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五十章 晉州

卻說談判之後,林延潮提出令林材及陳行貴的妻女回到明朝,方纔答允暫且息兵之事。

玄蘇覺得抓住了林延潮的要害,於是同意將陳行貴的妻女先交給明朝,同時在自己見完大明天子後,也會把林材歸還明國。

而且也會先一步將朝鮮兩位王子臨海君,順和君送還朝鮮。

林延潮看這議和條件尚可於是就同意明日之間暫且息兵,另外一面上奏朝廷請求添兵添糧,一面讓玄蘇,內藤如安二人上京拜見天子,同時也派出沈惟敬等人出使倭國。

先說沈惟敬,徐一貫,吳幼禮組成的明國使團抵至釜山浦。

沈惟敬對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人道:“上朝已派七十萬人馬橫於朝鮮邊境,本欲以大兵剿滅爾等,是吾苦勸經略不可,經略這才同意先商談後再行用兵。”

沈惟敬之言聽的小西行長等人無不震驚,而裝完逼後沈惟敬渡海至名護屋見豐臣秀吉。

再說玄蘇,內藤如安經過義州,見到了宋應昌。

宋應昌知道林延潮請求朝廷添兵再戰的請求後,暗自不安。

這時候他見到了玄蘇,內藤如安二人,玄蘇當即用他的如簧之舌遊說宋應昌。

他提出了將殘留朝鮮半島的倭寇,說成了是三浦舊倭,說是倭寇已經盡退,同時玄蘇還提出以‘假和親’的辦法,來達成明日議和的協議。

宋應昌三思決定答允了此事,但他知道林延潮絕不會答允。於是就沒有經過林延潮同意而直接稟告給石星。

兵部大堂。

石星已得到了宋應昌的稟告。

作爲薊遼總督宋應昌是受林延潮與石星二人的雙重領導,而且當初舉薦宋應昌出任經略時,作爲兵部尚書的石星話語權當然比作爲禮部尚書的林延潮重。

所以宋應昌理所當然對石星更親近,石星也將宋應昌視作自己人。

在宋應昌的信中,轉述了不少玄蘇添油加醋的話。

石星從頭到尾看到了一遍,不由將信放在一旁道:“吾將朝鮮之事託給林侯官,哪知他卻剛愎自用,政由己出,到朝鮮以後事事都不與兵部商量,而是自作主張!”

石星的幕僚道:“老爺,林部堂向來跋扈慣了,你切不可動氣。”

石星道:“吾並非攬權之人,只是你看倭寇明明已有許和之意,從倭使玄蘇口中可知倭寇其實已大半退出,剩下是三浦舊倭而已,就算殘留也不算太多,爲何林侯官卻仍向朝廷要兵要糧。”

“還有兩邊和議最大分歧,首在和親,次在國土。國土上,我軍兵鋒已至洛東江上,倭寇已不請求割讓四道之地,只求幾個港口棲身,還有和親之議,他們也知道吾大明不會嫁公主,也不會嫁以宗室之女,但送一宮女去又有何妨?”

“當年王昭君不也是宮女嗎?兩漢之時國力難道弱於現在嗎?效仿王昭君故事又有何不和呢?”

幕僚道:“可是老爺,據我所知林部堂不是主張封貢的嗎?但爲何卻對議和的事反而處處阻擾呢?”

石星冷哼一聲道:“我猜他封貢是假,養寇自重纔是真。當年我與元輔就是太輕信他的話了,若換了以前老夫少不了要參他一個開釁之罪!但現在還是算了……若非林侯官調三十五萬石軍糧渡海,老夫的烏紗帽就不保了,此事老夫還是承他的情。”

幕僚出聲道:“當年用兵朝鮮時,朝堂上很多大臣都反對用兵,老爺卻極力主張。後來查實倭寇確有借朝鮮,侵犯大明之意,這已是有功於社稷了。之後平壤大捷,老爺再力挫倭寇氣焰,這是第二功。至於碧蹄館有失後,軍糧不濟也是可以理解,老爺未必要承林部堂的情。”

石星點了點頭道:“話是這麼說,朝鮮用兵已近大半年,吾擔心師老無功,元輔也擔心師老民困,所以還是儘早議和,有了平壤,龍山兩處大功也算對朝廷有所交代了。”

“那麼林侯官不與老夫奏明議和事,那麼老夫待倭寇使者一到遼東,就單獨上奏天子,請封貢事!”

