五百二十七章 從絲綢作坊開始第二百九十三章 堅定守住,就有辦法第五百七十八章 傳國玉璽第六百五十章 鐵鍋燉貪官第七十章 好官第四百二十二章 成功挑戰張相的弱點!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謀反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一百八十八章 老朱校長第四百二十七章 我們贏了第三百五十四章 聖君賢臣第六百一十七章 真正的徵西大將軍第三百七十五章 商科考試第三百一十一章 張相是個大好人第六百八十章 識字卡第四百章 登基大典的嘉賓第五百六十章 大一統第五百七十五章 君臣團聚第六百三十三 章 藩王第一百一十章 有後第八百九十九章 准許加入華夏第三百四十一章 這是一個關於格局的故事第六百九十九章 濟民學堂,救濟斯民第五十一章 朱元璋的政策第九百零八章 老朱的小遊戲第四十七章 恢復舊山河第六百一十章 冠軍……侯,回來了第三百一十三章 收買李善長的價碼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善長悟了第七百一十三章 來自張希孟的報復第八百零三章 印錢就是第三百七十六章 拼搏百天,我也要考稅務部第二百四十六章 咱們贏了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涼王第七十章 好官第三十六章 只有元廷受傷的世界第一百二十六章 糧食就是一切!第六百四十九章 重賞第三百零六章 冊封第二百八十六章 我們不欠軍餉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復興第二百七十八章 富裕仗第二百一十九章 完者完了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元璋在崖山第四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決斷第三十九章 好女婿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一百七十四章 咱是來立規矩的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三章 書與畫第八百九十三章 鑄造金鼎第七百八十七章 張家第三胎第八百三十九章 大明忠臣有門檻第五百九十二章 張希孟的大棋局第八十九章 寶鈔第九百章 到了地獄你也不行第三百四十六章 好大兒第七百一十三章 來自張希孟的報復第四百二十八章 陷入絕境的陳友諒第五十六章 破橫澗山第三百一十章 你們想要多少?第七百二十四章 還是張先生懂咱第二百一十三章 朱家軍的良心第八百八十五章 太子的困惑第三百三十章 人生無常第七百四十六章 馬皇后的恩典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們也是人第十一章 巾幗勝鬚眉第一章 元末第一百三十五章 進兵高郵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