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林延潮先命李元翼在一旁休息。

然後林延潮與李如鬆,陳行貴,於仕廉,劉黃裳在行轅之中會談。

這時候王京早已被倭軍燒成了一片白地,倭軍在退出王京之前,又屠殺了數萬朝鮮百姓。

而李如鬆自渡過漢江追擊倭軍後,出現了一定糧草補給不足,而這時候林延潮與玄蘇達成‘停火協定’,李如鬆也是率兩萬明軍主力返回王京就食。

聽聞有九萬倭軍圍攻晉州城之事,於仕廉,劉黃裳都覺得倭軍兵力有些多。

但李如鬆卻出言道:“吾觀破倭寇不難,一倭寇圍攻于堅城城下,銳氣必挫。二我軍皆精銳之師,兩萬人馬可抵十萬倭軍。三劉綎部五千人馬正駐星州隨時可以馳援晉城,而晉州附近也有朝鮮退下的人馬,雖爲敗軍,但……好歹也聊勝於無。故而倭軍雖衆,吾不懼矣。”

聽李如鬆這麼說,劉黃裳有些遲疑,欲言又止。

而這時林延潮道:“既是有提督這句話,那我們就速速進兵晉州!”

於是李如鬆立即回營整頓兵馬,而林延潮也準備隨大軍出征,同時他還書信於劉綎讓他派信使前往晉州城,與倭將交涉,讓他們立即退兵。

就在王京的兩萬明軍要出動時,這邊突然來了聖旨。

傳旨之人乃遼東都司張三畏,他來林延潮這傳達朝廷旨意。

聖旨上大意雲是要問罪於朝鮮國王,責他守國不利之事。

同時還言倭寇已知敬畏,有降伏歸順之心,讓林延潮暫時罷兵,不許開釁。聖旨上還說,朝鮮王還都於王京,整兵自守,我各鎮兵馬久疲於海外,除少留銳師,以爲聲援,其餘以次撤歸。

聽了聖旨後,左右都色變。張三畏見衆人神色有異,不由問道:“經略大人,此事可有不妥?”

林延潮點頭道:“九萬餘倭軍正圍攻晉州城,此城在存亡旦夕之間,吾正要率師救援!”

張三畏聞言欲言又止,眼下文臣權重,他雖是來傳旨,但在經略面前不敢出聲。

林延潮溫言道:“中使先休息一二,本部稍後再與你說話。”

“是。”張三畏不敢出聲質疑,立即退下。

張三畏走後,於仕廉忍不住道:“恩師,這都要出兵了,這突然來了聖旨不許開釁如何是好?”

林延潮道:“這必是石東明拿得主意。”

“石大司馬?”

林延潮點點頭,他雖身在朝鮮,但朝中的故舊學生一直與他有書信往來,所以對朝堂上的動向可謂一清二楚。

石星是要打定議和的主意了。

之前石星主戰,認爲從戰略地緣安全考慮,朝鮮非救不可,同時能一戰而克,故而極力出兵。

後來隨着戰事進展,石星才明白倭軍在朝鮮足有二十萬人馬,兵力遠超明朝。而這時候國內民困餉乏,不能支持長久大戰,作爲出兵的倡議者石星決定在保住平壤大捷,火燒龍山的勝果下議和。

兩國的條款衝突很大,石星不是不知道,但他解決的辦法就是忽悠。

清朝時外國使節要參見乾隆,外國使節堅持不跪,但乾隆說你一定要跪。

這時候怎麼辦,於是官員們就只能說‘洋人的腿不能彎曲’。

乾隆就那麼容易被下面欺瞞嗎?

乾隆不是傻子,他要一個對天下臣民解釋的理由,如果捅破了也是臣下欺君。

對於官員而言這件事敷衍過去了,就是外交智慧,過不去,再找藉口。

對於外交使節而言,與中國通商纔是大事。

wωω¤тTk án¤C〇

石星也是這個打算。

而從雙方分歧來看,明日兩國衝突在三點一和親,二國土,三封貢。

倭國從國家到個人,從來目的性都很明確。

和親的目的,不是爲了公主,而是取得與明朝平起平坐的權力,雙方以對等大國交往。

國土封貢都是爲了土地利益和經濟利益。

這就是豐臣秀吉的目標。

而從明朝考慮第一點和親,絕對不行。

什麼效仿王昭君故事也不行。

明朝是宗藩關係,就如同任何人見到皇帝都要拜一樣,就算你外國使者又如何,豈不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宗藩關係現在人看來不理解,但在那個時代絕對比殖民體系更顯得文明,因爲我們不訴之武力使對方誠服。

歷史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當時雖然輸了,但清朝上下還是很不服氣,道光在奏章裡寫到‘小屈必有大伸’。

一直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廣東淪陷,大沽口被攻佔。

清朝被迫籤城下之盟時,雙方談判最僵持的不是割地賠款,而是在外國公使不得進入北京上,爲給大清朝保留最後的遮羞布。

最後八里橋之戰,圓明園被燒,咸豐北狩,清朝上下才接受現實,承認英法爲‘平起平坐’之國家。

而換了明朝,豐臣秀吉要達到‘英法’這地位?有可能嗎?

