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章 王者歸來(上)

臘月裡的京師寒風呼嘯,大雪雖然在今日一早罕見的停了,但將近一尺深的積雪仍然使得街面上頗爲冷清。京城之中已是如此,城外就更不必說了,任是能躲掉出行的人,都絕不會樂意出門。

然而今天的永定門外,卻偏有大批官員冒着刺骨的寒風,按照官職品銜高低分列於道旁。看那數量,不知道的人恐怕還以爲是御駕親征的皇帝凱旋迴京了一般,就差調動那些身穿飛魚袍、腰配繡春刀的天子親軍來維持秩序了。

不過話說回來,如此多的官員匯聚於此,別說錦衣衛必然暗中隱匿了大批人手在附近以防萬一,就算東廠那邊,也少不得來些番子隨時察視。

但是這些官員今天卻有恃無恐,根本不怕這些鷹犬上報,只因爲他們迎接的不是別人,正是與當今天子“名爲君臣、情同父子”的帝師、前文淵閣大學士高拱高肅卿!

更何況,眼下內閣的四位大學士除了趙貞吉前幾日“偶感不適”,說是去了玉泉山休養幾天之外,在京的三位大學士,以首輔李春芳打頭,已經一個不落的全都來了。既然有首輔領銜,他們這些部院官員一同前來又有什麼奇怪?君不見,就連一直跟高拱關係緊張的都察院也來了許多人麼?

紛紛攘攘間,一隊馬車在幾十名兵丁護衛下出現在官道盡頭,代表天子宣召的旗幟在寒風中飄揚,衆官員不論對高拱起復之事如何作想,此時此刻心中都不禁齊齊一窒,暗呼一聲:“來了!”

時任首輔李春芳乃是狀元出身,雖然性子溫和之極,但也頗講儀表,一見高拱車馬將至,連忙整了整儀容。這位青詞宰相除了面色稍黑之外,倒也清癯目善。他今年虛歲五十九,已是年近花甲,比高拱還大三歲。不過,高拱是嘉靖二十年的進士,李春芳卻是嘉靖二十六年的狀元,按照明廷慣例,李春芳是後進,資歷反而不及高拱。

一見首輔動作,衆官也紛紛整理儀容。李春芳左邊那位,俊雅卓然,看年歲三十許,觀氣度五十餘,如此丰神俊朗而舉止穩重,舍張居正外何人?至於李春芳右邊那位,則是與高拱同爲帝師的陳以勤,此公今年虛歲也已五十八了,不過身子骨看來還好得很,於寒風中負手而立,面色如常。

說來也是怪了,百官之長、首輔李春芳看來反倒比他身旁兩側的張居正、陳以勤顯得更加殷切,明明高拱的馬車尚離了這邊少說一里路的距離,便大聲招呼衆官員依次站好,然後親自領頭往前迎去。

陳以勤見了這情形,臉色就有些難看,不輕不重地哼了一聲。李春芳恍如耳背,完全不爲所動,仍是急急忙忙走了。陳以勤微微偏過頭,斜睨了張居正一眼,也不知目光中所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張居正卻展顏一笑,輕聲道:“鬆谷公【注:陳以勤號鬆谷。】與中玄公【注:高拱號中玄。】雖是嘉靖二十年辛丑金榜的同年,但畢竟中玄公搶先一步入閣……至於首輔,他與我都是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在中玄公面前乃是末學後進,主動相迎,原也在理。再有,皇上久盼中玄公回京,那可真算得上是望穿秋水了呀。”

這裡不得不提一句,當年張居正會試時,座主雖然是孫承恩、張治,但因爲他考《禮記》,所以當時閱《禮記》試卷的陳以勤乃是他的房師之一【注:另一房師是吳維嶽】。那一科的進士一甲第一名正是當今首輔李春芳。這一科十分了得,同科的名人還有殷士儋、王世貞、汪道昆、王宗茂、吳百朋、劉應節、王遴、殷正茂、凌雲翼、陸光祖、楊巍、宋儀望、徐栻、楊繼盛等。算起來,既有第一流的宰相、第一流的文人,又有立功邊疆的大帥和彈劾權佞的忠臣,實在是得才甚盛。

在大明官場,年齡大不算資歷,誰先中進士纔算——當然誰先入閣也算。因此虛歲四十四的張居正和即將六十的李春芳乃是同年;而身爲首輔、年近六十的李春芳在都比他小的高拱和陳以勤面前卻是後進。至於張居正在高、陳二人面前自認末學後進,這倒沒什麼關係,因爲他除中第遲了幾年,畢竟出生也晚嘛,確實沒有尷尬的必要。

張居正擡出這兩條,陳以勤縱然心頭仍是不悅,也只能收了不滿,悻悻地跟了上去,嘴裡還不得不自嘲一番:“嘿!倒要承太嶽老弟照拂我這張老臉,高肅卿當年是進士及第,我陳某人可只是同進士出身,他庶吉士散館爲編修,我庶吉士散館只做檢討,自來就差了一等,可比不得他,比不得他!”

