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兩百三十五章 文章和爭執

萬曆十九年十月。

京師。

六科廊裡的言官們或坐或立,他們手裡拿着今日新出爐的天理報,正爭相讀之。

讀了幾句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嗡嗡地說了幾句,然後又繼續讀之。

有的人碰起熱茶端起來又放下,這才輕呷了一口,就對一旁的同僚說話,慢慢的聲音吵雜了起來。

“大宗伯多久沒有寫文章了?”

“有一陣了。但是牛刀小試不減當年,厲害啊,厲害啊。”

“我說的不是文章,這荀子罷祀的事,是世宗皇帝決定的事啊。大宗伯上了奏章不說,還刊登到報上,此事一出御史臺那邊怕是炸了鍋吧。”

“我倒是以爲大宗伯出昏招了,若是要荀子復祀,也不是這個復法。大張旗鼓的,你這是要讓天下人來評說啊。你這不是樹起旗幟,讓人來打嗎?”

說到這裡,有人將茶盅一頓,幾人頓時知道失言,當即不再多說。

科道里有不少人可是林黨一員,有人如此說不是平白爲自己樹敵嗎?

更何況現在吏科都給事中鍾羽正是林延潮的同年,對於科道官員而言,鍾羽正是絕不能得罪的。

所以看到當今禮部尚書林延潮親自爲荀子復祀撰文,對於科道官員而言,就算堅持認爲荀子並非儒家道統的,有心要駁之,心底也是掂量了再三,不會出聲反對什麼。

科道言官最講糾正風氣之事,雖然不明白林延潮提這荀子復祀之事目的是什麼,但要反對就必須反對,但現在猶如被人掐住了喉嚨實在難受。

這是六科。而在掌握天下文墨之地的翰林院,則又是另一個樣子。

翰林馮琦剛到院,這一次他被點爲順天鄉試主考官,他能得以出任離不開林延潮的提攜。

而他能得到林延潮賞識,自也離不開前禮部尚書于慎行與林延潮交好的這一層關係。

馮琦到院後,即看到這一科的庶吉士正在圍在一起讀報。

馮琦見此大爲不滿,深覺的翰林院裡的學風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當年他爲庶吉士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一旦在道旁遇到翰林前輩立即就起身問好了。

卻見這些庶吉士似在議論什麼。

шωш¸ttκǎ n¸¢ ○

“管不了那麼多,荀子復祀不復祀之事,我其實不關心。不過就文章說來,自鳳州先生故去後,大宗伯的文墨已可稱獨步天下。你看此文末有留白,似有遺憾,有述說未盡之意,妙哉妙哉。”

“經你這麼一說,我這纔有所覺,這等文法前面排比鋪陳,沛然如大江大河,最後卻嘎然而止,餘音未盡啊!”

“不錯,有人言好的文章就好比山水之畫,不是看你畫了多少,而是看你留白了多少。這一留白,正合其中妙處,只是怕此文一出,以後不知有讀書人要東施效顰了。”

衆人嘆息了一陣,馮琦輕咳了一聲,但見說話幾人都是這一科庶吉士裡的翹楚,如馮從吾,董其昌等人。

“見過馮前輩。”衆人慌忙行禮。

“都什麼時候了,你們不務館課,聚在這裡談什麼?”

“今日天理報,大宗伯在報上撰文,我等一直敬仰大宗伯的文章,故而聚在一起揣摩文章的精妙。”

“原來如此,”馮琦精神一震當即道,“大宗伯乃是翰院文章裡的第一人,他們聚在這裡揣摩他的文章,對於功課也是極有好處的。”

衆庶常們聞言吃了一驚,這太陽從西邊出來了。他們本以爲要受責,沒料到馮琦倒是一番稱讚。

馮琦當即伸手道:“先讓我拜讀大宗伯的文章。”

