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大哥,我還活着!

張希孟從白鹿洞書院回來,預想中的激烈爭吵,並沒有發生。恰恰相反,張希孟將得到的白鹿洞書院學規拿到了自己的書房,竟然苦心研究起來這讓高啓、徐賁等人大爲不解,張相之前的種種說法,已經將理學的根都給揚了。怎麼去了一趟白鹿洞書院,什麼人都沒見到,就變了樣子?

難道說在白鹿洞有朱熹的魂兒,兩個人隔着幾百年交鋒,張相失敗了?

不行啊!

咱們不能認輸啊!

高啓就想衝進去,奈何孫炎立刻攔住了他。

“我說你們稍安勿躁行不,老實等待,把心放到肚子裡。”

高啓咬牙怒道:“這麼大的事情,學問之爭,我如何放心?萬一讓理學死而復生,你不怕嗎?”

怕?怕什麼?”孫炎呵呵一笑,隨手指了指桌上的茶壺,“我啊,就是一個卑微的茶具,用來盛放張相公芬芳的思想,又有什麼好怕的?

“你!你是無心之人!”高啓氣得怒罵,孫炎卻是坦然受之,絲毫不理會。你們這幫人啊,是不瞭解張希孟,還真以爲他會跟朱熹有什麼共鳴啊?

看樣子多半是能利用朱熹罷了,老頭都死了這麼多年了,還被人當成工具,真是可憐啊!

張相也是下得去手,一點不知道尊老愛幼!

孫炎暗暗腹誹着。

張希孟自然是毫不介意,朱熹的腦袋,你們大儒摸得,我就摸不得?

我不但要摸,還要把他摸禿了。

朱熹是個什麼人呢?

首先他大約是個很會讀書的人,畢竟本事不行,也沒法在十九歲就考上進士啊!

但是你要說朱熹是個頂級學霸,也稍微有點勉強,當然了,只要能考上進士,就該屬於學霸中的學霸,但是在這些人裡,還要看誰更霸道!

朱熹是第五甲第九十名,賜同進士出身。

說是同進士,其實就是不同。 ωwш _tt kan _¢o

朱熹初入官場,只是擔任縣主簿,起點並不算高……

屬於那種混入了士大夫的圈子,但是卻在五環以外的尷尬處境。

如果不出意外,朱熹也就是混到知縣,知府一類的官吏,一生碌碌無爲,除了能給家裡留點金錢田產,別無成就的尋常士人而已。

但很快朱熹就找到了他的路子,走正統進士官,治國平天下不行。

那咱從治學入手啊,朱熹在縣內興學,隨後他又拜入了李侗門下,成了二程理學的正經傳人。

注意,這個身份真的很重要,朱熹雖然沒有在學歷上拿到頂級,但是在師門選擇上,卻是捏得死死的。

而在此後,朱熹越發揚長避短,官場混不好,咱就做學問。從某種程度上講,朱熹不是天才,但是他很會讀書,也很有總結能力。

他不是蘇軾那種,老天爺拿着飯勺子,追着屁股後餵飯的天縱之才。

但在不斷的讀書之中,朱熹的學問日漸精深,他開始總結二程之學,推陳出新,著書立說,廣開山門,講學教書,

以至於成就一代鴻儒……

都是門人弟子不好,只要找回孔老夫子的真心原意,就能如何別這麼天真了,如果這麼想,你就被騙了。

朱熹老夫子可不光會讀書,會寫書講學,人家還會做生意…朱熹曾經創立了社倉,說白了,就是仿效王安石的青苗法,他向老百姓借糧米,收取利息朱老夫子先是在常平倉借了六百石米,經過十多年的經營,社倉積糧達到了三千一百石,簡直是名利雙收啊!

