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章 無品閒官(下)

可是,如果說隆慶不肯讓內閣的權力進一步擴大,又如何解釋他讓高拱以武英殿大學士身份兼任吏部尚書呢?要知道,吏部尚書號稱“天官”,執掌人事大權,而內閣中因爲排名在高拱之前的首輔李春芳根本不敢與高拱爭鋒,高拱又相當於掌握了行政權。

按理說這個權力本身就已經十分巨大了,可隆慶帝仍不滿意,竟然連司禮監掌印也讓高拱推薦的人頂上,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相當於把最後的審覈權也給了高拱!

而在原本的歷史上,所有人都必須承認,終隆慶一朝,但凡跟高拱對着幹的,最後都是鞠躬下臺,無一例外。

爲什麼總說高拱是隆慶心目中唯一可以完全信任的臣子?這就是原因:隆慶不僅能完全、徹底的放權給高拱,而且對高拱的支持力度大到了“跟高先生作對,就是跟朕作對”這個程度。

那麼,高務實猜測隆慶不肯繼續加大內閣權力,是不是和這種信任形成了一個悖論呢?他認爲不是。原因是,隆慶信任的並非內閣這種制度,也絲毫不希望違背太祖不設宰相的初衷,他信任的是且僅是高拱這個人而已!

這是有很大區別的。如果隆慶真的是信任內閣制度本身,並且下意識認爲有一個實際意義上的宰相是好事,那麼他就應該不在乎具體由誰來做這個大權在握的“宰相”。然而事實是,此前徐階“負海內人望”,稍稍有些大權在握的跡象時,隆慶就果斷讓他回家養老了。可見在他心中,高拱可以大權在握,但內閣本身並不能有這樣的慣例,首輔這個位置本身的權力仍然要限制在“輔”,而不能是“宰”。

所以,他寧可讓高拱兼任吏部尚書,寧可任用高拱推薦的司禮監掌印,以這些行動來大力加強高拱的權力和威望,也不會直接把這些權力交給內閣。因爲只要這些權力是分開的,那麼將來如果沒有高拱這樣一個人,權力就仍然分散,不會形成對皇帝的架空。但如果這些權力演變成內閣的權力,那麼內閣的主事人——譬如首輔,就可能真正變成了宰相。

要知道,現在的內閣已經是有議政權的,有人視內閣爲“中書省”,稱閣臣爲“宰相”,主要也是着眼於這一點。而內閣議政權,主要就體現在票擬上,其文書運作機制,基本有三個方面。

首先,凡六部題請、奏準的政事,制度上內閣事先雖未被“關白”,但事後並不是備顧問,也不是說可能不被顧問,而是全部必經內閣擬旨,並且全都是可以予以“駁正”。全國除上述六部題請、奏準,然後“發擬”之外的一切章奏,也全都交內閣批答、票擬。

其次,諸司奏事,關白內閣。景泰三年十二月,景帝命吏部舉用方面等官,吏部“每次置二簿,鈐以部印,……一封進司禮監便覽,二送內閣備顧問”,打破了“諸司奏事內閣不得關白”的陳規。隨着內閣制度的形成,諸司在上疏之前,對重大問題的處理一般得與內閣商議,以達成諒解。譬如正德、嘉靖之際的吏部尚書王瓊就說:“內閣之權漸重,無異宰相之設。六部之權漸輕,凡事多樂受內閣風旨而後行。

再次,在外之督、撫、總兵、巡按御史直接上書內閣,請示機宜。尤其是自正德以後,督撫們紛紛以揭帖的方式上書內閣,請示軍、政、財、賦之計,內閣則居中遙授方略,習以爲常。故每當民變平息、邊事安定,毫不例外地要封賞內閣諸臣,酬其運籌帷幄之勞。

以上三方面文書,皇帝的全部決策都不外乎通過它們做出。由於全都必經內閣票擬,所以和過去翰林學士等的“備顧問”不同,內閣的這一議政權是主動並且比較穩定的。

此外,內閣票擬對皇權還有一定的制約作用。首先,在票擬上,皇帝的批紅權原則上不可超越內閣票擬而徑自爲之,票擬則經過批紅而成爲行政命令。其次,皇帝如果主動下手詔、中旨處理政事,按例也必須送內閣“商確可否”,“聖意所予奪,亦必下內閣議而後行”。內閣如不同意,理論上可將手詔、中旨“封還”、“執奏”,也就是拒絕擬旨。