衆人遞去後,馮琦讀了不勝讚歎道:“不說文章如何,就說這引經據典,信手拈來的功底,也是無人能及。”

馮琦讀後倒是一句一讚,初時也有翰林質疑林延潮是不是最後因何事沒有寫完此文。

但是在馮琦口中立即成了一等絕妙的文法。

馮琦的文才也是衆翰林公認的,於是經他這麼一說,衆翰林們也是信之不疑,研究起這文法來。

而一旁正好葉向高,方叢哲二人走過,他們聽了馮琦如此說,不由瞠目結舌。林延潮這文章爲何少了一段,他們是知道的,可是經馮琦這麼一說,卻成了另一個樣子。

“一個順天鄉試的主考官,不至於吧!”方叢哲感嘆道。

一旁的葉向高倒是一臉嚴肅地道:“我也覺得,馮前輩不至於如此,應當是確實欣賞文章之留白。”

方叢哲撫須讚道:“進卿此乃厚道之見!”

二人回到翰院裡聊天,不久馮琦大步入內,取了一份文章放在二人面前道:“今日拜讀大宗伯文章心有所感,吾亦認爲荀子復祀之事乃順應人心之舉,故而撰文一篇願附於新民報上爲大宗伯搖旗吶喊!”

葉向高,方叢哲對視一眼都是心道,論及把握時機,此人真是算得恰到好處啊。佩服,佩服啊!

而在京城一處書院裡。

讀書人們也是追着師長,請教這篇文章。

這名師長乃飽學鴻儒,當即笑了笑道:“也好,那麼我等今日不教經史,就教大家讀一讀這‘論荀子’。”

“諸位看這一句‘禮非從天降,非從地出也,而出自於人情。”

“這話大宗伯以前的文章裡常有所載,其實這也並非他所言,而是張永嘉張璁,當年大禮儀時他就以此言得到世宗皇帝的讚賞。”

“今日用這話來就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破那句非天子不議禮,若是天子不能議禮,那麼張永嘉之言何用?”

“這一句是‘臣身爲禮臣,奉聖命部議此事……聞知昔漢高帝,英主也,刻銷印章,天下不以之戲玩。宋趙普,賢相也,綴補奏章,人主不以爲瑣屑。漢高帝,宋太祖在前,何言有傷聖明?”

“這句話裡舉了兩個典故,一個是漢高祖劉邦,一個是宋太祖趙匡胤。”

“劉邦當年刻好印章,準備命人分封六國諸侯,但張良勸諫劉邦,你手下都是六國之士幫你來打天下,若是你分封六國諸侯,這些人馬上就離開你跟從故主,誰來跟從你。劉邦納諫作罷。”

“還有就是趙匡胤與宰相趙普,宰相趙普屢次向推薦趙匡胤某人,趙匡胤不肯,最後把趙普推薦此人的奏章撕碎了丟在地上。趙普把撕碎的奏章帶回家綴補好後,過了幾日又向趙匡胤推薦,最後趙匡胤不得不接受了趙普的意見。”

“譬如漢高祖,趙匡胤這樣的明主,都能更改聖命,可知聖人無我之意,又何來有傷聖明呢?”

聽了老儒一言,下面的儒童們紛紛點頭。

老儒笑了笑繼續講了下去……

夜幕降臨,結束了一日操勞的林延潮,回到府裡書房。

聽了陳濟川,天理報一出,反響確實不錯。但是同樣的遭到了很多的批評,他們批評都在對荀子的性惡論,認爲林延潮不能爲荀子辯護。

林延潮聞之有些欣慰,他想起若是後人將荀子與亞當斯密二人的著作一起來讀,就會發現有很多共同之處。

兩位東西哲人都認爲人性有惡的一面。

荀子認爲,當以禮導欲。但義在禮先,保利棄義,謂之至賊。

亞當斯密認爲利己不害他,則無妨,反而利己能促進於利他。

同時荀子提倡社會分工,他主張人能羣,在於能分,人不能無羣,羣不能無分。不過荀子之分,更近於階層的意思,故而‘羣則無分則爭’,因此必須以禮維護,同時分也可人盡其才,最後‘農農,士士,工工,商商’。