一百年前就有答案了!皇帝都被俘虜了,又如何?繼續打!

至於第二點,朝鮮之國土也沒有商量餘地。朝鮮是中國藩國,那麼土地即是明朝所有,同時明朝在法理上也有義務保護這個體系下國家的安全。

至於最後的第三點封貢,現代人認爲貿易往來,互惠互利,何況當時明朝還急需日本金銀以緩解國家的燃眉之急。

但官員們堅持的底線是許封不許貢,林延潮從主張封貢議和起,都已經做好名聲盡毀的準備了。

當然還有另外一條出路,那就是石星在走的‘洋人膝蓋不會彎’的路。

現在朝廷已調命林延潮準備撤軍了,但林延潮對左右道:“此刻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傳令李提督整軍進兵晉州!”

“可是朝廷那邊……”劉黃裳問道。

林延潮橫了他一眼,決然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聞林延潮之言,左右一併肅然,當即不再反對。

但林延潮話雖如此說,另一邊立即起草奏章向朝廷解釋,倭寇雖退釜山,然而隨時可以復來,現在撤軍前功盡棄。現三軍將士可用,切不可因倭人詐和之言,而爲退兵計!

此刻晉州城城下,已下了好幾場暴雨。

爲了攻打晉州城,倭軍分成數隊,東面是倭軍總大將宇喜多秀家,率衆一萬九千人,部將石田三成,大谷吉繼等;

北面是加藤清正率衆兩萬五千餘人,部將黑田長政,島津義弘,鍋島直茂等,

西面是小西行長,率衆兩萬六千餘人,部將細川忠興,宗義智;

西北是小早川隆景,率衆八千七百餘人,部將立花宗茂,監視南原和忠州方面明軍劉綎,駱尚志,王必迪部,

東北是毛利秀元一萬三千餘人,防備尚州和善山方向的明軍吳惟忠,李寧,祖承訓部。

南江以南另有吉川廣家的一兩千人馬,防備朝鮮來援。

由此佈置可見,倭軍對晉州城志在必得。

晉州城乃全羅道慶尚道交通要害,一旦有失,門戶大開,李舜臣的朝鮮水軍也會失去補給地。

正在前方的劉綎得到林延潮命令後,派出使者與加藤清正,小西行長二人交涉。

軍帳之內,劉綎的使者奉上書信質問加藤清正。

信爲劉綎起草,言天朝數百萬兵將橫於鴨綠江盡頭,大將軍提督率領兩萬人馬在王京正火速來援,讓加藤清正立即退兵。

看到書信後,加藤清正仰天大笑道:“明朝的公主未至,四道之地尚未我有,許貢之時也未承諾,我軍要攻打誰即攻打誰,哪裡還要看明人之臉色。”

“告訴你們經略,明朝人的詐和之策只會矇騙那些視利如命之人,卻不會動搖我武者的決心!”

小西行長臉色很是難看道:“加藤肥後守,林經略是有誠意與我方議和的,不可以將他視作沈惟敬一般的人。”

風雨聲之中,使者正色言道:“是啊,我們經略大人可是一片誠意,希望兩國息兵。加藤將軍要清楚,明朝大臣都是主戰的,除了我們經略大人以外不會有第二個人這麼好說話了,還請加藤將軍三思。”

加藤清正傲然道:“我從不信什麼紙上談來的,我更願意打破順天府後,執明朝皇帝於前再談!”

小西行長怒道:“肥後守,你知道你在說什麼嗎?你將關白的大計放在何處?”

加藤清正雙手負胸不予理會。

明朝使者道:“既然如此,就沒什麼好談了,貴軍需知道破壞和議的責任在你們,而不是在我!我們實已經做到仁至義盡!”

小西行長起身道:“等一下,我們與明軍有協議在先,我們現在攻擊是朝鮮人馬,而不是明軍!經略大人,可否先容我們攻下晉州城,我保證只要朝鮮人能夠不輕舉妄動,我們不會有再一次行動!”

明朝使者道:“不可能,經略大人的底線就是晉州城不失,既然小西將軍,加藤將軍堅持,我們也無話可說,到時請勿謂言之不預也!”

說完明朝使者大步離去。

小西行長頓足再三,然後怒視加藤清正。

而加藤清正則是朗聲大笑,絲毫不將明軍放在眼底。

而在風雨交加之時,李如鬆率兩萬明軍鐵騎正從王京向晉州趕來!