大學士徐溥曾疏言:“即位以來,未嘗有內降。幸門一開,末流安底。臣等不敢奉詔。”嘉靖初年,大學士楊廷和“封還御批者四,執奏幾三十疏”。

再次,閣臣密揭,表明內閣的觀點與立場,皇帝不得不重視。密揭是內閣進言奏事的方式之一,“中外大小臣工上封事,外有通政司,內則有會極門,俱有號簿,惟內閣獨得進密揭。……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語”。

內閣通過票擬、駁正,既可以爲皇帝出謀劃策,處理全國政務,解除皇帝的沉重負擔;又與擁有執行權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統治質量與效率。這就是內閣有“宰相化”的發展趨勢和內閣大學士被視爲“宰相”的主要原因。

當然,皇帝如果完全不顧及臉面,還是可以繞開內閣,譬如嘉靖在大禮議時代就老做這種事,但是相應的,就有了海瑞那樣的文官,敢罵皇帝說“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內外臣工之所知也”,於是嘉靖這個極有手腕的皇帝在後世成了昏君的代表。

隆慶當然見識和了解過自己父皇的手腕,他當然不想自己將來也混一個昏君的身後名,因此他的動作是很小心翼翼的:高務實這個太子伴讀是朕這個皇帝要新設的,但是這個職務雖然掛在翰林院,卻沒有品級,按慣例來說也就是所謂的“不入流”。就這麼點不入流的小事,你們不能說我亂來吧?

至於他獻書之功,朕雖然給了個侍讀學士,但卻是“假侍讀學士”——這裡的“假”不是真假的假,相當於“榮譽侍讀學士”——並非實際擔任侍讀學士這個職務,純屬看在太子的面子上給他掛個名,這你們不能說我亂來吧?

高務實正是因爲想明白了這些,所以纔會覺得只怕不光是後世史學界某些人小看了隆慶,自己此前說不定都小看了這個仁厚之君——他仁厚可能不假,但仁厚不代表沒有手段。

瞧瞧他今天干得多漂亮,用新設一個無品閒官,既給太子找回了面子,又向高拱展示了寵信,順便試探了一下文官們對皇權伸張的底線和態度,甚至還小小地顯露了一下自己作爲皇帝的崢嶸。