而分工這一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說的也清楚了,分工可以促進社會的發展,經濟的增長。

當時荀子與亞當斯密都面臨一個問題,世俗總是用道德的制高點來極力譴責財富的積累,商業的發展。

只是亞當斯認爲適度的利己,最終會造成利他。比如商販將商品給百姓,並非是爲了作善事,而爲了將商品換作了金錢利己罷了,而長久的利他一定是建立在利己的基礎上,最後亞當斯密成爲經濟政治學的鼻祖。

而荀子呢?到了明朝甚至連陪祀的地位,也被取消。

而林學的主張是利人利己是爲義,愛人愛己是爲仁,這與荀子,亞當斯密的理論都有共通的地方,所以故而恢復荀子的道統十分必要。

只要能站在千百年來的義利之辯的理論制高點,如此將來的改革變法就有了理論鋪墊。

當初辭官在鄉時,林延潮讀菜根譚裡‘善啓迪人心者,當因其所明而漸通之,毋強開其所閉;善移風化者,當因其所易而漸及之,毋輕矯其所難’深有所感。

一切變法,移風易俗都必須從教化人心而起,教化人心不是徒然說教,變法當從易到難而不是一下子動大刀子。這與林延潮決定從下至上,水到渠成的變法,可謂不謀而合。

所以荀子陪祀之事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過這一次朝野間的辯論,林延潮將自己政治主張通過輿論進一步的宣傳。若是先變法再宣傳,則成爲說教,讀書人百姓不但聽不進去,而且還有反效果。