第三百九十四章 柔情蜜意一千七十三章 政見六百三十章 講學第兩百九十五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六十二章 本經(第二更)第兩百二十四章 鹿鳴宴一千兩百四十六章 我的承諾七百一十五章 青天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試探五百一十八章 利在千秋一千一百零五章 傾訴第一百三十一章 鄉飲酒禮(一更)七百八十一章 內應六百六十九章 撰起居注七百二十六章 申時行的忠告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柳成龍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敘舊四百八十章 潘季馴相求四百八十四章 袁宏道第四十六章 書院七百三十三章 保人七百五十五章 救與不救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辭官歸裡一千三百零七章 休勸大度一千三十四章 免朝的開始第四百二十五章 有客上門第八百一十九章 留下功與名(二合一)一千五十五章 飛魚服一千一百零八章 抓人第兩百一十七章 好風光一千二十七章 你可知道番薯嗎?第九十六章 理辭氣三道第一千兩百二十六章 閣權四百五十四章 糟糠之妻第一百二十一章 詩會六百五十六章 露了一手一千六十七章 堪任資格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新鹽法九百九十九章 思辨第三百二十章 請帖第七十一章 書到今生讀已遲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商稅七百零三章 封妻廕子(第二更)四百九十六章 失蹤之事一百零二章 輿論(第一更)七百五十一章 十三太保第一百四十五章 新任提學第兩百五十四章 朝堂之變七百五十五章 救與不救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祖制五百五十二章 動怒一千一百零九章 東廠四百七十三章 有眉目了第一百七十八章 地瓜啊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老朋友第三百四十五章 牛逼的翰林官五百六十七章 宣表九百零六章 大德大功第一百二十三章 府試第兩百九十二章 貢院走水七百零一章 林府喜事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局面第一百五十一章 老夫看好你一千三十七章 召對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新鹽法五百四十章 日講官值廬四百九十四章 對錯八百五十九章 要錢四百八十八章 真假八百五十五章 串票第三百四十五章 牛逼的翰林官第兩百二十七章 媒人上門五百九十七章 謹慎應對一千五十二章 未來方向五百三十三章 引薦一千兩百六十八章 大忽悠第一百五十三章 院試(二更)第三百章 百聞不如一見第六百二十二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八百六十二章 賣田一千兩百四十一章 謀劃已久第三百八十五章 硬道理九百三十八章 打壩淤地八百三十三章 這是什麼情況?(二合一)第三百五十九章 牙牌和官袍一千三百八十一章 吾來擔之一千八十一章 高攀不起第一百七十六章 明察秋毫(二更)九百三十七章 府臺高明第二章 家有悍婦八百四十一章 大網(第一更)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背景第四十四章 林誠以的推薦六百六十七章 衆人來助一千章 經史並重一千兩百四十一章 謀劃已久八百零二章 河工銀九百六十章 官吏第一百七十四章 琉球三十六姓第兩百零四章 充場儒生
第三百九十四章 柔情蜜意一千七十三章 政見六百三十章 講學第兩百九十五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六十二章 本經(第二更)第兩百二十四章 鹿鳴宴一千兩百四十六章 我的承諾七百一十五章 青天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試探五百一十八章 利在千秋一千一百零五章 傾訴第一百三十一章 鄉飲酒禮(一更)七百八十一章 內應六百六十九章 撰起居注七百二十六章 申時行的忠告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柳成龍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敘舊四百八十章 潘季馴相求四百八十四章 袁宏道第四十六章 書院七百三十三章 保人七百五十五章 救與不救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辭官歸裡一千三百零七章 休勸大度一千三十四章 免朝的開始第四百二十五章 有客上門第八百一十九章 留下功與名(二合一)一千五十五章 飛魚服一千一百零八章 抓人第兩百一十七章 好風光一千二十七章 你可知道番薯嗎?第九十六章 理辭氣三道第一千兩百二十六章 閣權四百五十四章 糟糠之妻第一百二十一章 詩會六百五十六章 露了一手一千六十七章 堪任資格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新鹽法九百九十九章 思辨第三百二十章 請帖第七十一章 書到今生讀已遲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商稅七百零三章 封妻廕子(第二更)四百九十六章 失蹤之事一百零二章 輿論(第一更)七百五十一章 十三太保第一百四十五章 新任提學第兩百五十四章 朝堂之變七百五十五章 救與不救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祖制五百五十二章 動怒一千一百零九章 東廠四百七十三章 有眉目了第一百七十八章 地瓜啊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老朋友第三百四十五章 牛逼的翰林官五百六十七章 宣表九百零六章 大德大功第一百二十三章 府試第兩百九十二章 貢院走水七百零一章 林府喜事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局面第一百五十一章 老夫看好你一千三十七章 召對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新鹽法五百四十章 日講官值廬四百九十四章 對錯八百五十九章 要錢四百八十八章 真假八百五十五章 串票第三百四十五章 牛逼的翰林官第兩百二十七章 媒人上門五百九十七章 謹慎應對一千五十二章 未來方向五百三十三章 引薦一千兩百六十八章 大忽悠第一百五十三章 院試(二更)第三百章 百聞不如一見第六百二十二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八百六十二章 賣田一千兩百四十一章 謀劃已久第三百八十五章 硬道理九百三十八章 打壩淤地八百三十三章 這是什麼情況?(二合一)第三百五十九章 牙牌和官袍一千三百八十一章 吾來擔之一千八十一章 高攀不起第一百七十六章 明察秋毫(二更)九百三十七章 府臺高明第二章 家有悍婦八百四十一章 大網(第一更)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背景第四十四章 林誠以的推薦六百六十七章 衆人來助一千章 經史並重一千兩百四十一章 謀劃已久八百零二章 河工銀九百六十章 官吏第一百七十四章 琉球三十六姓第兩百零四章 充場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