最有趣的是朱熹總結自己社倉法和青苗法的不同,說一在鄉間,一在州府,一由民辦,一由官辦。

也就是說,青苗法是朝廷貸給了州縣的百姓,而他的社倉法,是由士紳君子人,貸給鄉里的百姓。

到底是不是真的不好說,反正朱老夫子給士紳們探索出一條如何可持續性竭澤而漁的好路子,果然是江南大儒,

士紳表率!

說得再多,朱熹都是一屁股坐在士紳地主這邊,而且還苦心孤詣總結了程朱理學,按照張希孟之前的總結,這東西就是個怪胎毒瘤,從根子上,就是有問題的。

但是呢,話又說回來,理學有問題不假,但是朱熹治學的能力,讀書的水平,論述的邏輯,還有太多可以借鑑的。

長希孟想要自成一家,卻是有太多的短板,其中最緊要的一條,就是他的思維模式和現在大多數讀書人不一樣,

該怎麼切入,如何讓人們接受,成了張希孟的最大軟肋。

畢竟能接受張希孟想法的,都是飽讀詩書,已經有了相當基礎的,不管是朱升、劉基、還是高啓、徐貴,他們都是這類人。

可是張希孟總不能指望着天下人先學好了孔孟,又裝了一腦子理學,然後幡然悔悟,成了他的忠實弟子吧?

很顯然,這就不現實。

沒有法子,只能從朱熹的學規下手了張希孟雖然沒有刨了朱熹的祖墳,但他決定把朱熹收編了,把理學也吞了…貌似更狠了!

張希孟擺弄着白鹿洞書院的學規,前面提到過一些了,在這裡開宗明義,第一條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

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爲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這幾句話就是闡發綱常,並且把堯舜搬出來,說是我們學堂教導學生,正心修身,講得就是父子,君臣大義,講的是三綱五常。

吧?張希孟看了半天。貌似沒有什麼問題,他要是講學,也不能說教人家父子不和,君臣屠載,夫妻打架,兄弟反目這差不多就是一句無可挑剔的廢話,全看怎麼理解了。

張希孟又沉吟了一會兒,他把夫婦有別拿了出來,隨後在後面寫了一句,有別無差。

男女不一樣,這不是廢話嗎,誰不知道?

可夫婦有別,這一個別字,就等於承認男女不同,男主外,女主內,男人是一家之主,女人只是附屬品。

而張希孟在後面加上了無差二字,立刻就變了一個意思,夫妻雖然不同,但是在法律地位上,卻是相同的,女子也享有財產權.

張希孟看着自己的註釋,竟然忍不住咧嘴笑了起來。

原來這就是大儒的快樂啊!

其實這句話原本出自孟子,朱熹拿過來,充當白鹿洞書院學規,等於是藉着聖人的嘴,說出自己的主張。

而張希孟重新註解,等於又把聖賢拉到了自己這邊。

至於孟子說了什麼,並不重要,我認爲你說了什麼,那才重要!

一句話,最終解釋權,歸我所有。

張希孟成功破題之後,頓時一發不可收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這句話出自中庸,屬於讀書的過程…而張希孟在後面添了四個字:知行合一。

他當然知道這個篤行之可不是實踐的意思,他也知道,主張知行合一的那位,也沒有實踐的意思,但是現在解釋權在我手裡,我想怎麼解釋,就怎麼解釋。

張希孟在短暫沉吟之後,就揮筆寫道:“吳王開科取士,入仕舉子,首先在各部歷事,積累經驗,學習本事,便是由學入問的過程,思之、辨之,而後將所得用在輔國治民的行動中,便是篤行之,便是知行合一。

“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讀書人口不言利,身不牟利。入朝爲官,侍奉聖主。不兼併田畝,不逃避賦役,爲萬民之表率,國家之棟樑。表裡如一,堂堂正正張希孟一路註釋,把朱熹的一篇學規,改的是面目全非,朱老夫子的棺材板已經快要壓不住了。

爲了防止朱熹詐屍,張希孟在後面自己總結了一段…千百年來,種種主張,所在多有,華夏俊傑,才智之士,

什麼沒有提出來過?