厲害呀。

第136章 三員大將第104章 復寧夏(上)第122章 鹿鳴之宴(上)第4更第158章 庚辰春闈(二)第108章 關鍵在糧?第209章 陰謀家開動頭腦第106章 合圍明江城第100章 忽悠第012章 劃分檔次(上)第045章 三寸不爛之舌第099章 借刀第129章 滇緬局勢第123章 俺答封貢(七)第092章 各有所謀第060章 不勞而獲第221章 抵京第011章 靠山吃山(上)第153章 在商言商第068章 隆慶託孤(三)第045章 務實御下(上)第210章 釜底抽薪第123章 等你將來文官稱公第022章 日講官上任啦(3更破萬)第131章 戰爭窗口期第103章 紈絝之王(下)第044章 巡按到,巡撫病第141章 沒轍了第046章 脫脫願爲欽使驅馳第070章 逐保倒張(三)第020章 世界局勢第118章 差別競爭第109章 要麼請降,要麼等死!第029章 何爲高門貴第第073章 召見第002章 張四維丁憂第127章 善後安排(4更破萬)第215章 大燈泡第047章 有詔第013章 籠絡陳矩(上)第080章 務實之請(上)第006章 老將凋零第125章 可戰方和(六)第160章 會試發榜第037章 高珗獻策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一)第070章 欽使來也第065章 派系之爭(下)第222章 麻煩大了啊第081章 務實授徒第096章 興趣培養(下)第282章 再造暹羅第239章 麻城劉,松江徐第115章 遼東有警第001章 高拱起復第172章 安南捷報喜與憂第124章 奉旨觀政(八)第068章 輿論造勢(上)第048章 叛軍舊事(下)第099章 夜入皇宮第002章 翰林清貴(中)第056章 漠南之戰(一)第010章 新鄭高氏(上)第002章 王者歸來(下)第030章 立威(上)第098章 貴州總兵(上)第281章 吃南掌,望暹羅第111章 開平之行(下)第050章 招降納叛(下)第090章 降服第043章 繞開祖制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六)第223章 皇帝的關愛第122章 蒙疆風雲(九)第008章 翰林面面觀第087章 翰林清貴(下)第029章 風箱裡的老鼠第007章 朕有內幕消息第059章 索命之人第103章 全面攻勢第173章 將計就計(上)第139章 怕什麼來什麼第149章 建設遼南(中)第132章 萬夫莫當第033章 國士以待第132章 萬夫莫當第066章 務實回京(上)第060章 張馮靠攏(上)第035章 添花送炭(上)第128章 務實制義(上)第006章 留宿安肅(下)第056章 漠南之戰(一)第115章 別院如堡第126章 俺答求封(五)第107章 與衆不同(4更破萬)第013章 五伯高才(下)第074章 文華召對(上)第198章 三鎮總領第148章 降明總好過降黎第118章 鎮暹羅第097章 以“理”服人恰臺吉
第136章 三員大將第104章 復寧夏(上)第122章 鹿鳴之宴(上)第4更第158章 庚辰春闈(二)第108章 關鍵在糧?第209章 陰謀家開動頭腦第106章 合圍明江城第100章 忽悠第012章 劃分檔次(上)第045章 三寸不爛之舌第099章 借刀第129章 滇緬局勢第123章 俺答封貢(七)第092章 各有所謀第060章 不勞而獲第221章 抵京第011章 靠山吃山(上)第153章 在商言商第068章 隆慶託孤(三)第045章 務實御下(上)第210章 釜底抽薪第123章 等你將來文官稱公第022章 日講官上任啦(3更破萬)第131章 戰爭窗口期第103章 紈絝之王(下)第044章 巡按到,巡撫病第141章 沒轍了第046章 脫脫願爲欽使驅馳第070章 逐保倒張(三)第020章 世界局勢第118章 差別競爭第109章 要麼請降,要麼等死!第029章 何爲高門貴第第073章 召見第002章 張四維丁憂第127章 善後安排(4更破萬)第215章 大燈泡第047章 有詔第013章 籠絡陳矩(上)第080章 務實之請(上)第006章 老將凋零第125章 可戰方和(六)第160章 會試發榜第037章 高珗獻策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一)第070章 欽使來也第065章 派系之爭(下)第222章 麻煩大了啊第081章 務實授徒第096章 興趣培養(下)第282章 再造暹羅第239章 麻城劉,松江徐第115章 遼東有警第001章 高拱起復第172章 安南捷報喜與憂第124章 奉旨觀政(八)第068章 輿論造勢(上)第048章 叛軍舊事(下)第099章 夜入皇宮第002章 翰林清貴(中)第056章 漠南之戰(一)第010章 新鄭高氏(上)第002章 王者歸來(下)第030章 立威(上)第098章 貴州總兵(上)第281章 吃南掌,望暹羅第111章 開平之行(下)第050章 招降納叛(下)第090章 降服第043章 繞開祖制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六)第223章 皇帝的關愛第122章 蒙疆風雲(九)第008章 翰林面面觀第087章 翰林清貴(下)第029章 風箱裡的老鼠第007章 朕有內幕消息第059章 索命之人第103章 全面攻勢第173章 將計就計(上)第139章 怕什麼來什麼第149章 建設遼南(中)第132章 萬夫莫當第033章 國士以待第132章 萬夫莫當第066章 務實回京(上)第060章 張馮靠攏(上)第035章 添花送炭(上)第128章 務實制義(上)第006章 留宿安肅(下)第056章 漠南之戰(一)第115章 別院如堡第126章 俺答求封(五)第107章 與衆不同(4更破萬)第013章 五伯高才(下)第074章 文華召對(上)第198章 三鎮總領第148章 降明總好過降黎第118章 鎮暹羅第097章 以“理”服人恰臺吉