當倭使玄蘇,內藤如安抵至遼東境內時。

石星單獨上奏朝廷,以倭寇提出許封,許貢的條件稟告天子,至於效仿王昭君的和親則是沒說。

至於貢道就先設在寧波,石星是打算以寧波爲條件,等大臣們提出反對後,再改而將貢道設在朝鮮,如此順勢在朝鮮設鎮屯兵,同時將幾個朝鮮港口借給倭寇,這樣就算達成議和了。

只要此事在廷議上通過,那麼林延潮就要爲石星作嫁衣了。

石星的策略,先威脅拆房子,然後再改爲拆個門,如此朝臣們就容易接受了。

但是石星沒有料到,他的提議上廷議時,除了王錫爵,石星主張封貢,其餘廷臣盡數反對。

石星品嚐到了什麼是當堂打臉的滋味。

廷臣剛剛說完,然後言官也是一窩蜂的提出反對,一併要求請罷封貢事!這下石星連提出改貢道的機會也沒有,直接被罵得狗血淋頭。

石星在廷議上疾呼:“朝鮮殘破,軍餉難繼,如何是好!”

儘管石星這麼說,但卻沒有人理會。

而這時候林延潮已將經略行轅從車輦館移至王京,他已聽說石星被打臉之事。

林延潮笑着將書信給於仕廉,劉黃裳二人過目道:“石大司馬真是有心了,此事若是由我提出,眼下在朝堂爲千夫所指的就是我而並非石大司馬,你說我是不是要好好謝過他呢?”

石星沒安好心,但確實給自己吸引了一波火力。

劉黃裳道:“是啊,石大司馬之事可見,朝中於封貢事自有輿論,此中可以讓我們騰挪餘地實在很小!”

林延潮點點頭道:“不錯,事事從道理出發,那要人來幹什麼?又事什麼功?”

“理就是適宜,而不是不可變的。我等以往讀史書,前輩常提點我們‘不知來,視諸往’,當古爲今鑑,這話其實不對。常說千古無同局,平日可以看棋譜,但怎有照着棋譜下棋的道理。中國與倭國斷交數百年,這封貢事又怎能照用朝鮮越南的例子?”

聽了林延潮的話,劉黃裳,於仕廉都露出了佩服之色一併道:“經略大人高見!”

林延潮搖了搖頭道:“現在說高見還太早了,你們也知道在朝廷內言官掌握着輿論,但不擊敗倭國又何談威服二字,如何能平衡左右,實在是兩難啊。”

“難怪從古至今議和之人都要被罵,不是沒道理的。”

劉黃裳,於仕廉也是面露難色。

於仕廉道:“老師以我觀之倭人最要緊的一是和親,二是割漢江以南之地,三才是封貢。兩國議和之事,顯然不可能達成。兩邊必然再起兵戈!”

林延潮點了點頭道:“言之有理。”

正在林延潮說話的時候,門外稟告道:“朝鮮接洽使李元翼求見!”

林延潮聽後道:“請接洽使進來。”

李元翼一入內即跪下道:“求求經略大人發兵救救晉州吧!”

“哦,怎麼回事?”