但是有太多東西,僅僅是提出來,留在書本上,掛在嘴邊上,卻從來沒有身體力行。

蓋因爲學問和現實分開,不能將書本和實際連接…僕以爲,一個人有報國之心,又是飽學之士,還贊同兼併土地.三者最多得其二。

由此可見,大多數的人,不願意放棄兼併田畝,就只能在無君無父的賊臣,和狗屁不通的混蛋之間選一個了。

張希孟寫完之後,十分滿意,把毛筆放下。從棺材裡爬起來一半,準備掀翻棺材蓋兒的朱老夫子又默默躺下了,

這人厲害,他怕不是對手啊!

正在張希孟沉浸喜悅之中的時候,突然,門戶洞開!

砰的一聲,嚇得張希孟急忙站起,下一秒就有個滿身塵土,還帶着血腥的傢伙,撲到了張希孟的懷裡。

“大哥,我還活着!”

張希孟略微沉吟,也是伸出了手,抱住了朱英。

“回來就好,回來就好啊!”

朱英淚水涌動,他隨手從桌子上抓起一張帶着字跡的紙,往臉上擦了一把,可憐兮兮道:“大哥,我真怕見不到你,老天保佑張希孟看了看那張紙,又看了看朱英,他的臉黑了…我他孃的不想見到你!