現在因此事引起了爭執,早在他意料之中,這纔是林延潮所真正需要的。

第兩百三十九章 席間運籌(二更)六百一十三章 告御狀一千七十章 正推第一百七十四章 琉球三十六姓第六十六章 燕可伐與第三百六十六章 修典第四十章 狀元公的勸諫一千兩百七十六章 安插第一百五十四章 激將(一更)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人走茶涼一千九十七章 反目第一百五十一章 老夫看好你四百四十九章 滿分的逼第三百一十六章 衆口鑠金一千六十七章 堪任資格四百八十五 西湖遊記第四十四章 林誠以的推薦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心腹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懇請出山一千一百五十章 修身齊家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東事五百七十章 賞賜七百二十四章 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第一更,求月票)第四百一十八章 救兵來了單章兼請假第三十一章 敢要多少?第四百章 不收禮一千三百零八章 宰一刀第四百三十章 垂世文章六百六十七章 衆人來助七百四十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八百八十八章 圈套八百四十五章 渡口六百九十六章 行賄第一百零八章 招覆(第二更)八百二十章 是時候展現真正的技術了一千三百二十章 魯密銃第三百七十三章 下官知錯了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退意九百二十七章 學以致用第二十二章 大明律六百零六章 殺一儆百四百七十一章 ********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一石二鳥第二十七章 入理不如入情六百九十五章 時報初刊第十六章 一鳴驚人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撫世五百七十六章 經筵講官九百二十一章 鳳凰不與寒鴉爲伍八百五十一章 刨根到底第三百九十三章 淺淺抵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太平盛世五百八十一章 論破七百六十三章 天下歸心一千兩百七十二章 經略之位一千九十章 自立門戶七百三十一章 馮保倒臺第二十七章 入理不如入情第三百四十一章 三元及第匾第兩百三十五章 申時行(二更)第十三章 大宗師按臨了五百零七章 家宴第兩百三十九章 席間運籌(二更)第四百二十三章 感到放心八百五十二章 桃李天下九百三十四章 官員的操守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富春江上六百五十八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一更)第一百二十七章 有文有筆(二更)第三百五十八章 名傳八方七百九十八章 欽差來了八百六十一章 說話不算話第一百五十三章 院試(二更)四百六十章 幕客八百八十八章 圈套九百六十三章 考語第兩百九十五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三十五章 錢沒了(第二更)四百六十章 幕客八百五十二章 苦心人天不負一千兩百六十四章 盛世與危機四百八十五 西湖遊記第三十九章 買書一千四十九章 上疏八百九十七章 召集第一百四十八章 不忮不求(一更)一千一百零一章 東窗事發第兩百八十三章 教誨七百八十二章 外放(補更)第三百八十七章 平夷詔第六十七章 有人辭官歸故里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試探第兩百八十二章 家信第一百八十一章 又是一年縣試時(一更)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同受彈劾第一百六十八章 讀書之法一千兩百六十四章 盛世與危機第兩百三十九章 席間運籌(二更)第三百五十二章 本府錯怪你們了
第兩百三十九章 席間運籌(二更)六百一十三章 告御狀一千七十章 正推第一百七十四章 琉球三十六姓第六十六章 燕可伐與第三百六十六章 修典第四十章 狀元公的勸諫一千兩百七十六章 安插第一百五十四章 激將(一更)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人走茶涼一千九十七章 反目第一百五十一章 老夫看好你四百四十九章 滿分的逼第三百一十六章 衆口鑠金一千六十七章 堪任資格四百八十五 西湖遊記第四十四章 林誠以的推薦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心腹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懇請出山一千一百五十章 修身齊家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東事五百七十章 賞賜七百二十四章 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第一更,求月票)第四百一十八章 救兵來了單章兼請假第三十一章 敢要多少?第四百章 不收禮一千三百零八章 宰一刀第四百三十章 垂世文章六百六十七章 衆人來助七百四十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八百八十八章 圈套八百四十五章 渡口六百九十六章 行賄第一百零八章 招覆(第二更)八百二十章 是時候展現真正的技術了一千三百二十章 魯密銃第三百七十三章 下官知錯了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退意九百二十七章 學以致用第二十二章 大明律六百零六章 殺一儆百四百七十一章 ********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一石二鳥第二十七章 入理不如入情六百九十五章 時報初刊第十六章 一鳴驚人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撫世五百七十六章 經筵講官九百二十一章 鳳凰不與寒鴉爲伍八百五十一章 刨根到底第三百九十三章 淺淺抵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太平盛世五百八十一章 論破七百六十三章 天下歸心一千兩百七十二章 經略之位一千九十章 自立門戶七百三十一章 馮保倒臺第二十七章 入理不如入情第三百四十一章 三元及第匾第兩百三十五章 申時行(二更)第十三章 大宗師按臨了五百零七章 家宴第兩百三十九章 席間運籌(二更)第四百二十三章 感到放心八百五十二章 桃李天下九百三十四章 官員的操守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富春江上六百五十八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一更)第一百二十七章 有文有筆(二更)第三百五十八章 名傳八方七百九十八章 欽差來了八百六十一章 說話不算話第一百五十三章 院試(二更)四百六十章 幕客八百八十八章 圈套九百六十三章 考語第兩百九十五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三十五章 錢沒了(第二更)四百六十章 幕客八百五十二章 苦心人天不負一千兩百六十四章 盛世與危機四百八十五 西湖遊記第三十九章 買書一千四十九章 上疏八百九十七章 召集第一百四十八章 不忮不求(一更)一千一百零一章 東窗事發第兩百八十三章 教誨七百八十二章 外放(補更)第三百八十七章 平夷詔第六十七章 有人辭官歸故里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試探第兩百八十二章 家信第一百八十一章 又是一年縣試時(一更)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同受彈劾第一百六十八章 讀書之法一千兩百六十四章 盛世與危機第兩百三十九章 席間運籌(二更)第三百五十二章 本府錯怪你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