李元翼如實道出。

原來自明軍渡過漢江後,林延潮讓李如鬆放緩追擊,此事令柳成龍等有所不滿。

之前幸州之戰中取得大捷後,令朝鮮上下有些信心膨脹,認爲就算沒有明軍的幫助,朝鮮軍隊也能夠收復國土。

而正在這時候豐臣秀吉爲了逼迫明軍達成議和協議,也是爲了報第一次晉州城之戰的大仇,下令加藤清正,黑田長政部率九萬倭軍攻打晉州城。

朝鮮認爲可以一戰,於是由幸州之戰打出名氣的權慄擔任主帥,率領朝鮮軍隊對晉州城進行增援。

結果守城戰和進攻戰完全是兩回事,權慄率領的朝鮮軍隊與倭軍稍一交鋒,就被打得大敗。

因此權慄慘敗後,李元翼來向林延潮求援,懇請林延潮發兵救晉州城。

林延潮聽說朝鮮軍大敗不由搖頭,劉黃裳在旁低聲道:“我們剛與倭人達成和議,現在出兵就是破壞規矩啊。”

於仕廉亦道:“是啊,當初和議是兩邊息兵,但沒有朝鮮在列,倭軍攻打朝鮮,不算破壞和議。不過我們可以嘗試派使者責令倭寇不可進攻晉州城!”

林延潮點了點頭,向李元翼問:“晉州城裡有多少人馬?”

李元翼道:“江華島的義兵將金千鎰最先率領三百義兵赴援,慶尚道右兵使崔慶會五百人;忠清道兵使黃進七百人,副將張潤三百人;義兵復仇將高從厚四百人,以及金海府使李宗仁等等,加上晉州府使徐禮元自募人馬,約計八千人,另外城中還有六萬百姓願與晉州共存亡!”

林延潮聞言不由嘆息,明知九萬倭軍來犯,在朝鮮主力被擊敗,外援斷絕之際,朝鮮這些義軍與地方魚腩部隊仍是先後抵至晉州守城!

而歷史上晉州城堅守了七日被攻破,然後這八千人馬與六萬城中百姓,被倭軍屠殺得一個不剩。

李元翼此刻已是泣不成聲,拜服在地道:“還請經略大人伸以援手,救救城中百姓吧!”

林延潮聞言負手踱步了一陣對左右道:“立即請李提督來此議事!”