其實陳以勤脾氣雖然不算太好,但人終歸不傻,他知道就張居正剛纔的那番話來說,其實前面都是廢話,這哥幾個打交道不是一年兩年了,誰還不清楚誰的資歷?只有最後那句話的意思才真正重要——今天這裡的情況,皇上都看着呢,這時候給高某人什麼臉色,那可就等同於給皇上什麼臉色了。

給皇上什麼臉色好呢?

閣臣可不是言官,甚至不是普通文臣,給皇帝臉色是能開玩笑的事嗎?也不想想前兩年先帝還在時,羣臣過的是什麼日子!那真是整天盯着看皇帝的臉色都生怕自己看走眼吶!今上雖然仁和寬厚,他老陳的確也是帝師之一,可帝師和帝師也是有親疏高下之分的,要說在今上眼中的頭號帝師、天下第一忠臣、第一良相是誰,那絕對只有一個人選:高拱!其餘人等嘛……您老請移步,對,沒錯,去那兒靠邊排隊吧。

這三位一挪步,六部、都察院、翰林院等在京有些頭臉的官員們見三位閣老已經一齊迎上前去,不管心裡是什麼滋味,也都只好魚貫跟進。其實也沒什麼好考慮的,既然來都來了,還要拿捏什麼架勢不成?反正跟高拱結下深仇大怨的那三位關鍵人物,現在都有了着落,跟自己沒什麼大關係:

首先是徐階,這位勉強也算是功成身退,作爲當年“倒拱”的“主謀”,在趕走高拱之後沒多久,自己便請辭歸田,現在早已回松江老家優遊林下、安享晚年了。而且徐老大人身負海內之望,就算退隱田園,其一舉一動也是舉世矚目,要對付他可不是鬧着玩的,高拱就算強勢回京,衆人心裡估摸一下,覺得也應該不會把徐華亭怎麼着。

接着就是在上次攻倒高拱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兩員干將:胡應嘉和歐陽一敬。

胡應嘉當初彈劾楊博因私憤貶斥言官,包庇同鄉,導致了連環變數,最終高拱被徐階挾言路之力逼退,而胡應嘉自己當時外調建寧推官。高拱去後,由正七品建寧推官一舉高升爲從四品湖廣佈政使司左參議,絕對是春風得意。不過據說他得知高拱起復的消息後,已經連夜上奏,請辭一切官職,不過由於時間太緊,暫時還未得到答覆。

如果說胡應嘉被高拱起復嚇得立刻辭官還情有可原,那麼有着“罵神”之稱的歐陽一敬就只能被人恥笑了。

這位仁兄原本戰績顯赫:他此前彈劾三品以上文武官員二十餘人,並侯爵一人、伯爵兩人,這些人的結果是:“皆罷”,因此被人私底下稱之爲“罵神”。

而歐陽一敬最大的戰績就發生在隆慶元年正月的京察風波中。當時因楊博“包庇山西籍官員”受到胡應嘉彈劾,正式引發徐黨和高黨的爭鬥。罵神歐陽一敬顯然不是自甘沉默之輩,當然要參與其中,不但參與,而且將高拱比作北宋奸相蔡京,更在傳言胡應嘉要被罷免時揚言“黜應嘉不若黜臣。”結果成功逼退高拱,其後又將高拱弟子齊康彈劾罷官,爲徐階一黨取得了一次看似十分輝煌的勝利。

誰知道,被“洶洶民意”狼狽擊敗的高拱居然還能起復,這完全震驚了此前大開無敵模式的歐陽罵神。歐陽一敬就像被敲碎了殼的雞蛋,蛋黃流了一地——他如胡應嘉一樣,在得知消息的當天就辭官回鄉,而且比胡參議決絕百倍:他是不等答覆,直接掛冠而去。哪知還沒走到一半,這位大牛人居然驚懼而死了——這死法就有些尷尬了,畢竟人家高拱還啥也沒說,啥也沒做呢,您老就自己把自己給活活嚇死了,膽色未免有些難看。