樂文

第八百三十六章 觀音奴第六百六十六章 佈局下一代第六百九十二章 張相公收徒了第八百八十二章 破案了第六百六十章 倒了黴的禮部第五百七十一章 大明的後起之秀第二百三十四章 地位第七十五章 處置第三百二十九章 都想投朱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四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決斷第五百四十七章 文丞相,可以告慰了第六百一十四章 朱棣的志向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元璋作詩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四十四章 君智將勇第五十三章 沐家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偷襲!第五百六十四章 痛飲燕山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五百六十四章 痛飲燕山第八百三十六章 觀音奴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傳天賦第五百一十章 有教無類第八百三十八章 老人該退位了第三百三十一章 起義第一百四十三章 得勝而歸第二百九十六章 杭州不在談判之列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第三百零七章 吃麪第二百三十五章 軍力加倍第四百零五章 閱兵第四十章 郭子興的饋贈第六百六十四章 有福氣的高麗第六百九十一章 小才女和 做題家第四百九十一章 親事第六百八十六章 濟民學堂的人樣子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捷第六百一十三章 御賜金筆第三百八十八章 內鬥果然開始了第八百六十八章 尊皇攘夷第三百九十章 探查民情第十二章 示兒第六百一十八章 張相贈詩第七百八十八章 還是兒子第七百九十七章 查案小能手第四百九十章 一對難纏的君臣第六百一十章 冠軍……侯,回來了第七百四十章 陛下脫險了第七百九十二章 駙馬上門第四百六十九章 無敵的常遇春第五百一十六章 父子同考第三百零八章 怎麼當吳王第三百六十六章 沉甸甸的賞賜第七百一十九章 來自李善長的一擊第二百四十七章 建廟祭祀第一百五十九章 請主公過江第三百四十章 你也配號漢王?第八百八十九章 九鼎第八百四十九章 奪了鳥位第四百三十四章 落網第四百零五章 閱兵第四百二十八章 陷入絕境的陳友諒第二百二十二章 實踐出真知第四百九十三章 無懈可擊的張相公第八百六十八章 尊皇攘夷第六百八十六章 濟民學堂的人樣子第五百五十五章 壯士十年歸第二百二十章 投朱一念起第四百零一章 羣賢畢至第六百九十二章 張相公收徒了第二百五十三章 嚇壞的百官第五百三十四章 民心在我不在你第四百四十三章 第五步,北伐第二章 朱重八(求收藏)第五百八十九章 太子羹第四百八十三章 張相小課堂又開課了第三百零五章 第三次興起第一百二十八章 俘虜工作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元璋在崖山第一百四十一章 我要看着大元朝完蛋第四百零二章 請孔家做個大元忠臣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七百四十三章 我把陛下抓了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謝天恩第七百零九章 我們不會讓父皇失望的第四百七十四章 劉福通走了第六十四章 一出好戲第三百一十三章 收買李善長的價碼第五十章 天命所歸第八百七十二章 應天上空的眼睛第二百零七章 天下英雄,唯有你我第四百六十章 痛斥孔家第四百六十章 痛斥孔家第八百四十三章 馬和三寶第二百五十章 演出第二百三十二章 機會要均等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六百五十章 鐵鍋燉貪官
第八百三十六章 觀音奴第六百六十六章 佈局下一代第六百九十二章 張相公收徒了第八百八十二章 破案了第六百六十章 倒了黴的禮部第五百七十一章 大明的後起之秀第二百三十四章 地位第七十五章 處置第三百二十九章 都想投朱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四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決斷第五百四十七章 文丞相,可以告慰了第六百一十四章 朱棣的志向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元璋作詩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四十四章 君智將勇第五十三章 沐家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偷襲!第五百六十四章 痛飲燕山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五百六十四章 痛飲燕山第八百三十六章 觀音奴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傳天賦第五百一十章 有教無類第八百三十八章 老人該退位了第三百三十一章 起義第一百四十三章 得勝而歸第二百九十六章 杭州不在談判之列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第三百零七章 吃麪第二百三十五章 軍力加倍第四百零五章 閱兵第四十章 郭子興的饋贈第六百六十四章 有福氣的高麗第六百九十一章 小才女和 做題家第四百九十一章 親事第六百八十六章 濟民學堂的人樣子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捷第六百一十三章 御賜金筆第三百八十八章 內鬥果然開始了第八百六十八章 尊皇攘夷第三百九十章 探查民情第十二章 示兒第六百一十八章 張相贈詩第七百八十八章 還是兒子第七百九十七章 查案小能手第四百九十章 一對難纏的君臣第六百一十章 冠軍……侯,回來了第七百四十章 陛下脫險了第七百九十二章 駙馬上門第四百六十九章 無敵的常遇春第五百一十六章 父子同考第三百零八章 怎麼當吳王第三百六十六章 沉甸甸的賞賜第七百一十九章 來自李善長的一擊第二百四十七章 建廟祭祀第一百五十九章 請主公過江第三百四十章 你也配號漢王?第八百八十九章 九鼎第八百四十九章 奪了鳥位第四百三十四章 落網第四百零五章 閱兵第四百二十八章 陷入絕境的陳友諒第二百二十二章 實踐出真知第四百九十三章 無懈可擊的張相公第八百六十八章 尊皇攘夷第六百八十六章 濟民學堂的人樣子第五百五十五章 壯士十年歸第二百二十章 投朱一念起第四百零一章 羣賢畢至第六百九十二章 張相公收徒了第二百五十三章 嚇壞的百官第五百三十四章 民心在我不在你第四百四十三章 第五步,北伐第二章 朱重八(求收藏)第五百八十九章 太子羹第四百八十三章 張相小課堂又開課了第三百零五章 第三次興起第一百二十八章 俘虜工作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元璋在崖山第一百四十一章 我要看着大元朝完蛋第四百零二章 請孔家做個大元忠臣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七百四十三章 我把陛下抓了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謝天恩第七百零九章 我們不會讓父皇失望的第四百七十四章 劉福通走了第六十四章 一出好戲第三百一十三章 收買李善長的價碼第五十章 天命所歸第八百七十二章 應天上空的眼睛第二百零七章 天下英雄,唯有你我第四百六十章 痛斥孔家第四百六十章 痛斥孔家第八百四十三章 馬和三寶第二百五十章 演出第二百三十二章 機會要均等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六百五十章 鐵鍋燉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