七百九十七章 談判第兩百七十九章 初次見面一千兩百六十三章 登頂一千二十一章 暗訪一千三百三十章 皇商的好處第兩百三十四章 兩家和好一千九十三章 浙黨(第一更)第二十四章 進省城第三百七十一章 有小人啊五百四十四章 文華殿上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大戰影響一千七十七章 聽老婆的話第十二章 同窗排擠一千九十三章 浙黨(第一更)第九十章 禮宜先行第一百四十六章 狂生(一更)一千五十五章 飛魚服第兩百零三章 鄉試總裁是王世貞八百零八章 威壓一府四百五十二章 升官啦第一百五十九章 三個圈第四十九章 神童第兩百一十七章 好風光第一百二十五章 又蒙對題了(二更)五百八十五章 辯經勝負一千三十八章 把柄單章兼請假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名垂青史九百五十七章 潘季馴的奏章五百二十七章 回鄉第三百六十三章 翰林值堂九佰七十六章 先公後私九百八十一章 國策六百零七章 怒起第一百四十三章 建陽書坊一千兩百八十章 試看來日第一百七十一章 求田問舍(一更)第三百七十七章 對答一千三百章 大興縣試第七十七章 你敢再說一句試試?一千一百零七章 黨羽一千四十五章 賑災糧第一百六十七章 學風如此(一更)一千三百章 大興縣試一千兩百九十一章 轉告第一百二十八章 報喜了八百一十五章 技術官員九百三十六章 聰哥?第兩百二十八章 算盤打不響九百七十五章 申府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一石二鳥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風流員外郎第三百九十四章 柔情蜜意第三百一十二章 幾人可及?一千四十章 交換六百四十三章 創刊第一百五十六章 考完糊名(一更)一千四十三章 爲國爲民四百八十章 潘季馴相求八百零三章 河工的貓膩八百二十一章 新青苗法五百五十六章 中道而行六百四十四章 道可御器第八十四章 不識凌雲木第兩百四十章 銷銀四百八十五 西湖遊記第三百三十章 讀卷第三十章 奇才一千零三章 番薯好吃嗎?五百三十八章 宮闈之事第六百二十二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九百七十七章 申時行的用意第一百四十六章 狂生(一更)第四百四十三章 應變第一百七十六章 明察秋毫(二更)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懇請出山第兩百二十二章 洛陽紙貴(第二更)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禮部尚書五百零八章 相爺這唱得是哪一齣八百六十章 鹽政第五章 滾出大門去一千一百一十章 運籌帷幄一千兩百五十章 當年之事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興學(第一更)一千一十章 乾貨過關五百九十一章 甩鍋六百九十四章 難望項背七百一十章 奏對(第二更)六百九十八章 順水人情六百一十一章 利用一千兩百三十四章 撰文四百五十五章 道賀九百六十五章 運作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逆鱗九百三十六章 聰哥?第一千兩百二十五章 推舉九百七十五章 申府第一百三十六章 同窗之間
七百九十七章 談判第兩百七十九章 初次見面一千兩百六十三章 登頂一千二十一章 暗訪一千三百三十章 皇商的好處第兩百三十四章 兩家和好一千九十三章 浙黨(第一更)第二十四章 進省城第三百七十一章 有小人啊五百四十四章 文華殿上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大戰影響一千七十七章 聽老婆的話第十二章 同窗排擠一千九十三章 浙黨(第一更)第九十章 禮宜先行第一百四十六章 狂生(一更)一千五十五章 飛魚服第兩百零三章 鄉試總裁是王世貞八百零八章 威壓一府四百五十二章 升官啦第一百五十九章 三個圈第四十九章 神童第兩百一十七章 好風光第一百二十五章 又蒙對題了(二更)五百八十五章 辯經勝負一千三十八章 把柄單章兼請假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名垂青史九百五十七章 潘季馴的奏章五百二十七章 回鄉第三百六十三章 翰林值堂九佰七十六章 先公後私九百八十一章 國策六百零七章 怒起第一百四十三章 建陽書坊一千兩百八十章 試看來日第一百七十一章 求田問舍(一更)第三百七十七章 對答一千三百章 大興縣試第七十七章 你敢再說一句試試?一千一百零七章 黨羽一千四十五章 賑災糧第一百六十七章 學風如此(一更)一千三百章 大興縣試一千兩百九十一章 轉告第一百二十八章 報喜了八百一十五章 技術官員九百三十六章 聰哥?第兩百二十八章 算盤打不響九百七十五章 申府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一石二鳥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風流員外郎第三百九十四章 柔情蜜意第三百一十二章 幾人可及?一千四十章 交換六百四十三章 創刊第一百五十六章 考完糊名(一更)一千四十三章 爲國爲民四百八十章 潘季馴相求八百零三章 河工的貓膩八百二十一章 新青苗法五百五十六章 中道而行六百四十四章 道可御器第八十四章 不識凌雲木第兩百四十章 銷銀四百八十五 西湖遊記第三百三十章 讀卷第三十章 奇才一千零三章 番薯好吃嗎?五百三十八章 宮闈之事第六百二十二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九百七十七章 申時行的用意第一百四十六章 狂生(一更)第四百四十三章 應變第一百七十六章 明察秋毫(二更)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懇請出山第兩百二十二章 洛陽紙貴(第二更)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禮部尚書五百零八章 相爺這唱得是哪一齣八百六十章 鹽政第五章 滾出大門去一千一百一十章 運籌帷幄一千兩百五十章 當年之事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興學(第一更)一千一十章 乾貨過關五百九十一章 甩鍋六百九十四章 難望項背七百一十章 奏對(第二更)六百九十八章 順水人情六百一十一章 利用一千兩百三十四章 撰文四百五十五章 道賀九百六十五章 運作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逆鱗九百三十六章 聰哥?第一千兩百二十五章 推舉九百七十五章 申府第一百三十六章 同窗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