當然這事兒如果反過來看,能把對手嚇得辭的辭、死的死,高中玄威名之盛,倒也可見一斑。唯一可慮者,這威名是好是壞,有些難說。

第060章 異變突生第062章 猶豫難決(上)第129章 滇緬局勢第036章 同往別院(下)第205章 高思棠當重賞!第067章 茶樓聽報(上)第069章 何爲實力(上)第149章 兵臨城下(4更破萬)第057章 隆慶教子(下)第158章 借勢用勢第106章 圖們的遠慮近憂第064章 同眠水底墓?第057章 隆慶教子(下)第041章 皇帝宣召第141章 激戰諒山(上)第241章 閩浙謠言起第076章 七鎮經略第037章 別院隱富(上)第150章 我是來援助安南的?第139章 這是咋了?第105章 竟然是遼東第100章 蒙古局勢(下)第141章 激戰諒山(上)第278章 敵疲我打第092章 流彈兇猛(下)第091章 居正之嘆第033章 宅心仁厚(下)第080章 務實之請(下)第122章 蒙疆風雲(七)第062章 潭裡風光媚第070章 逐保倒張(三)第047章 愚兄恭候多時了第099章 歸途考察第045章 諭德上疏(下)第050章 四方會談(下)第103章 好,朕信你第004章 捉拿訟棍(上)第002章 翰林清貴(下)第234章 愚兄不及甚矣第056章 漠南之戰(七)猶豫就會敗北第094章 經濟控制(上)第157章 人事調整(上)第067章 決戰沙城(三)第124章 雨寺二姝第126章 俺答求封(五)第148章 謗君案(中)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一)第291章 內閣調整計劃第025章 河運海運(下)第050章 四方會談(中)第086章 凱旋而歸第133章 官居一品!第143章 新鄭新政(中)第122章 特來求死第195章 努爾哈赤拜會第113章 高戚之會(三)第006章 老將凋零第079章 無品閒官(下)第121章 劉馨的建議第008章 今時不同往日第092章 忽悠,又見忽悠第068章 隆慶託孤(三)第108章 所爲何事(上)第077章 說方陣第064章 同眠水底墓?第154章 皆大歡喜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三)第060章 張馮靠攏(上)第200章 立威之戰第100章 胡鬧!第138章 深宮私語第122章 蒙疆風雲(三)第002章 王者歸來(上)第025章 要不你去?第122章 鹿鳴之宴(上)第4更第040章 必有隱情(下)第010章 朕這主意絕了啊第055章 霧裡觀花(下)第070章 逐保倒張(三)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五)第151章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第040章 本欽差等他來參見(3更破萬)第052章 邊市秘聞(下)第052章 引蛇出洞好危險第149章 不急第097章 再會劉顯(上)第085章 官場百態(上)第041章 皇帝宣召第002章 歙縣逃犯(下)第012章 母子談商(上)第006章 留宿安肅(下)第032章 全權欽使第246章 前鋒之戰第065章 置死而生第032章 少年劉綎(上)第067章 倒高風波(七)第002章 翰林清貴(中)第213章 李家的反應第033章 京營生產建設兵團第072章 姐弟相商(下)
第060章 異變突生第062章 猶豫難決(上)第129章 滇緬局勢第036章 同往別院(下)第205章 高思棠當重賞!第067章 茶樓聽報(上)第069章 何爲實力(上)第149章 兵臨城下(4更破萬)第057章 隆慶教子(下)第158章 借勢用勢第106章 圖們的遠慮近憂第064章 同眠水底墓?第057章 隆慶教子(下)第041章 皇帝宣召第141章 激戰諒山(上)第241章 閩浙謠言起第076章 七鎮經略第037章 別院隱富(上)第150章 我是來援助安南的?第139章 這是咋了?第105章 竟然是遼東第100章 蒙古局勢(下)第141章 激戰諒山(上)第278章 敵疲我打第092章 流彈兇猛(下)第091章 居正之嘆第033章 宅心仁厚(下)第080章 務實之請(下)第122章 蒙疆風雲(七)第062章 潭裡風光媚第070章 逐保倒張(三)第047章 愚兄恭候多時了第099章 歸途考察第045章 諭德上疏(下)第050章 四方會談(下)第103章 好,朕信你第004章 捉拿訟棍(上)第002章 翰林清貴(下)第234章 愚兄不及甚矣第056章 漠南之戰(七)猶豫就會敗北第094章 經濟控制(上)第157章 人事調整(上)第067章 決戰沙城(三)第124章 雨寺二姝第126章 俺答求封(五)第148章 謗君案(中)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一)第291章 內閣調整計劃第025章 河運海運(下)第050章 四方會談(中)第086章 凱旋而歸第133章 官居一品!第143章 新鄭新政(中)第122章 特來求死第195章 努爾哈赤拜會第113章 高戚之會(三)第006章 老將凋零第079章 無品閒官(下)第121章 劉馨的建議第008章 今時不同往日第092章 忽悠,又見忽悠第068章 隆慶託孤(三)第108章 所爲何事(上)第077章 說方陣第064章 同眠水底墓?第154章 皆大歡喜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三)第060章 張馮靠攏(上)第200章 立威之戰第100章 胡鬧!第138章 深宮私語第122章 蒙疆風雲(三)第002章 王者歸來(上)第025章 要不你去?第122章 鹿鳴之宴(上)第4更第040章 必有隱情(下)第010章 朕這主意絕了啊第055章 霧裡觀花(下)第070章 逐保倒張(三)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五)第151章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第040章 本欽差等他來參見(3更破萬)第052章 邊市秘聞(下)第052章 引蛇出洞好危險第149章 不急第097章 再會劉顯(上)第085章 官場百態(上)第041章 皇帝宣召第002章 歙縣逃犯(下)第012章 母子談商(上)第006章 留宿安肅(下)第032章 全權欽使第246章 前鋒之戰第065章 置死而生第032章 少年劉綎(上)第067章 倒高風波(七)第002章 翰林清貴(中)第213章 李家的反應第033章 京營生產建設兵團第072章 姐弟相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